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梦幻写理想_李白与陆游的两首梦幻诗比较
梦李白二首..

诗一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 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诗要写梦, 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 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 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古时一 旦被流放,山高路险,一去莫测。所 以,古人常把生离死别视为人生两大 痛事。
•
•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
•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
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 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 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 可是魂魄?乍见而喜,转念而疑, 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 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十分 细腻逼真。
•
• •
•
•
•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醒来后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 朦胧中似乎还能见到你的颜容憔悴。 江南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 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
•Hale Waihona Puke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你走出门去总是搔着满头白发,好像是为自己壮 志不遂而怅恨。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满城都是, 惟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困顿不堪,失意 憔悴。
•
•
“出门”句,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 慨,并通过动作、外貌揭示描写对象的心理。后两 句是为李白的遭际鸣不平。“冠盖”,士大夫的服 饰和车驾,代指高冠华盖的权贵。“京华”,京都。
•
•
小结:
这两首五言古诗,字字句句,都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 碎!
•
前一首以“死别”发端,后一首以“身后”作 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首之间,又处处 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 “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 与“孰云网恢恢”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
唐诗之杜甫:梦李白·其一

唐诗之杜甫:梦李白·其一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评论家。
其代表作之一就是《梦李白·其一》,这首诗是他虚构自己与李白相遇并在梦境里交谈的作品,诗中充满了诗人对李白的欣赏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变革和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会对这首诗的主旨和诗歌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
诗歌主旨诗歌开篇,诗人就以“会当凌绝顶”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梦中登上绝顶的情景,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和欣赏。
接下来,诗人开始描述李白带着“美酒与美人”从山下而来,这里诗人的语言长短搭配非常恰到好处,既凸显了美人的妩媚,又突出了美酒的醇厚,使诗歌节奏感强烈,引导读者进入了诗人的意境。
随后,诗人描述自己跟李白交谈的场景,以“吾与子共三渡”这一句话宣示了自己和李白的亲近和默契;而“惊起一滩鸥鹭”则生动地描绘了两位诗人的声音所引起的自然反应。
随着诗歌的深入,杜甫开始向李白倾诉自己对时代困境的感慨和疑虑:“万里寄书何自遣,隔江犹寄梦也君”,表达了对现实逆境和乱世动荡的担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李白英雄气概的敬佩。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李白美好未来的祝福:“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中短暂的美好,是需要自己去感受和珍惜的态度。
整首诗歌充满了思考与感慨,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诗歌技巧本诗歌的语言简练,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诗人独具特色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其大量采用象征和比喻,塑造了气势恢宏的壮美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性想象力和深厚的哲理思考。
比如,“会当凌绝顶”一句就是一个巨大的比喻,用雄浑刚健的词语形容自己的内心,强调自己的志向和信念,表现了对于大自然壮观景象的敬畏和对于生命激情的追求。
又如,“唯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一句,则是以自然景物来写生内心世界,这种手法深入浅出、自然、雅致,给人以清新和明朗的感受体验。
同时,本诗歌的主题明确,意境深远,能够让读者深入感知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思想世界,增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16唐诗解读——杜甫之《梦李白二首》(其二)

16唐诗解读——杜甫之《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浮云:飘荡无定之云。
游子:指李白。
告归:辞别。
局促:不安貌。
冠盖:冠冕和车盖,指达官贵人。
京华:京都,京城。
斯人:此人,指李白。
网恢恢:法网,宽大。
解读:同第一首比,这首诗无论在诗歌的语言还是在情感上都较上一首更进一层,仇兆鳌认为:“前章说梦处多涉疑词,此章说梦处宛如目击,形愈疏而情愈笃。
千古交情,惟此为至。
然非公至性不能有些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写此至性。
”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李白却不可见,“浮云”是古典诗歌中常用语,《古诗十九首》中有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杜甫也以此为比兴,写随后数日中频频梦忆李白。
李白与杜甫在天宝四年(745年)秋于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彼此一直常常怀念。
在第一首诗人说自己“梦忆”李白是因为李白“明我长相忆”之苦,所以“故人如我梦”。
在第二首中诗人从自己着笔,说朋友“三夜频梦君”,上下两首诗叙述角度虽有转换,但在修辞上,在诗意上实现了前后的互文,使两首诗成了完整的艺术整体。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运用互文手法,在韵律和意境上造成叠沓环复之美,用仇兆鳌的话说:“前云'明我忆’,是白知公;此云'见君意’,是公知白。
前云'波浪’'蛟龙’,是公为白忧;此云'江湖’'舟楫’,是白又自为虑。
”其实,这些都是杜甫自己的想象之辞退,李白不辞江湖风波,冒着“舟楫失附”的危险前来与老友相见,既将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更将杜甫对朋友的深切关心和忧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成功地运用了互文手法,所以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好像全诗既有李白的形象,又有杜甫的形象,这一对好朋友在思想境界和精神情感达到了高度一致。
李白、杜牧、李商隐怀古诗之比较

