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云滇黄金线:寸轨与米轨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铁轨上的开远

铁轨上的开远

铁轨上的开远作者:高旗来源:《当代旅游》2012年第04期摘要:从云南昆明通往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通车已逾百年,是中国最早的国际铁路之一。

这条铁路中的一个小小的二级站——开远——的命运,在相当意义上,折射了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影像:既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华掠夺的铁证,也是云南在被迫“开放”中,社会、文化、风俗处于“西风”冲击下急剧变化的缩影。

关键词:滇越铁路;开远车站;二重透视2010年,是滇越铁路正式通车整整100年。

这条迤逦于数千年来以“笮桥、马帮、栈道”著称的边远的云南的铁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险峻艰辛的铁路。

有人与之同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称为世界上的第三大工程奇迹。

也有人将之列为世界三大高原铁路之冠。

因为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海拔1400-2200米,长度仅为滇越铁路十分之一不到即78公里;秘鲁安第斯山中央铁路总长也不过329公里,其较高海拔地段全长只有144公里,大大短于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是中国至今仍在使用的米轨铁路,在世界上“准轨”已经通行的铁路大家庭中,具有一种苍老的历史韵味。

但是,如果从“文化全息律”的角度来审视,854公里长的滇越铁路,云南境内465公里的昆河(昆明到河口)路段,可以说折射了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影象。

铁路连缀的滇中、滇南各重要城镇:从昆明、宜良、开远到河口,每一个连接点,都刻录了百年云南历史的苍桑变化。

今天的开远市,作为昆河铁路的中间点。

也有常被人们忽略却又不该被忽略的风痕云迹,却又总与这条铁路息息相关。

在长期的政治词汇中,近代百余年的历史总貌,我们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社会形态的总括。

“半殖民地”,是指国家主权的不完整,即帝国主义列强间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半封建”是指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西方工业文明以排闼直人之势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造成轰击与改变,使中国自给自足、封闭隔绝的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即中国封建的经济运作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世风民俗在“西风东渐”的冲击中半存半坍的状态。

滇缅大道的发展历程

滇缅大道的发展历程

滇缅大道的发展历程
滇缅大道(Burma Road)是一条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陆
路交通线,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和缅甸仰光市。

下面是滇缅大道的发展历程:
1942年,日军入侵滇缅边境地区,并迅速占领滇缅公路沿线
的重要城市。

为了加强对抗日战争的后勤保障,中国政府决定开辟一条从昆明通往仰光的路线。

滇缅大道的修建工程于同年
9月开始展开。

修建工程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包括地形险峻、气候恶劣和日本航空力量的威胁。

然而,中国政府毫不气馁,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在中国工程师和劳工的共同努力下,滇缅大道于1944年5月
正式建成。

这条公路全长约1160公里,穿越山区、丛林和河谷,连接了中国云南的昆明和缅甸的仰光。

滇缅大道的建成不仅加强了中缅两国之间的联系,也为中国提供了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滇缅大道的建成对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大大增强了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后勤保障能力,为中国提供了战略转移的便利,使中国能够迅速调动兵力、物资和人员。

今天,滇缅大道已经发展成为一条现代化的公路,促进了中缅两国的交流与合作。

沿线的经济和旅游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繁荣和机遇。

总的来说,滇缅大道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和奋斗的历史。

“人民担起铁骨铸长城,泥土滚滚滇缅路”这句口号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共同追求,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勇敢坚韧的精神。

抗战岁月记忆·红色交通

抗战岁月记忆·红色交通

抗战岁月记忆·红色交通作者:来源:《人民交通》2019年第10期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曾强调,“要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提升行业软实力,树立交通运输好形象,凝心聚力建设好人民满意交通。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行业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而这种精神和意志都包含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当中。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一起来回忆,那时的抗战,那时的记忆,那些年的红色交通。

打通抗战唯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1938年8月31日,曾为世界上许多工程专家预言需3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昆明至畹町全长959.4千米的滇缅国际通道国内段全线建成通车。

中国人民仅用9个月时间,就战胜了横断山系的高山大川,这是公路史上的奇迹,震惊了世界。

抗战爆发后不久,日军在滇越铁路的起点海防港登陆,切断了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抗日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诸国之间唯一一条国际通道,承担起为整个大后方补给的“抗战输血管”作用。

