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诊断治疗新进展
中医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4 No.7 April 202435[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基础研究专项(202001AU070107);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9J1070)。
△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21级中医免疫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中医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王 月△ 陆芝梅 李 蕾 吕碧君 陈 欢▲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省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与肠道免疫相关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是一种固有免疫细胞,在肠道免疫屏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界的刺激下巨噬细胞能迅速诱导,从而在机体中发挥促炎和抑炎作用。
巨噬细胞极化在UC 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西医治疗手段长期治疗UC 时伴随着明显的副作用,且预后效果欠佳。
临床治疗中发现,中医诊治该疾病具有疗效高且副作用小的优势,但是中医治疗该疾病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所以本文从中医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缓解UC 的角度出发,探究UC 与巨噬细胞极化之间的联系,阐明中医治疗UC 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从而缓解肠道炎症和修复肠黏膜屏障。
[关键词] 中医;溃疡性结肠炎;固有免疫;巨噬细胞极化[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7-0035-0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7.08Research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gulatingmacrophage polarization to alleviate ulcerative colitisWANG Yue LU Zhimei LI Lei LV Bijun CHEN Huan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Chronic Diseas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Kunming 650000, China[Abstract] 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intestine related to intestinal immunity. Being inherent immune cells, macrophag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testinal immune barrier, which can quickly induce under external stimuli, and play pro-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roles in the body.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UC. At present,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UC with Western medicine is accompanied by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and the prognosis is not satisfactory. In clinical treatment,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advantage of high efficacy and minimal side effects i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this disease.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 is not clear.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C and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gulating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to alleviate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larifies that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UC may be the regulation of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to alleviat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repair the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lcerative colitis; Inherent immunity; Macrophage polarization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目前病因未明,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肠道微生物、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1]。
UC(2012)溃疡性结肠炎国内共识意见介绍

细胞洗涤技术国内未开展
外科手术治疗
绝对指征
大出血、穿孔、癌变及高度疑为癌变
相对指征
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UC,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内科 治疗无效者宜更早行外科干预。
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和/或药物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生存 质量者,可考虑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 错过合适手术时机会增加外科并发症的危险性 ▪ 紧急情况下当患者对治疗无应答或连续使用泼尼松大于
20mg超过6周,推荐分阶段手术治疗(先行结肠切除术) ▪ 腹腔镜技术的是可行的且能够带来某些益处 ▪ 回肠贮存袋手术应该在专业中心执行 ▪ 证据显示在高级别的医疗中心行回肠贮存袋手术较低手术
▪ 心理支持—医生应关注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治疗的需要, 且必要时推荐心理治疗。
▪ 干预性治疗—患者存在UC相关的心理障碍或低生活质量时, 应给予干预性治疗。
▪ 治疗选择—如何选择心理治疗方法,取决于心理障碍的类 型,最好由相关专家(心理治疗师、心身医学专家、精神 病学家)进行选择。某些情形下,应使用精神病药物。
熊去氧胆酸
硫嘌呤
伴随PSC的患者 应使用熊去氧胆 酸化学预防
尚无足够证据 支持或反对使 用硫嘌呤化学 预防
二、不典型增生
隆起型
平坦型
腺瘤样
应T完e整xt 切in除he直re至 标本的边缘都没 有不典型增生的 表现,也没有证 据显示结肠其他 地方有平坦型不 典型增生。
非腺瘤样
因为不典型增生 病变发生癌变的 风险较高,无论 低级别或高级别, 均应行结直肠切 除术。
氨基水杨酸制剂:仍是主要药物
