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构式语法

合集下载

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构式语法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解析框架,近年来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紧密结合,提出语法构式是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基本单位。

对于二语教学而言,构式语法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教学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通过分析构式语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实践,揭示其对二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如何在二语教学中有效应用构式语法理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二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构式语法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式语法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其核心观点在于强调语言中的构式,即语言中的形式与意义的配对,而非仅仅依赖于词汇或语法规则。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构式组成的,这些构式包括词汇构式、短语构式以及句子构式等。

这些构式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并且不受组成成分的语义限制。

在构式语法理论中,语言使用者被视为构式的使用者,而非简单的语言规则的应用者。

语言使用者通过不断接触和使用语言构式,逐渐形成对构式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这种理解和使用能力不仅仅是基于规则的,还包括对构式整体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构式语法理论还强调构式的层级性和网络性。

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构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构式之间通过共享某些成分或结构关系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构式网络。

这种层级性和网络性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实现各种复杂的交际目的。

在二语教学中,构式语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教学方法。

通过关注语言中的构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构式语法理论也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构式语法理论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构式语法刍议

构式语法刍议

构式语法刍议构式语法是在认知语言学批判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背景下产生的。

构式语法使人们的研究焦点重新回到构式上来,主张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形义配对体,力主从完型和整体的角度解释语言。

构式具有体验性,整合性,原型性,多义性,层级性,因语言而异,句法、语义、语用相融合等特点。

标签:构式语法构式句法语义语用认知语言学为当前语言学的主流学派之一,构式语法处于该学科前沿。

构式语法是一批国外学者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反思生成语法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现已成为一门显学,是当今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构式语法使人们的研究焦点重新回到构式上来,主张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形义配对体,力主从完型心理学和整体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语言。

构式语法是关于语言和语法的理论体系。

构式语法处于认知语言学的前沿,为我们带来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即“构式观”。

构式语法为我们提出了若干研究语言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构式语法创立的历史背景构式语法创立的代表性人物有Fillmore、Kay、Lakoff、Goldberg、Croft等。

目前,构式语法可以分为三大流派:一是Fillmore和Kay的构式语法;二是Lakoff 和Goldberg的构式语法;三是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

尽管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工作的不同学者们具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学术理念。

构式语法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学者首推Goldberg。

构式语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只有把它放在当代语言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了解这门学说产生的历史原因,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理论观点。

(一)对形式语言学理论反思的结果构式语法是对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理论反思的结果,因此只有了解乔姆斯基的学说,才能解读构式语法的理论学说。

比如形式学派认为语法是多层的,表层结构的下面还有深层结构;构式语法则认为语法是单层的。

在研究对象上,构式语法与形式语法形成互补,形式语法一般只关注那些最常见、最一般的语法结构;构式语法则认为语法结构不论核心与边缘,都有相同的理论价值,因此具有同等的研究价值。

构式语法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构式语法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构式语法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徐海东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20年第04期在英语学习中,语法能否熟练掌握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前提条件,而构式语法理论则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

为此,本文主要就构式语法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构式语法理论的优势比起传统语法教学来说,构式语法教学将自身的优点完全体现了出来,尤其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句型,构式语法能够阐释得更为清晰。

构式语法打破了传统语法对词汇和语法之间的界定,二者进行融合,这样能够更好地以整体的角度對二者进行理解,不受任何拘泥。

此外,构式语法架构了句法结构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一些传统的句法中,句法结构之间存在表层和深层的区分,而构式语法理论则对不同句法的结构同样重视。

二、构式语法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在传统教学中,英语语法注重讲解,强调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

而构式语法注重将整体的语言观强调出来,其有着自身独立于组成成分的整体意义,此意义是不可能从组成成分或是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中推导出来,表达的是部分之和小于整体的含义。

构式的教学观念更为注重教学中形式与意义的相互结合,基于理解意义的前提下,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二)从具体到抽象构式语法注重语言的输入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同一层次。

认知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与个体的各种经历以及个体与外界的环境互动息息关联。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等各方面吻合,则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只有学生亲身体验过后,才能对语言有全方位的认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语言和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亲身体验到具体实例中进而慢慢分析出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方式、技能、认知能力等都会有一定掌握。

构式语法研究综述

构式语法研究综述

构式语法研究综述
构式语法是一种较新的语言学理论,旨在探究语言中的构式,即词汇
搭配结构。

它认为语言中的意义是通过各种搭配结构实现的,因此,构式
语法致力于探究词汇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句法结构的联系。

以下为构式语法
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
1.构式的概念:构式是由词汇和句法成分组成的语言结构。

它描述了
语言中词汇搭配的特点,例如,动词与它后面的名词搭配形式,介词与它
后面的名词短语搭配形式等。

2.词典构式学:研究构式在词典中的表现形式,包括词典中的例句和
例句中的构式。

3.搭配性:探究不同词汇之间的搭配,例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
动词与介词的搭配等。

