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式装载机转向稳定性分析
装载机转向系统

系统组成:液压泵、流量放大阀、限位阀、转向
器及转向油缸等。油路分为主油路和先导油路, 以低压小流量控制高压大流量。 流量放大阀: 1)中立位置:当方向盘停止转动或转到极限位 置,先导油被切断,使阀芯处于中立位置,全 部油流入工作系统中。 2)当方向盘右转时,先导油进入弹簧腔推动阀 芯左移,接通P腔与右转向口,左转向口与回 油口接通。
限位阀XF-B6:限制转向位置,当转向至一定
角度后,切断流量放大阀的先导控制油,使前 车架未碰到机身就停止转向,起安全转向作用
一·转向系统概述 二、单稳阀控制型
三、负荷传感型
四、流量放大型
转向分类
偏 转 轮 式
滑 移 式
铰 接 式
铰接式优点:一、工作装置在前车架上,当车架偏 转时,工作装置的方向始终与前车架一致,提高作 业效率 二、转弯半径小,机动灵活
铰接式缺点:由于驱动整个前身的重量, 耗能较大。
系统组成:由液压泵、单路稳定分流阀、BZZ1
弹簧片的作用:定中 单向阀的作用:在人力转向时,单向阀打开,转向 油缸一腔的油经回油吸入啮合副中,从而压入另一 腔。 BZZ1型转向器的工作原理: 1)方向盘不转:定中弹簧起作用,转向油缸的进出 油口被堵住,装载机按原定方向行驶。 2)方向盘向左旋转:转向泵压力油经过阀套孔,阀 芯油槽,进入转子和定子,推动转子旋转,把压力 油挤进右转向油缸大腔和左转向小腔,右转向小腔 和左转向大腔回油。当方向盘不动时,转子带动阀 套回中位,转向油缸的进出油口被堵住。 3)人力转向:向右,转子和定子起泵的作用,吸入 转向泵压力油和右转向缸小腔的油进入右转向大腔。
型全液压转向器、转向油缸、管路等。 BZZ1型全液压转向器的结构组成:阀体(有四 个孔)、阀芯(与方向盘相连)、联动轴、定 位弹簧、拨销、转子(6个齿)、定子(7个 齿)、后盖等组成。 转子和定子起计量马达的作用,保证流进转向 油缸的油量与方向盘的转角成正比。 联动轴两端分别连接着转子和阀套,在动力转 向时起随动反馈的作用;人力转向时,起传递 扭矩的作用。
铰接式工程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与可视化模型开发

铰接式工程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与可视化模型开发作为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铰接式转向车辆(简称为铰接车)以良好的机动性、广泛的适应性、较高的生产率、较低的运营成本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农业、建筑、林业和采矿等行业。
然而由于缺乏自动回正力矩、驾驶员视野随转向而动、以及全液压转向自身缺陷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铰接车的可操纵性变差、行驶稳定性降低,造成了一定的驾驶员操作负担、影响了车辆的行驶安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搭建准确的铰接车数学模型并实现可视化仿真,深度研究铰接车横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从驾驶操纵和车身稳定性两个层面对铰接车的姿态进行控制。
针对目前铰接车模型在准确性、仿真实时性、可视化显示等方面不能兼顾的问题,推导、搭建了耦合全液压转向系统在内的铰接车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并分别以实车场地试验和多体动力学模型对数学模型在低速和高速时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开发了基于虚拟现实的铰接车可视化仿真模型,使铰接车模型同时具备了较高的仿真精度、较快的仿真速度、以及更好的视觉效果。
通过外接方向盘和踏板组件的方式,实现了铰接车的驾驶员在环仿真。
基于铰接车2-DOF和3-DOF模型,分析了轮胎侧偏刚度、整车质心位置、液压转向系统等效扭转刚度等对铰接车稳定性的影响。
讨论了两种线性模型的优缺点,给出了适合铰接车稳定性控制的参考模型。
基于实车试验结果分析了铰接车方向盘转角与折腰角之间的非线性对应问题,并通过对非线性车辆模型的仿真分析找出了造成铰接车方向盘与折腰角不能同时回正的原因。
分析了铰接车横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给出了铰接车稳定性参考Map图。
为解决铰接车可操纵性差以及行驶环境影响驾驶员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虚拟地形场的铰接车路径跟踪控制策略。
设计了基于主动安全的车速控制器;建立了虚拟地形场的截面函数,给出了直接侧偏角控制和虚拟道路侧倾控制两种方法纠正侧偏的影响;根据相关参数的可变性,将虚拟地形场函数划分为基本地形和动态地形;结合铰接车动力学模型与虚拟地形场下车辆侧倾产生的轮胎侧向力,得出主要折腰角,与补偿角叠加共同组成目标折腰角;针对方向盘与折腰角不能同时回正的问题,提出了固定传动比与PID反馈控制相结合的铰接车转角控制方法。
