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顶级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 短诗五首课件

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 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 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观念新 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阅读提示
•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
4.“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是思想的并立
却没有靠着。
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 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合作探究
1.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探究一:“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 年知识分子形象。
探究二:“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 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 醒。
2.“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 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 “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 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 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 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3 短诗五首
核心素养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重点)
萧红墓畔
等待着 长夜漫漫
口占
“你” 卧听着海涛闲话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1新人教版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短诗五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春水》的主题和意境、《枫桥夜泊》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长相思》的意义、《夜泊牛渚怀古》的象征手法、《逢入京使》的意义等,以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与同学合作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合作能力。
最后,我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不够充分。虽然我准备了教材、辅助材料和多媒体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资源与教学内容不够贴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短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短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短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短诗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这本书收录了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目标:让学生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短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短诗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短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短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短诗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短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每首短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20200108573

3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诗歌的意象。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关于本课诗句的唯美图片,配音乐播放,边播放,教师边朗诵图片上的诗句。
最后总结:同学们,多么美的诗句,多么美的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诗五首》,来领略现代诗的美。
二、预习检测1.找学生朗读这五首小诗。
2.课件出示作家简介(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找学生回答。
三、讲授新课1.其他同学点评这五位同学的朗读情况。
注意从准确度、声音是否洪亮、断句是否正确、感情把握是否到位等角度进行点评。
2.再读这五首诗歌,小组研讨。
(1)分析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象。
①《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
它在表现手法上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得很深。
②《萧红墓畔口占》这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多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真实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
诗歌第二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增添了一线亮色。
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正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的心境。
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一个“却”字,表现了天人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③《断章》诗中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流转,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的普遍性哲学思考,蕴含着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领悟到的哲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接着,在诗歌的新课呈现环节,我详细讲解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我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诗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强调诗歌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诗歌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诗歌教学目标和诗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答案:《静夜思》一诗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夜晚、月光、故乡等。
4.请分析《短诗五首》中的《相思》一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相思》一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请仿照《短诗五首》中的一首诗,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的诗歌。
答案:
例1:《咏雪》
雪花飘飘天地间,
洁白无瑕映日辉。
山川银装添奇观,
5.板书色彩搭配:以清新淡雅的色调为主,突出主题和重点,增加视觉吸引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1)

自主合作,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 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 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 经历等的把握问题。孟子这段话 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 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 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 方法。了解一首诗,最好是先读 懂一个人。
• 《月夜》作者沈尹默 (1883- 1971) ,原名 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 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 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 指独立存在 的意识)” 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 “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 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 短诗五首
诗歌激趣,导入新课
• “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激起 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 最是他高兴的是起锚所发出的那一 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 一 个盼望到达”这就是近代诗歌,你 还知道哪些?
诗歌历史,整体感知
• 自 1917 年 2 月《新青年》刊登 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 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 诗作不断涌出。
•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l940年抵香港, 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
萧红与戴望舒
•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而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的《星 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 •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 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 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同第一次拜谒萧红 墓,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PPT课件

