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updated)

合集下载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是指对语言学习过程和语言学习者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认知学、教育学等,并以此为基础为外语教学提供指
导和启示。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学习理论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特点,并根
据不同的学习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个重要的语言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派,该学派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能力的训练
和习惯的形成过程。

这一理论对于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教师应该强调语言学
习的反复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正面
的反馈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
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语言学习理论能够对外语教学起到指导和启示的作用。

比如社会
文化学派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为了交际而存在的,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
能力。

情感认知学派认为情感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
感投入和积极态度。

语言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和
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英语学科教育学九大理论

英语学科教育学九大理论

英语学科教育学九大理论(The nine theories of English subject educology)1、Brunner ‘s 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Character: students interact with environment by exploring manipulating objects and wresting questions and controversies or performing experience.Advantages: 1. Encourage active engagement2. Promote motivation3. Promote autonomy responsibility independence4. Promote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Disadvantages: waste a lot of time and do it uneasy, maybe the students learn knowledge not the teacher requirement2、Chomsky’s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 an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one of proximal is distance between potential developmental level and actual developmental level of solving problems. Character: need help---independent solving3、Skinner’s verbal behaviorCharacter: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process of habitat formation and set of habitatUS---UR(unconditional stimulus--- unconditional response)CS---CR US+NS---UR (neutral)Chomsky against it because he think it is lack of evidence.Disadvantages: the theory overlook the speaker intern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target language and mother tongueDisadvantage:not all language errors can be predicated4、Piaget’s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1.The Sensory-motor stage from ages 0-2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2.The Preoperational stage from ages 2-7(understanding symbols)3.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from 7-11 (mental tasks and language use)4.The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from 11 onwards(dealing with abstractions)5、Cogni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 view1.Ausubel’ s 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Meaningful learning instead of rote learning, students must relate new knowledge(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to what they already know.2.Cognitive theoryCognitive psychologists se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knowledge systems that can eventually the called automatically for speaking and understanding.6、The discourse theory(result from language use)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cludes:1.the knowledge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2.the knowledge of rules of speaking3.the knowledge of how to use and respond to different types of speech acts andsocial conventions4.the knowledge of how to use language appropriately7、The speech act theoryCharacter: actions (say something is the way of doing something)Propositional meaning and Illocutionary meaningLocutionary act: say something with a certain meaning in traditional sense……Illocutionary act: convincing persuading deterring……1.Assertives2.directivesmissives4.expressives5.declaratives8、The universal grammarPositive evidence and Negative evidenceDirect access: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sIndirect accessPartial accessNo accessDisadvantages: 1. UG proponents have to deal with acquisition to account for the language itself 2. Chomsky only learned the core language not learn peripheral grammarmunication is discarded 4. Methodological9、The monitor model hypothesis1.The acquisition-learning theory(acquisition is subconscious and learning is conscious)2.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3.The input hypothesis(The understanding input; The relevant input; no grammaticallysequenced)4.The monitor hypothesis(1.there must be enough time 2. Focus is on forms not meaning 3.The learner must know the rule)5.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引言外语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

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并提供高质量的外语教育,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

本文将探讨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并分析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外语教学的理论创新1.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是外语教学的基石之一。

它强调语言的功能和运用,提倡使用真实语言材料和真实交际情境进行教学。

这一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关注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对语法规则和词汇的掌握。

通过创设真实交际情境,学生可以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语言的学习过程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

这一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他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因素理论情感因素理论认为情感对语言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的效果密切相关。

这一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创造积极的情感环境来促进语言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许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成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外语教学的实践创新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普遍。

通过使用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丰富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言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真实的任务和情境,学生参与到语言交际中去,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实践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3.跨文化交际的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越来越重要。

外语学习的理论与科学方法

外语学习的理论与科学方法

外语学习的理论与科学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

掌握一门外语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还可以拓宽个人的视野,增加就业竞争力。

外语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必修课。

外语学习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非母语者来说。

要想在外语学习领域取得进步,不仅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需要科学方法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外语学习的理论与科学方法,以期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指导。

外语学习的理论外语学习的理论主要包括语言习得理论、交际教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等。

