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中的一隅宁静
喧嚣城市中的一处静谧的美好句子

喧嚣城市中的一处静谧的美好句子在这喧嚣无比的城市里,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难道你就不想找一处静谧的美好来安放自己疲惫的心灵?
就像我,每天被那无休止的喇叭声、吵闹的叫卖声所围绕,感觉脑袋都要炸了!有一天,我偶然间走进了一个小小的公园。
这公园啊,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又仿若闹市中的仙境。
一踏入公园,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就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为我遮挡住了外界的喧嚣。
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难道这不是大自然在轻声诉说着它的秘密?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路旁绽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难道不像是一群穿着盛装的小精灵在争奇斗艳?
小湖边,垂柳依依,那柔软的柳枝垂在水面上,就像姑娘的长发在梳洗。
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它们难道不快乐吗?
在这片静谧的小天地里,我可以放下一切烦恼,尽情地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我想,这就是喧嚣城市中最珍贵的宝藏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在这喧嚣的城市中,我们太需要这样一处静谧的美好来慰藉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与平静。
喧嚣之中的宁静

喧嚣之中的宁静城市,是一个充满喧嚣的地方。
在这个都市里,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吵闹声、车辆喇叭、人们的喧哗交谈声,还有那源源不断的嘈杂和拥挤。
无论在办公室、商场还是家庭中,都充斥着嘈杂的声音和行为,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在这喧嚣之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片宁静,让我们的内心重新获得平静。
生活的喧嚣常常让人感到疲惫不堪,渴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寻找片刻的宁静。
有些人喜欢自由自在地漫步在户外,远离城市的喧杂。
他们选择到公园、森林或者海边,呼吸新鲜的空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这样的环境,让人感觉如同回到了最初的人类社会,远离城市中那些喧嚣与琐事。
在森林或者海边,人们能够静下心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看到树木摇曳和海浪拍打的美景,这些让人感觉仿佛与世隔绝的瞬间,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宁静与放松。
宁静并不一定需要远离城市,有时候它就隐藏在日常生活的一隅。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段悠扬的音乐或者一场品味道的美食,都可以使人放下身心上的压力,寻找到一种宁静的状态。
在这些看似简单的事物里,我们可以找到对生活的热爱,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
这种宁静不需要特别的场合或时间,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
而在喧嚣的城市中,有一些人选择从内心寻找宁静。
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他们尝试调节自己的心态,使内心保持平静。
学会冥想并不容易,但一旦掌握了技巧,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在内心找到宁静与平衡。
这些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帮助人们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除了上述方法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旅行来寻找喧嚣之中的宁静。
旅行到陌生的地方,会带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远离繁忙的城市,观赏并体验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习俗,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
旅行中,我们可以遇到新的人,结交朋友,分享旅程中的快乐与困扰。
这样的交往使我们感到生活的多样性,触动了我们的内心,给予了我们宁静的力量。
喧嚣和宁静,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我们不能避免喧嚣的存在,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其中寻找宁静。
繁华中的一抹宁静

繁华中的一抹宁静宁静是一种享受,只要用心体会就会觅到那让你无法割舍的情怀!——题记漫步于悠久历史的上海,浮现在眼前是那人声鼎沸的“南京路”、美轮美奂的“外滩”、洋溢着古典气息的“城隍庙”,充斥于耳畔的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城市特有的汽车轰隆声、到处的人群的喧闹声、起重机的工作声。
熟知在如此让人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城市里也隐藏着一片宁静清秀的独具情调的净土——朱家角古镇。
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惹人怜爱的是江南的清可见底的水,江南的湛蓝的天,江南的清秀可人的人。
正如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感慨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在中华潮流前端的上海享受到水乡的情怀似乎在以前被看做是遥不可及。
但是踏上那偶有青苔的石板小路,似乎被刚刚被雨清洗过一样,让人有种与繁华大都市格格不入的感觉,但那就是古镇的真实情感,这也让游客可以欣赏到喧闹中宁静的大上海。
轻舞漫步在古镇独有的巷弄,闻着水汽卷带着泥土的独特气味会让你忘记自己置身于大都市;望着每一个竹楼的尖尖屋顶,似乎自己置身于傣乡的竹林丛中。
漫步于溪水边,掬一捧溪水,冰冷的他让你既想放下,但又舍不得放下。
舍不得是那份忆江南和享受宁静的情怀;古老的石拱桥似乎为你讲述着古镇的历史与今昔,那桥身上的斑斑痕迹记录着古镇的沧桑变化。
走着走着,乍一眼,浮现在自己眼前那布满着古老纹路的石拱门将把你带进具有另一番格局的古老园林,它不是那苏州园林的别具一格的搭配,也不是紫荆城的颐和园那样辉煌庄重,却可以让你体味给你带来另一番古典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熏陶撑一根长篙,畅游于溪水之中,岸上不时传来古琴的美妙动人的乐曲更能让你忘情于这个“世外桃源”,尽情这“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无限优美的意境。
在喧闹中寻找安静句子

