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合集下载

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word精品文档7页

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word精品文档7页

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Intersexuality 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WANG WeiAbstract In translation classroom,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theauthor find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of rail transit systemsin Beijing and Tianjin lacks unified standard, which will be incompa-tib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a unified translation criterion for the rail transit public signs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1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在笔者所讲授的“时文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课程中,通过访谈法得知,在应用文体的汉英翻译实践中,学生主要遇到的难点有:1)受汉语思维影响,在英语译文中拷贝汉语句法词法;2)缺乏语境观念,选择具体单词句式存在误区。

这两大难点导致大量中式译文的产生。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互文性理论,可以有效提升汉英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在语料方面,本文选用轨道交通公示语为例,论述互文性的实用价值。

就翻译单位而言,英文轨交站名是较长的“短语”[1],属于卡特福德(Catford)分类的第四层级,也就是纽马克(Newmark)认定的翻译“操作单位”[2]。

依照潘文国的分类,汉语轨交站名是一种较长的“辞”[3],即词和短语。

由此可见,英汉站名处于相同语言层级。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半生缘》作为一部经典的中文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随着文学翻译的不断发展,其汉英翻译也成为了研究文学互文性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针对《半生缘》的汉英翻译进行互文性研究,旨在探讨其在跨文化、跨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是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半生缘》的汉英翻译中,互文性理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汉英翻译需要对原文的文本内涵、文化背景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文本特征和表达方式。

其次,互文性理论也要求译者充分挖掘原文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阅读体验。

三、具体分析(一)词汇层面的互文性在词汇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对中文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将其恰当地转化为英文表达。

例如,在《半生缘》中,“半生缘”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这种内涵恰当地传达给英文读者,同时也要注意与英文表达的习惯相符合。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转化过程就是词汇层面的互文性体现。

(二)句式层面的互文性在句式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差异。

例如,《半生缘》中的叙述方式多采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这种表达方式在中文中十分常见,但在英文中却需要适当的调整和转化。

这要求译者在保持原文情感色彩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转化过程也是句式层面的互文性体现。

(三)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在文化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充分挖掘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将其恰当地传达给英文读者。

例如,《半生缘》中的文化元素、人物形象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体现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也需要被准确地翻译和解读,以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024年《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2024年《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半生缘》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人们命运与悲欢离合。

该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过程中,其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互文性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跨文化、跨语言的文学作品中。

本文旨在探讨《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分析其翻译策略和技巧,以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二、互文性的概念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互文性,即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互文性表现为对其他文本的引用、模仿、改编等。

在翻译过程中,互文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在《半生缘》的汉英翻译中,应充分考虑其互文性,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分析1. 词汇层面的互文性在词汇层面,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语义和语境。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如“半生缘”,应采用意译的方法,保留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比喻和象征性词汇,翻译时应考虑其在英语中的等效表达,以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文化内涵。

2. 句子层面的互文性在句子层面,翻译时应注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义连贯性和逻辑性。

对于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如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绘等,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艺术效果。

同时,考虑到英语句式的特点,适当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 篇章层面的互文性在篇章层面,翻译时应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结构和布局。

通过分析原文的篇章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关系等,为译文提供宏观指导。

同时,结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四、《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半生缘》作为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对于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实践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实践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实践作者:张君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一、什么是互文性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文本间发生的相互关系,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作为一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它自确立起至今不到四十年,但是“互文性”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著名的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nsteva ),在一篇名为《词,对话,小说》的文章中首先提出,而后又在《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等著作中反复论证。

用她的话说,互文性是:“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其基本内涵是,没有单独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文本间性”的,一个文本指涉另一个文本,文本与文本永远处于交叉、重复、吸收和转化之中,它们构成了绵延不绝的文本群体。

要想解读一部作品,首先得对在作品中出现的与以前的其他文学与非文学文本有关的典故套用等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而获得对该作品的正确释义。

二、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借用,而是思想的互相碰撞,它涉及到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语言等各方面的交融。

互文性与翻译紧密相关,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译者、读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

