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铅冶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环境管理体系及方案]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限值编制说明
![[环境管理体系及方案]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限值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448c42c0242a8956aece43e.png)
(环境管理)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限值编制说明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编制说明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〇一三年六月目录1 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与目标 (2)2行业概况 (4)2.1铅锌资源概况 (4)2.2国内铅锌产能概况 (6)2.3生产技术装备及其发展趋势 (6)2.4污染控制技术 (12)3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9)3.1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19)3.2提高排放控制要求,利于企业合理布局 (19)4 修订原则及总体思路 (21)4.1修订原则 (21)4.2总体思路 (21)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说明 (22)5.1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22)5.2标准适用范围 (22)5.3控制污染源与标准的时段要求 (22)5.4污染物项目的选择 (23)5.5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的确定及其依据 (23)5.6监测要求 (30)6 与国外同类标准的对比 (31)7 实施特别排放限值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技术分析 (33)7.1环境效益分析 (33)7.2经济技术分析 (33)8 标准实施的建议 (35)8.1技术措施 (35)8.2管理措施 (35)1 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 的实施,对控制铅、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铅、锌工业的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国家近期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划、技术政策,对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放标准须适时进行修订。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十二五”规划》,“到2015 年,重点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尘排放量分别下降12%、13%、10%,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10%、7%、5%,臭氧污染得到初步控制,酸雨污染有所减轻;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区域大气环境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3《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二〇一九年十月项目名称: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修订HJ519-2009)承担单位: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技术管理负责人:李琴《废铅酸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19-2009)(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自2010年3月实施,对于规范废铅蓄电池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过程污染控制,防止废铅蓄电池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1修订必要性《技术规范》发布实施已近10年,已经难以支持和指导目前废铅蓄电池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过程的污染控制工作,为保证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必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技术规范》。
10年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行业进行了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我国陆续发布一批新的废铅蓄电池管理文件,对废铅蓄电池收集、贮存、利用、处置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
特别是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2019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委发布的《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建立规范有序的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体系,有效防控废铅蓄电池污染环境,对废铅蓄电池收集网点和集中转运点建设、零散社会源废铅蓄电池运输、加强收集处理全过程信息化管控等提出新的污染控制要求,需要把这些最新的要求纳入到《技术规范》之中。
2修订原则(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及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的要求;(2)有效防控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3)鼓励采用清洁技术,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4)在企业现有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实践基础上提出规范性要求,保证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和适用性。
《铅锌冶炼行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编制说明

附件4《铅锌冶炼行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铅锌冶炼行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编制组二〇二〇年十二月目录1编制背景 (3)2编制过程 (4)3编制原则 (4)3.1 代表性原则 (4)3.2可操作性原则 (4)3.3 科学性原则 (4)4文本说明 (5)4.1适应范围 (5)4.2管理依据 (5)4.3危险废物产生环节 (5)4.4危险废物产生规律与系数 (5)4.5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要求 (5)1编制背景近年来我国精铅、精锌产量稳步增长,已成为全球铅锌生产、消费中心,铅锌产量和消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9月,铅锌冶炼产品产量保持增长,铅、锌产量分别为438万吨、45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7.4%、9.5%。
我国的铅锌冶炼企业数量多、分布广,生产能力及装备水平差距较大,受地域、技术、经济等条件限制,企业自身生存及发展过程较为复杂。
由于原料来源发生较大变化,供需矛盾愈加凸显,早期许多铅锌冶炼企业对所供应的原料要求是必须满足自身条件,而现在是千方百计改进现有工艺操作条件,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原料特性来维持生产。
不少企业在国内原料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情况下,把从国外进口作为原料来源的重要途径。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锌冶炼工艺门类齐全,目前湿法工艺占70%,火法工艺占30%,其中ISP工艺9%、竖罐炼锌18%,电炉、平罐、马槽炉炼锌工艺为3%。
本行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产生环节多,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行业危险废物产生量100万吨左右,占比较大的危险废物类别有浸出渣、硫化渣、酸泥、废催化剂等。
铅锌冶炼行业是我国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突出、需重点管理的行业之一。
