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与尿/血渗透压比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合集下载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联合尿微量蛋白检测诊断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联合尿微量蛋白检测诊断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

gl l tp oei dt t r eN G ata d R sl : h A Bi 3css 5 .3 )ic ae , hc a i icn yhge e e cr hrs ee i A cvt . eut T em L n4 ae ( 5 1% e o s c vn i e s nr sd w ihw ss nf at i r e g i l h
hpr ninw r i icnl hge hn t s ft o t l( 0 O ) ad t dd t r ewt t ua o ft i ae y e es ees nf at ihrta h e o h cnr P< . 1 , n e e o i i h d rt n o h d es. t o gi y o e o n s h e i e s
d a n s fe r e a d ma e i ain swi y e tn in M e h d : mmu o r cp tt n i i u d p a e w su e a u et e ig o i o a l r n l a g n p t t t h p r so . t o s Mi s y e h e n p e i i i n l i h s a s d t me s r h ao q o u n r i r ay mAL a d t e r t meh d w se ly d t e e mie t eu i ay NAG a t i f 8 p t n swi y et n in, p l g rs B, n h ae t o a mpo e d tr n r r o h n ci t o ai t t h p r so a p ya a o e vy 7 e h e
m L A B和尿 N AG酶联合检测对高血压患者的早期 肾损 伤有指导价值。 [ 关键词 ]高血压 ; 尿微量 白蛋 白; N 乙酰一— 一 尿 一 BD 氨基葡萄糖苷 酶 ; 肾损伤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现状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一个重要慢性并发症,位列慢性肾衰竭病因的第3位[1]。

目前有大量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指标的报道,对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有指导意义,现整理如下:1 尿微量蛋白包括尿微量清蛋白(mAIb)、αl-微球蛋白(αl-MG)、β2-微球蛋白(β-MG)、免疫球蛋白G(IgG)。

mAIb是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受损的早期敏感指标,在肾组织学或结构改变之前即可检出[2]。

尿α1-MG和β -MG排泄率是反映肾近曲小管近曲小管受损的敏感指标。

2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CysC是一个碱性蛋白质,不受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运动、炎症、内分泌、感染、肿瘤等肾外因素的影响,在血中的水平相对较稳定。

有研究[3]提示CysC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明显的相关性,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具有很高的阳性诊断价值。

3 C反应蛋白(CRP)CRP是机体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糖尿病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度炎性反应性疾病[4]。

4 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NAG是一种溶酶体酶,主要存在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中,不能通过正常的肾小球滤膜。

尿NAG检测被认为亦是肾小管功能损害的诊断的敏感指标。

5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最新研究结果表明[5],尿液排泄出的L-FABP是肾小管一间质损伤的一种标记物,在所有1型糖尿病(T1 DM)甚至无肾小球损害或白蛋白尿证据的T1DM中,尿中L-FABP的水平均升高,并且可用来预测无白蛋白尿的T1DM的死亡风险及微量或大量白蛋白尿的发生风险。

6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NGAL在急性肾损伤以及慢性肾脏疾病中都可以作为良好的标志物,这就为人们寻找DN肾损伤标志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7 金属硫蛋白-9(MMP-9)主要在肾小球中表达。

近年数据[6]表明在肾局部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时,MMP-9活性增加,增加肾小管渗透性,对肾损伤的敏感性仅次于NAG,MMP-9在肾病早期的病理变化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潘爱萍;黄小琪【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03(025)005【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连续监测法检测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法检测尿肌酐(UCr).结果:正常对照组尿mALB/UCr为1.69±0.92g/μmol,NAG/UCr为5.2±2.1U/μmol,尿蛋白阴性组的糖尿病患者尿mALB/UCr、NAG/UC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尿蛋白阳性组的糖尿病患者尿mALB/UCr、NAG/UCr较正常对照组极显著增高(P<0.001),而NAG、mALB阳性的患者,经系统抗糖治疗后,NAG、mALB排出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意义.【总页数】3页(P688-690)【作者】潘爱萍;黄小琪【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530023;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联合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尿Ⅳ型胶原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J], 吴韬;苏胜偶;郭秀娟;王峰2.尿微量白蛋白与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J], 吴林忠;韩文兵3.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自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 [J], 常秀峰4.联合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与尿/血渗透压比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J], 柴学峰;王国君;朱宏伟;李华;王国萍5.联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尿Cr比值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价值 [J], 王坤;郭亚琼;崔建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胱抑素C联合尿酶及尿微量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

