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导学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导学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一、目标导航: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世界的物质性二、问题导学: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何关系?2.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什么?5.归纳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三、疑难点拨:1. 哲学上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什么?(1)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2)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注意: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有何关系?四、自主构建:五、巩固练习: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2.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基督教宣称,上帝耶和华居住在天国;佛教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佛居住在西方极乐世界;道教也认为,玉皇大帝领导的诸神住在天宫。
现代电子天文望远镜已经能使我们观察到360亿光年以外的天体,也没有发现天国在哪里。
相反,现代天文学证明,每一个天体都有自己的起源、变化和灭亡的过程,那些遥远的星球都具有同样的化学元素和同样的运动规律。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单元一:人类文明与哲学思维第一课: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目标: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理解其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活动:- 展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 学生小组讨论人类文明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课: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目标:了解古代哲学思想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 教学活动:- 分组研究古代哲学思想,并展示研究成果。
- 分析古代哲学思想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教学资源:- 分组研究资料:古代哲学思想家及其思想单元二: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第三课:社会生活与道德伦理- 目标:探讨社会生活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并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 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角色扮演。
- 分析道德伦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教学资源:- 角色扮演任务:道德困境情景第四课: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 目标:思考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教学活动:- 学生分享个人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 分析个人生活与人生哲学的关系。
- 教学资源:- 学生分享材料:个人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单元三:自然与人类第五课:自然观与人文精神- 目标:了解自然观与人文精神的演变过程,并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教学活动:- 分组研究不同时期的自然观和人文精神的变化,进行展示。
- 探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
- 教学资源:- 分组研究材料:不同时期的自然观与人文精神第六课: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目标: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并思考其对哲学思维的影响。
- 教学活动:- 回顾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发展阶段。
- 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并进行探讨。
-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以上是《生活与哲学》全册的教案,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第四课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导学案:世界的物质性【自主先学】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二、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必背知识】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时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合作探究】在过去的几年间,多个中微子验项目都检测到了疑似轻子电荷共轭一宇称破坏的象这项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们解释一个重要的本质问题为何我们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而非反物质组成的?到目前为止,物质一反物质不对称性还无法通过现代物理学得到合理的解释,因而也成为当今宇宙学领域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
1.如何理解这里的物质和反物质?提示:这里的物质和反物质都是字宙中存在的具体的2.这里的物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什么关系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概括了字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这里的物质与物质范畴是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四课第一框导学案

编号:2013(上半年)G2-ZZ-X006 《哲学生活》导学案 2.4.1 主编:审核:知识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能力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①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没有看到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③没有认识到自然界是可以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②③C.③④D.①④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答案五、合作探究答案:(1)荀子、王充、范缜、柳宗元、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赫胥黎等。
(2)①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是统一的,都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过程,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客观性。
③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从世界观上说,科学和神学斗争的实质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或是由不可捉摸的观念创造的,或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创造的。
解析:第(1)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历史知识不难答出;第(2)问实质上是考查为什么说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要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考查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要从世界观入手,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六、巩固练习基础巩固1.A 2.B 3.C 4.A 5.A6.D7.D8.C能力提升9.C10.A做好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漫画的讽喻之意。
漫画中的人物浪费了水资源,没有看到自然界的客观性,也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③选①②即A项。
④不是哲学道理。
11.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①②③应选;④的说法把客观实在理解为抽象的、虚幻的东西,是错误的。
12.B“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的总和中根据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和万事万物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更不能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明确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生产实例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鉴别、理论总结能力,培养哲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活、生产实例分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明确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
【课前预习案】(充分预习课本,熟记重点基础知识)一.物质概念(1)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理解: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②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的物质形态。
③物质具有可知性,即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他的物质性。
⑤概念中“客观实在”而不是“客观存在”二.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为什么自然界是客观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
(2)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助你理解】:①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客观的。
人们无论是利用自然物还是改造自然物都必须遵循自然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补充理解)四、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是的。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 1.1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第一单元 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第一单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第一单元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第一单元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第一单元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第三单元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案第三单元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第三单元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三单元 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第三单元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第三单元 9.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二单元 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二单元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第二单元 5.1意识的本质教案第二单元 5.2意识的作用教案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第四单元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四单元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第四单元 12.1价值与价值观教案第四单元 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第四单元 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
生产力是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的经济关系......。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总之,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观点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显著的变化。
()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知识准备1、哲学的含义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联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门捷列夫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
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
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有转化。
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
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
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这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他的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点评:(看我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就和成功。
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模拟练习: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5岁学打乒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
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习重难点体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统一性。
知识准备(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学习内容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含义。
2.辨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二者没有区别。
3.课堂探究(P30):(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4.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5.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知识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学习小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所有有形的物体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2.目前,人们已经制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
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可是,假如没有现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基因变化的规律,新的物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③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④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3.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的概念()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4.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物质是不可以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认识的C.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D.物质包括所有的物质的具体形态5.(2008海南高考)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左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①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构成社会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A.③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下列体现了客观实在性的有()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决议②2008北京奥运会③中华人民共和国④科学发展观⑤学校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③④⑤8.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上述观点 ( )①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②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③夸大了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④肯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二、非选择题有人说:“自然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是物质现象,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不可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
”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知识准备(一)1、物质世界 2、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物质的(二)1、物质世界劳动 2、客观的物质体系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学习内容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①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
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体现。
②区别: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3)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关系:自然科学讲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2、说法不正确。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
(1)区别: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的是一切物质的共同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普遍的。
物质结构理论讲的是关于具体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属性。
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是不变的;而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则是可变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更新。
(2)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要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能给物质结构的认识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3、(1)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⑵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物质的要素。
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都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也是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D 2D 3A 4C 5D 6B 7B 8C 9B二、非选择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
在人类产生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是有意识的,但人的意识并没有改变自然现象的客观实在性。
因此说自然现象是物质现象是正确的。
(3)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也是物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