4.句子构式:研究句子中词汇的组合方式,例如,主语与谓语的组合、动词与宾语的组合等。

5.结构倒位:探究句子中词汇顺序变化对句子意义的影响,例如,主
语-谓语结构与谓语-主语结构的差异。

6.权衡分析:研究在不同语言结构之间进行权衡的语言处理过程,例如,词语顺序与词性的权衡、语言认知成分的权衡等。

构式语法是将词汇与语法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研究构式结构,探究语言的内部机制,从而提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构式语法 整体意义-定义说明解析

构式语法 整体意义-定义说明解析

构式语法整体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构式语法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关注的不是单个词语或短语的结构和意义,而是句子和篇章的整体结构和意义。

它通过分析句子中的各种构式(即固定的语法模式)来揭示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和意义关系。

构式语法的出现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构式语法的基本概念、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以及对整体意义的贡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构式语法,并认识到它对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构式语法的基本概念和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构式语法的基本概念,以及构式语法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同时重点讨论构式语法对整体意义的贡献。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构式语法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构式语法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构式语法及其对整体意义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

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构式语法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整体意义的贡献。

通过对构式语法的基本概念和在语言学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构式语法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展示构式语法对于理解语言整体意义的重要作用。

最终,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的阐述,对构式语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意识到它对于语言学研究和语言理解的意义和价值。

2.正文2.1 构式语法的基本概念构式语法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强调语言中的结构和整体意义的关系。

在构式语法中,句子被看作是多种语法结构的组合,而这些结构被称为构式。

构式可以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甚至更大的单位。

构式语法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点:1. 结构的重要性: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结构对理解整体意义至关重要。

句子中的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意义的关联都是构式语法关注的重点。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构式语法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构式语法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构式语法浅析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构式语法一.引言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理论,构式语法由于其处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前沿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xxxx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只有二十余年发展历程,但却因为它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对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构式语法以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语言的本质,打破了语言学研究领域固有的模式,使先前未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现象有了新的突破口,是语言学理论的创新。

二.构式语法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具体理论(一)产生背景比较传统的形式语言学理论强调模块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天赋的,而习语是只是语言中有问题的或者是个别的语言现象。

因此,传统的语法理论中并未对习语这类语言现象进行阐释。

学者Fillmore和Kay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年开始研究习语,逐渐形成了构式语法理论,从而弥补了语言学上的不足。

构式语法的产生主要源于三个关键理论:一是Fillmore学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 Grammar),该理论强调句法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关系;二是Lakoff学者在1977年提出的格式塔语法(Gestalt Grammar),他认为整体并不是各部分之和,整体的意义大于各部分相加的意义;三是Fillmore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立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理论,该理论认为要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需先具备概念结构,也就是语义框架的知识。

这三种理论奠定了构式语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具体理论1.构式语法的定义知名学者Adele E.Goldberg在1995年发表了博士论文《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并在美国出版,并标志着其独具特色的构式语法理论的诞生。

根据Goldberg的观点,构式语法的定义是:凡某一语言型式(pattern),如果其形式和功能的某些部分不能严格地从其组成成分或已知的结构中得到预测,就可称为是一个构式。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1.“构式”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内涵: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纪90年代由Charles J. Fillmore,Paul Kay 和Adele E.Goldberg 等人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

它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构式”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单位,后来有了“构造”的意思。

目前,最为流行的是Goldberg的定义:“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meaning)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s)。

理论背景:(1)上个世纪60 年代Fillmore 的格语法( Case Grammar,Fillmore 1968,Dirven and Radden 1987) 演变来的;(2)1970 年代后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Lake (1977) 建立的生成语义学或格式塔语法( Gestalt Grammar)。

2.“构式”的核心思想、类型、主要支派及研究重点核心思想:研究语言的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

构式意义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等语用意义,并且所有这些与构式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

构式是一种对语言的全息解释(图示2—1):图2-1类型:(1)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2)图示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及物、不及物、双及物、“把”字句、“被”字句等抽象句型。

主要支派:(1)Goldberg,A.E.& Lakoff,G..(2)Fillmore,C.J.& Kay,P.(3)Croft,W. &Talor,J.R. (4)Langacker,R.W.研究重点:词汇语义(lexical semantics)、标记性构式(marked structions)、题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3.国内的主要代表学者(部分学者观点、论文的罗列)张伯江1999:探讨了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是最早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研究汉语现象的,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构式研究由此引进国内。

构式语法家族概览

构式语法家族概览

构式语法家族概览
构式语法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的一种语法理论和适应几乎整个语言门类的研究方法和流派。

构式语法脱胎于认知语法,是对形式语法的悖逆,在本质上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但是目前已经具有独立作为语言研究范式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构式主义已经形成独立的研究流派。

“构式”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单位,后来有了“构造”的意思。

传统语法著作借用这个词描写语言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构式语法.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

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

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浅译构式语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本观点,最后对该理论做了简短的评价,指出该理论在为语法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

【关键词】构式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框架语义学
一、前言
当今语言学界被分成了两大部分: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

