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雷电活动规律与分析
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统计分析

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统计分析摘要:本文选取灌南县1981~2020年逐月雷暴日数及逐年雷暴初日、终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和趋势分析法,对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近40年灌南县平均雷暴日数为25.1d,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变化倾向率为-2.31d/10a,减少趋势较为显著;灌南县年内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夏季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雷暴日数出现频率较低;灌南县平均雷暴初日为3月30日,平均终雷日为9月12日。
关键词:雷暴日数统计分析灌南县引言雷电是出现在大气中的一种瞬间大电流、高电压和强电磁辐射的天气现象,因雷电发生、发展和消散中的特殊性,很容易引发重大灾害事故。
联合国相关部门已经将雷电灾害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雷暴起电机制、雷电发生发展及时空分布规律、雷电防护技术等一直是大气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雷暴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在出现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风、冰雹、强降雨等天气,其中雷电与电力、交通、通讯、建筑等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较为密切,同时还影响着森林保护和国家基本建设。
对雷暴发生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不断改进和完善雷电监测、预报预警手段、防雷减灾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资料和方法选取灌南县气象台1981~2020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趋势分析等方法,对灌南县雷暴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同时期雷暴资料,分析雷暴初日、终日变化特点及持续时间。
本文统计的初雷日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出现雷暴的日期;终雷日则是指一年中最后一次出现雷暴的日期。
一天内耳闻雷声(一次或多次)称之为一个雷暴日。
2、雷暴发生规律统计2.1年际变化1981~2020年灌南县雷暴日数共出现1002d,平均每年的雷暴日数为25.1d,其中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为41d,出现在2008年,最小值只有6d,出现在2014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将近是最小值的7倍,说明灌南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
雷电流的分配原则 -回复

雷电流的分配原则-回复雷电流的分配原则,是指在雷电活动中,电流在各种途径中的分配和流动规律。
了解和掌握雷电流的分配原则,对于预防和减轻雷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逐步回答雷电流的分配原则,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知识。
第一步:了解雷电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雷电是指大气中由于电荷分布不均带来的电流释放现象。
当大气中形成电荷分异,导致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即雷电现象。
雷电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平流、冰雹、云的内外运动、气溶胶和大气放电等。
第二步:了解雷电的传导途径雷电可以经过空气、云间、地上物体和人体等多种途径进行传导。
其中,最常见的途径为空气中的闪电传导、云间闪电传导和大地上物体闪电传导。
第三步:了解雷电流的分配规律在雷电活动中,雷电流的分配规律是根据导电物体的形状、导电性质以及其与其他物体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
以下是雷电流的分配规律的详细解释:1. 云间闪电传导规律云间闪电传导是指两个或更多云之间形成的闪电现象。
在云间闪电传导中,雷电流主要通过云与云之间的电离层进行传导,具体传导途径包括蔓延电流、反极电流和云间闪电。
2. 空气中的闪电传导规律空气中的闪电传导是指雷电从云端直接传导到地面物体,称为正极闪和负极闪。
根据传输路径的不同,空气中的闪电传导分为直击雷电、分散雷电和空中雷电。
3. 大地上物体的闪电传导规律大地上物体的闪电传导是指雷电从云端经由空气传导到地上物体。
根据地上物体的形状和高度,雷电流的分配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高度较大且呈尖状的物体容易成为雷击物体,而且雷电流会主要集中在尖端。
第四步:了解如何减轻雷击灾害根据雷电流的分配原则,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雷击灾害,包括:安装避雷针、设置接地装置、保持距离和注意防护等。
结语雷电流的分配原则对于预防和减轻雷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雷电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以及雷电流的传导途径和分配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雷电活动规律、危害与防护

雷电活动规律、危害与防护夏健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雷电在活动。
雷电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乃至到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会受到雷电的危害。
