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我国住区设计思想及空间形态的演变探析

1 建 国后至 改 革开放 前城 市住 区 的演变
贯彻 到小 区规划设 计整 个过 程 中, 编 这一 阶段 城市住 区的规 划设 计思想 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 , 理三方 面的需求作 为重 点 , 小康住宅居住小 区规划设计 导则” 用作指 导小 区的规划设 , 重工业优先政 策 , 乡二元经济结构 , 城 高积 累、 低消费政策 有着千 制 了“ 计 的重要 指导文 件_ , 2 主要创 新 点和 指导 原 则为 : ) 出 以“ J 1突 社 丝万缕 的联系 , 本上是 围绕 为工业 发展 服务 、 基 以苏联模 式 为基
本 的 波动 [l 1 。
区” 建设作为小区规划 的深层 次发 展 , 创造 现代 生活条件 的高 尚
2 鼓励 规 划设计 的创新 , 不再强 调小 区一组 团一 院落 的模 建 国初期 的居 住区组织结构基 本上有两种形式 : 邻里单 位和 小 区; ) 式和 中心绿地 的做 法 , 淡化 或取 消组 团的空 间结构层 次 , 以利 生 街坊 。邻里单位 以 1 5 年 开始修 建 的上海 曹 阳新 村 为代 表 , 91 采
“ 区” 划思想。 小 规
区位 的差别 , 居住空 间的建设 模式 已经 呈现 出多元化 的趋 势_ 。 3 J 从2 纪6 0世 0年代 开始 , 受接 连不 断 的政 治运 动及 “ 化 大 因此 , 文 因地制宜 、 因人制宜地 做出不同 的规划 , 形成多样 的组织结 革命” 动乱的影 响 , 城市 规划 和房 产建设管理体 制遭到严重破坏 , 构 是 必 然 的 。 各级机构一度瘫痪甚至撤销。直 至 7 0年代初 , 市建设 中暴露 出 3 1 对封 闭式 小 区模 式 的质疑 城 . 的问题 目益严重 , 城市建设管理才开始恢复 , 情况得到一定改善 。 近年来 , 关于封 闭式小区存在 的问题 以及 住区应该封闭还是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31•【字号】鲁政字〔2023〕193号•【施行日期】2023.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鲁政字〔2023〕193号潍坊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请批复〈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潍政呈〔2023〕2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潍坊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潍坊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73.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73.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14.0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96.71平方千米以内。
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7.02亿立方米;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46.86%。
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潍坊经济,环境,生态等变化作文

潍坊经济,环境,生态等变化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潍坊,是山东省的一座美丽城市。
虽然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但最近几年来,这座城市变化真的很大呢!首先,潍坊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过去,这里主要是一个农业城市,到处都是田野和菜地。
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工厂和公司在这里落户,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爸爸去上班就是在一座漂亮的写字楼里。
潍坊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了。
到处都是宽敞的马路,有很多新车辆在行驶。
还有购物中心、影院和各种娱乐场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妈妈最喜欢去新开的大型超市购物了。
虽然城市在发展,可是潍坊并没有忽视环境保护。
相反,全市正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城市里到处都是绿树成荫,还有漂亮的花园和公园。
城中甚至还流淌着清澈的河流,河边有专门的步行道,很多人都喜欢在那里散步运动。
除了城市环境,潍坊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山清水秀的风景名胜遍布全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我最喜欢的就是潍坊著名的樱花节,每年春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欣赏盛开的樱花美景。
总的来说,潍坊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
这座城市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
与此同时,绿色环保理念也得到了全面贯彻,让潍坊成为一座宜居宜游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我为家乡的变化感到无比自豪,希望它能越来越美好!篇2潍坊变化真大我姓张,今年十岁,就读于潍坊市区的一所小学。
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城市。
虽然年龄不大,但我也亲眼目睹了潍坊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是经济的飞速发展。
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抱怨工资太低,生活拮据。
后来随着潍坊加快了工业化步伐,情况一点点好转了。
现在潍坊工业园区星罗棋布,像潍柴动力、恒安集团等知名企业为这里注入了强劲动力。
爸爸在恒安上班,工资水平可观,我们的生活质量也迅速提高,不但买了新房子,连汽车也置办了一辆。
除了实体经济腾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潍坊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作文

潍坊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作文
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家门口的小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就变成泥浆地,走路的时候要小心翼翼,还要注意别把鞋子浸湿。
现在,路铺上了厚厚实实的水泥,路灯也闪闪发亮,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以前,学校门口的马路总是堵得水泄不通,上学放学都要挤来挤去。
现在,马路上车流很顺畅,有可爱的斑马线,安全了许多。
妈妈说,潍坊变化大的是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以前大多是矮矮的平房,现在高耸入云的建筑越来越多。
爸爸说,潍坊越来越美了,到处是绿树,空气也清新了许多。
你还记得吗?以前去动物园,动物们都住在小小的笼子里,看上去很可怜。
现在,动物园的动物们住得更舒服了,有宽阔的活动空间,还有漂亮的假山和水池。
我爱潍坊,它在逐渐地变好,变得越来越有气质,愈加繁荣兴旺。
我盼望着,十年后,潍坊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朝气蓬勃!。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浪潮的涌现,城市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探讨了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演进,并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市民集体活动和交流的开放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几十年封闭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国家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尤为值得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步在20世纪下半叶初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起步较晚。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战后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受到严格管制和限制。
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得到解放和发展,如公园、广场等开始成为市民休闲和集会的场所。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期。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城市相继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广场、休闲场所等。
这些公共空间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娱乐需求。
同时,随着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虚拟公共空间也逐渐成为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了集体活动和交流的场所,促进了社交和社团的形成。
其次,公共空间的开放和共享促进了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此外,公共空间也是进行公众参与和民主表达的舞台,在城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功能。
五、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供休闲、娱乐和购物场所等服务,公共空间刺激了城市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陈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期 陈 洋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43
1. 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发展阶段 存在明显断点
20世纪 70年代末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 来 ,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高 ,城市化水平也随着经 济发展而迅速升高 (图 1 ) 。根据 1978 年至 2003 年历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 可得回归方程 :
log (U RB ) = 1. 748 + 0. 204 ×log ( RGD P) (1)
第 2 7卷 第 2期 2 0 0 7年 0 4月
地 理 科 学
Vo l.
