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与传感器技术
电气自动化主修课程

电气自动化主修课程一、电气自动化主修课程概述电气自动化主修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
该课程主要包括电气控制系统、PLC编程、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等内容,涵盖了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实践应用。
二、电气控制系统1. 电气控制系统基础知识电气控制系统是指通过各种元器件和设备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系统。
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以及常见的控制方式。
2. 传统的控制方式传统的控制方式包括开关量控制和模拟量控制两种。
开关量控制通常使用继电器或接触器来实现,而模拟量控制则使用模拟信号进行调节。
3. PLC编程PLC(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是一种集成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式电子设备。
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PLC的基本原理、编程语言和应用案例。
4.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中。
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应用场景。
5. 机器视觉机器视觉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等信息的获取。
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算法和应用场景。
三、课程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气自动化主修课程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授课和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工作原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 网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如MOOC课程、在线视频等)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获取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
四、课程评估方式1. 考试考试是课程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评估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在实验中的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技能。
3. 课堂表现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参与度、提问和回答等方面,主要测试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表现水平。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一、引言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将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领域,它涵盖了电气控制、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技术等多个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将详细探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1. 智能化控制系统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控制系统也在不断智能化。
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和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和任务的变化自动调整工作方式,提高生产线的灵便性和效率。
2. 新型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它能够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给控制系统进行处理。
随着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传感器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传感器能够实现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小的尺寸,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3. 高效能源管理能源管理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能源资源,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
创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能源系统的监测、控制和优化,例如,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 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工业自动化在创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汽车创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化生产和装配,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智能化的电气设备和系统,实现对家居环境的监测和控制。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对室内温度、湿度和照明等的自动控制,提高家居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电气专业培养能力要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电气专业培养能力要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讲授温度传感器、力的检测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液位及环境量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测量系统的基本结构、测量电路的原理及应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传感器的测量原理,熟悉测控系统的构成、功能、控制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操作、运行、检修、维护等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
熟悉当前测控系统的构成;掌握传感器实际应用,了解传感器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为将来从事电子、电气测量系统维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适时引入思政育人要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良性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
具体设计如下:课程内容思政育人要素育人目标测量误差的认知与处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通過误差的计算和处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非接触式测温原理及方法在疫情防控中的使用,对防控疫情的意义。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比国内外防控形势,进行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中国稀土资源开发应用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及前景通过稀土资源的分布及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全世界的地位,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我。
压电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陶瓷的历史,陶瓷新材料通过陶瓷新材料的应用,使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陶瓷历史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有极大的热情投入新材料的研发。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经过2019级学生的教学实践,整体教学效果优秀。
学生们表示除了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关注度高了,对融入专业知识的思政育人要素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很重要的引领作用。
学生们表示,这种思政教育方式是潜移默化的,融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不是硬性说教式的,是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在专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世界观的塑造。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重要技术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重要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是电气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将自动控制技术与电气工程相结合,通过电气设备和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实现工业和生活中的自动化生产和管理。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重要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采集和传输的关键技术。
传感器能够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如温度、压力、流量、光线等传感器。
传感器能够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二、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之一,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自动控制技术能够根据系统的状态和要求,调节控制对象的参数和工作状态,使得系统能够在预定的条件下自动运行。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三、PLC技术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
PLC能够根据预先编写的控制程序,实时采集和处理传感器信号,并根据逻辑关系进行运算和判断,最终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
PLC技术的使用使得系统控制更加可靠和灵活,能够自动完成复杂、重复和危险的工作。
四、人机界面技术人机界面技术是使人和自动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操作的重要技术。
通过人机界面技术,操作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数据信息,并根据需求进行控制和调节。
人机界面技术包括触摸屏、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方式,使得操作人员对系统的操作更加简便和高效。
五、数据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是实现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信息传输和共享的关键技术。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不同的设备之间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协调,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数据通信技术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如以太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能够有效地传输和处理数据,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传感器技术是通过对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机械量等信号进行获取、转换和传递,实现信息检测和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