因此把互文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是有益而可行的。

互文性理论包含三层含义:1)对文本的改写。

即任何作者在写作时都是对别的文本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改写。

再独特的作品也是对其它作品进行改写的结果。

一个作家以前读过的文本会影响到他的想象、观点和技巧等,而他在写作过程中又会反过来对这些文本进行修正和改写,这就体现了一种互文关系;2)对文本的完成。

这是从读者角度出发,认为没有任何文本可以脱离其它文本而被阅读。

任何读者在阅读时,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影响,以其自身的互文阅读能力完成对文本的阅读;3)对文本的阐释。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越来越成为跨文化交流和交际的必备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也愈发重要。

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而互文性作为一种翻译的理论,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可以让翻译更加地精准和高效。

本文将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探讨,分析其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和实现。

首先,什么是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是指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借用和交错的现象。

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认为不同的文本之间可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因此,翻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寻找和利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其次,如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实现英语翻译的高效和精准?首先,翻译员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了解文本所涉及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找到文本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

例如,在翻译中如果遇到类似于“the American dream”(美国梦)这样的文化名词,翻译员需要先对这一概念有深入的了解,反过来,翻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来寻找和运用相似的文本或概念。

其次,翻译员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法和词汇差异,通过寻找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更好地运用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提高翻译的质量。

例如,在英语翻译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到复合词,而德语是一个非常擅长构造复合词的语种。

因此,在翻译德文文本时,可以通过寻找和利用相似性,更好地运用目标语言的复合词构造方式,提高翻译的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对于某些专业性的翻译,互文性理论也可以用来寻找和利用文本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

例如,在医学和法律领域的翻译中,翻译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专业术语和用语,通过寻找和利用文本之间的相似性,更好地运用目标语言的专业术语和用语。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

校园英语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莉【摘要】互文性概念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本间相互指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证明了互文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它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

本文借助对互文性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意在讨论互文标志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以新的角度指导文学翻译。

【关键词】互文性 互文标志 文学翻译一、互文性理论源起与应用1.互文性理论的概念与界定。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

之后,不少文学理论家都提出了关于互文性的理论或者对其进行了阐释。

其中大多数都是法国批评家,如:罗兰•巴尔特、雅克•德里达、热拉尔•热奈和米歇尔•里法泰尔。

互文性理论是现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的结晶,这些理论涉及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分析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

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

对互文性的界定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定义以热奈为代表,这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定义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此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

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raldprince) 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来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目的论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三体》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互文性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文本理论,重点强调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与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契合。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互文性理论导入至中国后,在文化研究领域引发了社会各界学者的注重,尤其就是在以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为研究对象的译者领域,[5]并使译界不仅彻底摆脱了结构主义纯粹从语言层面上研究译者的束缚,而且把作者、译者、读者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带入至译者过程中,展开着横跨时空的对话和交流,构成一个挑选与稀释、缔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

[6]译者做为这一活动的主体,将译者分成三个环节:1.译者对原文的写作。

此阶段中,译者饰演读者的角色。

2.译者对原文的阐述。

“文本的阐述同意于主体汇聚各种互文本并将它们同取值文本二者联系的能力”。

[3]做为阐述者,应当全面认知原文中蕴涵着的社会、文化等含义,运用互文性知识对原文本展开深层次发掘,包含讲出作者未尽之意,将表明标明化以及具体内容细节中抽象化出来普遍意义和原则。

3.译者对原文的重写。

意译无法传达原文的社会、文化等内涵时,译者须对原文展开结构调整或意群重组,实行异化、归化或二者融合的方法对原文重写,将原文中的深层内涵在译文中表达出来,这就是译者展开再缔造的过程。

笔者认为,无论是广义互文性还是狭义互文性,均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也即意义的流动性;无论哪一种互文,在翻译过程中,都要做到与原文本语言及文化内涵的互文。

(一)《黄帝内经》文本特点。

《黄帝内经》(以下缩写《内经》)内容博大精深,包含脏象、经络、针灸、天文、气象等等;语言独到融汇、奥雅深奥,文本具备模糊性、隐喻性、偏义性、一词多义等特征,而且句式多样、结构复杂、内容层次较多及意合注重。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类似《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翻译,不仅仅要传达其科学性,而且还要展现其科学根植的肥沃的土壤文化及博雅语言。

释义: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五更当做水浆那样贪饮,惯于好逸恶劳,醉酒了,还荒淫房事,纵情色欲,因而竭尽了精气,散佚了真元。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作者:程璞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14期文/程璞【摘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文化领域就是其中之一。

