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景观及景观生态学

1、“景观”的三种理解

A、视觉美学:无明确空间界限,突出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B、地理学:景观是由气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等各种成分的综合体;

C、生态学:景观是空间上相邻、功能上相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生态系统的聚合,处于生态系统之上。

2、景观的定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3、景观的特征

A、景观是异质性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结构上)

B、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功能上)

C、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生物空间实体。(尺度上)

D、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文化价值。(景观形成上)

4、景观要素:是指组成景观的最基本、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称之为景观要素,也称景观单元。可以分为3种:斑块、廊道、基质。

第二章斑块

5、斑块概念:指在外观上或性质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非线性的,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

6、斑块的类型:Forman根据斑块的起源或形成机制将斑块分为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4类。

7、大斑块小斑块的意义:景观要素的斑块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景观动态发展史,同时对景观结构与功能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对景观动态及其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生态学意义。

8、斑块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之比可称为内/缘值,即D=A内/A缘。

9、大斑块的生态学价值:

(1)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种的生存;

(2)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

(3)为景观中其它组成部分提供种源;

(4)能维持更近乎自然的生态干扰体系;

(5)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物种绝灭过程有缓冲作用。

10、小斑块的生态学价值:

(1)作为物种传播的生境以及物种局部绝灭后重新定居的生境和“踏脚石”,从而增加了景观的连接度;

(2)为许多边缘种、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

11、正方形指数:表达式为

其值最小为1,接近1,表示斑块的形状接近正方形,形状规

则,但受人为活动干扰大;数值越大,形状越复杂,但受人为活

动干扰小。

12、斑块形状与生态功能

L(边界长度)/A(斑块面积)小,表示边缘面积小,核心区面积大,可减少外界干扰,

有利于内部种的生存,但不利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L/A大,表示边缘面积大,核心区面积小,易受外界干扰,不利于内部种的生存,可以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3、边缘效应:生态交错区内由于环境的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14、斑块密度:景观内单位面积中斑块的数量,分为斑块总密度和类型斑块密度。

15、MacArthur的平衡说:MacArthur 和Wilson(1967)认为,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不断有物种灭亡,也不断有同种或别种的迁入来补偿灭亡的物种。

第三章廊道

16、廊道:是指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即可孤立,也可与某种植被类型的斑块相连。

17、廊道作用:具有连通和阻隔双重作用。

18、廊道按几何形态分类(结构与性质):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

(1)线状廊道:狭窄,带宽12m以下,如小道、公路、堤坝、绿篱、排水沟等;

(2)带状廊道:内部物种较丰富的较宽条带,如防护林带、城郊或城区间的绿色廊道等;

(3)河流廊道:指沿河流分布在水道两侧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包括河床、河漫滩、河堤和部分高地的总和。

19、廊道的功能(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廊道功能的多样性)

(1)廊道作为生境(栖息地),为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境,即物种栖息地;

(2)廊道作为传输通道,是动物的迁移通道,是人类及物资的运输通道,P38。道路绿化带的主要功能定位:P39。

(3)屏障和过滤作用:阻止通行或部分可以通行;

(4)防护功能:抵御风沙、净化水质、降低污染,保持水土,消除热岛效应,泄洪防洪,防止都市过度扩张。

(5)廊道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与汇。如农田防护林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若干野生动植物,起到源的作用;另一方面阻拦和吸收农田流失的养分和其他物质,起到汇的作用;

(6)廊道在景观美学上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20、景观连接度可分为:结构连通性(空间结构上)和功能连通性(生物生态行为上)。

第四章基质

21、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并在功能上对景观动态起控制作用的背景结构。

22、基质的判断标准:目前判断基质的标准有三条:相对面积、连通性、动态控制作用。

23、孔隙度:(也称孔性)是对基质中闭合斑块密度的度量,即单位面积基质内边界闭合(不接触所研究的景观边界)的斑块数目。

第五章景观形成因素

24、地貌按照地面高度和形态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大类型。

对于山地,可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进一步划分,划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

25、山坡可分为:南坡(阳坡,向阳坡)、北坡(阴坡,背光坡)。

26、土壤: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7、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1)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

(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28、土壤的景观生态意义

(1)土壤肥力影响景观生产力;

(2)土壤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等过程影响景观生产力;

(3)土壤异质性将导致景观的异质性;

(4)土壤退化导致景观变化。

29、干燥度:某地区的可能蒸发量(≥10℃期间的积温乘以0.16)与该地区降水量(≥10℃期间)之比,称为该地区的干燥度。也叫干燥指数。

30、植被的分布规律

地球表面的水分、热量结合特征随纬度、经度、海拔的不同,导致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A: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2)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地方性分布规律

31、植被类型

森林:北方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荒漠植被)、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红树林。

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干旱地区,旱生植物和生长较好的禾本科植物。

草原: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荒漠:超旱生植物,地上部分退化,根系强大。

冻原:组成简单,多为苔藓、地衣、灌木和草本。

隐域植被:若尔盖沼泽植被。

32、自然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事件。

33、自然干扰的意义

(1)干扰是自然界存在的、有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引起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层次的非平衡,以致于影响景观结构形成和动态发展;

(2)是景观异质性的来源,有建设性的,也有破坏性的。

34、景观粒级:景观组分空间规模大小的量度,与尺度有密切关系。

最佳景观结构: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才能为包括人在内的多生境物种提供全面的环境资源,提高物种多样性。

35、景观镶嵌性:指景观组分在空间结构上互相拼接连成的一个景观整体。可分为:生物镶嵌和环境镶嵌。

36、景观镶嵌性作用(意义):

(1)对干扰源的扩散和阻隔作用;

(2)镶嵌性决定景观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度,亦即镶嵌格局决定过程(但反过来过程又影响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