《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环固体〔2019〕92号)提出分阶段分步骤制定重点行业、重点类别危险废物污染防治配套政策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编制要求

前
言
在前言部分应视情况依次给出下列信息: --指南的制定的依据; --指南的作用; --指南是否首次发布及指南的修订状况;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XXXX司提出; --本指南起草单位(需要时,可指明负责起草单位和参加起草单位); --本指南由xxxx负责解释。
前
言
前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快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确保环境管理 目标的技术可达性,增强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环境管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技术依据, 引导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环境保护 部组织制订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指导文 件。 本指南可作为XXXX行业(XXXX工艺)生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工程验收以及运营 管理等环节的技术依据,是供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规划和设计单位以及用户使用的指导性技术 文件。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将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及技术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指南起草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胶结充填技术 大间距无底柱采矿技术 设计、生产阶段 减少矿产资源损失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低贫化放矿技术 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低贫化放矿技术 空场法松软破碎矿体综合开采技术 全面采矿法残留矿体回采技术 挂帮矿开采技术 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 凿岩湿式防尘技术 粉尘 穿爆干/湿式防尘技术 矿体开采 生产阶段 生产、闭坑阶段 穿孔 矿坑涌水预防技术 矿坑废水 酸性水中和处理技术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 爆破 喷雾洒水技术
二噁英污染治理新技术
物理吸附技术是利用二噁英可被褐煤等多孔介质吸附的特性对其进行物理吸附。物理吸附 技术与高效过滤技术相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净化效率。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编制说明

附件3《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标准编制组2020年4月目录1 项目背景 (21)1.1 任务来源 (21)1.2 工作过程 (21)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2)2.1 开展自行监测是排污单位应尽的责任 (22)2.2 自行监测是排污许可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3 相关标准规范不足以满足再生金属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方案编制的需求 (23)3 国内外自行监测开展情况 (23)3.1 国外情况 (23)3.2 国内情况 (24)4 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 (27)4.1 再生铜工业 (27)4.2 再生铝工业 (30)4.3 再生铅工业 (33)4.4 再生锌工业 (38)5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43)5.1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43)5.2 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43)6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4)6.1 适用范围 (44)6.2 术语和定义 (45)6.3 监测方案制定 (45)6.4 信息记录与报告 (56)6.5 其他 (57)7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经济成本分析 (57)7.1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经济成本测算 (57)7.2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经济成本分析 (6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支撑国家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行为,对排污单位开展自行监测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生态环境部的组织下,编制了《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以下简称《总则》)。
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对再生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包括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再生锌,下同)自行监测行为的指导,支撑再生有色金属工业排污许可制度的落实,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根据《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总则》等法律规章及相关标准规范,编制了《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以下简称《指南》)征求意见稿。
再生铅生产废水处理回用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再生铅生产废水处理回用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再生铅生产废水处理回用技术规范》编制组2015年8月·目录1任务来源 (1)2标准制订必要性 (1)2.1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1)2.2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 (2)2.3行业产业政策要求 (3)2.4行业准入条件要求 (4)2.5行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4)2.6再生铅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技术的最新进展 (5)3主要工作过程 (7)4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9)4.1国外再生铅生产工艺及废水处理情况 (9)4.2国内再生铅生产工艺及废水处理情况 (9)5同类工程现状调研 (12)6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18)6.1规范的适用范围 (18)6.2术语和定义 (17)6.3污染物与污染负荷 (17)6.4总体要求 (19)6.5工艺技术设计 (20)6.6主要工艺设备和材料 (26)6.7检测与过程控制 (26)6.8施工与验收 (26)6.9运行与维护 (27)7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技术分析 (27)7.1环境效益 (27)7.2投资、运行及经济效益分析 (27)8标准实施建议 (28)8.1管理措施建议 (28)8.2实施方案建议 (28)1 任务来源为了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控制再生铅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2014年,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转发2014第一批有色金属国家、行业标准(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有色标委[2014]29号文),其中提出了制定《再生铅生产废水处理回用技术规范》(项目编号2014-1390T-YS)标准的任务,由安徽省华鑫铅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该标准的编制工作。