全球每年因雷击而导致的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由于积雨云的下部温度高,中上部温度低,就产生了强大的上升和下沉气流。
云内大量的冰晶、大小水滴、过冷水滴、霰(不透明的雪珠)和冰雹等水汽凝成物,通过碰冻、碰撞、破碎和融化等许多复杂的过程,使云中起电,并使正、负电荷分离开来,在云中形成正、负的荷电中心。
当聚集的电量足够大时,异性荷电中心之间就会发生击穿放电而产生火花放电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放电过程中,由于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这就是雷声。
所以说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多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
二、雷电的活动规律据统计,每秒钟地球造就1800次雷电,伴随600次闪电,其中有100个炸雷击落地面。
而总的来说,全球从南纬60度到北纬80度都有雷电活动,陆地多于海洋;热带最多,温带地区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并以春夏季节为最多。
雷电出现的开始月份一般从南往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一般于9至10月份结束。
同时,雷电还有日变化,大陆上雷电一般多出现在白天,集中期在午后到傍晚之间。
沿海和西部山区的许多河谷地区,易在夜间出现雷电。
雷电出现后,一般持续瞬间多在1—2小时,并且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持续时间长。
就我们无锡而言,我们统计了1955-2005年51年间的气象资料得出:无锡年平均雷电日数为41.1天,属多雷区。
雷电发生的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少雷电日数为19天(1978年),年最多雷电日数为74天(1956年),两者相差将近3倍。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出现在雷暴天气中。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是由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运动相互作用所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神秘而壮观的自然现象。
### 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大气中存在着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
通常情况下,地面是带有正电荷的,而高空则是带有负电荷的。
这种电荷分布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冰晶、雨滴等粒子的摩擦和碰撞所导致的。
当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晶时,会释放出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分离。
### 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在雷暴云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会不断地积累和分离,形成强烈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
闪电是由云与地面之间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放电所产生的强烈光和声现象。
### 闪电的形成过程闪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云地闪电和云云闪电两种情况。
在云地闪电中,云层中的正电荷和地面的负电荷之间发生放电,形成闪电。
而在云云闪电中,不同高度的云层之间或同一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之间发生放电,也会产生闪电。
### 雷声的产生当闪电放电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使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形成激波,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
雷声的强弱取决于闪电的能量大小和距离远近。
通常情况下,当闪电距离较远时,雷声会比较轻微,而当闪电距离较近时,雷声会非常响亮。
### 雷电的运作原理雷电的运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电荷分离、电场积累和放电三个过程。
首先是电荷分离,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晶时会释放出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分离。
然后是电场积累,正电荷和负电荷在云层中不断积累,形成强烈的电场。
最后是放电,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闪电和雷声。
### 结语雷电是大自然的一种神奇现象,它的形成和运作原理虽然复杂,但却是由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运动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通过深入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壮观的自然现象。
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活动及雷击灾害特征

