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手法教文言文
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古诗默写(含答案)

《回延安》贺敬之(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树梢树枝树根跟,亲山亲水有亲人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绘了延安新貌。
《桃花源记》陶渊明(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或桃花源中人们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描写桃花源内自然景象(或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花源内生活情景(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出描写桃花源人们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的语句:自然景象加生活情景(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的第一反应是见渔人,乃大惊。
说明桃花渔人与世隔绝已久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5)课文第二段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人们进行描写的① (心情角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穿着角度)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活动角度)其中往来种作(6)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挑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7)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 文中哪些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有:① 桃花源中生活安宁② 能安居乐业③ 和睦相处。
(10)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说了秦末以来的历史。
《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

《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
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
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
郑人三世杀其父①,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
”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
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
则岂不悖哉!”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
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
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
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
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
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原文】《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十三经之一。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注释】(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
“佳肴”,美味的鱼肉。
联想类比破解文言文特殊句式

联想类比破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作者:张杰媛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3期文言文特殊句式是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的考查内容。
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和畏难心理。
激发兴趣,探索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一、联想类比当代仍然使用的成语如今使用的熟语特别是成语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成语中保留有许多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成语有约定俗成、言简意赅等特点,学生有一定的成语基础知识,通过分析成语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不失为一条捷径。
如,“时不我待”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也是宾语前置,“相濡以沫”是状语后置。
接触到一种文言特殊句式,就举一个包含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通过比较点拨,易为学生所理解。
学习苏询《六国论》一课,讲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时,引用成语“三令五申”来比较。
“二败而三胜”是数词作补语前置,数词“二”“三”做动词“败”和“胜”的补语,放在动词前,意为“败二胜三”(战败了两次,战胜了三次)。
而“三令五申”中数词“三”“五”做动词“令”和“申”的补语,放在动词前,意为“令三申五”(命令了三次,告诫了五次)。
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有“请其矢,盛以锦囊”一句,可以列举成语“持之以恒”“嗤之以鼻”等。
“盛(之)以锦囊”省略了动词“盛”的宾语“之”,它还是状语后置结构,应为“以锦囊盛(之)”。
而“持之以恒”应为“以恒持之”,即“有恒心地坚持下去”;同理,“嗤之以鼻”应为“以鼻嗤之”,即“用鼻子发出轻蔑的笑声”。
这样类比,学生就容易懂了。
二、联想类比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课本中的现代文有一些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不同的句子,在教学中,可以援引这些例句来和文言特殊句式进行比照。
学习苏轼《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二句,讲谓语前置句时,从史铁生《我与地坛》等文章中找类似用法的句子来对照。
种树郭橐驼传一等奖教案(10篇)