血清胱抑素C联合尿酶及尿微量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

血清胱抑素C联合尿酶及尿微量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sCyC)联合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转铁蛋白(TRU)、尿免疫球蛋白G(IgG)、β2微球蛋白(β2-MG)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尿蛋白阳性组(n=42),尿蛋白阴性组(n=57),对照组(5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sCyC、α1-MG、TRU、IgG、β2-MG、mAlb与NAG的测定,对各指标进行了t检验和相关分析并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各指标均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检测血清胱抑素C联合NAG 及尿微量蛋白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具有临床价值。

标签: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尿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肾损伤也在悄然发生和发展,缺乏明显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传统的肾功检查尿素氮、尿肌酐均可正常,尿蛋白检查也多为阴性,这就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

DN如能早期诊断,及早干预治疗,去除不利因素,则肾脏病变可能恢复。

为了早期发现DN,本文通过对98例DM患者,47例健康人的sCyC、尿mAlb、TRU、α1-MG、β2-MG、IgG 和NAG定量检测,探讨sCyC联合尿酶、尿微量蛋白检测在DN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糖尿病组98例2型糖尿病(T2DM),男57例,女41例,年龄37~72岁,平均(54±5.6)岁,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

病程1年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液分析仪进行尿蛋白定性测定,根据尿蛋白定性结果,分为尿蛋白阳性组(n=42),尿蛋白阴性组(n=57),排除泌尿系感染、肾结石等其他肾脏疾病史。

1.1.2对照组本院健康体检人群,无明显临床心、肝、肾及内分泌疾病,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3~54岁,平均(31±6.6)岁。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α1-微量球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α1-微量球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

2 1 病例组 四项指标 阳性率 明显高 于健康对 照组 。病 例组 . 尿 N G异常 3 A 8例 (5 0 ; A B异常 3 9. %) 尿 L 2例( 42 ) 尿 8.% ; c MG异常 2 d— 0例 ( 00 ) 尿 1 - 5 . % ; 3 MG异常 1 2 9例 ( 7 5 ) 4.% 。 尿 N G阳性率最高 。两组各 指标 检测 结果见表 1 A 。 2 2 病 例组 四项检测 指标 高于健康 对照组 , 异具有 统计 . 差 学意义 ,P< . 0 ) 表 2 ( 001见 。 2 3 是否有早 期 D . N为 因变量 , N G、 L 1 一 、d— 尿 A mA B、 2MG c 3
例组 各项指标 阳性率及 检测含量 均高 于健 尿 N G检 测 A
康对照组 , 例组 四项 检 测指 标 阳性率 为尿 N G( 5 0 、 A B(4 2 ) c M 5 . % ) 1 一 病 A 9 . %) m L 8 . % 、d. G( 00 、 2MG 3 (7 5 ) 差异具 有统计学 意义 ( 4.% , P<00 1 。尿 N G的敏感性最 高 ( .0 ) A P<0 0 ) .5 。结论 【 关键词; A m L ; lMG;2M 糖尿病肾病 ; t 3 诊断价值
m L 2 / 、 2MG>0 3 r L d - >1 # L均 A B> 0mgL 1 一 3 .0 m, 、 1MG 5 m / 为 阳性 结 果 。
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更 具有 敏感性 , 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 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的有效 指标 。
显 的症状和体征 。糖尿病对 。 肾小球 、 肾小 管的损伤 一直是糖
尿病 肾病 研究 的重 点… 。约 3 % ~4 % 的 1型 糖 尿病 和 0 0