在文化领域中,英语翻译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进行英语翻译中借助互文性理论可以提高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本文从互文性理论概述、英语翻译以及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要点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针对英语翻译的情况对其进行思考,以提高英语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英语翻译;实践探究【作者简介】程璞(1988.0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作为世界上的大语种之一,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翻译,这就对英语翻译人员的要求较高,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是以基本的翻译为主,就会影响英语翻译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互文性理论,帮助英语翻译人员提高翻译的水平,为我国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一、互文性理论概述在英语翻译中,如果仅仅是传统翻译,其翻译的精确性和正确性较为科学,但是这种翻译往往缺乏灵活性,这时互文性理论可以为英语翻译注入新鲜的血液。

我们常说的互文性理论又叫作文本间性和互文本性,它是在西方结构主义思潮中常用的一个重要用语,所谓的互文性理论可以将静态的英语翻译转化为动态的英语翻译,将传统英语翻译的文字转码的方式赋予灵魂和文化色彩,可以在僵化的英语翻译上进行再创造,这样可以将英语翻译变得更加丰富,将原著中经济、文化、意识以及背景等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因此互文性理论翻译实践也要求译者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和主体性意识,要求翻译者站在新的高度上建立更为宏观的结构构架,这样可以提高英语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而互文性理论最早主要是二十世纪初产生的,《符号学》中提出互文性概念和理论是其产生的标志,其中提出每一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接起来的,每一个文本也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之后更多的学者就开始对其互文性理论进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互文对译者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书写。

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

世界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出现,一切事物如政治、经济、心理、历史、宗教、哲学等,都被文本化(程锡麟)。

任何文本都是处在互文网络中,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的基本要素。

每个文本都处在已存在的其它文本中,每个文本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这种文中有文的状态呼吁要把文本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多角度地研究文本系统的内与外,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意义。

翻译工作者要从互文性的角度去把握原文本,阅读文本,阐释文本,从而更恰切地表达译文。

本文将探讨互文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首次使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

所谓“互文”(inter text)指的是存在于其他语篇中的语篇。

“互文性”是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

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因为这个文本本身就是另一个文本的互文。

Kristeva从文本生产的角度进行互文性研究的,其概念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抽象的文本理论,明确指出文本之间的关系,但是其文本概念缺乏主体。

她认为文本有两个维度,一是横轴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二是纵轴上文本与另一文本的关系。

文本之间靠表述的易位联系。

横轴上作者和读者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作者和读者双方拥有共同的记忆,“互文是循环往复的记忆”。

(互文性研究)作者利用某种激发语(prompter)激发读者深层或浅层或久远或短暂的记忆,从而和某些文本(背景)互文,这种关系是联想的纵聚合关系,是隐含而模糊、不易辨别的。

如印裔英语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午夜之子》与印度神话形成互文。

小说的情节、结构都带有印度神话的影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说人物和印度神话人物互文,他们同名,使用同一指称,如湿婆,帕尔瓦蒂、帕德玛等。

这种指称就是一种激发语,指向印度神话,引发读者的联想,指引读者去追忆印度神话。

二、.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
能够证明互文影响的两个标签:互文指涉和互文标记。

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尤其重要。

互文指涉包括文化结构和文化内涵。

Lemke认为互文指涉一是存在于同一文本内各成分之间,前后成分互相指涉,这是文内互文指涉;二是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之间,这是文际互文指涉;互文标记是文本的有形成分,代表的是互文指涉。

互文标记往往是作者的意图所在(intentionality),即作者有意使用一定“知名度”的表达方式,或词或句或更大的语言单位,以便达到某个目的。

如美国黑人独立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
讲词《我有一个梦》,开头句子使用了Five score years ago,这和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词》里面的Five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类似,使读者不得不想起两者语义场的某种联系,从而确定是作者的匠心独具。

译者根据确定的互文标记,追寻有联系的前文本,再从交际(信息)、语用、符号三个层面对符号进行评价,最后在翻译中保留其特征。

三、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
翻译与写作和阅读不同,译者在这种特殊的活动中具备两种身份:首先是作为读者,和源语(source language)读者一样,他和作者分享共同的记忆,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互文标记,掌握文字符号背后隐含的互文指涉。