SC IENTIA GEOGRAPH ICA SIN ICA
Ap r.
27 No. , 200
2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 洋 1 , 李 郇 , 许学强
中国幅员辽阔 ,同一时期各地发展水平存在较 大差异 [ 10 ] 。同时 ,由于中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 期 ,国家的宏观政策对城市化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 响 ,从区域层面来看 ,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自东向 西的梯度发展战略影响了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 局 ;从城市层面上看 ,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管理的松动影响了城市规模水平的分布 。基于以 上因素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东 中西三大地带的梯度差异 ,同时 ,在区域内部又表 现为以若干城市或城市群为核心的都会区经济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9-20作者简介:苏静(1981-),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文章编号:1673-7644(2008)02-0112-05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苏静1,闫整1,许胜2(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荣成市规划管理处,山东荣成264300)摘要: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某一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本文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归纳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探求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城市形态;空间形态演变;潍坊中图分类号:T U984 文献标识码:AAn analysis on urban morphology of Weifang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2upS U Jing 1,Y AN Zheng 1,X U Sheng2(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China ;2.Urban Planning and Man 2agement Dept.of R ongcheng ,R ongcheng 264300,China )Abstract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refers to the specific shape of a city in space within a certain time confin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y ,s 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The paper ,making a systematic and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ev olution of Weifang ’s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summarizes the major factors and the basic laws g overning its development.K ey w ords :urban m orphology ;urban spatial m orphology ev olution ;Weifang0 引言 城市形态是指某一时间内,城市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下发展所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城市形态可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主要是指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则是指文化传统、民俗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也就是城市的显性形态,是某一时间内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本文讨论的潍坊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是指潍坊中心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
1 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回顾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接壤,西与淄博、东营毗连,南邻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潍坊市现辖四区、六市、两县,其中心城市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个行政辖区以第23卷第2期2008年4月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JOURNA L OF SH ANDONG J I ANZH U UNI VERSITY V ol.23N o.2Apr.2008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功能区。
潍坊历史悠久。
西汉时期,北海郡所辖的平寿县的治所,即在今潍城区符山镇平寿村,可谓潍坊城市发展的起源。
城关土城(西城)始建于汉,明代改筑成石头城。
清末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事件的影响,在白浪河东修筑了东城。
自此,潍坊形成沿白浪河两岸的双城空间结构形态。
在古代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潍坊城市一直呈缓慢发展之势。
由于地处山东中部山区北麓的东西交通干道之上,潍坊城市发育一直以东西向为主。
近代潍坊已发展成为鲁东的商业重镇,作为海外舶来品转运和本地产品集散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清末至民国初期,是潍坊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时期。
其间胶济铁路的修建(1902年通至潍坊)和清政府批准在此设立商埠(1904年)两个事件对城市发展影响很大。
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潍坊城内商贾云集,经贸繁荣,商业盛极一时。
商号主要分布在东关、城关、南北坝崖、南北下河一带。
受南面火车站的影响,城区向南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潍坊城市发展仍相当缓慢,用地基本局限在城墙之内,仅在城门外形成关厢地带,南关的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关厢地带。
到建国前后,潍坊市城市空间仍呈封闭性极强的“双子城”形态,城市用地以白浪河以西为主。
同时,周边有两个地区的发展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有重大意义。