糖皮质激素: 足量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治疗(一般2~4周),症状控 制不佳者,尤其是病变较广泛者,应及时改用糖皮质 激素。 泼尼松剂量:0.75-1 mg/Kg/d 达到症状缓解开始逐渐缓慢减量至停药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 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 也呈现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趋势,提 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的发展涉及医 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 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了技术的快速发 展。
0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及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
当前的临床医学检验技 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灵敏度、特异性和 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 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检验成本高昂
部分高端检验技术成本 较高,使得其在临床应 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前沿动态关注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诊断
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未 来临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将更 加注重个体化差异,实现针对 不同人群的精准诊断。
06
血液与体液检验诊断技术
血液分析仪性能提升
高速、高精度检测
最新一代血液分析仪实现了高速、高精度的自动化检测, 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多参数分析
现代血液分析仪能够同时检测多个血液参数,包括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等,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智能化数据处理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血液分析仪能够自动 识别异常结果,并提供智能化分析和建议,辅助医生做出 更准确的诊断。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
介绍代谢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以及常用方法。
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
阐述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如疾病诊断、药物 研发、营养学等领域。
uc e2活动期

uc e2活动期6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维得利珠单抗进行治疗,30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4次注射,其中90%患者治疗14周后达到临床应答,50%患者达到临床缓解。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和异质性的炎症性肠病,该病多发病于青壮年群体,且病情复杂迁延、难以痊愈、反复发作,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较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
近年来,UC的疾病管理策略正由控制症状发展为达到临床/患者报告缓解(无便血、排便频率正常)和内镜缓解(黏膜愈合),以阻止疾病进展、改善远期预后,因此需要更加强效、安全的新型药物帮助患者实现治疗目标。
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新型整合素拮抗剂,不同于以往的系统性生物制剂,作为一种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其于2020年11月正式在中国上市。
截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已累计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UC患者共61例,其中一线治疗54例,二线治疗7例。
患者9年余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2-3次/天,带少量黏液及血。
肠镜检查示左半结肠炎,Mayo评分2-3分。
诊断为UC (初发型E2中重度活动期)。
给予美沙拉嗪口服+灌肠足量后症状好转。
8年余前患者因美沙拉嗪减量症状再发,肠镜检查示左半结肠炎症。
加用氢化可的松灌肠,症状好转后续贯美沙拉嗪栓剂治疗。
此后,患者疾病缓解与活动交替,活动时加用美沙拉嗪口服,患者症状可控制。
2020年8月,患者再发黏液血便,5-6次/天,半数带血。
予加用美沙拉嗪1g QID,血便改善不明显。
2020年11月,给予患者维得利珠单抗300mg静脉输注治疗。
2021年4月,患者大便次数降为1-2次/天,无血便,肠镜检查提示黏膜基本愈合。
从本中心的治疗经验看,维得利珠单抗诱导治疗UC疗效良好,维得利珠单抗14周诱导临床应答率达到90%、临床缓解率达到50%,近年来,维得利珠单抗在UC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随着从二线应用到一线应用的转换,提示更早期的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患者的获益可能更大。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患病率逐年增长,流行病学上表现为南方和沿海地区> 北方和西部,克罗恩病(CD)> 溃疡性结肠炎(UC),且IBD 相关文章的发表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2023 年更新的《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专家发起,宁波诺丁汉GRADE 中心提供方法学指导。
指南主要制定人之一吴开春教授对要点进行了解读,现总结如下。
主要变化有:1新加入「治疗目标」的章节。
近年随着「达标治疗」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接受,治疗目标也在指南中得到了体现。
2更新较多药物治疗内容。
2018年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IBD 中的治疗研究有很大的进展。
3临床中的重症、复杂或疑难的内容列为单独章节。
如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ASUC)、并发肛周及瘘管、围手术期治疗。
4强调了疾病的维持治疗和管理,并列为单独章节。
以下是吴开春教授的要点解读:诊断及鉴别诊断推荐意见9:诊断UC 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或损伤,如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药物性肠病及结肠CD 等。
(证据等级:3,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0:完整的UC 诊断应包括疾病分型、疾病活动程度、累及部位。
(Best Practice Statements,BPS)解读:与2018 年基本一致。
鉴别诊断中强调了与药物性肠病的鉴别,2018 版只提到了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新版提出最常见是NSAIDs 类药物,其他如霉酚酸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生素及氟尿嘧啶等抗肿瘤药物等也可导致结肠炎症。
评估和预后推荐意见13 :临床UC 的内镜评分建议采用Mayo 内镜评分(表1),临床研究UC 内镜评分建议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表2)。
