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berg1995构式语法3
Goldberg的构式语法研究

Goldberg的构式语法研究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是当前国际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Goldberg认为构式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研究的中心,在她的专著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中全面阐述了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研究单位、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标签:构式语法理论基础基本单位研究取向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Charles J.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的基础上兴起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其主要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论元结构构式(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的研究,以Adele Goldberg为代表,重点研究论元结构构式的意义、动词与构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式之间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二是词汇语义(lexical semantics)和有标记构式(marked constructions)的研究,以Charles J.Fillmore和Paul Kay为代表,主要针对一个个具体构式的研究。
Goldberg是构式语法的领军人物,她认为英语中的基本句子都是构式,构式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研究的中心;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并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独立于句子的构成成分而存在。
一、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在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一书中,Goldberg全面阐述了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基本研究单位、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构式语法以框架语义学为基础,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坚持功能主义的语言观。
其功能主义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Goldberg(1995)的两个著名的假设上。
基于Goldberg构式定义的构式与构式语法研究——兼谈现代汉语构式与构式语法研究思考

角下 的现 代汉 语研 究也 颇具 实用 价值 。如 陆俭 明( 2 0 0 8 ) 讨
论 了构 式语 法 理论 的价 值 与局 限 , 邓云华 ( 2 0 0 7 ) 、 石 毓 智
( 2 0 0 7 ) 讨论 了构 式 语 法 理 论 的进 步 与 局 限 。作 为 一 个 产 生 于 国外 的语 法 ,其研 究 视 角 与 方 式 必 有 其 不 同 于 国 内 研 究 的 独特 性 。本 文试 图在 理 解 国外 语 法 学 家 的构 式理 论 的基 础上 , 思 考 现代 汉 语 的构 式 及 构 式 语 法 研究 , 以求 教 于 学界 。
现出较 为全面 的解释性 与应用 性 。在 众多研究 理论 中 , 又 以 G o l d b e r g 的近期研 究为重 点 。
在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 A C o n s t uc r t i o n G r a mma r A p p r o a c h t o
式语法 , 并 对 构 式 提 出 了 明确 的 定 义 , 而 国 内的 现 代 汉 语 研 究 也 在 构 式 语 法 的 启 迪 下 不 断 发 展 。 本 文 以G0 1 d b e r g 对 于 构 式 的 定
义为基础 , 深入 研 究、 分析 构式 的定义 , 并反 思 国内现代 汉语 的构式及 构 式语 法研 究。
经验 的基本 情景 的寓意结 构直接 相联 ” ( G o l d b e r g : 1 9 9 5 ) 。
Ar g u me n t S t uc r t u r e 中, G o l d b e r g ( 1 9 9 5 ) 对构式 的定义 是 :
C 是 一个 构式 . 当且仅 当C 是 一个 形式一 意义 的配 对 ( F i
构式语法之“构式”--从语言学史角度分析

构式语法之“构式”--从语言学史角度分析摘要: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包括语素、词、半固定和固定的习语以及抽象的句型,跨语言的多个层次。
但是对于这一界定,构式语法学派内部仍存在分歧。
本文在追溯构式概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各学派之间的看法和观点,并且结合具体实例双宾构式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构式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双宾构式1.引言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从创立至今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它已经发展成一种比较系统的语言学分支,有自己一套分析语言现象的程序和手段,而且在国际语言学界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2001年至今,国际构式语法研讨会已举办了4次,分别于2001年4月在美国加州的Berkeley, 2002年9月在芬兰的Helsinki,2004年7月在法国的Marseille和2006年9月在日本的Tokyo进行。
国外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Fillmore, kay, Goldberg, Croft, Fried, Boas and Sag等。
关于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有国内学者翻译成: “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造,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结合体,而且其形式和意义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造的组成成分或其他业已存在的构造中推出来。
”但是国内学者也有批判这一定义的,石毓智(2007:109)认为这一定义既混同了两种性质很不一样的语言单位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没有带来任何实际的研究效用,而是徒增混乱。
本文将以语言学史的角度出发,追溯构式概念的发展历史,结合各学派的观点,并且结合实例初探双宾构式的特点,从而分析出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及不足之处。
1.构式概念的发展历程2.1 传统语法最早使用“构式”(construction)这一概念的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
构式语法