煤矿大吨位铰接式自卸车行驶稳定性分析与优化

中 图分类 号 :T D 5 6 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1— 0 9 5 9 ( 2 0 1 7 ) 1 2 - 0 0 1 7 - 0 5
Ana l y s i s a n d o p t i mi z a t i o n f o r dr i v i n g s t a b i l i t y o f l a r g e t o n na g e a r t i c u l a t e d d um p t r uc k i n c o a l mi ne
煤矿 井下的 工作条 件 ,制 定 了稳 定性 准 则 。通 过 建 立 车辆横 向一 级 、二 级 失稳 状 态 的几何 模 型 。
推 导 出稳 定 角的计 算 解析 式 ,运 用 M A T L A B软 件 编程 计 算 了稳 定 角 , 因横 向一 级 稳 定 角 不 满足 稳 定性 准则要 求 ,对 整 车轴 距 、轮 距 、滚 动 半 径 及 重 心位 置 等 参 数 进 行 了优 化 设 计 ,经 计 算 ,
煤
第4 9 卷第1 2 期
d o i :1 0 .1 1 7 9 9 /c e 2 01 71 . 4 9, No .1 2
C 0AL E NGI NE E RI NG
煤 矿 大 吨位 铰 接 式 自卸 车 行 驶 稳 定 性 分 析 与优 化
王 庆 祥
e v a l u a t e a n d o p t i mi z e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 An d s t bi a l i t y c r i t e i r a a l e d e v e l o p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o p e r a t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t h e u n d e r ro g u n d t u n n e l f o t h e v e h i c l e .T h e a n a l y t i c l a f o r mu l a o f s t bl a e a n g l e i s d e i r v e d b y e s t bl a i s h i n g t h e g e o me t r i c mo d e l f o v e h i c l e h o iz r o n t l a a n d s e c o n d—l e v e l i n s t bi a l i t y ,t h e s t bi a l i t y a n g l e w a s c lc a u l a t e d b y MAT L AB s o f t w a r e,t h e p ra a me t e r s f o t h e wh e e l b a s e ,wh e e l b a s e, r o l l i n g r a d i u s nd a g r a v i t y c e n t e r p o s i t i o n a l e o p t i mi z e d b e c a u s e f o t h e h o r i z o n t a l o n e s t bl a e a n g l e d o e s n o t s a t i s f y t h e c i r t e io r n .B y t h e c lc a u l a t i o n,T h e l a t e r l a h o iz r o n t l a o n e s t bl a e ng a l e o f t h e o p t i mi z e d d e s i g n me e t s t h e
铰接车的特点和受力分析

约占世界总量 的 7 。我国从 7 年代开始 引进 , O 0 主要应用于森林采 伐和水 电工地 , 逐渐 向隧道工 后
程 、 山剥 离扩展 。我公 司 在 20 年 开始 与爱 尔兰 矿 01
架 的截面 , 质量利用系数达到 14 ~ 15 降低了燃 .5 . , 油消耗 。其次是对道路要求不高 , 路面稍加平整 即 可行 驶 , 无需维 护 , 省 了运 营费用 。 节
车体的相对独 立偏 转, 成折体 转 向, 向角达到 完 转 4。 5, 而且相对转动也可维持车轮在不平道路上与地
筑路。目 前用途更加广泛 , 向隧道工程 、 矿山剥离和 港口建设扩展。它是一种不同于刚性后卸式汽车又
近似铲运机的新车型。因此它的设计概念除遵循通 常汽车的设计方法外 , 还必须充分考虑铰接式车架的
维普资讯
★ 设计 ・ 究 ★ 研
铰 接 车的 特 点 和 受 力分 析
中环动力 ( 北京 ) 型汽车有限公 司 徐乃镗 重
【 摘要】 铰接车是一种不同于刚性后卸式汽车 , 又近似铲运机的新车型。从设计角度对铰接式 车架的铰接体和转向系的受力, 予以分析和计算 。
‘ . .