随着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化生活等需求的不断增长,传感器技术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应用现状。
二、传感器技术的历史与发展1.传感器技术的起源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人就发明了简单的陀螺仪,并用来指示方位。
公元前200年,中国又发明了自动感温开关,用于控制冶炼炉的温度。
直到19世纪,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到对物理量的测量和控制对于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
19世纪末,以瑞典的C.V.M.Eknor和美国的R.C.Crank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发明传感器技术,最早应用于温度、压力、电流等方面。
2.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感器技术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发展。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械式传感器阶段机械式传感器是最早的传感器,其原理是利用力、杠杆、芯片等装置,将测量的力量转换为机械位移量。
机械式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物理信号的检测与转换。
(2)电气式传感器阶段20世纪初,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气式传感器逐渐代替了机械式传感器,成为了新的主流。
电气式传感器工作原理是利用材料、线性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来感测电信号。
电气式传感器主要用于电信号的测量与控制。
(3)集成式传感器阶段集成式传感器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把传感器元件、信号处理电路和控制电路集成到一块芯片上,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速度和可靠性,并降低了成本。
目前,它已成为计算机、通信、医疗、安防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现状1.智能家居应用智能家居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家庭的各种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远程遥控和智能化管理,提升居住的安全、舒适、便捷等品质。
目前智能家居应用已经普及到智能灯具、智能门锁、智能家电、智能音响等各个方面,其中大部分设备都需要传感器技术的支持。
电气控制系统

电气控制系统简介电气控制系统是指利用电气设备来控制机械、化工、能源等生产设备和机器的自动化系统。
它通过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计算机等组成部件,使得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和操作。
组成传感器传感器是电气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感知环境中的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通过传感器的信号输入,控制系统可以监测和调整设备的状态。
执行器执行器是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根据控制信号来控制设备的运动。
常见的执行器包括电动机、电磁阀等。
通过执行器的控制,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设备的启动、停止、加速、减速等操作。
控制器控制器是电气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负责对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的信号进行处理和调度。
控制器可以根据预设的控制规则和算法,对输入信号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控制器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包括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散控制系统)等。
计算机在现代电气控制系统中,计算机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可以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来实现更复杂的控制和算法。
此外,计算机还可以用于监控和数据采集,通过与传感器和执行器相连,实时地获取设备的状态和运行数据。
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电气控制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控制。
比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化工生产等行业都离不开电气控制系统的支持。
通过电气控制系统,生产过程能够实现自动化、高效化和智能化。
建筑领域电气控制系统在建筑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大型商业综合体、写字楼、住宅小区等都需要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对楼宇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通过电气控制系统,楼宇能够实现对照明、空调、门禁等设备的集中控制和监控。
能源管理电气控制系统在能源管理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气控制系统,可以对发电设备、输电设备和用电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
通过对能源的监测和调度,能够优化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并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
电气仪表行业的智能传感器与控制技术

电气仪表行业的智能传感器与控制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智能传感器与控制技术在电气仪表行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电气仪表的性能和功能,提高了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本文将重点讨论智能传感器与控制技术在电气仪表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智能传感器的应用1. 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电气仪表行业中常见的一种智能传感器。
它可以感知环境或设备的温度变化,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
通过与控制系统的互动,温度传感器可以实现自动调节设备温度的功能,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2. 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在电气仪表行业中起到监测和控制压力的关键作用。
它可以感知环境或设备的压力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
通过与控制系统的连接,压力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设备压力的实时监测和调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液体或气体的流动速度和流量。
在电气仪表行业中,流量传感器常用于监测和控制流体的流量,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工艺的稳定性。
通过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流量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流体流动特性的精确测量和控制。
二、智能传感器与控制技术的协同作用智能传感器与控制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电气仪表行业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传感器通过感知环境或设备的变化,将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则根据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通过智能传感器与控制技术的协同作用,电气仪表行业可以实现以下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智能传感器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设备自动调节和控制,减少人工干预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
2. 降低能耗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设备能耗的精确监测和调节,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提升设备稳定性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状态和性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传感器提供的数据及时调节设备的参数,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一、引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指利用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达到对工业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造业、能源行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高效、精确、安全的自动化控制手段。
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对推动工业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1. 电气控制技术的萌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最早的电气控制技术是机械式的,通过电气元件实现对机械设备的控制。
电磁继电器、断路器等电气元件的应用,使得机械设备的控制不再依赖于人工操作,实现了部分的自动化。
2. 逻辑控制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40年代,逻辑控制技术开始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逻辑控制技术是以电器元件为基础,通过逻辑电路实现对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控制。
逻辑控制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过程的精度和效率,为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PLC技术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技术开始逐渐兴起。
PLC技术是在可编程的专用计算机内部运行的数字运算器,能够对数字化信号进行逻辑运算和控制,实现工业设备的自动化控制。
PLC技术的应用,为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5.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随着微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迈向现代化。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逐渐向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将为工业生产带来更高水平的自动化控制方案。
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物理量或化学量等转化为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0
10
2常开 2常闭
1.4 继电器
1.4.1 电磁式继电器 电磁式继电器由电磁机构、触电系统和释放 弹簧等部分组成。
电磁式继电器根据外来信号,利用电磁原理 使衔铁产生闭合动作,从而带动触点动作,使控 制电路接通或断开,实现控制电路的状态改变。
与接触器的区别?
