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合集下载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运用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运用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运用激励理论是指对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激励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的理论体系。

它涉及到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个体对于实现目标的追求。

激励理论对于了解人类行为和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组织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绩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结构排列,层层进阶。

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此,组织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设计激励机制,使员工在实现基本生理需求之后,能够更好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的工作满意度与个体的工作动机有关。

根据这一理论,赫兹伯格提出了两种因素: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

动机因素包括成就、认可和责任等,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时,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会提高。

而卫生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政策等,它们并不直接影响个体的工作动机,但如果缺乏或不满足,会导致个体的工作不满意。

因此,组织在设计激励机制时,需要同时关注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期望理论是由Vroom提出的,其核心是个体对于不同行为能够实现目标的期望程度。

期望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取决于其对于行为-绩效关系、绩效-奖励关系和奖励-目标关系的期望和认知。

当个体认为通过付出努力可以实现目标,并且获得公正的奖励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和绩效会提高。

因此,组织需要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建立明确的绩效奖励机制,同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以增强员工的期望和动机。

公平理论是基于对公正和公平的追求而形成的激励理论。

根据公平理论,个体对于自身的激励满意度会与他们的认知比较投射、平等比较和心理功劳有关。

个体会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投射比较,即与其他相似的人或其他同事进行比较。

当感知到不公平待遇时,个体的动机和满意度会降低。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High Job Dissatisfaction 0 Job Satisfaction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High
第7页
使职员非常不满意原因 使职员非常满意原因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企业政策
行政管理 监督
与主管关系 工作条件 薪水
与同级关系 个人生活
与下级关系
地位 安全
保健
69% 31%
成就 认可
工作本身 责任感 发展 成长
No Satisfaction
No Dissatisfaction
Dissatisfaction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第6页
Herzberg’s Two-Factor Theory
Hygiene Factors Motivational Factors
• Quality of supervision • Career Advancement
1
Individual
2
Performance
E
I
1. Effort-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2. Performance-rewards relationship 3. Rewards-personal goals relationship
Organizational Rewards
19%
激励
81%
第8页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Self Esteem
Social
Safety
Physiological
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
第9页
Alderfer’s ERG Theory
Existence Growth Relatedness

几种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几种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24-0064-02几种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王 荻,陈 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有着直接的应用,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必须遵循这些理论所提出的一些观点。

应该在薪酬管理中充分运用这些理论,以提高我们薪酬管理的质量。

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等激励理论也要经常应用。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薪酬管理中图分类号:F24413 文献标识码:ASeveral I ncentive Theories Applied in Compensation ManagementW ANG Di ,CHE N Wei(School o f E 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 sity ,Harbin ,H eilongjiang 150001,China )Abstract :Incentive theory has been directly applied in com pensation management.In making com pensation policies ,it should be followed in order to im prove the quality of com pensation management.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s ome other ar 2eas of com pensation management such as fairness theory ,double factor theory and expectation theory.K ey w ords :double factor theory ;fairness theory ;expectation theory ;com pensation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04-11-22 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有着直接的应用,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戈莱伦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母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麦格雷戈的X 理论和Y 理论、斯纳金的强化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与薪酬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二、认知派激励理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

现代西方激励理论及其发展

现代西方激励理论及其发展
是 通 过 严 谨 的 制 度 安 排 来 影 响 经 企 业 的 长 期 发 展 与 员 工 个 人 发 展
到2 0 世纪4 0 年代末 . 西方盛行 “ 自 我实现” 的 假设 . 其 核 心 思想 认 为 人都 有 一种 充分 发挥 自己潜 能 、 实 现 自己理 想 的愿望 2 O 世纪6 0 年 代 末7 0 年代 初 . 沙 因提 出 了“ 复杂 人 ” 的假设 . 认 为 人 的需要 和 潜在 的 欲 望 都是 各种 各样 的 . 并 随 着年 龄 和 发展 阶 段 的变化 、 所 扮 演 角色 的 变 化 及 所 处 环 境 和 人 际关 系 的演 变
而 不断 变化 的 因 此 . 不 能采 取 单