血清肾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血清肾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血清肾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王先侠【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多指标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胱抑素C(CysC),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BUN),肌酐(Cr)]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糖尿病组),对照组50例.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RBP、CysC、β2-MG、BUN和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多指标联用后(RBP+CysC +β2-MG+BUN+Cr)的阳性检出率为42%,明显高于单指标检出的阳性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其肾功能损害程度,适当选择多指标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检出率.【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2(030)004【总页数】3页(P368-370)【关键词】糖尿病;肾功能指标;联合检测【作者】王先侠【作者单位】淮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淮北2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R446.11+2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之一常发展为终末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因。

但糖尿病肾病早期常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所以实验室检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很重要。

以前用于肾病损害的血清指标主要为BUN及Cr,因肾功能的代偿作用,在肾脏损害时,这两者反应相对较晚,如当肾小球的率过滤下降到正常时的50﹪时,Cr才有明显的上升,而RBP、CysC和β2-MG相对较灵敏,并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肾损害情况,故选用多指标联合检测糖尿病患者肾损伤情况,提高阳性检出率,以指导临床治疗。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WHO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尿路感染、甲亢、心衰、近期脑血管意外史、恶性肿瘤、肝病、高血压、服用肾毒性药物的患者,共100例,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61±11.8)岁。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α1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α1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α1-微量球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将95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人群)和病例组(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对硝基苯酚(PNP)比色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的尿NAG、mALB、β2-MG、α1-MG的测定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例组各项指标阳性率及检测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病例组四项检测指标阳性率为尿NAG(95.0%)、mALB(84.2%)、α1-MG(50.0%)、β2-MG(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尿NAG的敏感性最高(P<0.05)。

结论尿NAG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更具有敏感性,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标签:尿NAG;mALB;α1-MG;β2-MG;糖尿病肾病;诊断价值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糖尿病对肾小球、肾小管的损伤一直是糖尿病肾病研究的重点[1]。

约30%~40%的1型糖尿病和5%~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程高达10~15年间发生糖尿病肾病,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是防止DN的关键[2]。

本文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量球蛋白(α1-MG)的含量,以探讨对DN的早期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95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人群)和病例组(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健康对照组55例,男25例,女30例。

年龄19~70岁,平均(43.4±14.4)9岁,均已证实无糖尿病、肾脏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肾损伤临床应用指标的研究概况

糖尿病肾损伤临床应用指标的研究概况

糖尿病肾损伤临床应用指标的研究概况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发病无任何明显征兆,早期发病无特异的检测指标,晚期发病常常出现不可逆性终末期肾衰竭。

因此选择合适的指标早期诊治DN非常必要。

以往研究机构认为糖尿病肾病发病主要在肾小球的结构发生变化,特别出现硬化的可能是最常见。

近期研究者关注肾小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加大。

并且有些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损害先于肾小球病变。

本文就糖尿病肾病患者腎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损害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推荐最适的诊断此类疾病的检验指标。

标签:2型糖尿病;肾小球;肾小管;α1-MG;β2-MG;尿微量白蛋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高速的发展,糖尿病这头恶魔却与我们相伴。

全球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人群已将近4亿了,到2025年将奔6亿左右,中国无疑是“老大”,糖尿病人数近期将奔2.5亿左右,2025年将是4亿左右[1-2]。

日益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困扰着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即使人们对控制血糖已经高度注意,也遏制不住并发症人群的猛增。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二者同时存在缺陷,引发患者三大代谢紊乱及电解质异常,这是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之一[3-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隐匿性强,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当出现肾功能异常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患者临床表现为尿蛋白敏感性低,多呈阴性,易被忽视[5]。

如果不早期发现加以治疗,发展到晚期将不可逆转。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长期以来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多着重在其肾小球的病变方面,而忽略肾小管病变的研究。

实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程度与肾功能恶化更加密切相关,其最终结果取决于肾间质病理生理变化程度[6]。