常用的电磁式继电器有电压继电器、中间继电器和电流继电器。
1.4.2 热继电器
热继电器一般用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长期过载保护。 1、结构:如右图 2、工作原理 3、热继电器的图形及文字
1.4.3 时间继电器
时间继电器是一种利用触点延时接通或断开来实现控制 的电器,从得到输入信号起,到产生相应的输出信号(如 触点的通断等),有一个符合一定准确度的延时过程,它 在电路中起控制动作时间的作用。 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方式有两种: 通电延时:接受输入信号后延迟一定的时间,输出信号才发 生变化。当输入信号消失后,输出瞬时复原。 断电延时:接受输入信号时,瞬时产生相应的输出信号。当 输入信号消失后,延迟一定的时间,输出才复原。
F 4105 B 2 S
2
式中,F为电磁吸力;B为气隙磁感应强度;S为铁心截面积 当S为常数时, F
B F
2
a.交流电磁机构的吸力特性
当线圈外加电压U不变,交流电磁线圈的阻抗主要取决 于线圈的电抗(电阻相对很小),则
U E 4.44 fN U 4.44 fN
E——线圈感应电势(V)
1.2.2 执行机构 触头是接触器的执行元件,用来接通或断开被控制电路。 1、触头的结构形式
按其所控制的电路可分为主触头和辅助触头。
主触头:用于接通或断开主电路,允许通过较大的电流;
辅助触头:用于接通或断开控制电路,只能通过较小的电流。
按其原始状态可分为常开触头和常闭触头。
常开触头:原始状态时(即线圈未通电)断开,线圈通电后闭 合的触头叫常开触头;
计算机控制与传感技 术
计算机科学系 于庆海
课程简介:
第一部分:电气控制系统 主要内容:常用低压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电气控 制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第二部分:可编程控制器(PLC) 主要内容:可编程控制器基础、松下FP0 PLC的系统构 成及基本指令系统
第三部分:传感器概述 主要内容: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一般继电器的吸合时间与释放时间为0.05—0.15s,快速 继电器为0.005—0.05s。
(三)电压继电器
电压继电器反映的是电压信号,使用时,电压继电器的线国与 负载并联。常用的有欠(零)电压继电器和过电压继电器两种。 欠电压继电器:电路正常工作时, 欠电压继电器吸合, 当电路电 压减小到某一整定值以下时(为 30%~50% UN),欠电压继电器 释放 ,对电路实现欠电压保护。 过电压继电器:电路正常工作时, 过电压继电器不动作,当电路电 压超过某一整定值时(一般为 105%~120% UN),过电压继电器 吸合,对电路实现过电压保护。 零电压继电器:当电路电压降低到 5%-25% UN时释放, 对电路 实现零电压保护。 中间继电器:实质上是一种电压继电器 。它的触头数目较多, 电流容量可增大,起到中间放大(触头数目和电流容量)的作用。
3.栅片灭弧
1.3 接触器
1.3.1 接触器的用途及分类 接触器是用来接通或切断具有较大负载电流 (如电动机)电路的一种电磁式控制电器。适用 于在低压配电系统中远距离控制、频繁操作交直 流主电路及大容量控制电路的自动控制。 1.3.2 接触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接触器由电磁系统、触电系统、灭弧系统、 释放弹簧机构、辅助触点及机座等部分组成。
DC-3
串励电动机的启动、反接制动、反向、 电动
2.其他参数举例
型号 极数 额定工 作电压 UN/V 约定发 热电流 Ir/A 额定工 作电流 IN/A 额定操 作频率 次/小时 万次 机械寿 命 辅助触点
约定发 热电流
触点组 合
CJ20-10 3
220 380 660
10
10 10 5.8
1200 1200 600
3、图形及符号
速度继电器有两组触头(各有一对常开触头和一对常闭 触头),可分别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的反接制动。图形及符 号如下图。
1.5 熔断器
熔断器在电路中主要起短路保护作用。 熔断器主要由熔体和安装熔体的绝缘管组成。使用时,熔 体串接于被保护的电路中,当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熔体被瞬 时熔断而分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四)电流继电器 电流继电器反映的是电流信号,使用时,电流继电器的 线国与负载串联。常用的有欠电流继电器和过电流继电器两
种。
欠电压继流器:电路正常工作时,欠电流继电器吸合,当电
路电流减小到某一整定值以下时(为 10%~20% UN),欠
电流继电器释放 ,对电路实现欠电流保护。 过电压继电器:电路正常工作时, 过电流继电器不动作, 当电路电流超过某一整定值时(一般为 110%~140% UN), 过电流继电器吸合,对电路实现过电流保护。