内镜评分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可用于疗效监测和中远期预后评估。
(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解读:新增内容。
uc与cd的鉴别要点

uc与cd的鉴别要点一、背景介绍在现代医学中,UC(溃疡性结肠炎)和CD(克罗恩病)是两种常见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它们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鉴别UC和CD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二、临床表现1. UC的临床表现UC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便频率增加、便血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腹部胀气、腹部不适等。
2. CD的临床表现CD可以侵犯整个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
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便频率增加、腹部不适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口腔溃疡、贫血等。
三、影像学检查1. UC的影像学检查UC主要影响结肠黏膜层,因此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来确定诊断。
在结肠镜下可以看到黏膜充血水肿,并且有溃疡形成。
2. CD的影像学检查CD可以侵犯整个消化道,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其中,小肠钡餐造影和小肠镜检查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小肠钡餐造影中,可以看到小肠壁变薄、出现狭窄等。
在小肠镜检查中,可以看到黏膜充血水肿,并且有溃疡形成。
四、组织学检查1. UC的组织学检查UC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层,因此可以通过结肠黏膜活检来确定诊断。
在组织学检查中,可以看到结肠黏膜层有典型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溃疡形成。
2. CD的组织学检查CD可以侵犯整个消化道,因此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其中,小肠黏膜活检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组织学检查中,可以看到小肠壁有淋巴滤泡增生、纤维化等表现。
五、治疗方案1. UC的治疗方案UC主要以控制炎症为主要治疗目标,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结肠切除手术。
2. CD的治疗方案CD主要以控制炎症和维持营养为主要治疗目标,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肠切除手术。
六、总结UC和CD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有所不同。
正确鉴别UC和CD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胆红素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胆红素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陈晓天霍丽娟【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清胆红素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肠道菌群和保护肠黏膜屏障等作用,在UC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UC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该文就近年来胆红素在UC发病机制及病情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胆红素;氧化应激;肠道菌群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3. 05. 003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类型,近年来亚洲地区的UC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UC病程较长且易复发,治疗难度较大,病程中需动态监测病情变化以指导后续治疗决策。
肠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评估UC病情严重程度及黏膜愈合情况的“金标准”,但其为侵入性检查,患者依从性较差,不适用于UC的长期监测。
血清学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UC病情严重程度的特异度较低。
因此,寻找简便、无创性且准确度较高的UC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是体内卟啉类化合物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2种形式。
血液中过多的胆红素沉积于组织中,对全身各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因此胆红素以往被视为体内代谢废物。
然而,研究发现胆红素分子中含有一个活性氢原子和共轭双键,是体内天然抗氧化剂,其对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起着保护作用[1-2]。
目前胆红素与UC的关系尚未明确,本文就胆红素在UC发病机制及病情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UC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1 胆红素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U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涉及遗传、感染、免疫、环境和肠道菌群等方面,可概括为在肠道菌群参与下,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启动肠道异常免疫反应和慢性炎症,并进一步促进氧化应激,导致肠道及肠黏膜屏障受损。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全美盈;高志冬;郑长青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23)7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体重减轻及偶伴发热。
UC病程漫长,可有多次缓解和复发,不易彻底治愈。
UC的组织损伤主要是由扩大的炎症反应造成的,阻止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减轻或终止炎症损伤。
【总页数】3页(P868-870)
【作者】全美盈;高志冬;郑长青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辽宁,沈阳,1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治疗药物监测及临床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北京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学术会议纪要 [J], 张现化
2.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18例效果分析 [J], 杜国明
3.微生态制剂作为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药物的荟萃分析 [J], 叶可;王红玲;廖雯斐;曾凡义
4.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J], 迟伟男;刘哲鹏
5.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恶性并发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潜在治疗药物筛选 [J], 夏守兵; 许春杰; 蒋春晖; 顾磊; 孙隆慈; 徐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孔 畸形
