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美与人格美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题型:( ̄Д ̄)┍一、单选题(5道/10分)二、名词解释(4道/20分)三、论述题(2道/30分)四、分析题(2道/40分)单选题➢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Aestheica,在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嘉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于1735年在《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博士论文中已经提出了“美学”的学科概念。

➢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黑格尔称赞他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

”✓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1)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2)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3)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康德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①审美是人性的一种能力②审美能力的稳定可靠(普遍必然)性基于人性主体性的心理结构③审美的心理结构特性在于审美既区别又融合认知与意志而呈现的自由感④审美自由感是人性自由本质的象征体验。

美学原理考点

美学原理考点

美学原理期末考点题型:一10个选择题,每个1分二5个填空题1题2空共10分三,4个名词解释五,3个简答题六1个论述题一,现代西方美学分析美学忽视美学的人文学科性质,二,中国美学近代中国美学建设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将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审美精神结合诠释的王国维,这也是中国本土美学远超出学科知识介绍的深度开端。

曾任教育总长与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大学设置美学课程并倡导审美教育,成为中国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近代奠基人。

20世纪上半叶,朱光潜与宗白华是结合中国文化推广近现代美学的代表。

就其社会影响与持续跨度而言,朱光潜成为“美学在中国”代表。

就立足中国传统思想创造性建设中国美学而言,宗白华对于与世界美学深度对话的未来中国美学更有代表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1针对古典经济学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视为人类永恒常态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其次,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于自然环境的法国理论。

四、美学的学科特性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实质是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并据之引导人生自我意识的学术类型五,审美的本质(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1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音乐的数学结构(如八度音程)的发展,根源于对宇宙万物与灵魂本质的理解,数学的比例升华为“和谐”这一最普遍的规律。

其审美本质从属于宇宙观。

2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罗列形态各异的“美的事物”(从小姐到马,陶罐等),追问与之有别的“美本身”,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讨论审美本质的文献。

3亚里士多德以“如何存在”(“怎样”“怎是”)回答“存在是什么”:每一事物的本身与其怎是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

”因此,“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亦即“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4以柏拉图开端的审美本质求索自始即指向目的论最高价值的“善”(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1马克思将审美本质归结于自由劳动2作为与动物式劳动相区别的人类劳动一系列对比结语,“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就是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劳动。

实用美学第三部分 人的美

实用美学第三部分  人的美
5
【知识要点】 人体美是指作为物质存在的人的躯体所展示出 的外部形态的美。人是自然界进化的高级形态, 人体美是自然美的高级形态,因此,它毫无疑问 应当属于自然美的范畴。同时,人的进化发展又 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结果,劳动改造了自然,也改 造了人本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的身体和 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因此,人体美中又蕴蓄着精 神内涵,具有社会美的属性。可见,人体美是自 然美与社会美的有机统一。而从其偏重自然美还 是偏重社会美来看,人体美可以分为形体美和仪 态美两部分。
8
(二)形体美的标准 关于什么样的形体才是美的这个问题,历史 上出现过多种认识,各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 审美标准,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 标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正是由于人体美 的社会属性所致,人体美或多或少总是打上时代 的种族的民族的地域的烙印。不过,尽管没有一 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但人们在长期的审美 实践中,从千姿百态的人体美中还是总结出了一 些共同的人体美要求。其中匀称与健康是两个重 要的因素。
15
二、仪态美 (一)仪态美的内涵 仪态美是指人的仪表、举止、姿态所显现出的美。 仪态的美是人体美的另一方面,包括人体的姿态动作 的美和修饰、风度的美。它是人类把自身作为审美对 象进行自我观照的结果,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实现自 身外在改造的结果。姿态、修饰美就是人体通过修饰呈现出来的美。我们 常常说外表是人的第一印象,而一定的修饰会使人 的外部形态更加美丽,同时也更能展示人的内在精 神力量。因此,修饰美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修饰,我们可以扬长避短,使原来不美的形体 变成美的形体,而原本就美的形体则显得更加有魅 力。但修饰一定要适度,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 以及不同的场合进行选择,否则就会取得适得其反 的效果。
第三部分 人的美