3.反力特性与吸力特性的配合 电磁机构欲使衔铁吸合,在整个吸合过程中,吸力都必须 大于反力;反之,则反力必须大于吸力。如上图。
4.电磁机构的输入——输出特性
设电磁机构励磁线圈的电压(或电流)为输入量x,衔铁 的位置为输出量y,则衔铁位置与励磁线圈的电压(或电流) 的关系称为电磁机构的输入——输出特性,通常称为“继电特 性”。如图下所示 若将衔铁处于吸合位置记作y=1,释放位置记作y=0。若 使吸力特性处于反力特性上方的最小输入量以xc表示,一般称 其为电磁机构的动作值;使吸力特性处于反力特性下方的最大 输入量以xf表示,一般称其为电磁机构的返回值。一般要求额 定输入量xc大于xf 。
(一)电磁式继电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结构及工作原理
释放弹簧 电磁系统
2、图形及文字符号
触头系统
(二)电磁式继电器的特性
1、继电器的输入——输出特性又称继电特性。如下图 y y1
0
x1 继电器释放值
x2 继电器吸合值
x
2、主要参数
(1)继电器的返回系数
k x1 x2 称为继电器的返回系数,其值的改变有两种方法:
f——线圈外加电压的频率(Hz)
φ——气隙磁通(Wb) N——线圈匝数
当f、N和U为常数时,由上式 可知,φ为常数,则电磁吸力F为 常数,即F与气隙δ大小无关。 实际上,考虑到漏磁通的影响, F随气隙δ的减少略有增加。其吸 力特性如右图。
b.直流电磁机构的吸力特性
根据磁路欧姆定律得:
( IN )( 0 S ) IN IN Rm 0 S
时间继电器的种类:电磁式、空气阻尼式、半导体式等。
KT
KT
通电延时线圈
断电延时线圈
1.4.4 速度继电器
速度继电器主要用于笼型异步 电动机的反接制动控制,也称反接 制动继电器。 1、结构:如右图
2、工作原理 速度继电器的轴与电动机的轴相连接。转子固定在轴上,定子 与轴同心。当电动机转动时,速度继电器的转子随之转动,绕组切 割磁场产生感应电动势和电流,此电流和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产生 转矩, 使定子向轴的转动方向偏摆,使 通过定子柄拨动触头,使常 闭触头断开、 常开触头闭合。当电动机转速下降到接近零时 ,转矩 减小, 定子柄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恢复原位, 触头也复原。
1、通过调节释放弹簧的松紧程度
(拧紧时,x1 、x2 k ; 放松时,k减小)
2、调整铁心与衔铁间非磁性垫片的厚薄
(增厚时x1 k ;减薄时k )
K值一般要求在0.1—0.4之间,以防继电器误动作;欠电 压继电器的k值在0.6以上,可以起到欠电压保护作用。
(2)吸合时间和释放时间 吸合时间:从线圈接受电信号到衔铁完全吸合所需的时间 释放时间:从线圈失电到衔铁完全释放所需的时间。
1.7 低压断路器
特点: 1.过电压保护
2.过热保护
3.欠电压保护 4.手动切断
1.8 主令电器
1.8.1 控制按扭
1、结构及分类 结构如右图 按用途和结构的不同,分为 起动按钮、停止按钮和复合按钮 等。
起动按钮带有常开触头,手指按下按钮帽,常开触头闭合; 手指松开,常开触头复位。
停止按钮带有常闭触头,手指按下按钮帽,常闭触头断开; 手指松开,常闭触头复位。 复合按钮带有常开触头和常闭触头,手指按下按钮帽,先 断开常闭触头再闭合常开触头;手指松开,常开触头和常闭触 头先后复位。 图形及文字符号如图:
常闭触头:原始状态闭合,线图通电后断开的触头叫常闭触头 (线圈断电后所有触头复原)。
2、 触头的分类 (1)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桥型触头和指型触头,如图所示。 (2)按接触形式可分为点接触、线接触和面接触三种,如图 所示。
常用于大容量的电器
常用于小电流的电器
常用于中容量的电器
3、 电弧及常用灭弧装置 (1)电弧的产生 (2)灭弧装置 1. 桥式结构多断点灭弧 2.磁吹式灭弧装置
1.2 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
1.电磁机构 电磁机构的作用是将电磁能转换为机械能以带 动动触点闭合或断开。 (1)电磁结构形式 电磁机构由吸引线圈、铁心和衔铁三部分组成
(2)电磁机构的分类
按衔铁的运动方式: 1.衔铁沿棱角转动的拍合式铁芯 2.衔铁沿轴转动的拍合式铁芯 3.衔铁作直线运动的直动式铁芯 按磁系统形状:U形和E形 按励磁线圈的种类:交流线圈和直流线圈 按励磁线圈的联结方式:并联(电压线圈) 串联(电流线圈)
当外加电压U和线圈电阻不变时,I为常数, 则
1
F
1
2
即电磁吸力F与气隙δ的平方成反比。其特性曲线如上图。
在一些要求可靠性较高或操作频繁的场合,一般宜采用 直流电磁机构。
2.反力特性 电磁机构使衔铁释放的力一般有两 种:一种是利用弹簧的反力;一种是 利用衔铁的自身重力。其特性如右图 曲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