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靶控输注

合集下载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一、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作用原理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是一种通过靶控输注麻药来保持麻醉深度的技术。

舒芬太尼是一种很强的镇痛药物,通过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可以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和镇痛需求来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从而保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

而丙泊酚是一种快速起效的全身麻醉药,具有快速入睡、恢复快的特点,通过复合丙泊酚可以更好地调控患者的麻醉深度和术中镇痛效果。

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1. 优势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精确控制舒芬太尼的输注速度,可以更好地维持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控制,减少术中术后的疼痛感。

复合丙泊酚能够快速进入患者的体内并产生麻醉效果,有助于患者快速入睡,缩短手术准备时间。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够更精准地控制麻醉深度,减少呼吸抑制和术中苏醒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2. 应用效果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方面,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感明显减少,术后镇痛需求降低,有助于术后恢复。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够更好地保持患者的呼吸稳定和心血管功能稳定,减少术中的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也明显好于传统麻醉方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三、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时,需要注意一些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手术类型来进行个性化的药物调整,从而使麻醉效果更佳。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及时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麻醉服务。

靶控输注讲解

靶控输注讲解
开放环路(open-loop)靶控是无反馈装置的靶
控,仅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生命 体征的变化来设定和调节靶浓度。
闭合环路
闭合环路(closed-loop)则通过一定反馈系统
自动调节靶控装置,根据反馈指标的变化自 动调整输注剂量和速度。
T1/2keo
T1/2keo是指恒速给药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
效应室靶控输注输注方法,给予负荷量后暂时停 止输注,当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 一致时再开始维持输注。与血浆靶控相比, 使用同一药物时平衡时间短、诱导快,负荷 量较大而使循环波动较大。因此适合于 T1/2keo大的药物以及年轻体健的患者。
开放环路
迅速达到并稳定于靶浓度,诱导时血流动力
学平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过程平稳、 还可以预测病人苏醒和恢复时间,使用简便、 精确、可控性好。
靶控输注缺点
由于药代学模型的误差、个体变异性的影响、
输注泵的精确度以及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也会 影响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
分型
根据靶浓度设定部位可以分为血浆靶控输注
靶控输注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1.一定要选择适合的病人和手术; 2.尽量选择T1/2keo和T1/2cs小的药物, 其它药物并非TCI首选药物; 3.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TCI模式 (血浆靶控或效应室靶控); 4.手术过程中不要以单一靶浓度维持, 而应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和病人的反应来及时 调节靶控浓度;
T1/2cs)是指维持某恒定血药浓度一定时间(血药 浓度达稳态后)停止输注后,血药浓度(作用部位 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它不是定值,而 是随输注剂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意义是可以 预测停药后的血药浓度。采用这两个参数较短的药 物才能达到诱导、恢复都十分迅速的目的,又利于 在麻醉过程中根据需要迅速调节麻醉深度,真正体 现出靶控输注的特点。

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

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
吴奇伟、岳云、张忱、王云,腹部手术患者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中华 麻醉学杂志,2005;25(11):867-8
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mg/ml复合瑞芬太尼诱导插管
方法: • 一项5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参与的研究,均不使用术前药,
按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控浓度随机分为5组 (0、2、4、6、8 ng/ml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从3mg/ml开始,与瑞芬太尼同 时输注诱导,病人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辅助插管。如病 人意识没有消失,则异丙酚靶浓度每2min递增1mg/ml,直至 病人意识消失。
30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 A、B级分为A组,B组。另选15例无肝硬化且肝 功能正常的择期腹部非肝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TCI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设为3mg/ml,同时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ng/ml。 结果: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双通道TCI技术用于肝硬化患者的全凭静脉麻醉,可以提供 满意的麻醉深度,维持循环功能稳定。肝硬化麻醉药需求量无差异,清醒时间有延长。
靶控输注丙泊酚 静脉麻醉的快捷指南
TCI(靶浓度控制输注)
TCI使静脉麻醉的控制变得简单易行
以药代动力学为基础 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 由计算机根据药代动力学模型自动计算并控制药物输注速度 达到需要的麻醉、镇静和镇痛深度的技术
丙泊酚TCI操作简单,易于调控
丙泊酚是目前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
Jaap Vuyk et al. Anesthesiology. 1997; 87:1549-62..
ASA I-II级成年病人手术麻醉
表3对手术刺激无反应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理想的效应室浓度(EC50-EC95), 以及为维持该效应室浓度所需的瑞芬太尼输注方案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靶控输注

