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方法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而城市滨水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如何进行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从城市滨水公园的概念和特点出发,探讨现有的景观设计方法,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滨水公园的概念和特点城市滨水公园是指位于城市水域边缘,以水域为主题和背景的公园。
它不仅包括了河岸、湖岸、海岸等自然水体岸线部分的公园,还包括了城市内部的湖泊、池塘等人工水体的岸线部分。
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中的绿色、水系和景观空间的有机结合,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水陆共生:城市滨水公园是水体和陆地的交汇之地,同时也是自然生态和城市景观的结合部分。
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水体与陆地的关系,创造出和谐共生的空间。
2.生态环境:城市滨水公园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因为水域周围通常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景观设计中需要注重保护和强化这种生态环境,创造出适宜生物栖息和繁衍的空间。
3.休闲娱乐:城市滨水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休息、游玩等,从而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现有的景观设计方法在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1.自然环境保护:在滨水公园的设计中,通常需要进行自然环境的保护,尽量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在规划布局中,要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保留水域周围的湿地和湿地植被,以及一些天然景观元素。
2.文化历史展示:由于城市滨水公园通常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融入相关的文化历史元素。
在规划布局中可以设置一些历史文化展示区域,通过文化景观元素来展示水域周边地区的历史变迁,从而提升景观的内涵和价值。
3.多样化的功能设置: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滨水公园通常会设置多种功能,如散步、休闲、游玩、健身等。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提供人们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吸引力。
本文将围绕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展开探讨,从设计理念、功能区划、植被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设计理念滨水景观设计的理念应该紧密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从而打造一处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滨水景观。
设计理念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两个方面。
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方面,可以利用滨水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打造出丰富多样的水景,如人工湖、喷泉、瀑布等。
在植被选择上,可以考虑种植适应水环境的植物,如芦苇、莲花等,以营造出自然而生态的氛围。
2.历史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方面,可以通过保护和修复滨水地区的历史建筑和文物,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例如,在设计中可以引入传统建筑风格、雕塑、碑文等元素,以展示当地的文化底蕴。
二、功能区划滨水景观设计应该根据地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功能区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根据滨水景观的不同功能,可以将设计划分为休闲娱乐区、健身区、文化交流区等。
1.休闲娱乐区休闲娱乐区是滨水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可以设置长椅、亭子等休息设施,提供人们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
同时,可以规划游乐设施、草坪、露天剧场等,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
2.健身区健身区是提供人们运动和锻炼的场所。
可以设置户外健身器材、篮球场、足球场等,供人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
3.文化交流区文化交流区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可以设置露天剧场、文化艺术展示区等,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三、植被选择植被选择是滨水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选择合适的植被,可以营造出绿意盎然的景观效果,提升人们的舒适感和视觉享受。
1.水生植物滨水区域常年湿润,适合种植水生植物。
如芦苇、荷花、莲花等,这些植物既能提供文化景观的装饰效果,又能为湿地提供保护和净化功能。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一、前言滨水景观设计是一种将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滨水空间。
本文将就滨水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详细探讨,介绍其设计原则、要素以及实施步骤,以期为读者提供有关滨水景观设计的全面指导。
二、设计原则1. 获得灵感: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观察,以获得灵感和理解周边环境特点。
可以参考其他成功案例,吸取经验和启示,但也要注重创新和个性化。
2. 人性化设计:滨水空间应该以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用户的舒适性和体验感。
设置合适的休憩点、步行道、观景平台等,方便人们欣赏风景和进行休闲活动。
3.生态友好:滨水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选择适宜的植被覆盖,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空气质量和环境可持续性。
4.景观连续性:滨水景观设计需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保持景观连续性。
使用与周边建筑物风格相符的材料和色彩,保持整体的视觉效果和协调性。
三、设计要素1. 水体元素:滨水景观设计的核心是水体元素,可以是江河湖海、水池喷泉等。