癌变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腹泻:粘液血便提示为活动期,
大便次数及血便程度反映病情轻重
腹痛:轻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
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其他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部体征:左下腹压痛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见于中、重型患者,高热、衰弱、贫血、 低蛋白血症
肠外表现
性别:无明显差异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
感染因素:病原微生物;食物抗原 遗传因素:种族间的差异;直系亲属发病率高 免疫因素:促发因素 易感者 肠粘膜免疫反应亢进
精神因素:紧张、劳累可诱发发作
病理特点 充血、水肿、点状出血
隐窝脓肿(小凹陷,腺口) 复发
浅溃疡
愈合
大片坏死
增生性肉芽肿(假息肉)
女,45岁。 从直肠至横结肠的左半段,可 见弥漫性充血水肿、点、片状 糜烂溃疡,覆污苔和脓性分泌 物,渗血,脆性增加,其中从 距肛门25至40cm处可见大小 不等、数目较多的圆形或卵圆 形隆起,并见粘膜桥形成。 病理检查诊断:溃疡性结 肠炎,部分腺体增生。
女,39岁。 反复便脓2年。 肠镜下见直肠粘膜弥漫性 充血水肿、点、片状糜烂 溃疡,覆污苔和大量片状 白黄色脓性分泌物,粘膜 脆性增加。
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与治疗
【定义】
• 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titis, UC)和Crohn病(crohn’s disease, C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Ulcerative colitis(UC) ---Crohn’s disease(CD)
• 我国初步统计UC患病率约为10-13/10 万
1989-2007年中国UC患者每5年病例数增加情况 患病率: 约10 /100 000 人
病例数
140000
120000
Total 100000
number 80000
of
60000
patients 40000
20000
0 19891993
溃疡性结肠炎
并发症
中毒性结肠扩张:国内少见,见于暴发型和重症患者, 一般以横结肠最严重, 诱因多为:低钾、钡剂灌肠、抗胆碱药 或鸦片酊, 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 预后差,易发生急性穿孔
直肠结肠癌变:5%~10%发生癌变, 见于全结肠炎、幼年起病且病程漫长者
其他并发症: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肛门直肠周围病变
表现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 CD:
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 炎症累及管壁全层 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
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 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 病变,肠外表现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UC流行病学
• 欧美UC患病率 200/10万 发病率10-20/10万
IBD
Undeterminated colitis
UC 病因
遗传 易感性
环境 促发因素 UC
精神因素 免疫因素
• UC: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直肠和结肠炎性 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范围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
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粘液脓血便,肠外
实验室检查
Hb
血液检查
WBC ESR CRP
活动期标 志
粪便检查:粘液脓血便;镜检有红、白细胞
重点:为病原学检查,连续3次, 目的:排除感染性结肠炎(痢疾杆菌、沙门菌、 阿米巴、血吸虫等)
粪便特点
一“有”:可有红、 白细胞或脓细胞
一“无”:无病原 微生物(镜检、培 养等均无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
粘膜上多发性浅溃疡
特征性病变
粘膜粗糙,细颗粒状, 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
假息肉
女,48岁 直肠和横结肠粘膜 分别可见弥漫性充血水肿、点、 片状糜烂溃疡,覆污苔和脓性 分泌物,渗血,脆性增加
女,42岁 循腔进镜至结肠 脾曲,可见直肠、乙状结肠、 降结肠弥漫性充血水肿,糜 烂溃疡。表面覆白苔脓液病 理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 2.腺瘤型息肉,伴慢性炎
1994- 19991998 2003
Year
20042007
Qin Ouyang, Falk Symposium 163, Hangzhou 2008
概述
病因未明 病变部位及范围:结肠;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临床特点: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轻重不等,病程为慢性反复发作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20~40岁多见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 多发性浅溃疡:管壁边缘毛刺状或锯齿状,小龛影或条状
存钡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粘膜粗乱,细颗粒状改变
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呈 铅管状
重型或暴发型不宜作钡剂灌肠
诊断标准
(1)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中1、2、3三项中 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
(2)根据临床表现及钡剂灌肠检查中1 、2或3项之一者 可以诊断
(3)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的结肠镜或钡剂灌肠 典型改变者可以诊断
(4)临床表现典型或有典型的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 钡剂灌肠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
完整诊断应包括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 疾病分期
临床诊断前三排除 A B C
排除: 特异性结肠炎 A 其他非特异性结肠炎 B 非炎症性结肠病 C
A
– 细菌性痢疾 • 阿米巴痢疾 • 血吸虫病 • 肠结核 • 霉菌性结肠炎 • 厌氧菌性结肠炎 • 药物、放疗引起的结肠炎等
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 巩膜外层炎等
按病程分型:
初发型 慢性复发型
慢性持续型
临床分型标准
急性暴发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轻型
按病情程度分型 中型
重型
按病变范围分型
直肠炎 直肠乙状结肠炎 左半结肠炎
广泛性或全结肠炎
区域性结肠炎
按病期
完整诊断须综合以上四种分型
活动期 缓解期
Truelove 和Witts临床分型标准
轻型: 腹泻<4次/天,不含或仅含少量血液, 无全身表现,ESR正常
中型: 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腹泻>4次/天, 伴有轻度全身症状
重型: 腹泻>6次/天,明显的血便和粘液脓血便, 全身表现显著,T>37.7℃持续2天以上, P>90次/分,Hb≤75g/L,ESR>30mm/h, ALB<30g/L,体重短期那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