一是德国人在坊子始建煤矿(1901年),英国人在坊子开办烟草公司(1917年),现代工业的开办,促使了坊子城区的发展;二是潍坊解放后,潍坊特别市的成立(1948年),市政府驻潍城,而保留潍县建制,其治所迁至潍城东北的寒亭,引发寒亭城区的较大发展。
坊子和寒亭两城的确立、逐渐扩展,奠定了潍坊后来的“一城两镇”城市空间形态格局的基础。
建国初期,胶济铁路与老城之间的区域成为城区建设的重点。
随着青年路、健康街、爱国路、建设街的修建,城区向火车站方向发展,在火车站地区逐渐形成繁华的中心。
至60年代中期,潍坊城区逐步形成了东、西面的工业区,胶济铁路南侧的仓库区。
2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2.1 圈层式空间扩展期改革开放初期,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总体上呈现以东西向为主,向四周蔓延式圈层扩展的态势。
至80年代,潍坊城区的拓展,东已越过虞河,西已越过安顺路。
潍坊市区规模已由小城市跨入中等城市的行列。
其主要用地的空间布局为:以旧城为依托,逐步发展城市生活区,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为工业区,南部为仓库区,东郊为文化区。
2.2 跳跃式空间扩展期1983年,潍坊撤地设市,市区设潍城、坊子、寒亭3区。
城市空间形态上由于坊子、寒亭组团的纳入,呈现大幅度向外跳跃的态势,形成“一城两镇”的形态格局。
1992年,在潍坊市区东面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推动城区向东发展的势头。
特别是市级行政管理中心的东迁,更加显现出高新区位于“一城两镇”地域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大促进了东部新城区建设的速度。
与此同时,坊子新区向北进行跳跃式发展,寒亭城区向西扩展,积极谋划与主城区的对接。
1994年在市区北部建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5年,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潍坊市西北部成立。
海化区距潍坊主城区57km,成为相对独立的“飞地”,导致潍坊城市空间形态再一次产生新的变化,形成“一城多镇”的形态格局。
2.3 辐射式空间扩展期城市形态结构上的变化,拉大了城市空间框架。
跳出老城区的用地发展策略加快了城市用地扩展速度,推动了“一城”与“多镇”的迅速对接。
90年以来,潍坊城区用地扩张的速度加快。
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潍坊经济流向的牵引,城区用地向东、东北两个方向上的拓展尤为明显,在其他方向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蔓延式发展。
2000年后,以开发区建设为主的用地扩展成为潍坊城区扩展的重要方式。
伴随着建设用地的外延拓展,结合产业结构上的调整,老城区的工业企业逐步迁出,城市用地布局得以优化,中心区的商贸服务功能迅速增强。
311 第2期 苏静等: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图1 潍坊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进图3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3.1 实体环境方面的因素3.1.1 河流自然环境作为基本的立地条件深深地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
趋利避害,选择具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地方进行城市建设,古今城市尽皆如此。
从潍坊情况看,白浪河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作用十分明显。
城市长期依白浪河发展,清代形成隔河相望的双城结构形态。
西城如卧龟之状,东城犹似蛇首,白浪河由南向北蜿蜒而至,恰以蛇体,巧妙地形成了“龟蛇相依”的城市形态格局。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对河流的认知从水源、防御作用更多的向生态、景观、提升生活品质方面转变。
近年来潍坊对流经市区的白浪河、虞河和张面河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增加了滨河绿地,使河流在城市整体形态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而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更是结合河流穿城而过的优越条件,提出在白浪河、虞河之间以高绿化率的网状廊道连接城市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在中心城区形成“绿岛”的城市空间形态特色。
3.1.2 对外交通在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城市的轴向发展会出现轴向延伸,产生副伸展轴和主伸展轴等三种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布点的影响。
在上世纪初,潍坊城区受胶济铁路火车站的牵引,向南发展的势头明显。
90年代,济青411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8年 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潍坊设置有3个进出口,导致沿建设东街、通亭街和安顺路两侧用地的率先发展。
这表明对外交通设施作为城市内外交通的联系节点,对激发或加速城市空间形态轴向发展的作用极强。
它们大大缩短了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经济腹地的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提高了相关建设用地的可达性,改变其区位优势,进而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上出现相应的变化。
但是,铁路、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线状屏障,对潍坊城市的南北向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在很长时间内,城市无意跨越这一“门槛”,城市用地在两者之间,主要进行东西向的拓展。
历史上,潍坊曾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失去了黄岛港这一海上对外联系通道。
此后,潍坊积极在渤海海滨建设离岸式港岛码头,谋划奔海发展。
潍坊港现为二类开放口岸,建有2个5000吨级专用泊位、2个3000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3000吨级滚装泊位。
潍坊港虽远在几十公里之外,但对城市空间形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上土地供应、北部有海化区等因素,近些年城区建设用地向北拓展的内在需求加大。
进入21世纪后,在济青高速公路以北、沿北海路两侧城市用地增加迅速。
3.2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潍坊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带动了城市经济结构升级,也必然要求城市在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撑。
1993~2004年潍坊城区工业用地增加迅速。
工业用地从1993年的10.1km2增加到34.8km2,年平均增长11.9%,高出建设用地平均增长速度3.83个百分点。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从20.6%上升至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