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多种按摩治疗方法
胃下垂 按揉六穴补中气

胃下垂按揉六穴补中气
曹方
【期刊名称】《农村新技术》
【年(卷),期】2024()1
【摘要】一名15岁胃下垂的高中生,胃痛半年,站立时自觉胃部下垂,食欲下降,形体渐瘦。
结合病症,医生给予针刺加艾灸治疗,又嘱其按揉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脾俞和胃俞6个穴位,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发病机制胃下垂,顾名思义是胃的位置低于正常。
现代医学认为,这是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所致。
【总页数】1页(P76-76)
【作者】曹方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香砂六君子汤联合中脘穴按揉防治化疗恶心呕吐41例
2.揉颤法为主按摩治疗胃下垂56例
3.徐凤纳甲法补穴的实验研究──闭穴时辰按纳子法电针不同补穴的效
应差异4.相合两日闭穴时辰补穴电针的效应差异——徐凤纳甲法补穴的实验研究5.不同闭穴时辰电针同一补穴的效应差异——徐凤纳甲法补穴的实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胃下垂的方法

治疗胃下垂的方法
治疗胃下垂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吃过多的大餐,而应该分次进食,控制饭量。
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酒精等。
2. 合理调整体位:保持良好的姿势,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弯腰或者俯卧位的姿势,睡觉时使用枕头扶高上半身。
3. 进行适量的运动: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以增强腹肌的力量,提高腹部肌肉的紧实度。
4.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功能。
但是需要选择正规医院,由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医师进行操作。
5. 药物治疗:在医师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胃肠促动药物,如多潘立酮、胃复安等,通过增强胃肠蠕动,改善胃下垂症状。
6. 随访监测:定期复诊、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胃下垂是一种病理性疾病,严重影响消化功能,如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
定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按摩治疗胃肠疾病

患有慢性胃肠病,如溃疡病、慢性胃炎、胃下垂、习惯性便秘等病症,从中医保健的观点,均可以用自我按摩来进行治疗。
方法如下:
1.揉腹。
患者早上起床前和晚上临睡前,采用坐位或仰卧在床上(天冷时可在被窝里进行),用一只手围绕肚脐旋以揉摩,然后用另一只手方向相反地揉摩各50~100 次左右,揉摩时要适当用力。
2.点按。
用一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在腹部任何一点缀缓用力向下点按,按时要达到不能再按的深度,然后慢慢抬起,算做1 次。
一个点可点按3~5 次,可在腹部任何一点进行点按,但最好由腹部上方向下点按,也可由患者自定路线按照顺序向下点按。
点按腹部如能持之以恒,疗效一般都较为显著,不仅可治胃肠病,而且还有助于平时的入睡和健身。
点按时,被按部位的内脏器官中的血液被挤出,缓缓抬起时被挤出的血液又流回,如此反复进出流动,自然可以祛病健身。
揉摩和点按腹部时,因促进了肠胃的蠕动,常有打嗝、放屁等反应。
但炮腹时不宜练此功。
有急性炎症、肿瘤、出血或高烧等症状时,也不宜练此功。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肚脐按摩法: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肚脐周围的穴位,顺时针方向按摩5-10分钟,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提高。
2. 三阴交按摩法:位于内踝骨尖与距内踝骨尖3横指宽的骨间凹陷部位,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15-20分钟,可以增加脾胃生化能力。
3. 肚腹推拿法:用手掌自胸部开始,顺时针方向沿着脐周围进行推拿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有助于刺激胃肠蠕动和促进消化。
4. 咀嚼按摩法:在咀嚼食物时,可以用舌尖轻轻按摩牙齿和口腔内部,刺激唾液分泌,帮助饭后消化。
5. 推腹按摩法:平躺在床上,用手掌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进行推拿,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以刺激脾胃气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时要轻柔而有节奏地按摩,不要用力过大,以免受伤。
此外,如果出现严重的脾胃问题或疾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治疗胃下垂的方法

治疗胃下垂的方法
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下垂,以及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及时治疗胃下垂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胃下垂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影响胃下垂的重要因素,为此,改变饮食习惯可以缓解胃下垂患者的症状。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采取低脂、高纤维、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饱食和过度饮水。
另外,饭后保持姿势端正,避免久坐和过度运动,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
二、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是治疗胃下垂的一种有效手段。
患者可以在胃脘部位进行逆时针按摩,并轻轻拍打腹部,有助于刺激胃肠道的蠕动,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胃下垂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是通过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强胃肠道的肌肉张力,从而缓解胃下垂带来的不适。
常用的药物包括甘露醇、多潘
立酮等。
四、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治疗胃下垂。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胃肠道的健康水平,缓解胃下垂的症状。
五、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胃下垂,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主要是通过胃肠道的微创手术来重新调整胃肠道的位置和大小,从而达到治疗胃下垂的目的。
总之,针对胃下垂的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轻度胃下垂患者,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进行适当的按摩、运动等治疗手段,可以缓解症状并达到治疗目的;对于重度胃下垂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健康饮食、合理作息,预防胃下垂的发生。
如何用推拿按摩法治疗胃下垂(精)