所以对肾小管早期损害的指标选择和检测无疑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与尿/血渗透压比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评价联合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与尿/血渗透压比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A组65例(UAER5年69例。

血糖控制良好,HbA1c11.5 U/L为阳性,提示近端肾小管受损;远端肾小管功能评价:禁饮12 h后,尿/血渗比<3为阳性,提示远端肾小管的尿浓缩功能减低。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经对数转换成近似正态分布后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Spearman相关性分析2.1.1 尿NAG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尿NAG与病程、UAER、BUN、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296、0.424、0.247、0.266,P<0.01),与HbA1c、尿糖、血肌酐呈显著正相关(r=0.217、0.205、0.245,P<0.05)。

2.1.2 尿/血渗比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尿/血渗比与病程、UAER、血肌酐、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59、-0.371、-0.252、-0.282,P<0.01),与HbA1c呈负相关(r=-0.227,P<0.05),与GFR呈正相关(r=0.200,P<0.05)。

2.2 不同病程及血糖患者各项指标比较病程越长者,肾小管功能受损越明显,与病程短的患者比较,尿NAG显著升高(P<0.05),尿渗透压及尿/血渗比显著降低(P<0.05),血渗透压显著升高(P<0.01);血糖控制差者,肾小管功能受损越明显,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比较,尿NAG及血渗透压显著升高(P <0.05),尿渗透压及尿/血渗比显著降低(P<0.05),见表1。

2.3 四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糖尿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尿NAG、尿渗透压及尿/血渗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组血渗透压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C三组随着蛋白尿的增加,尿NAG逐渐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尿渗透压逐渐减低,尿/血渗比逐渐减低,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渗透压逐渐升高,C组较A、B组显著升高(P<0.05),而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常见并发症,目前DN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最主要病因,有资料显示每年新发的ESRD中DN占40%[5]。

以往认为DN的早期病变部位在肾小球,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肾小管的病变无论从发病时间和发病机制均有其独立性,并且肾小管病变及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6-9]。

DN的病理学改变包括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均受累。

甚至一些患者在肾小球明显受损之前,即糖尿病早期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时,就已存在肾小管损伤,近端及远端小管均可受累。

目前认为糖尿病肾小管损伤的发病机制为[9]:(1)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程度明显升高,凋亡的发生与高血糖状态对凋亡调节基因的影响以及氧化应激、血管紧张素、多种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有关;(2)高血糖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并刺激各种基质成分的合成,从而改变肾小管基底膜的结构,而且能打破细胞外基质(ECM)代谢的平衡,导致ECM堆积;(3)炎症反应是引起DN肾小管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DN肾小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骨桥蛋白(OPN)等巨噬细胞趋化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促进炎症反应;(4)肾间质纤维化是DN的特征性表现,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能促进ECM合成,抑制ECM降解,导致ECM堆积,促其向纤维化发展,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能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而促进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高滤过致尿蛋白滤过增多,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超载和肾内补体系统激活,也可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及纤维化[9-11]。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目前公认的评价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敏感指标,但尿微量白蛋白测定仅能评价肾小球病变,并不能反映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管损伤的情况。

故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的全面评价及诊断尤为重要,临床上寻求更准确、更简便地反映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管损伤的指标十分必要。

NAG是溶酶体中的一种酸性水解酶,人类肾脏是合成和贮存NAG的主要器官,主要存在于近端肾小管细胞的溶酶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正常情况下尿中少量的NAG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胞饮胞吐时漏出。

尿NAG 是反映近曲小管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12-13]。

本组资料显示糖尿病各组尿NAG 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蛋白尿的增加,尿NAG活性逐渐升高(P<0.05)。

糖尿病患者尿NAG活性增高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是肾单位中代谢最活跃的部位,最易受到代谢紊乱的影响,高血糖所致的代谢紊乱激活了异常糖代谢通路如多元醇通路或蛋白非酶糖化,使多元醇及蛋白非酶糖化终产物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堆积,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引起小管周围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了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NAG释放增多[14]。