水的流动和声音能为人们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成为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植被景观: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合理选择和布置植被是非常重要的。
营造绿色环境,增加观赏价值,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活空间。
3. 道路和桥梁: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道路和桥梁是人们欣赏景色和交通出行的主要途径。
需要考虑交通流线的连贯性和安全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风格。
4. 休闲设施:为了提供更好的滨水休闲体验,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休息亭、游乐设施、户外健身设施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四、实施步骤1. 规划设计:根据滨水区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
包括空间布局、景观要素的选择和安排、路线设计等。
要充分考虑滨水区域的特点和潜力,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 施工建设:根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具体的施工建设工作。
需要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在城市化进程中,滨水景观设计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
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师需要从环境和功能两个方面入手,做好细节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
环境设计方面,设计师需要考虑滨水区域的自然特征,同时保留其独特的自然风貌。
例如在开发滨水公园时,应考虑周边环境的风土人情,调查当地历史文化等,从而保证公园的风貌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此外,公园中应设立自然保护区,保留稀有物种,保持生态平衡。
在功能设计方面,滨水景观需要考虑人们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休闲和娱乐需求。
例如在公园中,可以设立自行车道、儿童游乐区等休闲娱乐设施。
此外,在公园中应设立休憩区域,灌木丛等,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场所,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之美。
细节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例如,公园中的凉亭、亭子等建筑可以采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保证建筑与环境协调一致。
同时,在公园中应有绿化带、水池等,让人与自然环境结合。
此外,公园中的垃圾桶、路灯等设施也需要精心选择、设计,以满足公园内的各项需求。
滨水景观设计需要我们根据所处环境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策略。
以花都大道滨水景观设计为例,设计师采用了以“人文环境、绿色环境、滨水环境、公共环境”为基础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了融合自然生态和城市文化的滨水景观。
这一设计方案将生态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融合,为市民提供一个旅游、游玩和休闲的场所。
总之,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师需要从环境、功能和细节入手,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保证环境的协调一致。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相信滨水景观设计会越来越先进、丰富,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滨水景观设计是一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对滨水区域的规划和布局,创造出美丽、宜人的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
本文将介绍滨水景观设计方案的要点和设计思路。
1. 背景介绍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宝贵的资源,它可以提供人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滨水地区面临着环境破坏和开发压力。
因此,滨水景观设计方案成为了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2. 规划和布局在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中,规划和布局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对滨水地区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其地理特点、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
然后,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和形态、道路和步道的布置、植被的选择等。
最后,将各个元素组织起来,形成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感的景观空间。
3. 水体处理水是滨水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其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整个设计方案的效果。
可以通过设置水域、喷泉、湿地等方式,将自然的水资源与建筑物相融合,创造出动人的水景效果。
同时,合理的水体处理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气温,增加人们的舒适感。
4. 植被设计植被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提供防风、遮阳的功能。
在选择植物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在该地区的适应性、生长周期和色彩特点。
同时,合理的植被布局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和变化的景观效果。
5. 设施设置滨水地区的设施设置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休闲体验。
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相关设施,如休闲区、游憩设施、亲水平台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公共艺术品、广场和座椅等,提供更多的休闲选择。
6.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照明设置,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景观效果,增强场地的夜间吸引力。
同时,考虑使用节能的照明设备,有效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初步构建一个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并与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滨水景观设计的方法