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活动及雷击灾害特征程琳;周俊驰;许蓓;高晓静;刘艳【期刊名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5)002【摘要】从雷暴日时间分布、区域性雷电活动时间分布、地闪时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并从雷暴日空间分布、地闪频次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了雷电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继而对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受灾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江苏省雷电活动峰值出现在8月,全省范围雷暴过程达11次,较往年偏多,11月出现2次大范围雷暴过程,为历史罕见;全省雷电活动空间分布总体为南多北少,江淮之间南部及苏南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为雷暴高发区;雷电灾害主要出现在6-8月,办公电子设备受损案例最多,其次为家用电子设备;85%的雷击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在农村.最后,提出了雷电防御的对策及建议.【总页数】4页(P139-142)【作者】程琳;周俊驰;许蓓;高晓静;刘艳【作者单位】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江苏省防雷中心,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2【相关文献】1.贵州省雷暴活动规律与雷电灾害特征相关性分析 [J], 丁旻n;邵莉丽;彭芳2.2007-2011年内蒙古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J], 李庆君;李艳娜;张锐3.东乡族自治县雷击灾害特征及雷电灾害重点防御区研究 [J], 常全彤;常静;罗兵;常自祎4.2014年~2018年内蒙古地区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J], 刘旭洋; 李溪楠; 甄熙; 刘晓东; 房晓峰; 王乐乐; 付亚楠; 武玉龙5.庆阳市闪电活动与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J], 徐耕;白铎;焦美玲;张天峰;何树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
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公安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连政规发[2010]2号
【发布部门】连云港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6.25
【实施日期】2010.07.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
(连政规发[2010]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严格遵照执行。
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连云港市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防御和减轻雷击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活动,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是指以防雷安全为目标,对建(构)筑物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程度进行分析、计算、灾害评估,并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的活动。
连云港雷电灾害防御问题探索与实践分析

连云港雷电灾害防御问题探索与实践分析摘要:本文在连云港雷电活动特征上结合气象部门城市气象服务及雷电防护工作实践,阐述了建筑工程防雷、网络工程防雷和防雷装置年检在防雷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有关防雷法规在城市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提出应建立区域性、高精度雷电预警、定位、监视系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和城市雷电灾害综合防御体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雷电灾害防雷装置防护监测1 连云港市雷电的分布规律1.1 连云港地区闪击次数分布规律我们可以用闪电频发率取代雷暴日这种说法,就连云港地区而言,通常在三月份其闪电的频次就开始增加,六月份进入多发期,在八月是高峰期。
夏天是连云港地区发生闪击现象最多的季节。
据观测连云港在2010年某天闪电频次达到了近800次,所以夏季是连云港地区闪电频发的季节。
1.2 雷电流强度和分布特征据相关观测数据显示,雷电流在1-10kA的占全年雷击频率的70%左右,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雷击电流在10kA以下,大于10kA的只有约2.4%的比例。
不过尽管其比例比较小,但是它却在夏季的八九月高度集中发生,这个时期大于10KA的雷击电流几乎占到全年的70%,并且从三月份以来到九月份,每个月都会发生。
因此连云港的强雷击电流有着时间跨度长、特定时期发生频率集中等特点。
1.3 雷暴发生地域分布特征雷暴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常一些低山丘陵区、河岸、山坡和水田接壤的地段以及地下水的出口处等,这些区域均有着土壤电阻率极低的特点。
发生雷电时这些区域所产生的感应电荷要远远高于其它地方,从而电场强度也随之升高,雷云的下行先导就会被吸引到此处,相应的这些区域的建筑或者结构体等就容易到雷电的侵袭。
此外,在进行防雷等级的设计时,不可以年均雷暴日作为主要依据,因此一些雷暴多发地段会由于依据的标准过低导致设施受到雷灾的损坏;而对于雷暴灾害较少的地区,则会由于标准过高而导致资源浪费。
因此在观测过程中要采用闪电定位仪获取相应的资料,针对雷暴多发地段要以原地区设计等级为基础,再加上相应的强防雷措施。
雷电频发季节气象防雷分析

雷电频发季节气象防雷分析随着气候变化和季节交替,雷电频发的季节也随之而来。
雷电活动的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尤其是对一些户外作业人员和大型活动组织者来说更是棘手。
对雷电频发季节气象进行分析,加强对雷电的防范和预防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首先对雷电频发的季节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气象条件讨论雷电频发的原因,最后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防雷措施。
一、雷电频发的季节分析雷电活动与季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雷电活动频发的季节主要分布在夏秋季两个季节。
夏季是雷电频发的季节之一,主要是因为气温升高导致了大气对流的活跃,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流雨云,而对流云在发生负离子运动的同时也会产生降雨,进而产生雷电现象。