R GR G譬_( 一 2 - 一 G一 ) = 一 1 譬
将铰接车从铰接体分为前后车体 , 该点受力为 R , R 向上 ( s设 s 向上为正, 向下 为负) 前后 铰接体 ,
为 .3、 3。 R . R
R2( +m =G2。 'L2 3 ) l
一
‘
.
本
t 2 )
G= R1 . + R2
R1( 1 L 一m 一G l 3 ) 11 一 ‘ .源自整车 对前 后轮 取矩 :
R1 L— Gl 4 . Ul - l ・ T 4 . 7G
铰接车辆转向油缸主要参数的理论分析

或写成前车体转动阻力矩为
N = Nl J + I () 2
后 车体转动 阻力 矩为
实验测量得到 ,由于计算中把惯量排除在 以外 , 所以在缓慢转 向时可 以测得 值 ( 沿用 以前的综
N = 2J 目 N+2 訾
NA —— A 缸 力矩 ; ~B —— B 缸力 矩 ;
r ——转向车体的轴距 。 上式实质上是转向车轮与地面摩擦力所产生的 阻力矩。如果忽略车体转向时的惯性 , 在理论上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起 升钢 丝绳 在 起 吊过 程 中方 向 不 断 3
关键词 :铰接 车辆 转 向油缸
铰接式车体折腰转向式车辆由于具有转弯半径 正确的,其 中综合 阻力 系数 实际上是以车轮和 小 、卸载方便、行驶稳定 、舒适性好等优点,已广 地面的摩擦系数形式出现 ,在缓慢转 向即惯量不大 泛应用于装载机和大型 自行式工程车辆上 。采用带 的情况下转 向时可测得 ,但如果把前车体阻力矩 机械反馈的阀控油缸或奥尔比特液压转向器驱动车 写 成 体转 向。根据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转 向阻力矩 来确定转向油缸的主要参数是设计液压转 向系的关
参 考 文 献
变化,有的起升绳又穿过三轮荷载传感器 ,因此它 既有非保向力的特征又有保 向力的特征 ,或可以将 它 看成 为弱非保 向力 。考 虑到履带 起 重机 可能在斜
坡 或侧 斜坡面 上工作 ,再加 之起 吊时可能 会发生 斜
1 沈行洪 . 变截 面压杆稳定分 析 . 建筑机槭 ,1 9 . . 9 9 5 2 铁摩辛柯 弹性稳定 理论 . 学出版杜 .15 . 科 9 8 3 胡宗武 、顾迪 民 . 起重机 设计计算 . 北京科 技 出版杜 ,
电驱动铰接车本身质量偏置对转向操稳性的影响

电驱动铰接车本身质量偏置对转向操稳性的影响黄夏旭;司吉祥;杨珏;张文明;申焱华【摘要】A roll and centroid offset steering kinematics model was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electric-driven articulated vehicl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aw rate and roll angle steady-state value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entroid position offset to the handling stability effects in steering conditions was discussed by calculating the yaw rate gain, roll angle gain and understeer para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alysis and test resul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hen the articulated vehicle is steering at different spee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aw rate and roll angle is a complex nonlinear. And the centroid offset has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articulated vehicle handling stability.