滨水景观设计的方法导论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周围进行景观设计的一种方法,旨在创造一个与水域相融合的美丽环境。
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够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法。
1. 水生植物设计水生植物是滨水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可以为水域提供氧气,净化水质,同时也具有观赏价值。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水质条件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香蒲等。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物的选择,可以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2. 建筑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建筑物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息和观赏的场所,还可以与水域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河岸边设计一个观景平台,或者在湖畔建造一个小型亭子,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近水观景的空间。
此外,建筑物的外立面和材料的选择也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增强整体的美感。
3. 水景设计水景是滨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可以通过水的流动和声音,为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水景设计可以包括喷泉、瀑布、喷水池等,通过调节水的流量和形态,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水景要与周围的植物和建筑物相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4. 道路和步道设计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道路和步道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不仅可以连接各个景点,方便人们的出行,还可以引导人们欣赏周围的景色。
在道路和步道的设计中,可以运用曲线和弧线的形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性和趣味性。
此外,道路和步道的材料选择也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如木材、石材等,以增强整体的自然感。
5.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可以为夜间的滨水景观增添魅力。
通过合理的照明设计,可以突出水域的轮廓和纹理,营造出浪漫而神秘的氛围。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各种照明技术,如投光灯、荧光灯等,以达到理想的照明效果。
此外,照明设施的布置也应考虑到人们的安全和舒适感。
浅谈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方法

浅谈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方法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
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1、基于公共资源共享的设计滨水绿地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供人们观赏。
滨水游憩绿地规划设计时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
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适当留出透视线,不要完全郁闭。
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
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
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优美景色。
同时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2、基于多形式功能的设计滨水区应提供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多种形式的功能,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
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古树;线——连续不断的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
绿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
这些市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3、滨水绿地应该有近水的特点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
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
芝加哥湖滨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1、水体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水体主要是自然的江、河、湖、海,但也可兼顾人工的水景,水体主要有三种存在状态:流动的水、静止的水和受外力作用的水,它们体现在景观上就呈现出江河、湖泊、涟漪等。
在对水体进行没汁时,应注意维持水体的自然性和原始性,用人工景观去补充自然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自然结合实际需求。
选取不同状态的水景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在规律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找规律,达到各方面和谐的状态。
2、护岸护岸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也是人与水接触的地方。
在设计时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a.治水功能,满足防洪防涝要求并尽可能设置一些蓄水湖池和滩地,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
b.生态性,积极保护和借鉴河流自然形成的各种地貌结构,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配合植物种植,为滨水动物提供生存空问,维护护岸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
c.亲水性,强调水体的渗透作用,将水景引入城市内部,并保证人们能轻松地到达水边,自由方便的观水玩水,但需注意对安全性的考虑。
3、滨水区绿化设计滨水区绿化能给城市环境带来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延伸。