Let alone; all of a sudden; blue collar, white elephant 汉语中的“蓝领”“木马”“伤风”
例 (1) Peter faxed Tom a letter. 例 (1)包含了多种构式:主谓构式、双宾构式、 限定构式(不定冠词“a”)、过去时构式以及与该句 中5个词相对应的5个简单的词法构式所产生的。
2.信息的综合性
3.共性—遗传等级模式 构式语法学家认为构式本身是一个完整
的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构式与构 式之间一般来说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构式 之间的共同点构成这些构式的共性,这些共性 本身也是一个构式,该构式的特性通过遗传关 系传给更加具体的构式,这就是所谓的共性— 遗传等级模式。
Construction Grammar 构式语法
TG语言学派的几个假设: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
1. 人们的语言能力是天赋的,是与其他认知能力平 行独立的一个模块,在语言能力这个总模块中还可 细分出若干子模块,如音位、句法、语义等。
What is construபைடு நூலகம்tion?
Definition 1:Construction is pairing of form and meaning or 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s.
( Jackendoff, 1997; Kay & Fillmore, 1999)
Goldberg构式语法

1. 为了解释副词和附加语的分布: 2.*JJoo为ee wc了aar解lekee释nde替idnti代ontt(ohetphrreeoeormompotmsiolons)wlol或wy.l阻y. 塞(blocking)现象 3e. g.构不式会的用解fle读w(和飞翻)代译替soared(翱翔)
4. 得出正确的推论
与(没该有配偶碰处到于裂夫缝妻)关系中,共同相处直至一方死亡。 Sally crowled over the crack in the ground.
b(碰oy到c裂ot缝t:)避免从某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目的是为了表示不满
或致使该公司政策改变或业务停止。
Sam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3.2构式之间的理据性——“传承”
•源于计算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用以描述数据结构,编程和知识表征系 统中应用
•描述语言概括的一种形式
3.2.1传承的普遍特征
——语法信息如何储存于构式分层中
① 正常传承模式(Normal Mode of Inheritance)
C1
C1
Notation(标注)
C2
C2
完全传承模式
谈构式语法与英语语句的理解-模板_0

谈构式语法与英语语句的理解摘要:Goldberg的构式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也使我们对英语语句的理解机制有了新认识。
构式是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统一体。
Goldberg的构式语法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笔者认为若能将动词的动态性意义与构式意义相结合会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有助于语句理解。
一、引言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简称CG)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语言的一种新方法,由(1990), Adele (1995)和Paul Kay(1995)等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
构式语法理论是根据Fillmore(1982)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思想形成的,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语法理论体系,国内已有若干文献用以研究汉语及英汉语对比分析。
二、构式语法的认知基础人类不是通过先天赋有的能力习得语言的,赖以掌握语言的输入是十分丰富的,且习得语言与习得其他知识一样,都借助于一般的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结构受到语言使用的影响,语言的功能使语言形式得以形成或改变。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一个句式就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类似于格式塔完形(Gestalt),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意义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句式整体意义的形成是由一些基本认知原则如“顺序原则”、“相临原则”、“包容原则”和“数量原则”在不同的概念域中反复地起作用,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小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
三、构式语法要素包括论元结构与图式构式。
抽象概括的句型在构式语法里,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叫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而半固定习语以下的构式都称为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 )(Fillmore, 1990),本部分将重心放在后者的探讨上。
谈构式语法与英语语句的理解-模板

谈构式语法与英语语句的理解摘要:Goldberg的构式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也使我们对英语语句的理解机制有了新认识。
构式是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统一体。
Goldberg的构式语法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笔者认为若能将动词的动态性意义与构式意义相结合会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有助于语句理解。
一、引言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简称CG)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语言的一种新方法,由(1990), Adele (1995)和Paul Kay(1995)等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
构式语法理论是根据Fillmore(1982)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思想形成的,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语法理论体系,国内已有若干文献用以研究汉语及英汉语对比分析。
二、构式语法的认知基础人类不是通过先天赋有的能力习得语言的,赖以掌握语言的输入是十分丰富的,且习得语言与习得其他知识一样,都借助于一般的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结构受到语言使用的影响,语言的功能使语言形式得以形成或改变。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一个句式就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类似于格式塔完形(Gestalt),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意义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句式整体意义的形成是由一些基本认知原则如“顺序原则”、“相临原则”、“包容原则”和“数量原则”在不同的概念域中反复地起作用,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小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
三、构式语法要素包括论元结构与图式构式。
抽象概括的句型在构式语法里,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叫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而半固定习语以下的构式都称为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 )(Fillmore, 1990),本部分将重心放在后者的探讨上。
简论构式语法

