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三产业优势和劣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第三产业优势和劣势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电子化,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这给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既带来机遇又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和工艺创新,一些落后的产业也会在日益竞争中淘汰。因此挖掘和发现本国产业的优势和缺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字:生产结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现状

摘要 (1)

一、我国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 (3)

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3)

2.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3)

3.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3)

4.第三产业的区域分布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大城市聚集。 (4)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4)

1.市场化程度低。 (4)

2.城市化水平低。 (5)

3.在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低。 (5)

三、对策建议 (5)

1.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着力点。 (5)

2.第三产业中应重点发展的产业。 (6)

3.提高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7)

4.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7)

四、参考文献: (8)

一、我国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

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1979~1998年,第三产业每年平均增长10.5%,以1978年为100,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指数达到732.8。199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8%。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六五”时期上升8.4个百分点,比“七五”时期上升2.2个百分点,比“八五”时期上升0.6个百分点,比1997年上升0.7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从1991~1998年,全社会从业人员共增加604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减少3590万人,第二产业增加2786万人,第三产业则增加6851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量新增的劳动力,而且吸纳了部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到1998年底,全社会从业人员共6995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4838万人,占49.8%;第二产业为16440万人,占23.5%;第三产业为18679万人,占26.7%。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49.8∶23.5∶26.7。与1978年对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2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14.5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长。

3.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持续发展。商业饮食业“八五”期间年均增加值为8.2%,1997年增加值为8.5%,1998年为7.7%,占GDP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6.1%上升为9%。交运、仓储、邮电业“八五”期间年均增加值为10.6%,1997年为10.7%,1998年为8.0%,占GDP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4.5%上升为5.8%。商业饮食服务业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多种经营业态特别是连锁代理、货仓式商场、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发展很快。物资流通也开始变革物流形式,与新型业态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商品配送中心不断发展。交通运输的“瓶颈”已经打破,公路、铁路、空运供不应求的局面缓解,初步形成了通达的交运网络。

在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使第三产业中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逐步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八五”期间国际旅游创汇年均增长31.5%,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50.2%。在此基础上,国际旅游创汇1997年度增长

18.33%,1998年度增长4.39%;国内旅游收入1997年度增长28.94%,1998年度增长13.18%。电信运营业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40%以上,电信业发展速度连续15年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电话网规模从1985年占世界第17位上升到第5位,1999年7月每百人平均12.06部电话。1998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1.1亿户,是1978年的57倍;目前手机用户3800万户;因特网用户已达500万户,世界上已有的电信新业务在我国基本都已开办。房地产业增加值“八五”期间年均12%,1998年比1997年增加12.6%。

4.第三产业的区域分布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大城市聚集。

到1997年底,全国城市总数为668个,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口比重为37.3%,比全国平均高11.2个百分点,其中超大城市为45.8%,特大城市为41.6%,大城市为35.8%,中等城市为30.6%,小城市为32.1%。在城市中,东部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39.5%,较中部城市高3.1个百分点,较西部城市高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数最高的城市依次为海口67%、北京57.7%、广州53.8%、大连53.4%、福州47%、上海46.9%。据1997年年末统计,全国城市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29.3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总值的58.98%,第三产业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聚集的趋势日益明显。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场化程度低。

除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中的路运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在第三产业的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市场准入的障碍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金融、保险、电讯、运输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使我国服务供给不能适应居民的需求。在近年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20多个月持续负增长,物资价格指数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的情况下,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则连年攀升。1997年比1996年上升16.5个百分点,1998年又比1997年上升1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8年底已降为44.48%,比1978年降低13.32个百分点,比1990年降低9.77个百分点,比1997年降低1.93个百分点。而服务消费支出已达到34.06%,远远超过了用于衣着(11.1%)和居住(9.42%)的支出比重,仅次于用于食品的比重。农村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