种树郭橐驼传一等奖教案(10篇)种树郭橐驼传一等奖教案篇一一、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第二,了解封建统治者恼人命令的社会弊端。
第三,学会用比较和类比来推理。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二教时一、导入1、作家作品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
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
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
为什么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
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依次完成)(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见附件)(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
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郭橐驼————(对比)————“他植者”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窥伺效慕,且硕茂,早实以藩莫能如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
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
文言文的常见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常见表达方式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常见的表达方式。
下面本文将为您介绍文言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一、假设法文言文常常使用假设法进行思辨和推理。
比如《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和“不亦君子乎?”都是以假设的方式表达,并带有感叹和反问的语气。
二、比拟法比拟法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进行类比,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表达情感。
比如《论语·子路》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中道之不足也”就是以中道与自己的认知相比拟,强调了中道的重要性。
三、反问法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反问法来表达强烈的语气和思辨的态度。
比如《论语·阳货》中的“子路:‘可是'月也,'不可'月也?子贡:‘回'亦是 '的'也, '非'亦是 '的'也。
”中的反问句“可是月也,不可月也?”和“回亦是的也,非亦是的也。
”都是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对某个观点的肯定或否定。
四、双语对比文言文中常使用双语对比来表达对立和区分的关系。
比如《论语·为政》中的“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中的“上知”和“下愚”的对比,强调了知识和智慧的差别。
五、排比法排比法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系列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进行排列,以强调事物的数量或重要性。
如《论语·先进》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中的“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就是通过排比的形式,强调了学习和改正的重要性。
六、典故引用文言文中常借助典故的引用来丰富表达,凝练思想。
如《论语·为政》中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引用了北辰和众星的典故,来比喻行为应具备德行的高尚和影响力的普及。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假设法、比拟法、反问法、双语对比、排比法和典故引用等手法,能够使文言文表达更具有深度和韵味。
姚鼐《述庵文钞序》(节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姚鼐《述庵文钞序》(节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选文,完成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
(节选自姚鼐《述庵文钞序》,有删改)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旨:(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3)然后能自反.也反:(4)余尝.论学问之事尝:(5)固.文之贵也固: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3.【甲】文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4.【甲】【乙】两个文段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不同之处?【答案】1.(1)味美(2)所以,因此(3)反思(4)曾经(5)本来(意思对即可)2.(1)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
(意思对即可)3.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义理、考证、文章应相辅相成(意思对即可)4.【甲】文段运用了类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乙】文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注意:旨,古今异义词,味美;是故,古今异义词,所以,因此;反,一词多义,反省,反思;尝,古今异义词,曾经;固,古今异义词,本来。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醉翁亭记》《答谢中书书》[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翻译下面的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2.在描写景物方面,两文都充分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得有声有色。
请举例加以说明。
示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充分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调动嗅觉、视觉、触觉等,将四季的景物的各自特征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娱情山水的情怀。
3.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类比手法教文言文
类比手法教文言文
文/陈春燕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被教师认为是比较难操作的一块。
对照英语教学的特点,运用类比手法进行文言文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关键词:类比手法;认识;分析;推测
很多人认为文言文教学无非就是把文章用白话文理解一遍,理解到像读白话文一样了,那还愁题目不会做吗?基于这种理解,我对文言文教学充满了信心,原本一直怕自己太年轻,思维深度赶不上老教师,而机械的文言文教学有什么好怕的,反而还有种优越感:不就是把文言文翻译一遍嘛,我有字典、有网络,我还有十足的信心和热情,坚信我的文言文讲得比谁都细致。
然而,事实也是自己不想接受的,我上文言文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好像没什么反应,高兴起来就记一些,都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最后效果也不怎么好。
于是寻求老教师的帮助,老教师开玩笑说:“勤劳的老师培养出来懒惰的学生,懒惰的老师培养出来勤劳的学生。
”我静下来思考,其实并不是说老师要真正懒惰,而是要学会用方法引导学生动起来,正当我苦思冥想之际,学生拼命读单词的声音使我更烦躁,心想,英语倒读得起劲的,转念一想,我何不利用自己英语也不错的优势,结合英语来给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呢?
一、类比认识,树立信心
学生从初次接触到文言文起就被要求背诵、默写,做题也是猜多于理解,所以一遇到文言文总有种惧怕心理。
我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告诉学生文言文其实不难,我们对英语从一字不识到会做英语的阅读理解,单词也是一个一个积累起来的,更何况我们的文言文本身和现代汉语就有联系,读懂就容易多了,再说,文言文如果翻译好再做,完全就不要再去理解什么了,小学生都能读懂,那我们还害怕什么呢?如若我们能像记英语词汇那样去积累文言文字词,何愁文言文读不懂?学生的积极性还真被我调动起来了,古汉语字典也和英汉字典一样,利用率变高了,上课气氛变活跃了,再也不用我唱“独角戏”了,学生也开始主动把常见的词语摘在一起积累了。
二、类比分析,解决难点
其实,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点是没有和初中学习衔接好的,就是其中的语法,这时,我就趁势继续利用英语,把其中的语法和英语结合起来,由于学生在以前从来没有真正学过语法,他们对语法一点感觉都没有,而英语语法考查的比重大,一般都会搞得清楚,所以我发现,反而把英语中的语法借过来讲却是一讲都懂。
学生总是分不清楚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句式,比如“马之千里者”,学生就不知道为什么是定语后置,我说后置的定语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定语从句中的定语部分,比如说:“heistheman(whom/that)Isawyesterday.”这个句子他们一看就知道定语部分在哪里,那么对比到定语后置句中,就不难发现定语在哪了。
同样的,宾语前置句和英语中的宾语从句一对照,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讲到宾语前置,他们又分不清什么是动宾和介宾,我举了“seetheblackboard”和“lookattheblackboard”,“blackboard”一个在动词后面,一个在介词后面,可是都是做宾语,这样一讲他们就明白了。
然后又讲状语后置,其中有个类型是副词做状语,学生又瞪着眼睛说副词是啥样的,我只要讲“slow”和“slowly”学生就明白了。
讲虚词时,“和”什么时候是连词,什么时候是介词,只要告诉学生就像英语中的“and”和“with”就行了。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学生对文言文再也没有惧怕感了,我班上的学生的文言文的得分总是很高,在同类班级中,总是处于领先
三、类比推测,完美理解
英语的阅读理解占英语考试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而解答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
英语作为外语,我们背得再多,总有些单词是不熟悉的,我们不可能停在那里不走,再等还是不认识,兴许往下读的时候,就会带动前面不理解的,而文言文其实也是这样,需要通篇理解了,有些不熟悉的也可以通过相互联系变得好理解了。
而文言文和英语阅读理解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使文章变得有情境,想象事情发生的画面,用人之常情去理解,无论是文言文还是英语的阅读理解,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如,《项脊轩志》中“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中的“往往”只要我们想象画面就呈现在眼前,分家了,当然会用一些墙隔开,这个“往往”就很容易理解成“到处”的意思了。
其实,关于文言文教学,类比方法只是用联系的方法教学中的一种,其他实用的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而其实不止是类比英语,只要是可以用来帮助教学的,都可以借来类比。
我相信只要我们多思考,即使再枯燥的内容也会因为我们的善于思考而变得有活力而容易被学生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