语言习得理论是外语学习理论的核心,它主要探讨外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天生的能力,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语言使用来习得语言。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需要模仿和使用目标语言,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输入,逐渐习得外语。

交际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是用于交际的工具,强调语言教学应该紧密结合交际能力的培养。

认知语言学理论则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认知支持。

外语学习的理论为学习者提供了知识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理论只是外语学习的起点,要想真正取得进步,学习者还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外语学习至关重要。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加速语言习得过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科学学习方法:1. 多维输入法多维输入法是外语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它主张学习者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接触目标语言,包括听、说、读、写以及文化背景的了解。

多维输入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全面提高对目标语言的理解能力,加速语言习得过程。

2. 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进行语言学习的方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来模拟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从而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情景模拟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语境和语用规则。

3. 多元素记忆法多元素记忆法是一种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记忆的方法。

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含了语言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学等学科的内容。

对于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外语教学的理论1.语言学理论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它包括音、形、义和用法等多个方面。

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语素等都需要在外语教学中作为重要的素材。

2.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外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研究了外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规律。

因此,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应该从自己的语言认知能力出发,有针对性的将知识点牢记于心。

3.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外语教学的指导思想。

对于语言习得者而言,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不同,因此,老师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所了解。

二、外语教学的实践1.教学内容的选择外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程度、年龄、语言认知能力来选择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外语教学是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过程,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能力、学习方式等多种因素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运用小组活动、语言任务和语言对话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外语的理解。

3.自我反思和教学改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变化和进步需要老师们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教学改进。

老师应该不断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来深思熟虑,整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方式,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外语知识。

三、结论外语教学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和语言认知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外语知识。

同时,老师也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进和自我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语言学习之路铺开一条开阔的道路。

外语学习的理论与科学方法

外语学习的理论与科学方法

外语学习的理论与科学方法首先,外语学习过程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听力,主要是通过听懂外语的语音和语调,逐渐掌握外语的听力技能。

第二阶段是口语,主要是通过模仿和练习外语的语音、单词和句子,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阶段是阅读,主要是通过阅读外语文本,扩大词汇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阶段是写作,主要是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四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练习。

其次,外语学习的理论包括认知学派、社会交际学派和行为主义派等。

认知学派强调学习者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通过认知过程来建构知识;社会交际学派认为交流和交际是学习的核心,强调学习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行为主义派注重刺激和反应,通过反复操练形成条件反射,提高学习效果。

这三种理论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外语学习。

再次,外语学习的科学方法包括激发学习动力、创设有利学习环境、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首先,激发学习动力是指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理解学习意义和价值,以及给予适当的奖励和反馈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创设有利学习环境是指提供适合学习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如音频、视频材料的使用、创设语言实践场景等,以提供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

最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任务型教学法、沟通式教学法等,以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外语学习者的策略也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而自主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过程。

常见的外语学习策略包括注意策略、归纳与演绎策略、联想记忆策略等。

通过运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学习外语,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外语学习的理论和科学方法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遵循和运用的原则和方法。

在实际学习中,学习者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结合系统的外语学习理论,全面提高外语学习能力。

外语教学与语言学理论

外语教学与语言学理论

外语教学与语言学理论外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而语言学理论则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外语教学与语言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1. 外语教学的定义与重要性外语教学是指教授非母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外语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掌握外语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还能促进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 语言学理论的概述与分类语言学理论是对语言现象进行研究与解释的学科。

主要分为结构主义、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不同的学派。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结构及其规则,生成语法关注语言的生成过程和语法规则,认知语言学则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

3. 外语教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通过对语言结构和规则的研究,提出了教学重点应放在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的掌握上。

例如,在教学中强调语言的音、形、义的规律,注重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

4. 外语教学与生成语法语言学理论生成语法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生成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转换进行的,而在外语教学中,也可以将这种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句子构建复杂的句子,培养其对语法规则的应用能力。

5. 外语教学与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在外语教学中,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借助图像、情景等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含义。

6. 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启示和挑战外语教学理论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何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等。

7. 未来发展与展望随着语言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外语教学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语言学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以推动外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结语外语教学与语言学理论密不可分。

对于外语教学者而言,了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语言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涉及到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