然后以作者的身份,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把意义表达出来。

考虑到面对的读者群发生了变化,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把读者的记忆和互文指涉链接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说,译作和原作互文,两个文本语言层面上是“不似”,但意义层面上却又“似”,两者似又不似,因此才有翻译是从反面观赏佛拉芒毯的说法。

1)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

译者首先是读者,需要对文本进行解读,了解原文本的互文指涉,透过语言层面,察看话语表达的主体及其思想。

对原文本进行互文解读可以使译者充分地理解原文。

吉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在《隐匿文本》中,提出了区分五类文本的跨越关系:第一就是互文性,即采用引用、抄袭、暗示等方法,使一篇文本在另一篇中出现,两个文本或几个文本共存产生的关系是互文的源泉。

热奈特提出的文本的跨越关系,常常被有经验的译者在着手准备翻译充分解读原作时采用。

作为译者,为了加强对原文本的理解,需要对复杂的文本进行解构和解码,研究文本参考部分或文本承载的文学记忆,了解文学材料如何被转化,参考资料如何被分配,作者又是怎样进行的表达变换、易位表达等。

如著名翻译家傅雷在译巴尔扎克作品时,大量阅读关于巴尔扎克的传记、书评、作品,搜集报刊著作,回忆录,去跟《人间喜剧》中写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对照,查看巴尔扎克作品中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这些文献,就是和所译文本形成了互文性、类文性、元文性等关系,它们恰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原文本的风貌,这对于译者掌握原文本的符号指涉有很大帮助。

2)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书写。

在跨语言的交流中,译者应该根据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质确定翻译的策略:(一)互文指涉如果是文字所指意义层面的,需要采用统一的译法即可保留原文中的互文关系。

在非文学翻译领域里,我国很多文本都是参照英文相关文本起草的,因此,关键词、专有名词、句子结构采用英语译法可保持其互文关系。

(二)互文指涉指在内涵意义层面上的,这类互文往往与社会、文化链接在一起。

翻译这类文本是可采用两种方法,如: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辜鸿铭译:Confucius once remarked,“I do not now see a man of strong character.” “There is So-and-So,” said somebody. “No,” replied Confucius,“he is a man of strong passions;he is not a man of strong
character.”
上例出自我国古代文化典籍《论语》。

原文中的人名是互文标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儒教重要的一部分“礼”,学生对于老师,不能直呼其名,而应该使用敬称。

原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它不是“妻子、孙子、椅子等”名词后面的尾缀,而是一种对于学问渊博、德高望重的人的称呼,如我们古代哲学家墨家的墨翟被尊称为“墨子”,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等。

对话中的“申枨”是孔子的一个学生。

辜鸿铭采用归化的译法,把“子”的所指意义译出为“Confucius”,把“申枨”笼统地成为So-and-So(某人)。

另外,在译文的其它地方,辜鸿铭把孔子的弟子译成“a disciple of Confucius”,其它众人的名字,则采取省略或解释的办法。

对于《论语》中的重要人物,辜鸿铭借用了西方文化中的人物来代替,如他把颜回称作圣徒约翰,“the St. John of the Confucius gospel——a pure,heroic,ideal character,the dispel whom the Master loved”;把武王比作西方家喻户晓的所罗门王,“the warrior king or the conqueror:the Solomon of Chinese history”。

辜译“别出心裁,只要可能,一概不用中国人名、地名”,其目的是为了使内容和思想更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

有阅读经验的读者有这样的体会,阅读外文书刊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人名和地名复杂不熟悉而忽略它们,但不会影响对意义的理解。

归化的译法是考虑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共性,两种文化中事物的相似性也是一种互文,翻译中充分地利用这种标记语,便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另外,文本承载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记忆,作为译者,有责任建立起原文本与目标语读者之间记忆的桥梁。

总之,英语语言的各个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语篇的互文性。

互文性可以体现在语言互文性,包括语域和篇际分析;文化互文性,包括语篇主题和语篇类型;媒体互文,而在一个语篇中可能所有的语言、文化、媒体互文都是混合交融出现的。

通过英汉翻译文本、汉英翻译文本的探讨和分析,互文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