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牛棚杂忆》读后感2000字
牛棚杂忆

读《牛棚杂忆》有感看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感触很深,从他的自叙中,我对那个年代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和现在美好生活一对比,我发现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人用血汗换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
下面我将写一些他的回忆。
其实季羡林一开始是没有卷入那场风波的,他得到了暂时的逍遥,并且颇为得意。
可是他苦思苦想:自己也因该对号入座。
当时帽子满天飞,号也很多。
他觉得有两顶帽子,两个号对自己是现成的:一个是走资派,一个是反动学术权威。
之后季羡林先生快活了半年。
就是1966年下半年到1967年上半年,虽然全国和全校正为一场巨大无比的风暴所席卷,可是季羡林头上暂时是晴天。
“夫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北大也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老佛爷”为首的新北大公社,一派是对立的井冈山。
后来季羡林还是顶着压力上了井冈山,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跳了出来”。
不跳不要紧,一跳就有麻烦了,老佛爷能放过他吗?接着季羡林就开始被抄家啦。
1967年11月30号深夜,正在睡觉的季羡林被老佛爷的铁杆信徒吵醒,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被赶入厨房,年近古稀的婶母和自己的老伴也被赶入厨房。
天气很冷,让人都浑身打寒战,接着就是抄家。
他们愿意砸烂什么就砸烂什么,愿意踢碎什么就踢碎什么。
遇到锁着的东西,他们就把开启的手段一律简化,不用钥匙,而用斧头凿开。
管你书箱衣箱,咔嚓一声,铁断木飞。
自己多年攒下的小古董,小玩意,都被他们毁了,季老是多么痛心呀!自己的处境没有得到井冈山的同情,反而想推掉包袱,季老被这个东西搞得身心俱疲,他想到了死,处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于是他设计好了自己的死亡方法和地点,下一步就是实践了。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候,自己被拉去了批斗,到了现场才知道自己是陪斗的,被人管不了这么多了,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双腿已经没有力气支撑啦,腿痛得无法忍受。
后来一口浓痰啪的一声吐在自己的脸上,自己只能咬紧牙根了。
后来就被押去“示众”,马路两旁的人用石头砸他,自己是眼冒金星呀。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

《牛棚杂忆》读后感_《牛棚杂忆》读后感心得体会《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文化革命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四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牛棚杂忆》读后感【1】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
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化革命”时期。
《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
“文化革命”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 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
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
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助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牛棚杂忆》是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季羡林。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书心得(一)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
作为通晓多种语言的一代文学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将通篇语言写的更符合他的身份。
然而季先生却是用着简单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棚友们”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
读完此书,不禁令人心痛,让人不寒而栗。
回过来想,我觉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笔调,易懂动的文字可能是为了让我辈子孙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同样的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完整的记述。
中国文人历来是“士可杀不可辱”,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绪重新回到那个黑白倒悬乾坤颠倒的动荡年代我们可以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杀亦可辱。
在“牛棚”里,被关押的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还要经受许多诸如“跪煤碴”、“油漆涂脸”之类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如此残酷实为世所罕见,让人心寒。
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元梓的所作所为,季羡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
书中在痛斥“**”中所谓“**小将”的行为时作者引用发展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
畜生吃人,因为它饿。
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
而人则不然。