在生态层面,它能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制造氧气、吸附烟尘、阻挡噪声;在景观层面,它能造就光影变幻,调整和优化环境构图,围合和区分各类用地,带来色彩的变化。
在进行滨水区绿化设计时应注意根据水域环境的原生态景观特征、气候水土条件,结合各类植物自身的特点合理的进行选配和布置,并考虑其与水景尺度、场地空间大小、水域面积、水体动静状态的配合关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特点烘托出好的景观,留出并强调视线通廊,阻挡不好的景观,创建更优良的环境。
4、滨水硬质景观设计滨水硬质景观包括土壤及岩石层、建筑界面与天际线、滨水广场、滨水游步道、建筑小品等众多要素,它们构成了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设计时应首先注重它们各自功能的发挥,如滨水广场,它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常常起到节点的作用,在设计时要重点把握其形式及通达性,还有与入口和水岸的关系;又如滨水游步道,它是供人们行走的运动空间,设计时便要考虑怎样使人们行走方便,铺地如何选取以及怎样联系各处景观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12期中国水运V ol.12N o.112011年12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D ecem ber 2011收稿日期:2011-10-15作者简介:朱河(1990-)男,河南信阳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林莆程()男,福建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年文化部文化艺术科研项目“设计艺术伦理学研究”〔立项号D 6〕浅谈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方法朱河,林莆程(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在城市水系的整治规划中,滨水区景观设计对改善城市环境的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景观。
本文从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亲水性特征、滨水区驳岸的设计、滨水区的生态性设计三个方面研究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方法。
使滨水区景观设计充分发挥出其美学价值和城市的景观特质,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时代里,滨水区景观设计在城市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TU 98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1)12-0263-03近年来,开发滨水地区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
在众多的滨海、滨江、滨湖、滨河的城市中,随着城市经济基础的逐渐雄厚,对旧滨水带的改造或者开发新的滨水城区都成为了可能。
滨水区是水陆之间的交界带,涉及了水利的、城市规划的、旅游的、景观的、生态的、人文历史的等多学科的范围,是个多学科交叉的工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牵引到的城市河道驳岸景观、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地域文化、城市空间肌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对水的利用与设计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滨水区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单一性质的规划设计,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如果只注重功能性,就不足以成为优秀的城市景观。
现代城市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的景观化,这对原本只重视防洪功能的传统的滨水区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滨水区的设计不仅要能满足其防洪功能,还应重视其形式上的美观,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共活动的场所,增加滨水空间的魅力。
一、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亲水性”特征所谓“亲水性”是指人们通过在滨水空间中进行的散步、运动、戏水、垂钓等娱乐休闲活动以及在风景的欣赏过程中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满足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亲水性”一词包含了活动概念和精神概念两方面的涵义。
活动概念的亲水主要指具有戏水、垂钓等娱乐、消遣功能,而作为精神概念上的亲水则具有将通过生态系的保护以及滨水景观获得心理上、情感上满足的概念。
滨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的游憩场所,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人的活动又构成了滨水区的主要景观。
因此,滨水区景观设计要实现人性化的空间,满足人们的感觉,造成了人的美好体验。
亲水空间是整个驳岸线性空间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节点空间,它供人们亲近、接触,实现了人与水的互动。
城市滨水区驳岸的景观设计要结合地形和造景,充分利用“水”和“陆”的相互渗透延伸,相互交融,丰富驳岸单调的景观形式,进一步表现滨水特性。
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在滨水区也是陆域的最前沿,滨水区的驳岸景观要充分利用岸线造景,驳岸空间应尽量向水体展开,形成开敞、通透的空间系统,使人的视觉可以直接到达水面,形成“临水、视水、亲水”的感觉。
驳岸空间必须注重人对于水的天生的情节,利用滨水游步道、码头、台阶、平台等设施与水体进行充分的接触,以强化驳岸的亲水特性。
驳岸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滨水区能否成为人们喜欢游玩的空间。
亲水平台即临水的小型空间,大多面宽约一至三米,深约两米左右,起到加强水陆空间相互渗透、满足人们亲水需要的作用。
亲水平台形式多样,有时平台采用古时栈桥的形式插入水中,四周被水环抱,一片汪洋;有时也可将水引入,如同在堤岸上打开一个缺口,形成凹式的亲水空间,别有一番悠闲。
设计中还可利用平台的不同做法给人多元的感受:设计高高挑出的平台,可以让人悬浮于水上,感受水的飘渺;浅浅地没入水中,又让人禁不住地想要伸手去抚摸;下面铺设青石板和卵石,河水则更显清澈,也多了份戏水的安全保证。
在现代滨水区驳岸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适时地利用水埠头这一形式,它简单的符号化的特点能够打断驳岸单调的线性空间,形成开放性的“豁口”效应。
水埠空间是指设于驳岸上为方便亲近水面而入水建造的踏阶,俗称为“水桥头”。
在江南水乡,水埠头的存在使河道与街巷不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平面,而是参差咬合,空间上上下链接的统一体,起到加强街巷空间与水道空间交流的“孔洞”的作用。
水埠头本身的形式也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有的突出岸线,有的凹入其间,有的转折而下,有的则简化为平缓坡道。
水埠头大多半掩于水中,下一步水便触手可及。