构式语法理论则属于后者,它是于80年代末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指的是Adele E. Goldberg和Kay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构式语法理论。

二、构式语法产生的背景
我们知道一种新事物的诞生肯定是在批判旧事物的基础上实现的。

因此,构式语法理论的产生也是在批判传统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确切的说是在批判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传统的语法分析大多是从词汇的语义、语法功能和形式等出发来研究的,对语法现象的分析常常是从主要组成成分入手。

转换生成语法属于形式主义学派,是由形式语法学家乔姆斯基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他认为仅仅描写语法形式是不够的,而要探索隐藏在语法行为背后的人类普遍的“语法能力”,这种语言能力通过一套“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从而把意义和形式结合起来,把静态描写提高到动态描写。

而且,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

三、构式语法理论简介
构式语法学家力图运用构式语法来描述和解释所有类型的语言结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所谓的“核心语法”中所定义的语言结构。

通过分析和研究非核心结构,人们可以对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因为可以用来解释那些边缘的、非核心结构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解释那些非边缘的、核心的语言结构。

构式语法将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视为一个整体,它认为:语言的功能使语言的形式得以形成或改变,因此对语言的形式研究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只要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结构中预测出意义就可以称为构式。

构式语法理论与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具有内在的联系。

可以说构式语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框架语义学,而且基于体验的语言研究方法。

其认识论、方法论与认知语言学一脉相承的。

在构式语法中,词库和句法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语义和语用之间也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四、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
在构式语法中,构式被认为式语言中的基本单位。

Goldberg把构式定义为:“当且仅当C 是一个形式—意义的结合体,且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组成成分或其他既有
构式中严格推导出来时,C是一个构式。

”根据构式的定义,我们不难得出如果语法中存在的其他构式的知识不能完全预测某个构式的一个或多个特征,那么该构式在语法中是独立存在的。

(Goldberg, 1995)
1.单层面—不可逆性
构式语法是单层面的,是不可以逆向推倒的,也就是说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no derivations)。

Kay(1995)认为,当且仅当某语言中存在一套构式,而这些构式能够组合起来产生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和语义的确切表征式时,这个句子才被语法确认为合格。

例 (1) Peter faxed Tom a letter.
例 (1)包含了多种构式:主谓构式、双宾构式、限定构式(不定冠词“a”)、过去时构式以及与该句中5个词相对应的5个简单的词法构式所产生的。

2.信息的综合性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句法意义跟语义和使用的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语义和语用之间是没有严格的分界线的。

因为,每个句式的具体句法形式跟意义和用法这两个方面的规约话是直接相关的。

3.共性—遗传等级模式
构式语法学家认为构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构式与构式之间一般来说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构式之间的共同点构成这些构式的共性,这些共性本身也是一个构式,该构式的特性通过遗传关系传给更加具体的构式,这就是所谓的共性—遗传等级模式。

例 (2) a. The woman who she met yesterday.(她昨天遇到的那个女人)(限制性定语从句)
b. Abby, who she met yesterday.(Abby, 她昨天遇到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c. Bagels, I like.(硬面包)(主题句)
d. What do you think she did?(你以为她做了什么?)(特殊疑问句)
可以看到以上每一种句型又都继承了左偏离结构共有的特点:左偏离构式包括两个姐妹结,左结需要满足右结中谓词对价的要求,右结是最大的动词短语,有无主语均可。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左偏离这个更为概括的构式,找出这些不同句型之间所共有的特性。

五、构式语法理论简评
1.构式语法理论的贡献
构式语法理论的诞生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王力先生就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认为该句式“表示处置”,这其实说的就是“把”字句的句法意义。

朱德熙先生也提出了“高层次的句法意义”。

构式语法理论对语法研究的贡献,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理论上讲,构式语法扩展了语法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补充了生成语法学派的不足,使语法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以前不好解释、或以前想不到去解释的语法现象。

可以有效的解释人们在交际中运用不同句式来表达不同意思和情感的原因。

2.构式语法理论的局限性
构式语法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在为我们语法研究提供新视角、开辟新视野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该理论局限性。

首先,由于构式语法具有单层次,不可逆性。

它就不能像转换生成法那样可以产出许许多多的句子,因此,使语言的能产性大大降低了。

其次,构式语法认为构式之间是不存在“转换”的,因此,造成了每一个构式之间的“孤立
无援”,使得用来表达相同的意义不同构式之间缺乏联系,最终造成了同一句法层面上不同构式的“割裂”。

例(3) 小明打破了花瓶。

(4)花瓶被小明打碎了。

(3)和(4)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构式,但指的却是同样的内容,意思都是“花瓶碎了,打碎它的人是小明”。

虽然所指一样,但是由于运用了不同的构式,其表达的句法意义就会各不相同。

六、结语
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理论,其自身也有着先天的不足和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励,使该理论更加的趋于完善,为研究语言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Fillmore, C. J. The Mechanisms of“Construction grammar”. 1998.
[2]Goldberg, A. 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95.
[3]顾阳.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J].现代外语,1997,3.
[4]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