”经历了各式批斗的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
这次批斗就是如此。
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
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
……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牛棚杂忆》读后感

《牛棚杂忆》读后感《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讲述了他在文革时期被关进牛棚的亲身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季羡林先生的坚韧、智慧和人性光辉所打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被季羡林先生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所震撼。
在文革时期,他被打成“反革命”,被关进牛棚,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
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用坚韧和勇气面对困境。
他在牛棚中坚持写作,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的重要性。
其次,我被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和思想所打动。
在《牛棚杂忆》中,他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还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这种智慧和思想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自由。
此外,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表达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牛棚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经历和心境。
同时,他还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揭示了历史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文字表达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和学习。
最后,《牛棚杂忆》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够闪耀出来。
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应该保持的敬畏和反思的态度。
通过这部作品,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也更加珍惜当下的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除了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牛棚杂忆》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
即使在遭受非人折磨的情况下,季羡林先生依然保持了对人性的信任和尊重。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

You must not be an ugly person, but you must not be too kind!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牛棚杂忆读书笔记1前几年看《学者随笔》,读到季羡林先生写的《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即《牛棚杂忆》第20节,有两处感慨颇深,其一是结尾,季羡林先生写道: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
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
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
不知您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想,我心里的感觉是酸溜溜的,很不是味道。
季羡林先生说,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
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
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
否则,我只能说谎了。
定稿与草稿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定稿中的刺儿少了一点,气儿也减了一些。
我实际上是不愿意这样干的,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尔。
“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恐怕是很多回忆起牛棚杂忆读书笔记2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国学大师同时对佛教,梵语文化,吐火语等这些因为衰颓或者消失而成为隐学的科目中有权威的发言权,多重光环同加于一身,光华扎眼,引用一些媒体语就是国宝.以前看书店海报宣传季老出了一本反思牛棚杂忆读书笔记3我绝对不是故意去揭开那道已经愈合的伤疤的。
人生就如一趟毫无目的旅行,路上有良辰美景、青山绿水,一样会有穷凶极恶和荆棘沟壑,否则,说所有的美,都不会显得那么撩人。
吃多了红烧肉,偶尔来盘小葱拌豆腐,可能会别有风情的。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历来是不缺乏灾难的,就连烧书,都有了几千年的传统。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知识分子的一次大清洗。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牛棚杂忆》,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越是挫折磨难,越是要坚持信仰、坚定内心。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于困难时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坚定的站在风口浪尖,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棚杂忆读后感1第一次接触季老的这本书是在很久之前,当时仅仅只是读书时看到了书名《牛棚杂记》而已,了解到这是一本描写期间真实生活的书,过多的实在是不甚了之,虽然一直很想真正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终究拖了太长的时间。