而秋季是另一个雷电频发的季节,这主要是因为秋季时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增加,局地湿度增大导致了大气层内部的垂直不稳定,从而形成了对流雨云,增加了雷电活动的频率。
1. 气温升高气温升高是导致雷电频发的季节气象条件之一。
随着气温升高,大气对流活跃,形成了对流雨云,而对流雨云在下沉气流的作用下会形成负离子的运动,从而产生雷电活动。
夏季的高温天气往往会导致雷电频发。
2. 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增加秋季是雷电频发的另一个季节,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增加。
在秋季时,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增加,湿度加大,局地湿度增大导致了大气层内部的垂直不稳定,从而形成了对流雨云,增加了雷电活动的频率。
3. 潮湿的空气条件潮湿的空气条件也是导致雷电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潮湿的空气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而水汽是导电性很强的气体,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时,就会增加大气层内部的电荷分布,从而也会导致雷电的频发。
三、防雷措施的制定针对雷电频发的季节气象条件,制定有效的防雷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雷措施:1. 提前做好防雷准备了解雷电频发的季节特点和气象条件后,人们可以事先做好防雷准备工作。
在雷电频发的季节,户外作业人员和大型活动组织者可以提前对场地进行检查,清除周围的金属物品和高大的杆塔等构筑物,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市雷电活动规律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市2001-2010年雷电观测资料和2007-2010年江苏省闪电定位系统数据的统计、对比、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市雷电活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存在明显差异,局部地区雷电活动异常强烈,为科学开展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数据。
关键字:雷电特征
1 前言
雷电灾害是一种爆发性的自然灾害,为有效地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高对雷电灾害的实际防御能力,认识连云港市雷电活动规律是一项尤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并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预警及雷电防护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 连云港市雷电(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
2.1连云港市雷电的地域分布
2.1.1选取1951-2010年全市5个典型天气现象目测站点的雷暴日经统计其年平均雷暴日分布总趋势是:南部比北部多,山区比平原地区多,海边比陆地多,连云港市极大值55天出现在灌南和赣榆县(1964年),平均日数27.2-31天。
结合地形地貌、水体分布等分析,连云港市雷电高发区集中在:
(1)灌云丘陵区。
在热力和动力作用效应下,灌云大伊山和伊卢山的丘陵地区是雷暴多发区。
(2)大水体附近。
灌南新沂河地区是雷电高发区。
这表明在连
云港的陆地上,较大的水体提供的丰沛水汽,对云的形成和雷电的产生中也是一个重要因子。
2.1.2连云港市2007年-2010年闪电定位资料的地域分布
选取2007年至2010年4年地闪总次数,取年平均次数/km 2作连云港市雷电空间密度分布统计数据可知:
(1)从最近4年闪电密度的分布分析,高密度区有二块:其一在东海的西部区域;另一块在东海东部与赣榆南部和市区北部地区。
(2)我市东部地区仍是闪电密度低值区,但在赣榆到东海出现了局部的高密度区,该区近2年的雷电闪击的多发趋势值得注意。
(3)近2年原观测雷暴高发区的灌云与灌南地区相比之下闪电密度的高值区只呈现了局部性。
2.1.3 2007-2010年强雷电流(i>50ka)的分布特征
闪电雷电流>50ka的强雷击密集区主要分布在:
(1)高密集区为东海和灌云东侧地区;
(2)次密集区在赣榆北部存在小范围的密集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多年的雷暴日数或是从近4年来雷闪密度均较小的市区地区,其强电流发生的机率并不小。
2.2 正负闪特征
连云港市正闪电发生率仅为5.29%,负闪电却是94.71%,2007-2010年负地闪与征地山发生比率平均为18.06766,说明连云港市绝大多数为负地闪。
2.3连云港市雷电的时间分布特征
2.3.1连云港市雷暴日的月份分布特征
2001-2010年(五站)各月雷暴日分布:连云港市雷暴日主要分布在3-9月,约占全年雷暴日的95%-98%,其中6、7、8月最为集中,占全年雷暴日70-74%,10月份起明显减少,1、2、10、11月则较少,只占全年雷暴日的0.01-0.04%,少数月份未见有雷暴日。
从历史多年平均雷暴日与近4年地闪总数的月平均分布特征分析,其分布特征是基本上一致的。
2.3.2连云港市雷电强度分级月分布特征
对雷击电流分五级统计分析,分级如下:
一级: i50ka只占10.7%,其中>100ka只有1.3%;
(3)盛夏季节7-8月i>15.8ka的雷电流其比例明显增多。
其中8月份所占比例最大为57.5%;
(4)i>100ka虽然所占总数的比例为1.3%,但主要集中在7-8月份,分别占i>100ka总数的24.4%和28.9%,所以我市7-8月不但是雷电盛发期,也是强雷电流集中高发期,是全市防雷的重点季。
2.3.4连云港市雷电闪击日平均小时分布特征
图1 2007-2010年各时次日平均闪电次数
从上图可见:日平均小时地闪数连云港市呈单峰分布,峰值在14-19时,而20-11时处于低值时段,其中11时、12时是相对低谷。
这表明全市午后到傍晚时段是雷暴的高发时段。
这与雷暴云(包括午后热雷雨)往往在午后到傍晚发展旺盛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王锡中;冯民学等《2008—2009年江苏省闪电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05期
2 田芳刘杰等《连云港雷电灾害防御问题探索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