在外语教学中,了解语言学习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外语。

本文将讨论几种常见的语言学习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 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自然环境中的语言接触和社会交往逐步习得的,而非通过教学学习。

这一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在于,教师需要创造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沉浸式学习来习得外语。

教师应该尽量减少对语法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多地提供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鼓励学生从交流实践中习得语言。

2.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语言的学习需要了解并融入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授外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外语的使用背景,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外语。

3. 交际法交际法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言教学法。

根据这一理论,语言学习应该以交际为目的,注重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真实的交际中学习外语,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语言交际,而非单纯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记忆。

4. 认知语言学习理论认知语言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去理解语言结构和意义。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各种认知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语知识。

以上几种语言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均有一定的启示,结合这些理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 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实际交际中学习外语。

这包括组织各种语言活动、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境中学习外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习得和教学法题少分值大名词解释:间接测试从测试的方法和方式角度,将外语测试分为直接测试和间接测试。

间接测试即通过测试某一技能所必需的某种能力来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语言能力。

如通过要求学生判断某对单词是否同韵来测试学生的发音能力就属间接测试。

其优点是提供了一种通过测试部分有限的能力而了解到学生各种不同的语言能力的可能性。

缺点是学生测试的结果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和可靠。

对诊断性测试较有用。

语言习得与“学习(learning)”相区分的“习得(acquisition)”,是由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提出的,指在自然地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迁移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作“迁移”。

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正迁移”,阻碍新知识学习迁移被称为“负迁移(语际干扰)”。

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而影响到对比分析认为外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是学习者母语习惯负迁移的结果。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指外语学习者以最小的努力,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和外语知识学习新的外语知识。

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填空题:20个空30分下面是简答(5分一个,共6个,30分)和论述(15分一个,共3个,45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习得的关系学习者个人差异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年龄、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性格等。

年龄“关键期假说”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解释年龄因素对外语习得的影响:(1)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并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习得的程序,但体现在语音的精确度方面;任何年龄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都有可能获得成功;(2)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较明显地影响习得的速度和效率;(3)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

智力并非是决定性的因素,年龄越小,智力的因素影响越小;学习环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大。

语言潜能(学习者所具有的某种能力倾向)对外语习得的影响主要在速度方面,且有一定的限度。

认知风格(人们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场依赖型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下学习外语更易成功,而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场独立型学习者可能更占优势。

学习者动机和态度与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1)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因素;(2)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3)有些情况下,综合型动机有助于成功掌握外语,有时工具型动机也能对外语学习有帮助,有时两种动机同时起作用;(4)动机的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5)动机和态度主要影响外语习得的速度,对习得的程序并无影响。

性格外向型性格的学习者的善谈和善于反应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输入和实践机会,但他们往往不十分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内向型的学习者可能更善于利用其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形式分析,尤其在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占有优势。

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法的异同交际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强调语言形式的表达意义的功能,将达意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情景主宰一切。

这一做法的极端便是排斥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有地位,片面强调语言使用的技巧,忽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功能。

交际法的本质特征是“学用一致”,其途径是教学交际化。

在如何看待交际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强”和“弱”两种观点。

强调“通过交际来学属于“强”交际观(using English to learn it),而“弱”交际观则认为要“为交际而学/教”。

提倡强交际观的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创造接近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交流互动和意义协商机会、促进学生积极的认知参与、培养用语言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遵循的原则有:A互动性原则,双向或多向的交际,使理解与表达相辅相成。

B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原则,使学习者直接接触目的语文化,获得真实体验。

C过程性原则,促进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D重视学习者个人经历对学习的促进原则。

E 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运用的相关性原则,是课堂社会化、交际真实化。

教师语的调整策略Teacher talk 教师语需要适当地通过简化、详细化和放慢语速、降低难度以让学生听懂。

另一方面,教师语对学习者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其中介语向目的语靠拢,因此必须是规范的。

还要体现“i+1”可理解输入的原则,不断增加其难度。

为此,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应当注意:(1)不论语音、词汇、语法或汉字,都应准确、规范,不允许有错误存在。