美学原理(4)

美学原理(4)

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

(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辉玉臂寒=通感②知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光)”的绿是色彩实感,知觉选择性p61③想象:接近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

接近想象:陆游《游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类比想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④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感的积极主动扩散、包容的运动性。

⑤领悟:顿悟10、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1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12、古希腊的悲剧通常是——命运悲剧13、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

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4、夸美纽斯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

“共通的感觉”。

15、席勒的《美育书简》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现的标志,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把人性划分为两个部分: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

人格相当于理性或形式,状态相当于感性或内容,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

16、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

美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遵义师范学院

美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遵义师范学院

美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遵义师范学院第一章单元测试1.审美是人类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A:对 B:错答案:对2.美学的理论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特性。

()A:对 B:错答案: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西方美学与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A:认识论多元论唯心论 B:本体论认识论多元论 C: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 D:认识论多元论存在论答案: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2.劳动的理想形态是()。

A:随心劳动 B:快乐劳动 C:自由劳动 D:自在劳动答案:自由劳动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对象是实体生产劳动。

()A:对 B:错答案:错4.人类对于对象囿于功利境界时,也会产生审美意识。

()A:对 B:错答案:错5.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

()A:对 B:错答案:对第三章单元测试1.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往往是引导审美心理结构变化的重要力量,“竹林七贤”以审美理想带动社会性的审美趣味的变迁。

()A:错 B:对答案:对2.()为审美活动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

A:感觉的物化 B:感官的物化 C:感官的人化 D:感觉的人化答案:感官的人化3.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具有()的性质。

A:同态异形 B:同态异构 C:同形异态 D:同构异态答案:同构异态4.远古巫术具有极为重要的()。

A:实践功能 B:人文功能 C:交际功能 D:社会功能答案:社会功能5.()是原始巫术积淀生成的二次文化形态。

A:原始美学 B:原始文化 C:原始艺术 D:原始美术答案:原始艺术第四章单元测试1.声音也有形象。

()A:错 B:对答案:对2.当形式承载着审美价值,形式就变成了美的价值,形式就变成()。

A:美的形式 B:美的内涵 C:美的内容 D:美的现象答案:美的形式3.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的是(),其二指的是()。

()A:形式美法则 B:形式美规则 C:形式规则 D:形式因素答案:形式美法则;形式因素4.“红色显现温暖,给人以力量、决心、活力和胜利的印象”,表现出色彩的()。

高中美术欣赏中关于人体美的理解

高中美术欣赏中关于人体美的理解

高中美术欣赏中关于人体美的理解作者:贺永力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2期摘要:面对高中美术欣赏中的人体艺术随处可见,人体美的渗透,它受着社会的制约,它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人体美在欣赏课中的渗透教育,人体美的教育主要包括健、力、美的教育。

关键词:人体美健力美教育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关于人体美的教育,人体绘画和人体雕塑彼比皆是,其中还有雕塑一课中几乎全篇都是人体形象。

很多同学对于这样的作品有着奇怪的表情和复杂的心情,更有的快速翻过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教师要有思想准备,不能回避。

我个人认为单纯的从故事的角度或讲解还远远不够,而且越显苍白,适当结合历史知识,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给学生要强调出来:第一: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当时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美学思想对后来的欧洲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是它们那时的城邦制奴隶制的国家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

对于体美的理解和感悟从那时侯就树立了。

第三:是古希腊属于温和地中海式温和气候,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室外娱乐场所,如竞技、比赛等,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是自然的产儿,也是社会的产儿。

因此,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阶段,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

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强烈的情感性和鲜明的形象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高中生作用是最大的。

[1]第四:是它们在向外扩张势力的过程中广泛地接触到爱琴海等地区的文明,美学思想也不段发展。

再通俗一点说,欧洲人重视肌肉、力量,中国人重视智慧。

做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

楚雄师范学院-18级-美术学-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楚雄师范学院-18级-美术学-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自然美三大类社会美从审美对象来分审美意识学科史艺术美绪论1、鲍姆嘉通: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