这种亲水的景观形式,在有限的空间里,为人们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恰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亲近水域的心理需要。
1990-200909A0264中国水运第11卷水埠头在调整临水建筑小品的格局与体量的视觉效果上,形成丰富的凹凸感与进退感;与驳岸硬质景观配合使用上,强化了驳岸带型空间的组团分段,加强了垂直分割性。
水埠头能够如此贴切地融入驳岸以及水域中都得益于其阶梯状的几何形式,正是这种几何形与驳岸的整个空间产生良好的呼应与共鸣,使水埠头成为调节驳岸单调岸线的一种手段,丰富了驳岸的空间层次感,起到划分与调整空间的作用。
城市滨水地段防洪区的景观设计关键是利用滨水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不影响游人亲水活动并且满足城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将防洪设施作为驳岸景观的一部分,为游人提供一种特殊的观赏模式,增加游人的参与性。
因此,形成水体—堤防—沿江环路—环境四位一体的协调的环境,是滨水区防洪功能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
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城市的空间构成和视觉轮廓线相融合,成为城市滨水区景观环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驳岸中的景观小品、铺装、植被等元素,应具有其所在城市的基本特点,延续城市整体的设计风格、文化脉络以及审美情趣。
因地制宜、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的驳岸景观设计,才能为滨水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滨水区“驳岸”的设计根据1991年版《牛津英语词典》,滨水(Waterfron 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
滨水按其毗邻水体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
按照日本上木学会编的《滨水景观设计》(2002),Wat erfron t这个词一般指同海、湖、江河、运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了解了滨水区的涵义,就很容易理解驳岸的概念了。
驳岸是滨水区范围内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处于滨水区的最前沿,与水相连。
正因为处于水域和陆域的交界处,驳岸是整个滨水区景观特色较为突出、自然生态性最强的地带,是滨水区的重要形象组成部分。
水是城市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生态要素,驳岸作为陆域与水域的交汇地带,也是最能体现城市生态特征,体现城与水、人与水的情感地带。
一般来说,滨水区驳岸是一个城市景观最为丰富、最为优美的地区,供全体市民共同享受。
城市滨水区的驳岸规划应该切实保证滨水岸线的共享性,这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
滨水区的驳岸往往是城市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区域,是一个能够让人充分感悟大自然的场所。
在城市设计中,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如林荫带、滨水游步道、广场群和骑楼等)沿整个水边地带布置是保证驳岸地区共享性的好方法。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要力求体现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整体性,使整个驳岸环境融入到城市大的景观环境中,成为城市景观的延续,而驳岸同时又成为城市的整体景观中反映环境质量的景观节点和城市名片。
驳岸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整体景观面貌的变化。
作为一个带状的空间,驳岸的各段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要做到相互衔接、相互呼应,与城市的空间构成和视觉轮廓相融合,成为城市景观环境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几个空间个体的随意排列组合。
驳岸景观中出现的建筑、雕塑、景观小品以及铺装,应具有其所在城市的基本特点,延续其设计的基本风格、文化脉络以及审美情趣,不断探索空间艺术与视觉审美的统一性,创造出具有文化品味和独特风格的现代驳岸景观。
滨水城市的驳岸建设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挑战性,驳岸是城市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空间组成部分,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驳岸景观环境的把握,上升到城市整体环境景观的考虑,并综合利用各种景观设计要素来组织驳岸景观,在把握了驳岸景观的同时兼顾考虑到驳岸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驳岸作为滨水区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尺度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滨水区的景观效果。
驳岸是个主要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景观空间感的塑造上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体现出动态的设计思想。
在驳岸的空间构成中,应了解“人体尺度”的概念。
总体景观的人体尺度是指环境的尺寸或组成环境部分的尺寸与人的尺寸比例适宜,并且使人产生清晰、明确、适合人的身体尺寸的感觉。
驳岸是人们亲近水体的空间,创造合适、合理的尺度空间,是驳岸的景观规划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水体与陆地之间的交替,城市驳岸是久居混凝土城市中的人们的重要的公共活动的场所,与水的亲密接触使城市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气,从而得以放松和休息,驳岸是城市和景观空间中吸引人的景观要素,也是形成美好的城市意向的关键元素。
三、滨水区的“生态性”设计以生态学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生态性”设计是滨水区地带乃至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空间的开发应该是以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同时尽可能地修复一些已经破坏了的自然生态功能。
在滨水区驳岸的生态景观规划中,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的,调控人与城市的关系。
“生态性”滨水区设计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性”滨水区具有生态元素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滨水区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众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之一,生物物种及其丰富,同时,湿地对于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肺”,对城市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