李白、杜牧、李商隐怀古诗之比较李白、杜牧和李商隐是唐代三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在怀古诗的创作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通过本文,我们将对这三位诗人在怀古诗方面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比较。
李白是唐代怀古诗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作情感奔放,意境高远,有“诗仙”之美誉。
他的怀古诗主要表达对古人古事的敬仰和追慕,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古老传说和历史人物。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是李白的一首代表作,诗中通过对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的追慕,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向往。
李白的怀古诗不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还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深度。
杜牧是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俊逸清新,深沉雅致。
在怀古诗方面,杜牧的创作以借古讽今、感怀时事为主,通过咏史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他的诗作往往通过鲜明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例如,《赤壁》一诗中,杜牧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追述,感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辉煌与消逝,同时借此表达对唐代政治的忧虑和对自己无法施展才华的抑郁之情。
李商隐是唐代末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风深情绵邈,婉约含蓄。
在怀古诗方面,李商隐的创作以借古抒怀、寄托幽思为主,通过对古人古事的吟咏,表达自己对故人、故乡、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情感寄托。
他的诗作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哀思和感怀,例如《咏史》一诗中,李商隐通过对汉武帝刘彻的追慕,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无法重返故乡的悲哀。
李白、杜牧和李商隐这三位唐代杰出的诗人,在怀古诗的创作上各有特色。
李白的怀古诗豪放浪漫,哲理性强,杜牧的怀古诗则借古讽今,深沉雅致,而李商隐的怀古诗则是寄托幽思,婉约含蓄。
他们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远影响。
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薛宝琴的《怀古》诗灯谜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梦李白二首·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梦李白·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梦李白二首·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梦李白二首·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梦李白·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1【原文】:《梦李白·其一》作者: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注解】:1、明:表明。
2、枫林青:指李白所在;3、关塞黑: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4、落月两句:写梦醒后的幻觉。
看到月色,想到梦境,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似乎隐约可见。
【韵译】: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
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
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评析】: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如果是死别,那还可以绝望地吞声一哭而了之,惟独生离却常令人更加悲痛不止。
江南山泽是瘴疬滋生流行之处,被放逐贬谪的人为何至今毫无消息?诗一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古时一旦被流放,山高路险,一去莫测。
所以,古人常把生离死别视为人生两大痛事。
“已”,止。
“吞声”,泣不成声。
梦李白·其二-杜甫古诗文练习及答案带译文

梦李白·其二-杜甫古诗文练习及答案带译文梦李白其二-杜甫阅读原文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至交。
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磷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
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
《梦李白》共两首,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此时的杜甫,闲居蜀中。
梦李白其二-杜甫阅读题目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开篇“浮云”二句,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以此喻李白的漂游不定。
B.“三夜”两句从频梦叙起,是诗人推己及人,从对方设想,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
C.诗歌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塑造了李白的真实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D.诗人因担心李白遭遇不测,故语多凄惨,忧思深重,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让人心碎。
E.诗歌以诗人自我为中心,哀叹李白的同时也是哀叹自己,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怨怒和对社会的担忧。
15.清人蒲起龙评论此诗:“次章纯是迁谪之慨。
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请结合情节和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6分)梦李白其二-杜甫答案解析14.(5分)C.E.15.(6分)参考答案:“告归”以下六句,以语言、动作、外貌等刻画出梦中李白憔悴、匆促、困顿不堪的形象。
(2分)诗人通过梦境来缓解对故人至诚难抒的思念,表达对李白遭遇的由衷同情,抒写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哀叹故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不平遭际的反思。
(4分)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我最憧憬的诗人——李白-2020高考作文天津卷范文

我最憧憬的诗人——李白-2020高考作文天津卷范文范文及点
评
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深激励了几代人,影响深远。
李白的诗篇带上,大胆情感,细腻抒情,给人以灵动的感受,表达的思想深刻。
他的诗歌可以说是揭示出对生命的叹息与看法,而他也成了永恒的文学符号。
李白热爱山水,热爱文学,也被称为“谦虚之士”,他为大家所崇拜。
尤其是《静夜思》这首诗,更是被读者无数次记忆。
他的作品弥漫着浪漫主义的风格,他散发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气息,而且他将情感表达到了极致,具有深邃的内涵。
李白令人眼前一亮,他的诗表达的思想深刻,在把艺术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的智慧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推崇。
点评:该文章从介绍李白的基本信息、崇拜他的原因出发,叙述李白的诗作的特点和高深的内涵,最后发出对李白的推崇,论述有条理、流畅,结构完整,细节充分,文字丰富,表达到位,可见考生熟悉李白诗歌,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值得称赞。
试谈留别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试谈留别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试谈留别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试谈留别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试谈留别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一、现实的幻化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方,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
描写神话,点化事物,渲染意境,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
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岂料越人一谈起天姥山的胜景正好激发了他的兴致,遂感到云霞明灭的天姥山恍若在眼前。
于是诗人通过梦幻的形式,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和赞美,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接下来描写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得诗人进入了梦幻。
接着诗人通过梦游的形式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只见山中石径盘旋,深山处光线幽暗;又听天鸡高唱,看到海日升空,一片曙色;又忽觉暮色降临,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
梦中诗人把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描绘得目眩神迷、奇幻莫测,把神话传说中的事物与对大自然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奇特的梦幻使得积极浪漫主义思想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寄托着诗人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
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有的诗通篇是想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
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