具体药物的靶浓度设置

TCI全凭静脉麻醉控制呼吸: 1、异丙酚: 3-4μg/ml; 2、瑞芬太尼:4-8ng/ml。 TCI全凭静脉麻醉保留自主呼吸: 1、异丙酚: 3-4μg/ml; 2、瑞芬太尼:1-3ng/ml。 TCI复合吸入全身麻醉: 1、N2O:O2 60%:40%; 2、异氟醚 0.6-1%; 3、瑞芬太尼 1-2ng/ml。 术中清醒镇静: 1、异丙酚:1-2μg/ml。
T1/2cs)是指维持某恒定血药浓度一定时间(血药 浓度达稳态后)停止输注后,血药浓度(作用部位 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它不是定值,而 是随输注剂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意义是可以 预测停药后的血药浓度。采用这两个参数较短的药 物才能达到诱导、恢复都十分迅速的目的,又利于 在麻醉过程中根据需要迅速调节麻醉深度,真正体 现出靶控输注的特点。
靶控输注
靶控输注的概念
是以药代-药效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利用计算
机对药物在体内过程、效应过程进行模拟, 并寻找到最合理的用药方案,继而控制药物 注射泵,实现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定 于预期值(靶浓度值),从而控制麻醉深度, 并根据临床需要可随时调整给药系统。
靶控输注优点
迅速达到并稳定于靶浓度,诱导时血流动力
达平衡的时间(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到血浆浓 度50%所需的时间)。T1/2keo=0.693/keo, 其意义是可以决定起效快慢。如果持续输注 (或停止输注)5个T1/2keo,可以认为效应 室的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或药物基本消除)。
时量相关半衰期
时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
开放环路(open-loop)靶控是无反馈装置的靶
控,仅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生命 体征的变化来设定和调节靶浓度。

医药卫生TCI静脉靶控输注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医药卫生TCI静脉靶控输注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TCI
人工控制输注
病人百分比 (主要通过观察来估计)
优良 77.6%
好 22.4%
优良 68.7%
好 27.5%
不良 0%
n = 76
n = 80
不良 3.8%
UK 的研究, ASA I or II 级病人
手术切皮时病人体动
10%
20%
30%
人工控制输注 n = 80
病人的百分比
TCI n = 76
1、不能维持麻醉药的有效浓度 2、重复给药血药浓度波动大 3、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不易平衡
静脉给药方法-单次+ 持续静脉给药
单次给药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
持续静脉给药
1、起效时间长: 达稳态血浆浓度的时间长,需4 ~ 5个半衰期 2、长时间蓄积作用: 随输注时间延长,清除速率减慢,血药浓度逐渐升高产生 3、难以调节血药浓度:根据病人反应和手术刺激强度随时调节
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和药效学特点
静脉麻醉药物代谢大多符合三室模型 药物的麻醉作用与其靶位浓度直接相关 药物的靶位浓度因其分布、代谢、排泄而发生动态改变 给药方式和剂量直接影响这种改变
1
3
2
效应室药代动力学模型
T1/2 Keo
T1/2Keo Remifentanil 1.1min Propofol 2.6min Sufentanil 5.8min
T1/2 ke0
ke0:为血浆和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平衡的速率常数 Ke0是影响药物在效应室和中央室之间平衡的主要因素 Ke0越大,血浆与效应室达到平衡越快,药物起效越快 T1/2 Ke0=0.639/Ke0 是描述药物自血浆到效应室或自效应室消除50%的时间常数 是影响药物最大效应滞后于血浆浓度峰值的主要因素