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ed control of articulated vehicle handling stability.%根据电驱动铰接式自卸车的结构特点,提出一种考虑车身侧倾和质心偏置情况下的车辆运动模型,通过计算其稳态转向过程中的横摆角速度增益、侧倾角增益以及不足转向系数来建立横摆角速度与侧倾角的理论关系,论述前、后车体质心偏置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析计算和试验验证的结果基本吻合;铰接式车辆以不同车速稳态转向时横摆角速度与侧倾角呈现出一种抛物线关系,且前、后车体质心偏置对车辆转向过程中的操纵稳定性有着不同的影响规律,该研究可为铰接式车辆操纵稳定性的综合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8)010【总页数】8页(P2657-2664)【关键词】铰接式车辆;横摆角速度;侧倾角;质心偏置【作者】黄夏旭;司吉祥;杨珏;张文明;申焱华【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1.6随着国内外大型露天矿山规模的不断扩大,铰接式电动轮自卸车在露天矿山的运输设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某铰接式叉车的静态稳定性分析

A bs t r a c t: S t a b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i s a n e s s e n t i a l s t e p i n t h e d e s i g n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a r t i c ul a t ed f o r k l i t, whi f c h d i r e c t l y a f f e c t s t he
其中, 铰 接式 叉 车 由于 具 有 转 向 机 动 性 高 、 装 载 高
度低 、 适 用 于越 野 路 面 和 窄巷 道 , 以及 运 输 成 本 低 等特 点 而 被 广泛 应 用 。但 由于 铰 接 式 叉 车 前 后 车 体相对 独立 , 其 稳定 性 不 足 , 在 工 程 作 业 的 过 程 中, 特别 是 在 斜 坡 上 , 经 常发生 翻 车事故 , 所 以稳
第 1 5卷 第 3期 2 0 1 3 年 3 月
军 事 交 通 学
院 学 报
V0 1 . 1 5 No. 3 Ma r c h 2 01 3
J o u r n a l o f Mi l i t a r y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Un i v e r s i t y
摘 要 : 采用 特 征 矢量 法对某铰 接 式叉 车进 行 了稳定 性分 析 , 建 立 了失稳坡度 角 和方 位角 之 间的关 系, 绘 出了静 态 稳定 区域 图, 并通 过倾斜 平 台实 验 法验 证 了该 方 法 的有 效性 。研 究结 果表 明 , 该 铰
接 式叉 车 的纵 向稳定 性好 于横 向稳定 性 , 满载 时 向后 的纵 向稳定 性好 于 向前 的纵 向稳定 性 , 其 静态 稳 定性 满足 设计 和使 用 要求 。
轮式装载机车架铰接结构浅析

轮式装载机车架铰接结构茂析■陈羽初长祥向上升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545007摘要:简单介绍铰接轮式装载机的发展历史,阐述了3种主要的绞接形式的结构、性能特点及各自的优缺点,为铰接形式的选择提 供了指导性建议。
结合多年产品设计经验,阐述铰接结构设计相关问题,重点分析铰接计算、铰接布置、绞接孔变形、铰接板变形、底端盖螺栓断裂或松脱等问题,并针对各种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装载机;绞接结构;关节轴承;圆锥滚子轴承;铰接设计1引言20世纪60年代,绞接式装载机诞生于美国。