有是幸福的 更多出色作品的惋惜❸也有对逝者已实现了永恒
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的羡慕。
诗歌主旨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通过写 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祭奠亡友的事情,表 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深切悼念,体现了他 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新课导入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 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 》,选自卞[biàn]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 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 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 诗人感到满意才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 首。
诗歌理解
开头两句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 ”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❶ “卷” 的意思是“裹挟”,用在句中 生动地描绘出动荡、不安定的“风”被 裹挟着冲过来的动态,体现了自然之 力❷“奔”形容速度快,用在句中突 出风雨气势之磅礴、猛烈。
❸ 两个描绘了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
诗歌理解
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 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
❶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 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 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诗歌理解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❶把“郊原”比喻 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❷不仅写出了 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 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 不定,❸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 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 作的一首悼亡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 战争中,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 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5.诗中的“风雨”有什么含义? _不__仅__是__指__自___然__界__中__的__风__雨__,__对__于__“__我__”__这__样__一__个____ _“__年__轻__”__没___有__人__生__阅__历__与__生__活__经__验__的__“__舵__手__”__来____ _说__,__还__象__征__着__“__人_生_”_的_坎_坷_与_磨_难_。______
5.《统一》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
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 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 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漫漫 )。 (2)明月zhuāng shì(装饰 )了你的窗子。 (3)我有年轻duò shǒu(舵手 )的心,在大地 风雨的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我们是火的队伍,我们是光的队伍”运用了 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运__用__了__反_复__的__修__辞__手_法__,__起__到__反_复__强__调__的_作__用__,___ _更__加__强__烈_地__表__达__了__诗_人__对__美__好__生_活__热__烈__的_不__息__追___ _求__,__增_强_了_感_染_力_,_更_易_引_起_人_们_的_共_鸣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的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 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
山茶花象征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也 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此时香港沦 陷于敌手,仍处于血雨腥风之中。
3.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他为什么 说“长夜漫漫”?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 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 “繁多是个 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 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 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 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 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 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 是相同的。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 等,本诗选自《芦荻诗选》。
创作背景
《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此时 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 段。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 被强占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残杀, 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 略者的气焰。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 运、民族的未来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 吭高歌。诗人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诗作号 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短诗五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听听一首诗,看哪些同学 还记得这是谁的诗。
对,这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 的诗人冰心的《成功的花儿》, 这首诗短小隽永,蕴含哲理。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诗五首》, 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哲 思。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 的主旨与情感。
象征意象: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 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 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古 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立着”是思 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 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诗的主旨兼具朦胧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风 雨 芦吟 荻
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 广东南海人,诗人。1949年8月参加革命 队伍,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 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民进 广东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漫歌》等。
精读文本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
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 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一在一切之中,而一 切在一之中”,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 “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 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 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聂鲁达(1904-1973),巴勃罗·聂鲁达, 智利外交家、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既继承了西班 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 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的特点, 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 他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伟大 诗人。1945年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1971年10月 获诺贝尔文学奖。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 意境美和画面美。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 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 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 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 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 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精读文本 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义与主旨
1.找出诗中的景和人,归纳诗歌展现的场景。
冬日月夜图:霜风、月光、高树和“我”。
2.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 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里,顶天立 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 站立着。
3.这首诗很隐晦,请你结合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 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他的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 《秋明长短句》等,《月夜》《三弦》 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17年,也是《新青年》第一 次刊登白话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 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 迸发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 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 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 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月 夜》正是这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这 首小诗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 文学诞生的标志。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窗子”“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 点上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精心构成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
二、再读诗歌,把握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 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 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精读文本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极强,请结合诗中 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 等等,想象出画面并作描绘。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 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就像是那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 “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 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 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 的方向。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 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 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 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 的担忧。
写作特色
1.诗歌语言简洁、有力,直抒胸臆。 2.使用一些有特征的词,使诗歌的画面感极有气势。 3.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丰富的意象,表达情怀。
作者简介
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 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还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 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 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 ” “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 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 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 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这八个意象相互交叉重叠,组合成了四个美 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间有什么联系?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 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 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 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 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 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 早已经纷纷离开香港潜返内地,戴 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 地等待、等待……
几年以后,诗人来到萧红墓前 凭吊。
精读文本 朗读诗歌,体会本诗丰富的内涵。
1.体会第一句中“六小时”“寂寞”和“长 途”三个词语的含义。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 口吟诵出来。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 入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抗日的洪流。在太平洋 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 混乱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 逝,对于当时同在香港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 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 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 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 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浅水湾埋葬。(萧红临死 前曾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 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 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土,四 个大字,道尽萧红生前的坎坷不幸,身后的寂寞、凄楚。
主旨: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 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 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 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写作特色
简洁、含蓄的意境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四句 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却分明地 显示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四 句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重意境,重气质,于细微中见精 神。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 小名海山,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 江思等,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 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品有《雨巷》《我的 记忆》,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 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 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
写作特色
1.语言简朴、干净,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 感。节奏按照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进行了锤炼, 非常协调。
2.在修辞上,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 察结合得非常准确。
作者简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卞之琳(1910-2000),
曾用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诗人、 翻译家。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 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为 “汉园三诗人”之一。曾是徐志摩 的学生,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 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这两个词语是写实,隐指诗人对亡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又是诗人长期 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 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 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