麻醉靶控输注

麻醉靶控输注

02
TCI系统的基本原理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效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转导和药物作用靶器 官。
静脉麻醉和靶控输注
静脉麻醉
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实现全身麻醉。
靶控输注
通过计算机控制药物输注,使血浆或效应部位药物浓度达到预设值并维持恒 定。
2
TCI系统能够减少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等不 良反应的发生率。
3
TCI系统能够实现个体化麻醉,提高麻醉药物的 代谢和排泄效率。
TCI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增加TCI系统的安全性 和可靠性
进一步研究TCI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 高其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开发更加智能化的TCI 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更加 智能化的TCI系统,提高其使用效率和安全 性。
减轻术后苏醒期的不适感
TCI系统能够精确控制老年人术后苏醒期的麻醉深度,有效减轻老年人术后苏 醒期的不适感和疼痛感,提高老年人的康复质量。
TCI系统在心脏病人麻醉中的应用
精确控制麻醉深度
TCI系统能够根据心脏病人的生理参数精确控制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量,使 病人迅速进入麻醉状态并保持稳定的麻醉深度,有效减少心脏病人因麻醉而引起 的风险。
TCI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麻醉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实现对 麻醉状态的精确调控,以适应手术需求和患者个体差异。
TCI系统的基本概念
TCI系统由药物输注泵、浓度控制器和临床医生操作界面组 成。
TCI系统通过与患者血液进行接触,实时监测麻醉药物在 血液中的浓度,并将浓度信息反馈给浓度控制器,由浓度 控制器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浓度计算输注速率,从而实现 对麻醉药物输注的精确控制。

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摘要:现如今的临床麻醉工作中主要音高的是靶控输注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系统为主要的辅助性工具,同时以药代-药效的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于血浆和药物的浓度进行控制和调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给药方式。

文中对靶控输注技术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相关的技术原理以及临床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靶控输注;临川麻醉;应用现如今在医疗临床给药的过程中将靶控输注的方式应用到麻醉剂的给药中,这是一种新的突破。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身体状况以及对疾病的免疫程度等对靶控输注技术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进行简单地论述。

1.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1.1靶控输注的药物选择在采用这种给药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对药物浓度以及血浆浓度以及给药所需时间进行控制。

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可以对麻醉深入进行调节,体现出靶控输注的特点。

从相应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起效时间和消退时间都很短的药物比较适合采用靶控输注的给药方式。

在所有的麻醉药物中,丙泊酚和短效阿片等药物使用这种给药方式可以迅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是依托咪酯或者是芬太尼等药物也是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其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

1.2靶控输注方式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在进行全身麻醉工作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对靶浓度和血流动力进行控制,保证其平稳性和易控性。

另外,还可以对患者的苏醒时间进行控制和精准地预。

基于以上这些优点,这种麻醉剂的给药方式应用到临床麻醉中。

现如今的药物应用主要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等等。

但是很多学者也持不同的观点,通过对这两种药物的浓度和手控输注进行对比之后,任务采用靶控输注的方式可以使得瑞芬太尼血浆的浓度波动较大,不利于麻醉剂的吸收。

在实际的操作中,对血浆药物的浓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目标之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控制,使得效应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当然,对于不同的患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对于老年人,其体质较弱,采用这种方式可能会使得血流动力学出现剧烈的波动现象。

麻醉基础知识之靶控输注

麻醉基础知识之靶控输注

麻醉基础知识之靶控输注(TC1)靶控输注(TCI)以药动学和药效学为基础,通过靶控输注系统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自动计算输注速度。

实现药物血浆浓度或效应浓度稳定于预期值。

麻醉医生通过调节目标药物浓度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靶控输注使得麻醉过程更平稳,麻醉深度更易控制,还可预测麻醉维持效果、患者苏醒时间等。

因为TCI有诸多的优点,所以说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双通道的没有Te1的注射泵可能四五千块钱一台,而单通道的靶控泵却要两三万。

理解TCI,我们需要知道这样一点:血浆并不是静脉麻醉药作用的部位,效应室才是。

TCI的类型按照目标浓度①血浆靶控:血浆药物浓度为目标药物浓度②效应室靶控:效应室药物浓度为目标药物浓度①血浆靶控:血浆浓度迅速上升至设定值,效应室浓度上升相对缓慢,所需效应产生明显滞后,但诱导平稳。

