中国文化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2016年第1学期《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姓名刘川瑚

学号 05141787

专业年级水文14-01

日期 2016.01.16

佛教与儒家的风风雨雨

佛教,由释迦摩尼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创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在几十年的总结和经验中,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汉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一、佛教与儒家的区别

儒学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佛教产生于印度,东汉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不少儒家文化,使佛教中国化。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儒家的仁爱之心和佛学的慈悲之心是相通的、一致的。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其本性都是向善的,所不同的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从正面笼统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人做事,而佛教戒律则从反面具体地告诫信众不应该做什么事。

1、佛教讲来世,儒家讲入世

但儒学和佛学还是两个思想体系不能混为一谈。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佛学是出世修炼侧重于来世;而儒学是入世修身侧重于今世。佛教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佛经中说人生有八种苦痛: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经此八苦纠缠,人的一生才算得上圆满。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无苦的极乐世界。通常当人们面对人间苦痛或看淡世事无所求的时候,可以从佛家这里获得安慰。所以

佛教是人们寻求心灵安慰的寄托。

而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地。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其要点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上述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作为社会人,依然要学儒家,积极入世为好。

2、佛家重心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是心法,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儒家讲的是敬。

3、修行方法的差异

在修行的方法上,佛家的修行方法较为多样化,所谓“十万八千法门”,就是说佛家的。人们经常看到的佛教徒口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叫做“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佛教界当今最为流行的法门。佛家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儒家往往把读书本身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儒家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你读书用工,方法得当,你就变得精气神十分旺盛,身体素质和人的气质都会得到巨大的优化,看起来会相貌堂堂,气宇不凡。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

往是“书生”。

二、佛教与儒家矛盾的调节

佛教与儒家可以说他们是矛盾的,也可以说他们是共通的。从第一节可以看出佛教与儒家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之处,然而他们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一样的。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和佛教思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为官入仕的主流思想,而佛教从传人中原以来,就一直在人民中颇为流行,两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如何共存,这是一个问题。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到底该如何调和呢?

1、各司其职,各用其事

为什么儒家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能够在慢慢长河中共同生存,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用途不同。儒家思想决定这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所以它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国家机器,从而影响国家百姓的主流思想,使统治者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而佛教思想能流行与百姓之中也是它的主导思想决定的。佛教主修来生,而人们在儒家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对来世的渴望。所以儒家和佛教能够长久共存下去。

2、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儒、道、佛三教并存,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到中国,佛教传到中国后,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融合,出现了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比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一直把中国佛教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灿烂辉煌,宗派林立,高僧辈出。正是因为佛教在中国的盛行也正是融合了儒家的主流思想,所以她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才有了佛教文化的流行。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包容性。

三、从佛教和儒家的认识

佛教鼓励人们除恶扬善,为摆脱人生困难而勤勉奋进,永不懈怠。这种人生态度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佛教称之为“精进”。在佛教看来,人的道德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精神在今天任然值得赞扬。从社会实践来看,佛教通过主张扬善来止恶。而佛教的止恶不是揭他人的短,而是通过止自己的恶来达到目的。正如寒山拾得对话所说: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