简论构式语法摘要:构式语法理论是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原型,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语法理论。
传统的语法理论主要采用模块式的方式分析语言,把形势和语义划分到不同的模块,但是构式语法认为构式就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本文主要是对构式语法理论,构式语法的特点,它的优越性及不足作了相对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构式语法特征优越性缺点1.引言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新理论,源于认知语言学和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构式语法有了它独立的系统语言观和分析语言的一整套理论。
它认为语法是语义和形式的结合体,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新的认识,有区别于传统语法的优越性,能够帮助解释许多传统语法解释不了的语言现象。
但是它也有很多自己的局限性。
2.构式语法理论简介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传统语法对语言现象的研究主要是从词汇的语义、语法功能和形式等出发,期中以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为主。
这种传统的语法研究思路解释了很多复杂的语言现象,如“看了三天了”的歧义格式的分析,传统语法的研究是把动词划分为延续性动词和短暂性动词两种,延续性动词和短暂性动词又可以基于词语的意义再往下分,这是一种由下至上的语言分析方法。
但是有很多语言现象是无法用这种方法分析的,例如:“十个人坐一条板凳”和“一条板凳坐十个人”这两个句子都是语义明确的正确的句子,但是“我坐板凳”却不可以说“板凳坐我”。
这种情况就无法用上面的层级理论分析。
做—说这种特点不应该是由某个个体的词项赋予的,而是由某种结构赋予的,也就是“构式”。
除此之外,也是很多语言现象,如组合词组、习语等是运用传统语法的模块式理论无法解释的。
如“let alone”“by and large”“all of sudden”。
针对传统语法研究出现的问题,语言学家开始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更好地解释语言现象,于是就出现了“构式语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构式的特征
1 体验性与抽象性 2 基础性与进化性 3 概括性与独特性 4 套叠性与整合性 5 独立性与互动性
6 静态性与动态性 7 原型性与多义性 8 分类性与分层性 9 传承性与限制性 10 理据性与象似性
1.概述:构式语法优点
避免循环 论证
语义的 经济性
避免不合理的 动词意义
构式语法优点:
最大经济性原则 (The Principle of Maximized Economy)
理据性:特定构式的特征可被预测的程度性
•源于Saussure:虽然词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任意的符号,但 是词作为整体是有理据的。 •Langacker(1987):介于预测性和任意性之间的概念 eg.scissors, pants,glasses…
1.概述:理论背景 Lakoff的隐喻认知观及构式分析法
Fillmore等的习语分析方案、框架语义学等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众多观点
1.概述:“构式”定义
修改了Langacker的定义
不可预测性
“C is a CONSTRUCTION iff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Fi , Si > such that some aspect of Fi or some aspect of S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 part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
主要内容
1. 概述
理论背景、构式定义、构式特点、构式分析法优点
2. 动词和构式的互动 角色互动、意义互动
2.1动词义、构式义的性质 2.2动词参与者角色和构式题元角色的侧显特征 2.3动词和构式的互动(相容和压制) 2.4动词和构式可能存在的关系:
3. 构式之间的关系
3.1语言组织的相关心理原则及语言的同构性和理据性 3.2构式之间的理据性——“传承” 3.2.1传承的普遍特征——语法信息如何储存于构式分层中 3.2.2构式间的四种传承关系
成功转移)bring, take… 造成瞬间作抛物线移动的动词:throw, toss… 在某个直指方向中持续致使动词:give, pass…
B.施事在条件得到满足后致使接受者 受到受事:promise, owe…(与条件满足
有关的给予类动词)
C.施事者致使接受者收不到受 事:refuse,deny…(拒绝类动词)
与(没该有配偶碰处到于裂夫缝妻)关系中,共同相处直至一方死亡。 Sally crowled over the crack in the ground.
b(碰oy到c裂ot缝t:)避免从某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目的是为了表示不满
或致使该公司政策改变或业务停止。
Sam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非只有一个固定不变、抽象的 意义,而是通常包括许多密切联系的 意义这些意义共同构成一个家族。
体验性
每个小句层面的构式都可以看作是一 个与人类经验有关的情景。如动结构 式(发动者致使某物改变状态)、致 使—移动构式等。 (Scene Encoding Hypothesis)
增加
↓
构式压制
构式题元角色→动词参与者角色
减少:消显,切除,合并,零补