滇缅公路从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等地,由畹町出国界,外接缅甸腊戍,再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沿线高山大川起伏跌宕,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确定全路走向和设计建造跨越澜沧江怒江大桥,是滇缅路建造中最为关键的两大要件。

时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的赵祖康对先前曾长期争议的“腾永线”和“顺镇线”两条线路方案亲自踏勘,并建议确定滇缅公路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甸的腊戍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直通仰光的最终实施路线。

当时,复旦大学学子徐以枋在则受命前往缅甸设计图纸,并带着架桥所需的国内紧缺的钢材回国建造大桥。

那时从云南到缅甸的路还没修通,他就步行越过边境到达缅甸,再乘坐汽车到腊戍换乘火车到达仰光。

下车伊始,徐以枋就顾不上长途旅途劳累,立即开始不分昼夜地设计和绘图,自始至终从未走出工厂半步。

设计好一批图纸就立即送回国内一批,直至全部完成。

拥有抗战初期最优良装备和最先进技术的陆军独立工兵团一部及拥有当时最高级筑路工程技术水准和施工技术力量的交通部直属施工队伍,被紧急抽调前来云南,负责咽喉部位及重要路桥的关键工程。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朱云生;马莉;白成明;张智【摘要】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是一项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开发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调查、勘测、走访,结合文献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考察,详细了解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及其他附属建筑、附属设施的保存状况,全面查清铁路沿线的文化遗存的存量、价值,考证其历史内涵和文物价值,为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的研究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材料.【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7)003【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滇越铁路;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作者】朱云生;马莉;白成明;张智【作者单位】红河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博物馆,云南蒙自 661199;红河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博物馆,云南蒙自 661199;红河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博物馆,云南蒙自 661199;红河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博物馆,云南蒙自 66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5滇越铁路全长854千米,其中越南段389千米,云南段465千米, 1910年全线通车。

个碧石铁路全长177千米。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是一项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体量大、内涵深、外延广。

其保护与开发利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中共红河州委、红河人民州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红河州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2015-2020年)〉的通知》,把滇越铁路的保护和开发列为十大文化工程之一。

本文依据实地调查、勘测、走访,并将以前的调查材料进行了复查、整理、汇总和分析,结合相关史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以客观材料为基础性的文物调查及分析报告。

一滇越及个碧石铁路的文化遗产分布状况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两条铁道线沿线各类文化遗产分布连贯纵横,涉及区域广阔。

(一)铁道线上的文物分布情况2006年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红河州文物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两条铁路现存的文物建筑进行调查评估。

【开远解密洋人坟】 平洋地什么坟出官

【开远解密洋人坟】 平洋地什么坟出官

【开远解密洋人坟】平洋地什么坟出官滇越铁路是一个符号,它是殖民主义者刻在落后中国脸上的一道耻辱线,它曾经是法国人掠夺云南资源的主要工具,这是一道我们无法回避的心灵创伤。

历史走到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在这条铁路上,掠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火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滇越铁路已经成为一座连接历史和当下的桥梁,怀着复杂和矛盾的心情,沿着铁路,走回过去。

行至开远,这是个在滇越铁路上不得不驻足的地方。

开远,它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滇越铁路全线共设有34个车站,分别为一、二、三等站,开远为全线唯一的一个二等站,重要地位仅次于昆明这个一等站,奠定了老开远“旱码头”和“滇南商埠”的地位。

开远曾经是修建滇越线时最大的补给和医疗中心,开远火车站附近的法式建筑群里,有几间正是当年的医务所和病房。

这些历史的遗迹正如一个沧桑的老人无言的站在那里,你只需轻轻走过,便能读出那股历史的厚重。

在开远寻找滇越铁路过去的痕迹,从法式铁路公司经理办公楼到机车库,都只留下冰冷的建筑;如今,在这块土地上,最能书写滇越铁路的那些历史迹象的莫过于那些为修建滇越铁路而留下在铁路边那片二千七百九十平方米的墓地。