铰接式 装载机转弯半径的减小,适合狭小空间作业,前后车架的 相对转动能更高效的铲装和卸料,因此该技术被认为装载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1968年美国设计师Eaton Y a le把单铰接形式改进为了双铰接形式,进一步改善了整 车的机动性能m。
1971年广西柳工开发了国内第一台铰接 轮式装载机Z450 (即后来的Z L50C),从而使中国装载 机进入快速发展时代。
装载机根据转向方式不同,可分为偏转车辆转向(整 体式车架)、滑移式转向和铰接式转向(较接式车架)3类。
偏转车轮转向的装载机一般采用整体式车架,机动灵活性 较差,为此现在不再采用这种转向方式;滑移式转向通常 在小型装载机中应用较多;而铰接式转向转弯半径较小(比 整体式车架小70%),不需要复杂的转向驱动桥,结构简单,制造容易,轴距长,纵向稳定性好,作业效率高|21,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2铰接结构主要形式装载机铰接结构主要是由前车架、后车架以及前后车 架之间铰销组成,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主要有3种结构形 式|31,即销套式、关节轴承式、圆锥滚子轴承式,如图1所示。
表1分别列出了这3种主要结构形式的性能特点。
销套式铰接结构1〜主要巾铰销、轴套及垫块构成,轴 套过盈装配在车架铰接孔中,铰销相对轴套旋转,垫块起 到轴向定位和减摩作用。
此种形式结构简单,但对上、下 铰接孔有很高的同轴度要求,因此上、下铰接点距离不宜 太大,主要应用在小型装载机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 , 在 MATLAB 环 境 下 , 调 用 基 于 Simulink 工 具 箱 转向液压缸位移的节点连接着模拟示波器, 以观测
究
内的各仿真模块[3], 根据图 1 所示的方框图, 在模型 其随阀芯位移变化的响应情况, 分析阀芯输入转角
窗口上, 可方便地构造出转向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 对活塞输出位移的影响。以 ZL50G 型装载机为例,
第 39 卷 2008 年 3 月
工程机械
Te s t a nd Re s e a rch
根据式( 1) 所建立的活塞输出位移对阀芯输入 析和计算有关参数。输入为阀芯转角的阶跃信号, 但
试
验
和负载力扰动的传递函数, 可得到负荷传感转向液 分为大小不同的 3 种情况, 分别模拟转向时的高速
· !
压系统活塞输出位移的传递函数方框图, 如图 1 所 转向、中速转向和低速转向。在所要的输出信号— —— 研
摘 要: 通过对 ZL50G 和 ZL50E- 1 型装载机所采用的负荷传感液压转向系统的理论分析, 在对有 关 参 数 进 行 实 际 计 算 和 等 效 处 理 后 , 以 转 向 稳 定 性 较 差 的 ZL50G 型 装 载 机 为 实 际 模 型 , 利 用 MATLAB 软件分别模拟实际高速、中速和低速转向工况, 仿真分析了阀芯在 3 种阶跃输入下转向液压缸活塞输出 位移的动态响应, 定量地反映了转向稳定性差的程度大小: 转向时活塞位移响应的最大峰值超过 5 mm, 调整时间也超过 5 s。而同为 5 t 的 ZL50E- 1 型装载机, 由于前后轴距分配不同, 负载质量较小, 在转向时 达到稳定的最大调整时间短( 小于 0.5 s) , 活塞的输出位移最大峰值也小( 小于 5 mm) , 转向稳定性很好, 说明由于转向负载质量减小, 对转向稳定性的改善作用非常明显, 位移响应的最大调整时间是关乎转向 稳定性的最重要参数。说明了同吨位机型, 由于前后轴距分配不同所造成的负载质量有较大差异, 对转 向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 其值与实际测试相吻合, 从而说明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的正确性, 并可将转向缸 活塞位移的响应作为评价转向稳定性的方法, 对转向稳定性的设计和改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Te s t a nd Re s e a rch
工程机械
第 39 卷 2008 年 3 月
#############$ · !