语义连贯原则(the Semantic Coherence Principle) 动词的参与者角色与构式的题元角色在语义上相容 对应原则(the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动词所侧显的参与者角色与构式侧显的题元角色相融合
《构式:题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Adele E. Goldberg(1995)
Contents
1.Introduction 2.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erbs and Constructions 3.Relations among Constructions 4.On Linking 5.Partial Productivity 6.The English 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 7.The English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 8.The English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9.The Way Construction 10. Conclusion
“…morpheme are clear instances of constructions in that they are pairings of meaning and form that are not predictable from anything else.”(1995:4)
构式范围扩至微观层面——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 ↓↓
Syn
V
SUBJ OBJ1 OBJ2
•动词参与角色的隐没
(Unexpressed Profiled Participant Roles)
1.消显(shading/deprofile):如被动态构式 2.切除(cutting):如中动态构式 * This bread cuts easily by Sarah. 3.角色合并(role merging): 如反身构式 4.零补(null complements):
正常传承模式
3.2.1传承的普遍特征
——语法信息如何储存于构式分层中
②多重传承模式(Multiple Inheritance Model)
C1’
C1
C1’’
C2
多重正常传承模式(Multiple Default Inheritance)
3.2.1传承的普遍特征
——语法信息如何储存于构式分层中
③多重进入模式(Full-entry Model): 多重传承过程的信息选择冲突情况
E.施事使接受者能收到受事 permit,allow…(允许类动词)
F.施事者有意致使接受者收到 受事:制造类动词bake,make… 获得类动词get,grab,win…
D.施事者做出动作致使受事 者在未来某个时间受到受事 leave,grant…(未来转移类动词)
A.中心意义:施事成功致使接受者受到受事(实际的
①减轻词库负担 ②符合语言习得规律
维持组合性
来自儿童语言习 得的证据支持
来自句子加工 的证据支持
2.动词和构式的互动
1. What’ s the nature of verb meaning?
2. What’ s the nature of construction meaning? 3. When can a given verb occur in a given construction?
2.3动词和构式的互动
类型:完全一致、部分一致、很不一致、意义相反
意义互动 内容
具体例示 转喻关系:工具、结果、条件、方式、意欲
a. He hammered the metal flat.(工具) b. The train screeched into the station.(结果) c. Mary baked her son a cake.(条件) d. She kicked her way into the room.(方式) e. Tom aimed at Jack.(意欲)
3.2构式之间的理据性——“传承”
•源于计算机科学,用以描述数据结构,编程和知识表征系 统中应用
•描述语言概括的一种形式
3.2.1传承的普遍特征
——语法信息如何储存于构式分层中
① 正常传承模式(Normal Mode of Inheritance)
C1
C1
Notation(标注)
C2
C2
完全传承模式
2.1动词义的性质
框架语义学:Meanings are relativized to scene. ——Chartes Fillmore(1977a)
名词
动词
动词的意义也需要框架语义知识,并且包含丰富的世界 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2.1动词义的性质
mSaallryrsyk:ip与p一ed个o配ve偶r举th行e宗c教ra仪ck式in,t导he致g法ro律u身nd份.的变化,并愿
角色互动:构式和动词角色相容时
CAUSE-RECEIVE<agt, rec, pat> HAND<hander,handee,handed>
接口
Sem CAUSE-RECEIVE < age rec pat
>
R
R:instance means
HPARNEDD
↓
< hander handee handed >
构式题元角色的侧显:
Every argument roles linked to a direct grammatical relations(SUBJ,OBJ,orOBJ2) is constructionally profiled.
(每一个被连接到直接语法关系的题元角色都在构式中被侧显)
Direct grammatical relations serve to distinguish certain arguments semantically and/or pragmatically.
判断动词参与者角色被侧显标准:所有在句法上得到表达的参 与者角色被侧显,并且仅有这些角色被侧显;
判断构式题元角色被侧显标准:所有被表达为直接语法关系的 题元角色得到侧显;
2.3动词和构式的互动:角色互动和意义互动
相容:CAUSE-RECEIVE<agt, rec, pat>
角色互动
HAND<hander,handee,ha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