据法国铁路公司出版的《云南铁路》记载,在修筑滇越铁路的过程中,除一万余名劳工献身外,还有来自于希腊、意大利、法国的铁路管理者和家属,八十余名外国人。

他们死后分别葬在开远、芷村等地的铁路边上,在现在的开远解放军化肥厂内,有一块相对集中的墓地就是埋有六十余人的“洋人坟”。

“洋人坟”曾经有六十余座,占地约二千七百九十平方米。

但在“洋人坟”,现在仅仅只能看到十四个浅浅的西式坟堆,其中仅有三个坟堆有墓碑。

曾任开远工务段主任的蒋凤鸣介绍说,“洋人坟”应该是当时修筑滇越铁路时死亡的外国人的坟墓,这些人来自希腊、法国,也有来自越南等地方的人。

但是,在修建滇越铁路时曾经有数万劳工死亡,有的人说四万多,有的人说是七万有余,法国相关统计数据仅为一万七千余人,但是,可能受滇越铁路沿线高山峡谷,地质结构复杂,死者掩埋的地方有可能遭受山洪、泥石流冲击掩埋的影响。

滇越铁路 一笔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

滇越铁路  一笔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

滇越铁路一笔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
刘稚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要乘坐一趟列车,需提前60天才能订到票!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印度的旅游观光铁路——大吉岭铁路。

而它本身还是世界文化遗产。

印度大吉岭铁路和奥地利塞梅林铁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联合国对于铁道这种广泛影响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印记,所进行的重新审慎思考的具体行动。

在这样的大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刘稚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32.8
【相关文献】
1.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 [J], 张轶群
2.一笔价值颇丰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共产党战时创办高等教育的方略与办学精神管窥 [J], 刘少林
3.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 [J], 朱云生;马莉;白成明;张智
4.基于游客行为与感知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
——以滇越铁路为例 [J], 李飞
5.线性文化遗产居民的感知价值与期望价值——以滇越铁路为例 [J], 李飞;马继刚;刘祥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铁道概论课件佟立本第六版

铁道概论课件佟立本第六版

铁道概论课件_佟立本_第六版1人生箴言从今天起,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务实,不沉溺于幻想,不庸人自扰。

要快乐,要开朗,要坚韧,要温暖,要诚实,要坦然,要温暖,要宽容!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面对困境与磨难,用微笑面对!要有梦想,即使遥远……中央电中北京商鲲教育高铁乘务员学校2 中央电中北京商鲲教育高铁乘务员学校铁道概论讲师:李永亮7>2013.10.163 中央电中北京商鲲教育高铁乘务员学校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现代交通运输4交通运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基本要素,都与交通运输息息相关。

古时交通落后,生产生活受到极大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不断涌现,交通运输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快速、舒适的交通方式也给现代人们的生活、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第一章现代交通运输?第一节: 现代交通运输的种类与作用;?第二节: 交通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及适用范围。

71、什么是交通运输?作用和意义?第一节: 现代交通运输的种类与作用;交通运输是指使人或物发生所在位置的变化的过程。

是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并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

对百年个碧临屏铁路的几点思考

对百年个碧临屏铁路的几点思考

对百年个碧临屏铁路的几点思考摘要:个碧石铁路是云南人自主筹资、自主修建、自主运营的第一条民营铁路,全长177千米,轨距600毫米,因途经个旧、鸡街、蒙自、碧色寨、临安(今建水)、石屏等地,又称“个碧临屏铁路”。

该铁路于1915年4月开工修建,至1936年10月全线通车,它的修建通车结束了红河地区数千年的大量物资人背马驮的历史,方便了个旧大锡的外运。

如今它已走过百年,如果说埋藏在地层深处的化石,是揭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那么,在风雨春秋中遗留下来的这条寸轨铁路,便是云南铁路发展轨迹的“活化石”,它将用无声的语言向世人诉说它百年的风风雨雨。

关键词:个碧临屏铁路修建运营思考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货币是国民经济的血液,而铁路是殖民主义者控制和攫取殖民地财富的最佳手段,作为老牌的法殖民主义者深知这一点。

觊觎云南丰富的矿藏,温和的气候,广阔的市场,面对衰败没落的大清王国,1885年6月,法国用武力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为了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锡矿,又争夺了云南的铁路修筑权。