在喧闹中寻找安静句子
在喧闹中寻找安静。
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喧嚣所包围,无论是来自工作的压力,还是来自生活的琐事,都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喧嚣中,我们也需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让心灵得到放松和安宁。
或许,你可以选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找一家安静的咖啡馆,品一杯清香的咖啡,静静地品味生活的美好。
或者,你可以选择在一个静谧的公园里,漫步在绿荫下,倾听鸟鸣和风声,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在喧闹中寻找安静,并不意味着要逃避现实,而是要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这样,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都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以更加从容和坦然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当我们在喧嚣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安静之地,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都变得微不足道起来。
我们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更加感恩每一个拥有的美好时刻。
在这样的宁静中,我们也会更加清晰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找到自己的内心所向。
在喧嚣中寻找安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它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做的。
因为只有在宁静中,我们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所以,让我们在喧嚣中寻找安静,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和放松。
精致走心的干净短句文案

---第一章:心灵之窗1. 在喧嚣中,我寻找一隅静谧,让心灵得以栖息。
2. 每一颗心,都有一扇窗,透过它,看见生活的美好。
3. 简单生活,不等于贫乏,而是一种灵魂的富足。
4. 心静如水,方能映照出生活的真谛。
第二章:岁月流转5. 岁月如歌,轻轻吟唱着生命的韵律。
6. 每一个微笑,都是岁月赠予的礼物。
7. 挥别昨日的风霜,拥抱今天的温暖。
8. 在时光的长河里,我们都是过客,但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铭记。
第三章:生活美学9. 生活,是一幅画,需要用心去描绘每一笔。
10. 不必追求完美,只需珍惜当下,每一处风景都值得驻足。
11. 美好,往往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
12. 用心感受,每一缕阳光,每一片落叶,都是生活的诗篇。
第四章:情感共鸣1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有时波涛汹涌,有时平静如镜。
14. 情感,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也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15. 用心倾听,才能听见心灵深处的声音。
16. 真正的陪伴,无需言语,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第五章:心灵修行17.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平和的心。
18. 放下执念,才能拥抱自由。
19. 每一次跌倒,都是成长的契机。
20. 在宁静中,找到内心的力量。
第六章:生活哲学21. 简单生活,不等于平庸,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22. 生活的美好,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心灵的满足。
23. 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24.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以微笑面对。
第七章:感悟人生25. 人生如梦,珍惜每一个瞬间。
26. 知足常乐,幸福就在身边。
27. 每一次选择,都是对未来的投资。
28. 用心生活,让每一天都充满阳光。
在这篇文案中,我们尝试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珍视、对心灵的追求。
愿这些短句,能如清泉般洗涤你的心灵,带给你片刻的宁静与思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用文字记录下每一个值得珍藏的瞬间。
---以上文案共计1000字,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主题,通过精致走心的短句,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闹市里的一处静谧文案短句

闹市里的一处静谧文案短句
1. 在闹市中寻找一处宁静的庇护所。
2. 闹市中的一缕清风,为心灵带来片刻宁静。
3. 一方宁静,融入喧嚣闹市的静默乐章。
4. 闹市中隐藏的一片宁静角落,等待你的寻觅。
5. 在繁忙的闹市中,找到一处静谧栖息地。
6. 在闹市的潮流中,追求一丝纯净的宁静。
7. 闹市喧嚣里的一丝沉静,如清泉润心。
8. 宁静与闹市的距离,不过一步之遥。
9. 闹市中的宁静,是心灵最甜蜜的驻足地。
10. 在闹市中沉浸,寻觅一份静谧的安宁。
11. 闹市慌忙中,找回内心的宁静角落。
12. 静静地坐在闹市中,享受孤独与宁静的时光。
13. 闹市中的一朵梅花,守候清冷寂寞的宁静。
14. 闹市中的一片青草,为喧哗尘俗带来清新寂寞。
15. 闹市的静谧,是内心佳境的延伸。
16. 闹市中的一颗星,闪耀着寂静的光辉。
17. 在人群拥挤中,寻找一处遗世独立的宁静所。
18. 宁静与闹市相互交融,创造一种独特的和谐。
19. 闹市中的一抹宁静色彩,沁人心脾。
20. 闹市的安宁角落,是心灵寄托的港湾。
21. 闹市繁忙中的一处静地,敬请品味。
22. 在喧闹的闹市中,珍藏一份宁静的温柔。
23. 闹市中的一片宁静,拂去浮躁的尘埃。
喧嚣城市中的一抹静谧作文