(2)教师的语言有朗读、讲解、对话、指令和提问。

(3)除了语音操练或新词语教学以外,无论课堂或课外交际,语速都应正常或接近正常,避免夸张。

(4)选词用句浅显易懂,随着学生程度的提高应逐渐增加语法的难度和词汇的多样化。

(5)课堂中使用的语言要有意识地重视已学过的句型和词汇,以利于学习者的复习巩固。

(6)尽量运用目的语与学习者沟通,避免语言转换或夹杂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

(7)克服口头禅或过多重复、啰嗦等其他不良语言习惯。

教学法的发展趋势(这个刘珣的书上有)1.不同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2.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

3.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挑战。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从外语教学的特点来讲,在编写任何一套教材时,都应遵照五大基本原则,即(1)系统性原则任何一套教材都应系统地介绍有关目的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2)交际性原则语言材料的选择和有关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实践性和具体可操作性。

(3)认知性原则语言材料的编排和练习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的规律以及人脑的记忆特点。

(4)文化性原则外语语言材料要尽量选择典型的代表目的语主流文化的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文章和段落。

(5)情感性原则从教材编写的具体实践角度出发,还应遵守(1)真实性原则所选的语言材料,语言要真实地道,能反映目的语社团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

(2)循序渐进原则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练习的编排要遵循从易到难、从旧到新、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3)趣味性原则语言材料要有趣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4)多样性原则语言材料要选择各种不同题材、体裁和语域的文章。

(5)现代性原则语言材料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习现代语言。

(6)实用性原则教材的编写要与培养目标密切配合,适应社会和使用者的需求。

文化的导入原则和方法等文化导入的几个重要原则(1)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2)阶段性原则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

(3)适合性原则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适度。

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属于主流文化。

重点应在共时文化上,适当引入一些历时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

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就是要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

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1)注解法(2)融合法(3)实践法(4)比较法(5)专门讲解法教案写作,关于一份书信体的文章,写的是关于采访长寿者的问题,要求写教学目的,重难点结构复试笔试功能和文化词汇教学方法被子句还是把子句教学问题语音教学原则中语流教学和音素教学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在语音阶段有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音素教学,强调从音素入手,教好一个个音素的发音后再教词、句子,打好语音基本功;一种是语流教学,强调从会话入手,一开始就教句子,音素在会话中得到纠正。

语音教学中应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要采用分析型的单音素教学,特别是难音难调的训练,狠抓基本功;同时又要采用综合性的语流教学,考虑到语音在语流中的使用规律,把语音教学与会话结合起来。

语流——单音素——语流2009第一大题,填空,十空二十分关键词: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层次: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

影响语言习得的生理和认知因素:年龄、智力、语言潜能、认知风格必考填空的测试理论的名词,效度和信度的偏误分析的步骤:选择语料、确认错误、对错误进行分类、解释、评估第二大题,简答,四题四十分1理想的外语学习者的特点(1)能够适应学习环境中的团体活力,克服负焦虑和干扰因素;(2)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3)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针对他输出的目的语并作出反应,即注意意义而非形式;(4)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语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5)至少在语法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少年或成年人而非小孩;(6)具备足够的分析技巧以接受、区分和贮存外语的特征,并监测错误;(7)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的“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8)愿意冒险,勇于实践;(9)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2理想的外语教师的素质(1)优秀的人品;(2)扎实的外语基本功;(3)良好的研究能力;(4)广博的知识;(5)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6)敬业精神。

3影响习得的情感属性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是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

动机,(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

态度:1.认知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2.情感成分,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3.意动成分,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综合性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工具性动机: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考试、晋升等。

据认为,综合型动机往往更易习得外语。

个性:外向型与内向型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运用了不同的策略。

外向型的学习者,他们善谈和善于反应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输入和实践的机会,但是他们往往不是十分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内向型的学习者,更善于利用他们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形式分析,尤其在注重形式和规则教学的课堂环境下占有优势。

4还有一个是文化导入的方法,去年考过了第三大题,论述,4题60分最后一个是chomsky 和hymes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异同Chomsky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等人的心灵主义理论传统,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这一概念。

认为,语言能力体现在人类婴儿在接受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便可以自动发展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言规则,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该语言。

对Chomsky来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语法能力,普遍语法。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