2 标准制定必要性2.1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前几年,中国铅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再生铅行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铅冶炼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附件3《铅冶炼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 制 说 明《铅冶炼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编制组2015年6月—31—项目名称:铅冶炼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项目统一编号:2011-13承担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中南大学编制组主要成员:马倩玲 杨晓松 刘艳丽 邵立南 林星杰、王海鹰柴立元 王庆伟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姚之茂标准处项目管理人:范真真—32—目录1.任务来源 (34)2.编制的目的和必要性 (34)3.主要工作过程 (36)4.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36)5 同类工程现状调研 (41)6 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51)7 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技术分析 (59)8 标准实施建议 (60)—33—1.任务来源2011年5月,环境保护部下达了“关于开展2011年度国家环境技术管理项目工作的通知” (环办函[2011]565号),其中提出了制定《铅冶炼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项目编号:2011‐13)标准的任务,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和中南大学联合承担该标准的编制工作。
任务起止时间为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2.编制的目的和必要性近年来,我国铅冶炼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精铅生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精铅消费国。
2014年全国铅产量422万t,其中矿产铅262万t,再生铅160万t。
我国电解铅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南、云南等省区。
当前,我国铅冶炼传统工艺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当一部分粗铅仍是采用传统的烧结鼓风工艺产生,此外,铅冶炼工艺还有氧气底吹炼铅法(QSL法)、基夫赛特法、顶吹旋转转炉法(卡尔多法、TBRC法)、富氧顶吹喷枪熔炼法(ISA或Ausmelt法)、奥托昆普闪速熔炼法、瓦纽可夫法、密闭鼓风炉熔炼法(ISP法)等,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底吹-鼓风炉炼铅工艺(SKS法)。
从我国及世界的铅冶炼发展趋势上看,传统的烧结鼓风工艺将逐步被淘汰,直接炼铅工艺得以发展。
2.1国内水污染治理的需要铅冶炼工艺复杂,废水排放量大,且含多种重金属和As、F等离子,是典型的重金属废水。
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及铅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合辑

袋式除尘技术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对含尘气体进行净化,当含尘气体进入袋式除尘器后,颗粒大、 比重大的粉尘,由于重力的作用沉降下来,落入灰斗,含有较细小粉尘的气体在通过滤料时,粉尘被阻留, 使气体得到净化。
袋式除尘技术除尘效率高,适用性强,但运行维护工作量较大,滤袋破损需及时更换。为避免潮湿粉尘 造成糊袋现象,应采用由防水滤料制成的滤袋。
含铬污泥主要产生于含铬废水经车间污水处理设施后的污泥,按相关规定属于危险废物(废物类别 HW21、废物代码 346-100-21),应进行安全处置。 2.2.4 噪声
电解锰生产过程中噪声源主要有破碎机、装载机、磨粉机、提升机、压滤机、循环水泵、冷却塔、 产品剥离斗、压滤泵及空压机、风机等设备。大部分设备如破碎机、装载机等均置于厂房内,部分设备 如空压机等设置在室内并设有消声器,厂房外噪声值低于 85dB(A)。水泵、风机位于室外,采取建筑隔 声措施,风机加装消声器。 3 电解锰污染防治技术 3.1 清洁生产技术
该技术可提高电解液、钝化液回用率,减少废水排放量,消除废水中氨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降低电 解车间粉尘和噪声;提高电解锰行业的技术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和可 持续发展。
该设备适用于电解锰生产过程电解及后序工段的极板出入槽及钝化、清洗烘干剥离等后期处理。
5
Hale Waihona Puke 3.2 水污染治理技术 水污染治理技术是指采用传统的末端处理工艺治理水污染物的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是指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削减污染物产生量的技术,主要包括源头削减类、过程控制 类和末端循环类技术。 3.1.1 制粉工段 3.1.1.1 负压立磨技术
负压立磨技术是采用一种负压风扫式的粉磨设备,在对矿石进行研磨的同时实现烘干。 该技术磨粉效率高,能耗低,对原料的水分要求比较宽(含水率 1%~15%),与其他粉磨设备比较,节 电效果较为显著,锰粉回收率可达 98%。所得产品质量稳定,颗粒级配均匀,且维修方便。 该技术适用于规模较大电解锰企业生产过程锰矿石的磨矿。 3.1.1.2 球磨技术 球磨技术是利用下落研磨体(如钢球、鹅卵石等)的冲击作用以及研磨体与球磨内壁的研磨作用而将物 料粉碎并混合。物料在第一仓达到粗磨后,经单层隔仓板进入第二仓,该仓内镶有平衬板,内有钢球,将物 料进一步研磨。粉状物通过卸料箅板排出,完成粉磨作业。 该技术安装简单,粉碎效率高,锰粉回收率可达 98%,可降低能耗,提高细粉粒度,增加处理能力。 该技术适用于电解锰生产过程锰矿石的磨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编制方法
在编制方法方面,项目组紧密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系统采用调研、资料分 析、类比分析、专家咨询、论证、案例验证等方法,从推进再生铅行业可持续环 境管理和技术升级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国内外再生铅行业先进技术、工艺以及 环境管理要求,并对我国目前的再生铅行业技术工艺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在 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展了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的研 究,进而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再生有色金属冶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 南——铅》 。 在具体工作层面, 结合再生铅冶炼行业和重大环境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污染 防治的总体技术路线和思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过程 控制的原则。并根据国内外发展情况提出可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
项目管理负责单位及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何连生
技术处项目负责人:许丹宇
目
录
1 任务来源......................................................................................................................................... 1 2 指南编制的必要性和意义.............................................................................................................1 3 指南编制的原则、方法和法律依据............................................................................................ 1 3.1 编制原则.............................................................................................................................. 1 3.2 编制方法.............................................................................................................................. 2 3.3 法律依据.............................................................................................................................. 3 3.4 指南的使用..........................................................................................................................3 4 主要工作过程................................................................................................................................. 