并要求“由法国在越南北部一带开辟道路,鼓励建设铁路。

彼此言明,日后若中国酌拟创造铁路时,中国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

清廷答复:“可允照办”。

一、个碧临屏铁路的修建1.历史缘起1910年3月31日建成通车的滇越铁路,揭开了云南近代交通和工业文明的序幕,刺激了云南的民族工业,使得矿山人员增加,采场面积扩大,炼炉蜂起。

锡矿出口量猛增,其出口量之大几乎与生产量相等。

周边县份蒙自、建水、石屏等地的人员、物资向个旧急遽流动。

当时个旧大锡的出口,需从蛮耗口岸经红河南下至越南海防转香港地区销往国外。

滇越铁路修通后,从碧色寨一天即可到达河口,铁路运输渐渐取代了水运。

当时各种矿用物资、生活物资全靠马帮从邻县运到个旧,交通的滞后,使其与蓬勃发展的锡矿生产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当国门被打开后,云南个旧出口的锡矿因其质量世界第一,数量世界第二而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云滇黄金线:寸轨与米轨的前世今生在四川犍为县大山深处,有一趟奇特的火车线路。

这就是嘉阳小火车,它以20公里的时速缓缓地穿行在山水之间。

这条线路,是1950年代为了把嘉阳煤矿的煤运送出来而建设的,如今,它作为“工业革命的活化石”,成了著名的旅游项目。

嘉阳小火车最大的特色,是它0.76米的窄轨,比国家标准列车的轨距少了近一半。

今天的文章要说的故事,就与这种小火车的历史有关。

这篇文章发表在《班门·角》上,详细地介绍了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这些寸轨、米轨铁路的建设历史。

百年云滇黄金线:寸轨与米轨的前世今生文:茗军《班门》MOOK文章请勿转载这两年,我因工作的原因,去了三次云南红河州,分别是蒙自市、个旧市、弥勒市。

三座城市各有风韵,其间令人流连忘返处不胜枚举,但即便如此,三座城市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它的寸轨铁路和“米线”。

何为寸轨铁路自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通车,距现在已经有192年,在这期间,铁道轨距逐渐被分为四种:宽轨、标准轨距、米轨和寸轨。

1825年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的第一条铁路采用的是1435毫米的轨距,在1846年的英国国会上,这一尺寸被定为标准轨距,如若没有特殊批准,严禁在新的铁路线上采用其他轨距。

现如今我们各项铁路工程里采用的轨距都是1435毫米的国际标准轨距。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需要,除标准轨外还延伸出了多种非标轨距,包括宽轨、米轨和寸轨。

世界各地不同尺寸的轨距示意图其中宽轨指铁轨宽度大于国标尺寸的轨距。

米轨指小于1435毫米、大于1000毫米的轨距,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1910年1月正式通车的滇越铁路,目前也还处于正常运营中。

寸轨也指窄轨,其轨距小于1000毫米,“个碧石铁路”是全国唯一的寸轨铁路,而这条铁路两轨之间的距离仅仅只有600毫米。

从滇越到“个碧石”:西南小城的发展历程个旧,这个西南边陲的小城市,是闻名于世的锡都。

个旧的锡储量和质量均远近闻名,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锡矿产出点,个旧这座小城也因锡矿出口而有着良好的经济运转。

《汉书·地理志》记载,“贲古北采山和南乌山出锡。

”这句话中提及的两座山便是指今天的个旧矿区。

小城地下的锡矿储量非常丰富,作为“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锡主要用于制造合金,且在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用途,例如锡器、陶瓷、纺织等。

而今,个旧已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城市,它的兴衰,与寸轨铁路息息相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为了疯狂掠夺资源而出现的产物。

早在19世纪下半叶入侵越南时,法国就已经打算修建一条联接越南和云南的铁路。

法国觊觎云南地区许久,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个旧的锡矿质量上乘,“锡都”名声在外,此次入侵越南,法国便希望能趁此机会打开中国的大门。