2、“感性学”:鲍姆嘉通提出了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

鲍氏因此被称作“美学之父”,新兴学科的开拓者(感性学)。

3、近代诸多美学论题在康德处获得集大成的哲学论证。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概述如下:1.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道释。

“美”与“德”紧密相连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向美的二次生产。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

2..近代中国美学建设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将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审美精神结合诠释的王国维,这也是中国本土美学远超出学科知识介绍的深度开端。

蔡元培(中国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近代奠基人),朱光潜和宗白华(结合中国文化推广近代美学的代表)3.当代中国美学呈现出超越上述中国主流美学的多元化趋势。

基于马克思的哲学美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1.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基于生产一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2.其次。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于自然环境的法国理论。

3.再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本的社会属性位置及功能。

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1.艺术2.“美”3.审美经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1.哲学美学2.实用美学3.边缘性美学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2、美学与心理学3、美学与宗教学另外,美学有着明显的哲学基础,美学的很多话题需要以哲学来进行解释。

第一章审美活动论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活动论: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讨论审美本质的文献。

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亦即“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一1、美感: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织的意识系统。

2、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示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

1、美在生活:“美在生活”是说把美同人类社会生活明确联系起来,断言“美是生活”。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一切美的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生活,认为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生活以及使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的。

2、美在形式------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

二1、1750年,鲍姆加通发表《美学》一卷,这被美学史认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2、柳宗元曾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表明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

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

3、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它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色彩、形状、声音。

4、自然美指自然界万物的美。

自然美欣赏的历史发展在我国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5、科学美是一种理性美,用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本质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且纯理智能够领悟”。

科学美的特征是抽象简洁、和谐规律、新奇深刻。

6、审美心理过程一般要经历开始、高潮和效果延续阶段,从而呈现出美感的不同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與醜
引言
1.美的分類
a.人體美與人格美
合乎常態、適當的比例、配合
康德認為美女意味“nature represents in her figure the purpose in view of the shape of a woman’s figure.” (sec.48) 美vs.魅力(charm, secs. 13-14)
空有相貌,沒有精神,可能會讓人覺得庸俗,所以康德說:A poem or a woman may be very elegant but without spirit. (sec. 49)
康德把表現道德精神的人體美當作理想美(sec. 17)。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美醜有社會性、相對性:
「沉魚落雁」的出處與原意
巴爾扎克的《高老頭》
人體美與表象、幻象
有精神力也可以突破肉體方面的殘缺、醜陋
蘇格拉底與哀駘它等醜人
德充符: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人格美
b.物體美與理智美 (intellectual beauty)
數學、科學理論中之美
James McAllister, Beauty and Revolution in Science (Cornell U. P., 1996)
Adam Smith《國富論》中所說的理論美: 由少數幾個普遍原理提供聯繫去對不同的觀測資料作出系統安排所得到的美。

(引自BRS中譯本, 22-23)
Anthony Zee:對已知的兩個理論,物理學家認為,一般而言,越對稱的理論越美。

50
Richard Dalitz: 物理學規律應有數學美。

13
現代科學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是許多科學家都相信審美感覺[如簡單性、對稱]能引導他們達到真理。

50
楊振寧:如理論的對稱性反映了現象的對稱性,則該理論很可能為真。

119
c.容易美與困難美 (Bosanquet)
d.自由(純粹)美與依存美 (Kant)
自由美之例: 花、鳥、貝殼、抽象圖案或純抽象畫、純音樂,“ free delineations, outlines intertwined with each other without design.” (sec. 4)
依存美之例:
評此區分:
e.秀美與崇高(sublime、雄渾、壯美);Apollonian與Dionysian;陰柔之美與陽
之美(姚鼐[姬傳], 朱15章4節)
差異: 1) 有限形式vs.無限形式(absolute great—mathematical sublime, absolute
f.自然美與藝術美
起源上的區分: 自然vs.天才
對象上的區分: 美的事物vs.美/醜物之再現including ugly things, such as the Furies, diseases, the devastations of war, they can become beautiful in art (sec.48)
關係: 自然只有在看起來像藝術時才美,藝術只有在我們意識到它是藝術,
但又看起來像自然時才美。