产 生
1 9 世 纪末 2 0 世纪 初 . 西 方 学 者
的激 励方 法 . 而 是要 根 据不 同的
人 及 人 所 处 的 不 同 阶 段 采 取 适 宜
家 挥之 不去 的情结 . 激励 问 题 和激 励 机 制 的设 计 也 就 成 了企 业 制 度 安 排 的永 恒主 题 . 激 励机 制 便成 为 决 定 企 业 能 否 健 康 发 展 的 一 个 重 要 因素 。在 经 济全球 化 浪 潮 中 . 国
QI Y E  ̄ - t U O t ~ l I 企 业活 力
现 代 西方激 励 理论及 其发展
口 余 跃 红
市 场 经 济 不 仅 通 过 价 格 机 制 实 现 了资 源 的最 优配 置 . 更 重 要 的 是 它 建立 了 一套 行 之 有 效 的 激 励 机 制 也 就是 说 。 市 场 经 济不 仅 通 过 价 格来 影 响 个 体 行 为 以 调 节 整 个社 会 经济 的 资源 配置 . 更 主要 的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

莫斯纳、巴巴拉。

斯奈德曼合著)、《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

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3、4)

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3、4)

敏感性。该理论能够较好地平衡人们在社会分配领域中的心 态,消除平均主义分配与悬殊差距分配两种极端化分配形式 造成的社会弊端和人们的不公正感。
+
公平的新定义:人们要将自己的贡献与报酬,与一个条
件不相等的人进行比较时,两者的比值保持适当的差距,双 方才会有公平感。 公平差别阈: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刚能产生公平感时的 适宜差别的比值。 7.公平理论的管理启示 在不公平感产生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关系 在解决不公平感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关系 在利益分配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和比较标准关系
+ +
6. 公平差别阈(yù)理论
17-26
俞文钊(1991)提出了公平差别阈理论,该理论是对
亚当斯公平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认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模 式强调条件相等时的公平感,而公平差别阈理论强调条件 不相等时的公平感,即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 的适宜差别的比值。他在对上海职工公平差异阈的研究中 发现,人们对报酬偏低的敏感性远远高于感受报酬偏高的
10-26
当事人A 结果O 投入I
A同B比较 OA IA OB IB
参照人B 结果O 投入I
OA IA
< OB
IB
OA IA
= OB
IB
OA IA
> OB
IB
不公平(报酬不足)
公平(报酬合适)
不公平(报酬过多)
增加结果
减少投入
满足(心理平衡)
减少结果
增加投入
亚当斯公平理论模式
11-26
+ 2.公平与不公平的心理感受特性: + (1)主观性。刺激的客观性,感受与判断的主观性。
4.不公平感的消除措施 (2)谋求降低他人的报酬。 (3)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行为动机的学科领域,旨在探讨个体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

激励理论在组织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激励理论的主要知识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以及期望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用以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驱动力。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排列,个体在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例如,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如食物、饮水、住所等)后,人们会追求安全需求(如稳定的工作、住房安全等)。

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可以分为两个因素: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

动机因素包括事业发展、成就感、个人成长等,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卫生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安全等,是满足员工基本需求的条件。

该理论认为只有同时关注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三、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期望会影响其动机水平。

期望理论包括三个关键要素:期望、价值和预期结果。

期望指个体对于完成某一行为后获得特定结果的概率;价值指个体对于实现结果的重要程度;预期结果指个体对于结果的主观评价。

期望理论认为,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产生预期结果时,会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

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驱动力,并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了指导员工激励的方法和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和应用这些激励理论,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提升整体绩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现代西方激励理论是从上一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丰富。

根据所研究激励侧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容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奥尔德弗ERG理论ERG理论就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这个理论是耶鲁大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根据已有的实验和研究,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系统地阐述了一个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马斯洛、赫茨伯格的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为以下三类:(1)生存需要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

如吃、住、睡等。

组织中的报酬,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基本要求等,也可以包括在生存需要中。

这一类需要大体上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生理和部分安全的需要相对应。

(2)相互关系需要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或称之为社会关系)的需要。

这一类需要类似马斯洛需要层次中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或社会需要,以及部分尊重需要。

(3)成长需要指一种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内在欲望,它指人不仅要求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有所作为和成就,而且还有开发新能力的需要。