法国铁路公司编纂,1910年出版的《滇越铁路》(Le Chemin de fer du Yunnan)书页,该书记载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历史,铁路设计及施工经过等信息1883年,法国发动中法战争,最终于1885年因清政府妥协而获得战争胜利。

战后,法国与清政府缔结《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美其名曰修筑铁路是要“帮助中国发展云南当地的经济”,本质则是掠夺云南的资源,并借以控制云南地区。

清政府也谨遵不平等条约中的内容一一照办。

至此,中国西南地区门户洞开,法国便得以将越南铁路展修入中国境内。

1903年,中法签订《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随即法国派人踏勘路线,绘制蓝图,并正式成立滇越铁路法国公司,于次年正式开工。

1909年4月15日通车至碧色寨,1910年4月1日全线通车。

铁路全长850公里,云南境内有466公里,至今仍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条仍在使用的米轨铁路。

因为滇越线沿途地势复杂,建造过程中开了许多隧道、架设大量桥梁。

《滇越铁路》书页,照片显示了建设中的复杂地形《滇越铁路》书页,照片显示沿途开路、开凿隧道的情形《滇越铁路》中所附的桥梁设计图纸页面,这是数十幅设计图纸中的一幅其中最出名的桥梁设计,是位于五家寨的“人字桥”(Herringbone Bridge)。

法国工程师鲍尔·波丁(M. Paul Bodin)设计的这座桥,在两座绝壁间以人形飞架起来,不使用一根支撑墩。

“人字桥”和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一同被列入《世界名桥史》。

不过,“人字桥”的修建过于危险,施工条件恶劣,对施工安全也十分轻视。

当年有“一根枕木一条命,一颗道钉一滴血”的说法,而这条短短67米长的人字桥,因为施工事故,铁路工人就死亡了近800名劳工。

建设中的“人字桥”,图来自《滇越铁路》通车后的“人字桥”,图来自《滇越铁路》《滇越铁路》中所附的“人字桥”设计图纸页面(部分)不过,滇越铁路的营造模式,在当年是较先进的。

比如“设计与施工相分离,以规范的图纸、设计说明书、工程概算指导施工;建筑活动由个体或小集体向多工种、大规模协作转变,经营实行层层分包。

”1907年,官府派官员(候补道)沈祖燕调查云南画界失地事宜,其《查覆云南参案禀稿》中记载:“法人接造铁路,以意大利人包修为多,而希腊等国次之……中国又有工头……皆受命于洋包工”。

1907年7月,《云南》杂志载文调查:滇越铁路全线分9个工程段,35个监工部,大包工26段,小包工99段。

由法国、意大利、希腊、印度、越南等国人担任监工,管理人员经常在1000至1200人。

各段工程师和小包工头都是意大利人。

后来统计,滇越铁路“雇用欧洲技师共九百二十九人,中越募兵工共六万零七百人”。

工程浩大,分工明细,层层分包,段段监理,体现了近代建筑营造模式的特点。

【注:引自《民国时期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关系考》,车辚,载《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2012年4月,第39页】当时的云南人民对滇越铁路所抱有的情感应该很复杂。

在滇越铁路开通之前,云南相对而言还比较闭塞,交通运输是以马为主,十分不便。

所以“云南马帮”十分有名,早在元代之前就已开辟了蒙自至磨黑的盐道,马帮运输应运而生,此后便愈发兴盛。

【注:引自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滇越铁路滇段沿线车站区域景观系统研究》,范玉洁,2008年2月。

】自从滇越铁路通车之后,大量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云南地区,云南原有的经济结构开始受到破坏,原先以自给自足为典型特征的小农经济因所受冲击过于强烈而纷纷解体。

但是铁路通车也的确促使云南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并由此拉开了云南早期工业化的序幕。

铁路沿线一带城镇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开始得到发展,原先的小村庄逐渐壮大成为商业聚集地,继而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居民们的生活方式。

使得云南和周边地区的来往交流更加频繁,交流效率也更高,尤其是锡矿的进出口效率。

然而,要想把各类物资从邻县运往此时的个旧,仍然只能靠马帮驮运,滇越铁路通车后,靠马运送物资便已远远无法跟上锡矿出产的效率。

为了使个旧的物资进出能够更加快捷,修筑一条便捷的交通运输线路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开始被提上日程。