②效应室靶控:效应室浓度迅速上升至设定值,优点是诱导迅速,缺点是为迅速提高效应室的药物浓度,导致一过性血药浓度峰值明显高于设定值(超射现象),容易引起呼吸抑制、外周血管扩张、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因此,老年人或ASA1n级以上的患者,我们常选用血浆靶控模式进行TC1输注。

按照调节和控制方式①开环TC1②闭环TC1①开环TCI:无反馈装置,由麻醉医生根据临床需要自主设定目标浓度。

②闭环TCI:通过反馈信号(如BP、HR、BIS等指征)自动调节给药系统。

闭环TC1是最理想的靶控系统,它克服了个体间在药代和药效学上的差异,可以提供个体化的麻醉深度,靶控目标是病人的实时生命体征而不是明确的药物浓度数值,按病人的个体需要自动调节给药速度,避免了药物过量或不足,也避免了观察者的偏倚。

我们在使用输注泵时,要注意的一点是: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合靶控输注,只有时量相关半衰期较短的药物适合靶控输入,最常见的比如我们常用的维持药:丙泊酚,瑞芬太尼。

具体临床操作起始,丙泊酚靶控血浆药物浓度4-6μg∕m1开始诱导,持续观察患者意识水平,直至意识消失(OAA/S评分1分,对推动无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1/2cs越小,苏醒越快
药代学参数
t1/2Keo与效应室浓度的变化 常用静脉麻醉药的t1/2cs
黄线为效应室浓度
表-1
表-2
Target Control Infusion
What? Why?
为什么丙泊酚可以做靶控输注 -Why propofol can make it?
❖ 线性的量-效关系
得普利麻输注量
效应部位浓度
预计的清醒 时间
靶血药浓度调节键
计算浓度的趋势图
TCI 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 系统硬件 ▪ 输注泵的准确性
❖ 系统软件 ▪ 药代动力学模型数学化的精度
❖ 药代动力学的变异性 ▪ 年龄、体重、疾患(肝肾功能衰竭、低蛋 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微循环灌注不足 等)
❖ 药物间相互作用
▪ 门诊日间手术 ▪ 支撑喉镜下手术 ▪ 眼科手术 ▪ 腹腔镜检查
Target Control Infusion
What? Why?
When? How?
Who?
实施方法 ❖ TCI泵操作特点 ❖ 影响TCI的因素 ❖ TCI的分类
▪ 血浆靶控输注 ▪ 效应室靶控输注 ❖ 具体实施方案
TCI泵特点-1
与Diprifusor整合的TCI输注泵
Graseby-3500泵
液晶显示
靶血药浓 度
计算的血药浓度
TCI 模式提示
微调
微调
输入得普利麻的总量 信息键( 效应部位浓度、达到靶浓度的时间 )
TCI泵特点-2
❖ 与Diprifusor整合的TCI输注泵
ALARIS IVAC TIVA TCI