在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时,尿NAG已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说明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管病变与肾小球病变可同时存在,甚至在肾小球明显受损之前,就已存在肾小管损伤,故尿NAG是早于尿微量蛋白的反映糖尿病早期肾小管损害的一项敏感指标。

尿渗透压是检测尿液各种溶质微粒的总数目和溶质分子量,与溶质体积大小无关,且不受蛋白质、葡萄糖等因素影响。

有研究表明尿/血渗比能更准确地反映远端小管及集合管浓缩稀释能力[15],故本研究采用禁水条件下尿/血渗比来评价远端肾小管功能。

正常人禁水条件下尿/血渗比约为3.0~4.5∶1,糖尿病患者早期就可出现肾脏浓缩功能下降,表现为血渗透压升高趋势,尿渗透压下降趋势,导致尿/血渗比下降[16]。

本组资料显示,糖尿病各组尿渗透压及尿/血渗比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且随着蛋白尿的增加,尿/血渗比逐渐减低(P<0.05)。

在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时,尿/血渗比已经明显下降,提示糖尿病早期已存在远端小管及集合管浓缩稀释功能减低。

表明尿/血渗比是早于尿微量蛋白的反映糖尿病早期肾小管损害的敏感指标。

本组资料显示,尿NAG和尿/血渗比均与病程、HbA1c、年龄、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血肌酐有明确的相关性。

病程长、血糖控制差者的尿NAG较病程短、血糖控制好者明显升高,而尿/血渗比明显减低;随着尿蛋白的增加,尿NAG活性逐渐升高,尿/血渗比逐渐减低。

提示病程长、血糖控制差及合并蛋白尿者肾小管受损更严重,也证实了高血糖及尿蛋白对肾小管间质的毒性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尿NAG及尿/血渗比均是早于尿微量蛋白测定的反映糖尿病早期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

故联合尿NAG与尿/血渗比测定可全面评价肾脏近端小管及远端小管功能,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尿NAG与尿/血渗比测定方法简单易行、无创,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易于推广,对临床医师及时判断糖尿病患者肾小管功能的受损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陈燕,赵敏.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3,26(9):562-564.[2]屈振东,徐坚.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73-74.[3]闻平,陈蕾,郭月芳,等.晨尿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测定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9):777-778.[4]刘惠兰,梁国玉,姚英.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8,24(3):203.[5] Abdel-Rahman E M,Alhamad T,Reeves W B,et al. Manage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elderly:special considerations[J]. J Nephrol Ther,2012,2(5):124-134.[6] Thomas M C,Burns W C,Cooper M E. Tubular changes in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J]. Adv Chronic Kidney Dis,2005,12(2):177-186.[7]傅兰君,余晨.糖尿病肾病病理结构改变及与功能的联系[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0,9(6):559-562.[8]陈建设,罗浩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渗透压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59-760.[9]姚学红.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管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5):534-538.[10] Tramonti G,Kanwar Y S.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tubular bio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 Endocrine,2013,43(3):494-503.[11]高翔,梅长林.蛋白尿引起慢性肾脏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及治疗[J].中华肾脏病学杂志,2008,24(3):210-212.[12] Matheson A,Willcox M D,Flanagan J,et al. Urinary biomarkers involved in type 2 diabetes:a review[J]. 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0,26(3):150-171.[13] Mohammadi-Karakani A,Asgharzadeh-Haghighi S,Ghazi-Khansari M,et al. Determination of urinary enzymes as a marker of early renal damage in diabetic pati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2007,21(6):413-417.[14] Verzola D,Gandolfo M T,Ferrario F,et al. Apoptosis in the kidneys ofpatients with type Ⅱdiabetic nephyopathy[J]. Kidney Int,2007,72(10):1262-1272.[15]张小莲,张聪玲,卢雪,等.尿渗透压和尿/血渗比在肾病诊断中的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4):398-399.[16] Natochin IuV,Shestakova M V,Kuznetsova A A,et al. Diabetes mellitus:renal osmoregulating function[J]. Ter Arkh,2010,82(6):9-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