偶然的机会,翻到了这本附有季老手稿的《牛棚杂忆》,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中总是出现《牛棚杂记》或者《牛棚札忆》的名字,后经再三确认,我手中的的确是《牛棚杂忆》,这是后话,只是觉得有些奇怪。
翻卷之后,竟有不忍卒读之感,季老用他平和的口吻诉说着那段用痛用泪用血换来的记忆,但我强烈的感受到那平和中所暗含的悲愤,嘲讽,绝望。
老人以历经沧桑的心胸极尽全力的克制着,忍受着,痛苦着,道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几句嘲讽而已,是自嘲亦或是对当时所谓的整人头头的讽刺,客观、理性、真实的诉说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份不堪回首的回忆。
那段历史仿佛被尘封了一般,一旦被谈及,总感觉诉说者是在顾虑着什么,每当我向长辈问到相关问题时,他们也仿佛总是担心着什么,含含糊糊,不了了之,现在我有些理解了---太多的悲剧与惨景把人整怕了,那是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或者某种承受巨大打击后的后遗症。
季老在书中从开篇到结尾每每对当时环境的描述就有形象的比喻——地狱,人间地狱,中国的十八层!西方的地狱是小儿科,印度的地狱差强人意,中国发展了的十八层地狱也不过如此,季老对像自己一样的“人”的定位是“小鬼”,接受阎王与小鬼的各种惨整!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观宇宙,季老以其在北大燕园的亲身经历向人们昭示着整个时代为之发狂的十年浩劫——,然其性质既非文化的,又非革命的!在北大做了二十年的东语系系主任,曾经那个属于自己的讲台有一天变成批斗自己的“刑场”,著名的系主任以阶下囚的身份被曾经对自己敬仰万分的“爱徒”、“得意门生”们揪着耳朵,反拧胳膊,卡着脑袋,拳脚相加,更有甚者,昔日共事的同志以浓痰相加,各种鄙俗流氓拿乱石相向,批斗之中身体弯曲,双手不准扶膝盖,几个小时做“喷气式飞机”状的批斗让受批者脑昏眼花,失去知觉,还不能倒下,一旦倒下后果不堪设想,轻则拳脚相加,重则戴上各种“帽子”进行各种批斗,这样的待遇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生幻变等词语恐怕是无法形容的,整人者丧失人伦、禽兽不如的行径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多篇

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多篇牛棚杂忆读后感范文800字1一直对季羡林老先生心生钦佩,钦佩他的才学,钦佩他所写的书籍。
我读过季老先生的书不多,让我最有感想的是《牛棚杂忆》这一本书。
《牛棚杂忆》是关于季老先生在文革X年的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抄家”。
大汉把季老先生夫妇和年近古稀的婶母赶到厨房里,然后把家里能砸烂的就砸烂,能踢碎的就踢碎,甚至熟悉季老先生的家的人还要楼下的钥匙,为的就是把藏书统统破坏掉。
书中三句话让我似乎感受到当时残酷的气氛:“。
他们所向无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他们愿意砸烂什么,就砸烂什么;他们愿意踢碎什么,就踢碎什么。
他们手足麻利,横扫千军如卷席。
然而我的心在流血。
”;“。
小将们深谋远虑,涓滴不漏。
库里一切破坏情况,朗朗如在眼前。
我的心在流血。
”“。
他们逼我交出记载着朋友们地址的小本本,以便进行‘瓜蔓抄’。
他们哪里知道,自己也都要跟着我倒霉了。
我的心在流血。
”讽刺的是当时带头抄家的是季老先生曾经悉心教导的学生,究竟是文革的什么力量让学生一时间变成打倒“老师”的领头羊呢?季老先生的三句“我的心在流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家中心爱东西的可惜,还有看到自己的学生不顾昔日师生之情的心痛,更有对中国当时现状的担忧。
在我们读来,可能只是觉得很残忍,那是因为我们不是生在那个年代,没有亲身经历过,只有在牛棚中生活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牛棚不仅是对人身体的折磨,更是对心灵从内到外的摧残。
书中的文革所发生的残酷事情远远不止这些,用自行车链条抽打季老先生、把较细铁丝却较沉的牌子挂在脖子上等等,都让我们感到寒心,陷入深刻的思考。
书的最后是季老先生所总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样是通俗的语言,我们能感受到季老先生并不是批判过去,而是真心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现在的人能够记住有过这段历史,并从过往中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牛棚杂忆》和《蓝风筝》等作品正好让我们去贴近那时候的生活,思考为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今天的政治。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后感
季老的文字很实在,就像唠家常似的,把那些在“牛棚”里的日子一一道来。
你想啊,一个满腹经纶的大学者,被莫名其妙地拉进“牛棚”,遭受各种折磨和屈辱,这事儿多离谱。
可季老写的时候,没有那种声嘶力竭的抱怨,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叙述。
但你就是能从这冷静里,感受到那背后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这“牛棚”里的生活啊,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那些莫名其妙的批斗,什么规矩都能被定出来折腾人。
季老他们被当成牛鬼蛇神,可实际上呢,这些人都是各个领域里有才华、有贡献的人啊。
就像把珍珠当成了石头,还拼命地往地上摔。
这让我觉得,人一旦陷入疯狂的浪潮里,理智就全没了,黑白都能颠倒,真的是太可怕了。
不过季老也写了一些在苦难中的小温暖。
比如说和难友之间互相扶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
这就像在冰天雪地里,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火星,虽然微弱,但却给人活下去的希望。
这也让我明白,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总是能像顽强的小草一样,从石缝里钻出来。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就像是堵了一块大石头。