这条铁路就是个碧石铁路,“个”即“个旧”,“碧”即“碧色寨”,“石”即“石屏”,因其轨距只有600毫米,所以也称其为“寸轨”,即本文开头处所提到的寸轨铁路。

从1915年开工至1936年最终全线通车,这条铁路的建设前后历时约21年。

作为滇越铁路的支线而修建的个碧石铁路古老而又特殊,它是全国唯一留存的寸轨铁路,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小且富有特色的铁路。

曾在个碧石铁路上奔跑过的SN-29型寸轨蒸汽机车,由美国费城鲍德温机车厂(Baldwin Locomotive Works in Philadelphia)于1923年制造,该车在1926年至1991年期间服役,共65年。

现藏云南铁路博物馆。

SN-23型寸轨机车车轮与铁轨细节自从法国人修筑并经营的滇越铁路通车后,个旧的工商业者及附近地区士绅民众看到火车运输能力远比马、牛等动物的运输能力要高,且能够带来更多利益,心生想往之余,又不希望法国染指个旧运输业,于是个旧绅商便联名上书云南省府,请求承办个旧的支线铁路运输,于1911年得到政府核准,并议定铁路修筑由官商合办。

然而刚开始时铁路修筑工程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动工,直到1911年,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民族独立的思想使得个旧绅商相比原先开始更多地进行审视、反思,也更加坚定了修筑个碧石铁路的决心。

民国元年2月(1912年),个旧绅商们再次联名上书,这一次,上书获得了云南都督蔡锷将军的极力赞同,他在批复中说:“在路车未成以前,不准轻易停止,仰及遵照”,最终决定正式开修个碧石铁路。

同时规定官商各按50%股份开始筹集资金,官股部分由政府从原滇蜀铁路的修建资金中拨出银子一百万两,而商股部分则采用原滇蜀铁路向民间抽股之办法继续抽收。

由于铁路本身官商合办的性质,双方意见一直无法达成统一。

最终在1917年,当时的个碧石铁路还正处在修筑过程中,但有关当局已深感入不敷出,无心继续经营此项目,于是宣布从中退出官股,取消官商合办方案。

据档案记载:“其初议由个旧之锡砂炭商与滇蜀铁路公司平均出股、订立章程,作为官商合办。

卒因官府认为个碧石路线无利可图,而不肯以急有用之款营此无利之业。

商人们为使国家地方之交通,文化产业货物等类蒸蒸日上。

毅然决然肩此投艰遗大兴重致远之伟大事业,语其始作何以异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注:引自《云南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郭翠华,建水县档案局,《云南档案》,2004年第2期,第17页】。

其作为滇越铁路的支线,尽管与滇越铁路相连,却采用与之完全不同的轨距,滇越铁路的轨距为1000毫米,而个碧石铁路轨距只有600毫米,横向来看轨距非常之窄,火车大小看起来也就像矿车一般,因而人们习惯将其称作“小火车”。

采用600毫米轨距,既包含政治主权因素,也有地形限制和运输效率等原因。

民营资本资金的不足是主因,且云南地方乡绅发展民族工业意识浓厚,不希望法国殖民者染指、侵占该铁路路权,因此该铁路在在修建中考虑节省筑路资金的同时,决定不让这条寸轨与滇越铁路相通,以此来保持主权独立。

1913年,个碧石铁路进入设计阶段,从法国请来的工程师多莱认为个碧石铁路应该多借鉴滇越铁路的经验,他在《建筑个碧铁路说明书》文中说:“加意考查滇越路,工其裨益亦不少。

” 他还主张个碧铁路采用与滇越铁路同样式的机车车辆:“此个碧线既欲与滇越路接轨,则敝意主张所用货车,仍须与法车同式。

”【注:引自《民国时期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关系考》,车辚,载《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2012年4月,第37页】而这被当地商人所反对。

据《云南经济》一书记载:“个碧石铁路,就外形观之,绝似滇越铁路之支线,实则纯为国人自营之铁路。

在滇越铁路完成之后,法人确有向个旧延伸之企图,曾屡次派人秘密测量,预备要求政府准许兴修支路,以遂其侵略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