喧嚣城市中的一抹静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城市总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然而,在这喧嚣中,有时也能找到一抹静谧,让人在忙碌之余得以喘息,享受片刻的宁静。
小寂,我们一起长大,你是我的闺蜜。
我们在一条望不尽的小道上边吃着棒棒糖边侃得天南地北,当我们如今再去那条道上回忆过往的时候,那里已经被垃圾堆满了,那天还遇到一个疯子,我们没命的在布满垃圾的路上跑。
小伊,我们遇见的时候不长。
在我最最绝望的初二,你依然嘻嘻哈哈,带给我了不少快乐。
我们偷偷找前座的男生借MP4听一个晚上,一人一只耳机,就这么迷迷糊糊的,似睡非睡。
我说我以后也买一个,另一只耳机永远留给你。
小溢,我们那段时候坐的同桌,班上的女生大多和我关系不错,每次都说你坏话。
可是你把我当真心朋友看,我知道你并不坏,只是你没把真心交给别人罢了,除了我。
我们都很爱零食,上课也偷偷来点,我们那段时候不听讲,成绩都垮了不少。
明天的明天,永远的永远,华丽的青春断了线,是谁的铅笔在洁白的纸上划下了年轻的誓言。
知道不能实现,却在转身前就泪流满面。
阳光下的操场,你微笑的脸,像昨天只能怀念,光阴划过了左脸忘记了说再见。
从前的从前,就在那个再也记不起的雨天,温度从指尖走远。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我便被那柔和的光芒唤醒。
此时的城市尚未苏醒,街道上的车辆稀少,只有偶尔的晨练者匆匆而过。
我走出家门,沿着小区的小径漫步,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宁静的早晨,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一刻,城市的喧嚣仿佛远去,只剩下眼前这和谐美好的画面。
我闭上眼睛,倾听着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感受着阳光温暖的拥抱,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
傍晚,当太阳渐渐落下,天空被染成一片金黄。
我站在高楼的窗前,俯瞰着这座繁华的城市。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作文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作文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作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作文1有人骑一头青牛自在而行,飘逸而去,那是老子;有人放弃高官厚禄,宁愿在水边欣赏游鱼摇曳,乌龟摆尾,那是庄子;有人放弃人世闲职,采菊东篱,悠然赏景,那是陶渊明;有人觉得世界越来越喧嚣,而他喜欢过安静的日子,那是周国平……难道喧嚣与安静必定是一对天生的仇敌?必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晴耕雨读、隐逸山林的隐士在古人看来只是“小隐”,而身处闹市,却能固守心中一方净土之人才算是“大隐”。
在我看来,喧嚣与安静不必对立,一个人既可以享受人来人往、沸反盈天,也可以独处一室,拥抱自己世界里的安静。
就如苏轼,既可以修筑堤坝,为民造福,也可以夜游赤壁,感慨人生,伤怀往事。
莫言说,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但喧嚣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喧嚣不全来自与我们毫不相关的陌生人,它也来自我们的亲朋好友。
一个人要是为了安静,割断自己同亲友间的联系,天地之大,却孑然一身,又有何乐趣可言?欧阳修曾任滁州太守,他曾邀请城中百姓一起游览醉翁亭。
可能有人认为,与其和他人一起游玩,饮酒吟诗,投壶射覆,喧闹之声惊扰山中飞禽,倒不如独自一人,携一壶酒,静静欣赏野芳佳木,鸣声上下。
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独自欣赏这幽美的景色,会心生悲凉之感。
而有众人陪伴时,便感觉不到孤独,只留记忆中把臂同游的欢乐。
雨果曾经为了创作《巴黎圣母院》,拒绝了所有的社交活动,他把华丽的衣饰锁在衣柜里,然后把钥匙丢进了湖水中。
为了激发灵感,他需要独自一人的安静。
在安静中,人往往会任思维恣意驰骋,文思便如泉涌,在字里行间流淌。
而这并不妨碍他在完成作品后重返生活舞台,享受和他人在一起的乐趣。
有时,我们需要绝对安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沉浸,享受孤独带来的乐趣;而有时我们又会对繁华的世界心生向往,渴望社会生活中的喧嚣,这并不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喧嚣中的一隅宁静——读汪曾祺的《鉴赏家》
刘静整理
汪曾祺是个爱讲故事的人,作品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阅读汪曾祺的《鉴赏家》,围绕季匋民和叶三间的知音之缘,穿插当地风俗轶事,以诗意写清愁,以繁华写寂寞,以平静写怀念,如同亲历,听他娓娓道来。
☆作者名片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作品选评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
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
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
【有了这句“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熟”显得形象、生动了】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
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
挎着一个金丝篾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金丝篾篮、小秤,物件精致,突显叶三人的精致】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