2.關於藝術美的探討
「美」的字典定義: qualities in a thing or a person giving intense aesthetic pleasure
or deep satisfaction to the senses or the mind(Random House) 就藝術而言,這些素
質指何而言? 所謂aesthetic pleasure與一般的pleasure有何不同?
a.統一、適當的比例(due proportion)、層次、對稱(symmetry;首尾呼應)、和諧
等。

見Plato: Phaedrus, Philebus
亞里斯多德:美構成美的基本性質是秩序、對稱與明確性(形上學, 1078b)。

b.阿奎納斯(Acquinas)還特別提到明亮或清晰(brightness or clarity)。

c.康德:客體方面的特徵在形式的/主觀的合目的性(formal /subjective purposiveness)
3. 美感與快感的不同
3.1柏拉圖曾在Hippias Majo r提到把「美」定義成有利的快感(profitable pleasure)。

休姆(Hume)在其《人性論》第二卷第一部中也曾把美與效益相關連。

3.2康德的disinterested satisfaction說
a. “disinterested”的意思
b. 康德的說法基本上只適用於自然美,在藝術方面則可用於抽象畫或純音樂
形式主義的傾向: 「在繪畫、雕刻及所有的造型藝術中…只要就它們是美術來
說,圖案設計都是其本質;在此對審美藝術有根本重要性的不是那令感官滿足的
東西,而是那通過形式來使人愉快的特質。

使圖像光彩的顏色屬於魅力;它雖可
使人感到對象之生動,但不能使它值得觀賞與美。

」 (sec.14)
Bell on aesthetic emotion and significant form
「無私性」的問題:
c.審美判斷非認知、非實用、非道德判斷
3.3朱在5章用Croce的形象直覺(intuition of form)說來區分美感與快感,而「形象」的意思是「獨立自足的意象或圖形。

」(頁6)形象直覺是在知覺、概念之前的
知。

朱也用觀梅三態來說明形象直覺。

7-8
嚴分審美判斷與其他判斷可以成立嗎?
3.4評康德、Croce及朱,
4.真與藝術美的相關性
亞里斯多德強調詩介乎歷史與哲學之間,結合了個別及普遍。

王國維在《人間詩話》中說:「能表現真感情、真景物的詩」謂之有境界。

又說:
「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句的「鬧」使全詩的境界打開。

黑格爾把理念的感性顯現稱為美,並且認為藝術美可由這點來講。

海德格受黑氏影響,也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存有的揭露。

總之,藝術的美與真有密切關係。

藝術不只是虛與實的融合,也是情與理、普遍與個別的融合。

5.善(道德上的)與藝術美的關係
6.朱對藝術美的界定
在Ch. 10,朱把「藝術美」界定為「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混化的恰當。

」157
此定義可以接受嗎?
7.醜與西方藝術
7.1醜的定義
a.自然醜:一看或一聽之下即令人感到不舒服或產生痛感的對象性質。

b.朱光潛論藝術醜:
1)有心要露出有表現性的樣子,而實在空洞無所表現,於是有醜,所以醜只
可以在虛無造作,貌似神非的藝術裏發現。

朱160
2)離「恰到好處」的標準愈遠的就愈近於醜。

所謂「恰到好處」指的就是前
面所說的內容與形式的融合。

朱160
3)「肯定美是藝術的特點」,因為「自然醜都可以化為藝術美。

」朱157-8
評論:
7.2現代西方藝術與醜
a.Barnett Newman: The impulse of modern art was this desire to destroy beauty…by completely denying that art has any concern with the problem of beauty. (Danto,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13)
b. Adorno: 醜的社會及歷史中的災難與美的表現於藝術之不協調
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存在狀況
Adorno: To write poetry after Auschwitz is barbaric. (Prims,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