试 验
研
铰接式装载机转向稳定性分析
究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 李振通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杜艳霞
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 王长胜
#############$
#####################################$
Hale Waihona Puke 换, 不考虑转向时轮胎弹性的影响, 则可以得到阀芯
转角和转向缸活塞位移之间的运动方程式为:
! ! " " Δxp=
Kq df 2Ap
Δ!f -
2
s s2
#h
Kce 1+
2
Ap
4
+ 2$h s+1 #h
Vt s "e Kce + Kq df
2qm
ΔFL
( 1)
式 中 : Δxp 为 活 塞 位 移 , m; ωh 为 无 阻 尼 液 压 固 有 频 率 , rad·s-1; δh 为 阻 尼 比 ; Kce 为 总 流 量 - 压 力 系 数 , m5·N-1·s-1; Δαf 为 阀 芯 转 角 , rad; df 为 阀 芯 直 径 , m; qm 为马达的理论弧度排量 , m3·rad-1; Kq 为 转 阀 流 量 增益, m2·s-1 ; Vt 为油腔总容积, m3; ΔFL 为作用在活 塞上的外负载力, N; Ap 为活塞的等效面积, m2; βe 为 有效体积弹性模量, Pa; s 为活塞位移的拉氏变换 。 1.2 ZL50G 型装载机转向缸活塞位移的仿真
如图 2 所示。
汇总仿真输入初始参数[4, 5], 如表 1 所示。
在 模 型 中 定 义 的 各 参 数 如 下 : m1=df /2, m2=Kq,
-2
m3=Kce/Ap, m4=ΔFL, m5=Vt /4 βeAp, m6=Ap /ωh , m7 =
按表 1 所列仿真参数计算模型中所定义各模块 参数并输入, 然后输入仿真控制参数, 并分别以 3 种 不 同 阶 跃 参 数 0.26、0.16 和 0.10 作 为 输 入 信 号 , 按
— 26 —
1 转向液压系统的仿真分析
1.1 转向液压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对整个转向机构来说, 铰接车辆全液压转向系
统是由转向器、转向缸和负载( 指车轮和轮胎等, 可
简化为质量、阻尼和弹性元件) 组成[1], 根据其工作原
理, 可推导出转阀、转向缸的流量连续性方程和转向
缸活塞的力平衡方程[2], 消去中间变量, 并经拉氏变
#####################################$
关键词: 铰接式装载机 转向稳定性 动态仿真 负载质量
本文以宇通重工生 产 的 ZL50E- 1 和 ZL50G 型 装载机为例, 它们同为 5 t 级装载机, 其主要区别除 了传动系统和外观造型不同外, 只有轴距分配不同: 以前、后车架的铰接中心为基准, ZL50E- 1 型装载机 前后轴距之比为 1∶2, 而 ZL50G 型装载机前后轴距 之比为 1∶1, 但转向时转向稳定性却有明显差异: 前者不论低速、高速打转向, 几乎均感受不到抖动或 摆振, 转向稳定性很好; 而后者以低速或高速打转向 时, 均能明显感受到抖动或摆振, 并且速度越高感觉 越强烈, 有时甚至使驾驶员无法进行正常的作业。究 其原因, 除了转向及工作装置各铰接副的间隙大小 有差异而影响其稳定性外, 主要原因是因为前后轴 距不同而使转向负载质量不同所致, 负载质量越大 转向惯性越大, 则转向液压缸活塞的摆幅越大, 调整 时 间 越 长 , 转 向 稳 定 性 越 差 。 通 过 对 ZL50G 和 ZL50E- 1 型装载机所采用的负荷传感液压转向系统 进行分析, 建立了整个转向液压伺服系统的动态数 学模型, 并对有关参数进行实际计算和等效处理, 利 用 MATLAB 软件对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分析, 将转向 阀芯的转角以模拟转向启动和停止实际工况的阶跃 信号作为输入信号, 对转向缸输出位移的稳定性进 行对比研究, 提出将转向缸活塞位移的响应作为转 向稳定性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