计算的血药浓度 泵工作状态
Target Control Infusion
What? Why?
When? How?
What is TCI ?
❖TCI 是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 效动力学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 靶位(血浆或效应部位)的血药浓度 来控制或维持麻醉适当深度的一种 计算机控制的静脉给药方法。
Who?
TCI相比吸入麻醉的优势
▪ 已给术前用药
初始血浆靶浓度4 µg/ml
▪ 未给术前用药
初始血浆靶浓度 6 µg/ml
▪ 上述浓度诱导时间 60 ~120 秒
❖ 55岁以上或ASA III~ IV
▪ 降低初始血浆靶浓度(如1µg/ml)
▪ 随后血浆靶浓度每隔1-2min增加0.5-1.0ug/ml
▪ 逐步麻醉诱导。
丙泊酚TCI麻醉:用法用量(2)
▪ t1/2Keo = 0.693/keo,指恒速 给药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 达平衡的时间(效应室药物 浓度达到血浆浓度50%所需 的时间)
▪ Keo大,t1/2Keo 短的药物作 用起效快
❖ 是指按一定输注方案给药 维持恒定血药浓度一段时 间,停止输注后,中央室 血药浓度降低50%所需时 间。
❖ 临床麻醉中,根据t1/2cs 可很好地预测病人的苏醒 时间
What?
Why?
❖Who have the Question? ▪ Please raise your hand.
When?
How?
Who?
谢谢!
TCI 分类
❖ 根据靶控目标的不同 ▪ 血浆靶控输注:
• t1/2keo小,宜选择血浆浓度为靶浓度
▪ 效应室靶控输注:
• 以效应室浓度为靶浓度,起效快,但是血药浓 度的高峰可能会影响血流动力学。
• t1/2keo大,宜选择效应室浓度为靶浓度
TCI 分类比较-1
血浆靶控输注 ❖ 以药物的血浆浓度为靶控
❖ 是无反馈装置的靶控,仅由 麻醉医师根据临床需要和患 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来设定和 调节靶浓度。
▪ 麻醉深度的盲目性 ▪ 按时给药
闭合环路(closed-loop)靶控
❖ 通过一定反馈系统自动调节 靶控装置,根据反馈指标的 变化自动调整输注剂量和速 度。
▪ 个体化的麻醉深度 ▪ 按需给药 ▪ 综合评估
目标的输注方法 ❖ 特点:
▪ 适合于T1/2keo小的药物 ▪ 适合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 循环波动较小
效应室靶控输注 ❖ 以药物的效应室浓度为靶控
目标的输注方法 ❖ 特点:
▪ 适合于t1/2keo大的药物 ▪ 适合于年轻体健的患者 ▪ 诱导快、循环波动大
TCI 分类比较-2
开放环路(open-loop)靶控
TCI
吸入麻醉
❖ 诱导迅速 ❖ 可控性强 ❖ 无呼吸道刺激性 ❖ 苏醒平稳而迅速 ❖ 计算机精确用药
❖ 诱导时间长 ❖ 诱导期会出现兴奋期 ❖ 部分刺激呼吸道 ❖ 苏醒过程可能躁动 ❖ 给药系统复杂
药代学特点
t1/2Keo ---决定起效时间
t1/2cs --- 预测苏醒时间
❖ Keo是效应室药物清除的 速率常数
麻醉维持
❖ 血浆靶浓度常设定在 3-6 μg/ml ,常规辅助镇
痛药
▪ 小手术
*
▪ 大手术
*
1.5-4.5 μ g/ml2 2.5-6 μ g/ml2
❖ 不同人群推荐维持用靶浓度
▪ ASAⅠ-Ⅱ ▪ 心脏病人或ASA Ⅲ-Ⅳ ▪ 年龄>55岁
3.5-5.3 μ g/ml3 2.8-3.4 μ g/ml3 3.5 μ g/ml3
具体实施步骤
开机 装入得普利麻预冲注射器 PFS Bolus或Purge方式将得普利麻充入输注管道 选择输注泵处于 “Diprifusor”TCI模式
检查识别的得普利麻浓度 输入病人资料(年龄,体重)和初始血液靶浓度
开始输注
丙泊酚TCI麻醉:用法用量(1)
麻醉诱导
❖55岁以下, 血浆靶浓度 4 - 8 µg/ml
可控性强
When?
❖ T1/2keo短
起效快
How? ❖即时输注半衰期短
苏醒快
Who?
Target Control Infusion
What?
什么手术适合TCI
Why? TCI的特点
When?
❖ 起效快 ❖ 维持平稳
❖ 可控性好 How? ❖ 恢复Fra bibliotek速Who?
❖ 清醒彻底
适应证
❖ 时间短而刺激强度大且 变化迅速的手术
丙泊酚TCI麻醉:用法用量(3)
❖ 麻醉维持根据BIS值、血压、手术刺激强弱、患者 反应等改变靶浓度。
❖ 靶浓度在血浆与效应部位获得平衡有2~3分钟的延 迟 ▪ 尤其老年及ASA Ⅲ或Ⅳ级病人,在决定改变血浆 靶浓度设置前应有足够的时间待目前靶浓度出现 相应效应后,再根据麻醉深度进一步调整。
Target Control Infu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