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
“给您称——?”——“五斤。
”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
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
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
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卖果子卖的超有个性】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
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
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
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
【再次强调卖果子很有个性】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
他也很喜欢到处跑。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
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卖果子卖得甚雅,不寻常,有个性】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批把。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人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描摹色彩的词汇一语中的,使人眼前浮现出瓜果上市时的新鲜。
此段写果,突显卖果人的精致】
☆关键解读
季匋民真有此人?
读汪曾祺的作品,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视线会应激式地越过都市,《鉴赏家》也不例外。
在这里,作者最大限度地设置了一个民间背景,季匋民是县里的大画家。
真的有说服力吗?汪曾祺有着自己的个性判断,他更更信赖民间,认定奇人、奇事、奇迹往往就产在民间,有时甚至只产在民间。
季匋民不是作者的凭空想象,其原型曾任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主任及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兼上海《美术生活》特约编辑,得与徐悲鸿、黄宾虹等共事,39岁时辞去教务重返故里高邮。
小说不写他这段世俗眼中更富华彩的人生段落,而写归隐的季匋民,写身在民间的季匋民,深味意长。
古朴的人物身上,汪曾祺寄寓着一种无比深厚的人文理想。
而他也一直效仿季氏的“荷梗甚长,一笔到底”,他画的花全是“杆子都这么老长”。
风俗画
汪曾祺的小说里有风俗画,他自己也谈到对风俗的兴趣。
汪曾祺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
”他认为:“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如自上而下的推行),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
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
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谈谈风俗画》)写风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写人。
因此,汪曾祺在作品中既把风俗作为人的背景,更注意把风俗和人结合在一起,使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
读《鉴赏家》,故乡的风物如在眼前,成为人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甚至就是人本身。
如写叶三四处走,了解各地乡风;写一年四季、不同节令的鲜果;写布店种种看似和小说主题毫无关联的细节,都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而人在其中。
汪曾祺相当一部分小说都是写家乡,写小城的生活,平常的人事,每天都在发生、举目可见的小小的悲欢,写进一点风俗,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
可以推断,汪曾祺小说中的风俗,是对故土的追怀。
“最后一个”情结
“最后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挥之难去的情结,《故乡人》中的王淡人,《岁寒三友》中的靳彝甫,《喜神》中的管又萍,《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陈四、陈泥鳅,《三姊妹出嫁》中的秦老吉,《故人往事》里的戴车匠……如此人物被“最后一个”轻轻着色,作家拚命想抓到、挽留什么,却是无力,只能听任其凋零和远去。
《鉴赏家》的主角是“最后一个”鉴赏家,和“最后一个”画家。
“果贩+鉴赏家”的奇异融合,应是绝无仅有了。
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也极可能成为最后的生活、最后的景致。
作家笔下的“风俗画”,其实是一种安静、惬意的朴实生活。
文字背后是作家留恋、感慨的情愫,因为他深知“这种封闭的古铜色的生活是存留不住的”。
汪曾祺本人好像也是“最后一个”,他被人唤做“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或许,说法未必合适,但还是能够体味到其中的意味。
汪曾祺对古朴现实有着一种特别的热爱,他们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曲折前行、来之不易。
“最后一个”带有“原型”意味,作品中能够读到一种矢志不渝的努力,那就是最大可能地挽留传统文明。
汪曾祺平静地讲他的故事,看似随意而作,实则匠心独运。
字里行间,不经意地突显他那深深浸润在语言中的气质修养、生活态度。
淡然、优雅,于喧嚣中追寻宁静之美,这是阅读汪曾祺的最深感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