3 5 再生铅生产工艺及主要环境问题................................................................................................ 5 5.1 废铅的产生及危害............................................................................................................. 5 5.2 国外再生铅生产工艺及发展趋势..................................................................................... 7 5.3 我国再生铅生产及污染防治情况..................................................................................... 7 6 再生铅冶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标体系构建.......................................................................... 11 6.1 可行技术的确定原则....................................................................................................... 11 6.2 可行技术的评估、筛选方法........................................................................................... 11 7 指南主要内容及说明...................................................................................................................14 7.1 再生铅冶炼工艺及污染物排放....................................................................................... 14 7.2 废铅蓄电池铅回收末端治理技术................................................................................... 34 7.3 新技术................................................................................................................................44 7.4 再生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的评估与筛选....................................................................... 46 7.5 再生铅冶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55 8 可行技术指南实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69 8.1 再生铅冶炼采用可行技术环境效益分析....................................................................... 69 8.2 再生铅冶炼采用可行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70 9 指南实施建议............................................................................................................................... 75
附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再生铅冶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项目名称:再生铅冶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项目统一编号:2012-ZN-006
编制单位及成员: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余立风 丁琼 吴广龙 姜晨 北京中色再生金属研究有限公司 张希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陈扬 刘俐媛 冯钦忠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艳萍 霍守亮
2
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鼓励优先采用国家鼓励发展的工艺技术,淘汰落后 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并通过技术指南的实施,引导企业技术进步。
I
1 任务来源
2012 年,环境保护部下达了《关于开展 2012 年度国家环境技术管理项目计 划工作的通知》 (环办函[2012]328 号) ,其中提出了制订《再生有色金属冶炼污 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铅》技术指导文件的工作任务。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 合作中心、北京中色再生金属研究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 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编制组承担该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
3 指南编制的原则、方法和法律依据
3.1 编制原则
针对本指南的定位,在可行技术确定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立足我国实际,与国际接轨原则。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欧盟等)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的基础
1
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管理要求,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生铅冶炼行 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2)技术筛选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技术介绍、规范化评估和 分类别筛选,为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提供标准和依据, 针 对特定技术的应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用保障措施。 (3)坚持综合防治原则。根据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再生铅行业环 境污染治理应从源头控制,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施全过程清洁生产,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降低和减轻污染物末端治理对环境造成的压 力,提高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水平。 (4)坚持节能减排的原则。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 划》以及《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再生铅行业技术的选 择和管理也应全面体现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5)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应考虑区域特性、经济水平以及环境特征,综 合考虑技术可行性、成本有效性、生产可操作性、社会可接受性、可持续性、 生 态友好性以及环境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等,确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选择依据。 (6)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对再生铅污染预防工艺及防治技术都做了概要 性的描述,并对其环境效果、二次污染、经济成本、综合利用途径等做了详细分 析,目的在于通过技术的环境效果和经济分析,确定可行技术,促进产业循环经 济发展,提高产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