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报告(模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

2018年10月

**********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监测日期:2018年X月X日〜2018年X月X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依据.................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监测内容.................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六、报警值.................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七、监测时长和频率..............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八、监测成果及分析..............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九、附表、附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工程概况

工程场地地处******* ,北池一路西首路南侧,文昌馨苑居住区西侧。拟建*****及地下车库概况如下:

表1 工程概况

基坑平面尺寸:89.1m (东西最大尺寸)x 80.1m (南北最大尺寸)

基坑支护深度:3.9-5.0m

1、监测依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16)。

5. 基坑支护方案、施工方案。

三、监测内容

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2.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3.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4. 基坑周边地表裂缝;

5. 周边临时建筑物裂缝;

6. 地下水位;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4.1监测点布置

4.1.1监测点位的选择

基坑变形观测点设立在基坑坡度边缘处,首次开挖共计布设观测

点23个(其中基坑监测点*个,编号J1-J* ;原有建筑物*个,编号丫1-丫*); 详见基坑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4.1.2监测点的埋设

观测点标志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中的附录B.2.3 —、二级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也可采用相当于下图规格的其他标志。标志规格如下:

沉犀和水平位移测点埋设示鳶图

图1监测点标志

4.2监测方法

1. 现场巡检

(1)支护机构

支护结构成型质量;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

沙、管涌。

(2)施工工况

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异样;基坑开挖分层高度、开挖分段长度是否与设计一致,有无超深、超长开挖;基坑场地地表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超载情况。

(3)周边环境

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地下设施、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监测设施

水准基点、变形监测点有无破坏现象;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2. 坡顶沉降、周围地表沉降监测

本次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各项精度要求如下:

表3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和视线高度( m

表4水准观测的限差(mm)

注:n为测站数

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项目开始前和进行中应按要求定期进

行检验。在仪器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

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i角及水准尺的水准

器进行检查,每测段往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

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观测时应同时记录气象条件。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点位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物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好草图。

本次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的联测按一级水准测量进行,采用DSZ2

级水准仪配合铟瓦合金标尺光学测微法往返测定高差。观测时,往测奇数站的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偶数站的观测顺序为前-后-后-前;返测时,奇偶测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偶奇测站的观测顺序相同。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按二级水准单程观测,采用DSZ2级水准仪配合

因瓦标尺光学测微法往返测定高差。实际进行中可根据水准基点与观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楼体的具体位置将路线布设成附合或闭合路线。

3. 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位移观测拟采用2种方法进行,即视准线法和极坐标法,两种观测方法对相同点位进行观测,相互检核,得出正确结论。

①极坐标法

表5观测技术指标

观测要求:水平位移的监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一次布网;

控制点宜采用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点宜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没有上述装置时,宜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精确对中,使对中精度在0.5mm以内。角度观测4测回,左角和右角各两测回,角度取平均值。距离采用往返观测,每次读数较差小于2mm两次观测距离较

差小于4mm对位移点的观测可以直接使用坐标测量,读数至毫米。每个点观测4次,取平均值作为最后观测值。

②视准线法

初始观测:在基准点上安置好仪器,后视观测点,然后投影至远

处固定物体上,做好标记并编号。依次后视其他观测点并做投影标记,后期观测时,先后视投影点,然后照准相应观测点并量测其变化量。

部分点位可以增加距离测量参数加以验证。

要求:工作基点稳固,增加检核条件(增加布设固定点)。检核点

应建立在工作基点的外延长线上,通视条件好,便于观测且稳定、牢固。观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距离不得大于1cm,布设困难时可以采用小

角视准线法观测。

观测:每次工作基点设站后,先进行检核,经过改正后进行观测。

每点观测3次,取读数平均值为观测值。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5.1 监测工序

1. 接受委托;

2. 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3. 制定监测方案,并报监理和业主认可;

4. 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观测点、校验设备、仪器;

5. 观测点和设备、仪器、元件验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