这一类需要可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部分尊重需要及整个自我实现需要相对应。

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则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满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一再受挫者得不到满足,人们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这一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上的满足到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趋势,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启发意义。

同时,ERG理论还认为,一个人可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三)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也称激励需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集中研究了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需要状况,特别对人的成就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内容型激励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更侧重于对高层次管理中被管理者的研究,如他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存、物质需要都得到相对满足的各级经理、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以及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

由于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这一特点,它对于企业管理以外的科研管理、干部管理等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合群需要是人的最主要的三种需要。

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该理论将成就需要定义为:根据适当的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该理论认为,有成就需要的人,对胜任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同样,他们也担心失败,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以现实的态度对付冒险,绝不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付未来,而是对问题善于分析和估计。

他们愿意承担所作工作的个人责任,但对所从事的工作情况希望得到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

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的工作,即使真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

一般来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事业心强,喜欢那些能发挥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

在管理中,只要对他提供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充分发挥发挥自己的能力。

权利需要较强的人有责任感,愿意承担需要的竞争,并且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工作,喜欢追求和影响别人。

该理论还认为,具有归属和社交需要的人,通常从友爱、情谊、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得到欢乐和满足,并总是设法避免因被某个组织或社会团体拒之门外而带来的痛苦。

他们喜欢保持一种融洽的社会关系,享受亲密无间和相互谅解的乐趣,随时准备安慰和帮助危难中的伙伴.合群需要是人们追求他人的接纳和友谊的欲望。

合群需要欲望强烈的人渴望获得他人赞同,高度服从群体规范,忠实可靠。

(四)、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对匹兹堡地区多家工商企业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于1959年以后提出的。

该理论又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其要点是:使职工不满的因素与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一样的。

赫兹伯格认为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大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职工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

他发现上述条件如果达不到职工可接受的最低水平时,就会引发职工的不满情绪。

但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不能使职工感到激励。

赫兹伯格把这些没有激励作用的外界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他还认为,能够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等因素,大都属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三方面的,如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等等。

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职工的热情和积极性。

赫兹伯格把这一因素成为“激励因素”。

这就是“双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首先应该注意满足职工的“保健因素”,防止职工消极怠工,使职工不致产生不满情绪,同时还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尽量使职工得到满足的机会。

双因素理论强调: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的积极性。

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如果缺乏激励因素,并不会引起很大的不满。

而保健因素的缺乏,将引起很大的不满,然而具备了保健因素时并不一定会激发强烈的动机。

赫茨伯格还明确指出;在缺乏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大。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是作用于一定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方式.充分认识环境对塑造人的行为的关键作用,正确理解、掌握行为改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行为改造理论不仅考虑积极行为的引发和保持,更着眼于消极行为的改造转化。

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同的心理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从而出现了有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归因理论,有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强化理论,也有两者结合的挫折理论等。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的三种理论一、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896年2月18日-1988年1月2日)在有关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归因理论的内容: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失败的归因分析和消极行为向积极行为的转化关系十分密切。

显然,把失败归咎于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对前途充满希望,鼓舞干劲,在失败时保持旺盛的热情和信心,克服自暴自弃而奋发向上。

这就是“气可鼓而不可泄”的道理。

人们用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此有人把归因论也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感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论来改变人的感觉和认识,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一般人可做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

1.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下列三个方面: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和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计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

2.归因论的依据和应用。

罗斯、安德鲁斯等人对此问题作了不少研究,他们对归因论的依据和应用问题提出下列看法。

归因论的依据。

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动机?如何在成就活动中坚持不懈?如何在失败时保持甚至加强成功的期望?对于常常失败时就自暴自弃的人,能否利用归因论原则来帮助、改造和矫正他,激发他积极向上的动机和坚持努力的行为,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坚持努力的行为方面,对解决上述问题有重要作用。

归因理论的应用。

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推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

在这方面心理学家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几种看法:①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于自己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这样失败后则不能增强学习者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②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学习者更加倍努力去学习的行为的坚持性。

③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在考试复习阶段把笔记本丢了,或是有病发烧一周),则学习者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坚持努力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