一方面为季老他们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又特别佩服季老的胸怀。
他经历了这么多糟心事,还能把这些写下来,不是为了单纯地诉苦,而是想让后人吸取教训。
他就像一个敲响警钟的人,告诉我们,千万不能再让这样的疯狂和愚昧发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牛棚杂忆》读后感2000字
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代文豪,在十年的动荡里确实经历了一场“浩劫”。
《牛棚杂记》就是季羡林先生对这一段亲身经历的直白记录。
《缘起》总述了在文革时期的遭遇,由对西方与中方的地狱描绘写起:“但丁的诗句如同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所描绘的地狱,却不敢恭维,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
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
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
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
”
然而这些对地狱的所谓已出神入化、被众生畏惧谈之色变的描写,跟牛棚比起来呢?“‘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已经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版本。
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
在牛棚中,没有牛头马面,也没有刀山油锅,有的是过去的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
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小将”,将讲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还有什么比看到昔日的学生在一夜间变得面目狰狞、狂热到失去自我更令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更何况在这“劳改大院”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恐怖气氛。
“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
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
”在那样的日子里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人吊着十二分的小心,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然而那个时代,已经偏离正规、狂热化,每个侥幸站在牛棚外地人,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四面楚歌之时添上不屑、嘲讽,这可谓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悲哀,无论是在牛棚里面,还是在牛棚外面。
季羡林先生对当时的描述是:“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
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
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
这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颠覆,无人理解,无人倾诉。
地狱也只不过是对人身体的折磨,然而牛棚,是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摧残。
对身体的虐待只会至于伤残,而对于灵魂的逼迫与强行改造,就是对一个人的彻底抹杀。
还有什么比身处一个颠覆的时代,周围全是被极端化了的有绝对统治权的人群,自己却保持着清醒独自与整个世界对抗,面对着整个世界的人的唾弃、谩骂与鄙夷更让人绝望呢?更何况季羡林先生这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当时是怎样的失望,又是怎样的在风雨飘摇中坚信着自己的一份清醒。
有人发了疯,有人焚毁了以前所有的稿件,连同过去坚守的自己,有人为了尊严,为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了遗弃这个充满失望与绝望的世界。
然而季羡林先生没有,没有被同化,没有放弃,也没有弃世而去。
在人群中逆行,在黑暗中守着一盏心灯匍匐,是需要怎样的强大。
他以一种近乎调侃却又极其虔诚的笔调,再次重新审视过去强加给他的条条疮疤,写下用血与泪换得的文字。
我们知道,对于过去所受的痛苦,尤其是那些惨烈的、让人目不忍视的历程,最好的释怀方式是尘封它们。
然而季羡林却把过去的伤疤再次揭开,审视着那些触目惊心的血痕,为我们展现那段往事。
他要得不是理解和同情,而是为了让现在的青年人了解,让世人铭记。
他觉得经历过牛棚岁月,又能把不堪回首的经历写的淋漓尽致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竟都默而不语。
十年浩劫过去还不到二十年时,人们就渐渐淡忘了,当今的青年人无法理解,像在听一个天方夜谭。
季羡林先生所恐惧的不是那些让我们听来已可以毛骨悚然的经历,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人对历史的漠然与遗忘。
于是季羡林先生觉得,不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对于人类全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他不惜再让伤口流脓流血,只是为了让过去的灾难
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
为天地立心,竟至如此。
现在,那个时代早已远去,留下的伤痛也渐渐的平淡。
然而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我们切勿失了为天地立心这一心境。
世界伤害了我们,我们却以最坦荡的心致意最虔诚的思索与回报。
这是作为每个有识之士,对这个社会和国家,最基本也是最伟大的义务。
风雨如晦,扶一盏心灯踽踽独行;安居乐业,留一份理性熠熠生辉。
无论是风雨飘摇,还是和平安定的时代,我们所要做的,都是为天地立心,让思想之声穿透历史,遍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