如何用推拿按摩法治疗胃下垂?胃下垂按摩疗法的治疗原则为: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临床常选用擅中、中脱、天枢、气海、关元、隔关、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百会、公孙等穴,并运用揉法、摩法、按法、托法、颤法、插法、拿法以及拇指禅推法等推拿按摩法治疗,具有较明显的效果。
现简介如下。
方法一取穴擅中、中院、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月扁关、镜禧等穴。
手法①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坐于患者右侧,先用拇指禅推摩法自擅中向下经中院、气海至关元止,约3 分钟,然后用拇指按揉中肮、天枢、气海穴,每穴1 分钟。
再将四指并拢,以罗纹着力,根据胃下垂程度自下向上边颤边托,同时随患者呼吸时腹部上下起伏而用力,约3 分钟。
接着用拇指禅推法施治于足三里穴,约2 分钟。
②患者取俯卧位,医生仍坐原处,用拇指禅推法施治于脾俞、胃俞,约2 分钟,再用按揉法顺膀胧经自上而下往返4 一5 次。
③患者取坐位,将其左臂和肘弯曲放于背后腰臀部。
医生以右手四指并拢,掌心向上,指挤抽左肩脚骨内下缘的隔、稳禧穴向斜上方插人肩脚骨与肋骨之间2 一3 寸,同时左手掌心顶住患者左肩峰,两手呈合拢之势,持续1 一2 分钟后,患者即感胃有上提之意,随之缓缓将右手收回,进出约2 一3 次。
同法用左手插右肩脚内下缘。
上法每日或隔日1 次。
方法二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承山、关元、中院、足三里、公孙、印堂、百会、合谷等穴。
手法①患者俯卧位,医生坐或立其体侧,以手掌推、揉,多指揉,拇指交替按压背腰两侧膀胧经,拇指按压脾俞、胃前、大肠俞,约5 分钟。
两掌分置于胃俞、三焦俞处用振颤法,约2 分钟。
提拿腰背部两侧肌肉,揉拿小腿部承山穴,约2 分钟。
②患者仰卧位,医生坐其体侧,用手掌推摩腹部5 分钟,再用拇指按压(加颤)关元、中院穴约3 分钟,然后用多指提拿两侧腹肌,约2 分钟。
用拇指按揉足三里、公孙穴,每穴2 分钟。
③在领部及颖部做大鱼际揉法,约2 分钟。
再用拇指按揉印堂、百会、合谷穴,每穴1 分钟,配合深呼吸上提两臂。
按摩治疗胃下垂45例的疗效观察

按 以上方 法平 均治疗 3 4个疗 程 ,3例治愈 — 3 ( 痛腹胀消失 , 腹 食欲 恢复正常 , 粪便成形 , 日 1 每
次, x线钡剂照影 胃下界位置正常 )1 例好转 ( ;0 腹 痛腹胀减轻 , 欲好转 , 食 大便次数减少 , x线钡剂照 2 治疗方法 影 胃下界位置上升 23m)2  ̄c ; 例无效。 21 脾 胃虚寒型 症见神疲肢冷 , . 胃痛恶寒 ,l E吐 4 体会 冷涎 , 面色苍 白, 口淡不渴 , 大便溏薄。舌苔薄 白, 脉 胃下垂病因甚多, 多由体虚过劳, 暴饮暴食, 思 损伤脾 胃。 胃虚不纳, 脾弱不运所致 , 久则 日 沉缓无力。采用补 中益气法 : 令患者仰卧 , 以两 虑过度 , 医者 手拇指指腹揉中脘至巨阙一段 4 5 ~ 分钟 , 压放天枢 伤及肾阳, 导致脾肾阳虚。因此温补脾 肾、 益气升阳 3 分钟 , 中指轻揉气海 2 分钟。再令患者俯卧 , 掌跟 为治疗本病 的基本法则 。笔者的配方 , 搓、 颤 揉、 推、 或鱼 际揉、 、 、 压 搓 颇脾俞 、 胃俞 5分钟 , 部有微 脾俞 、 , 使腹 胃俞 按压膈俞 、 大肠俞 、 中脘、 , 天枢 具有温阳 热感为度 , 拇指揉按膈俞 、 足三里各 1 分钟 。 益气升提 的作用 ; 揉补气海 、 百会 。 按压足三里 、 公 2 脾 肾阳虚型 症 见腹 部隐痛 。 . 2 五更泻泄 , 腰膝 孙 、 内关 , 有宽胸利热 、 消胀止痛、 调脾健 胃、 补虚固 酸冷 , 胃寒 , 喜热 面色无华 。 舌质胖嫩 , 脉虚无力。 采 托 、 升阳举陷的作用 ; 肾俞、 揉搓 八翻有温补 肾阳的 用健脾固肾法 : 令患者仰卧 。 医者用掌根逆肠道走行 作用。 对脾肾阳虚久泻不止者亦有疗效。
的通盛 , 相资 , 由胞 富体现 经 、 、 、 的生理特 组高 , 带 胎 产 性激素恢复正常率 比对照组高, 比较均有 两组 点。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都会引起生殖轴功能失 显著性差异 < . 。 P 0 5 可见治疗组 的中西按灸疗法有 0
胃下垂最简单治疗方法

胃下垂最简单治疗方法
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食欲不
振等症状。
那么,对于胃下垂患者来说,如何选择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胃下垂的治疗至关重要。
患者应该避免进食过多刺
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物等,同时要注意进食时间和速度,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多食用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清淡的饭菜等,有助于减轻胃部的负担,缓解胃下垂的症状。
其次,适量的运动也是治疗胃下垂的重要方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利于缓解胃部不适。
常见的适宜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进行适量的运动,对于缓解胃下垂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胃下垂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患者应该保持充足
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这些都有助于改善胃部的环境,有利于胃下垂的康复。
最后,定期的医学检查也是治疗胃下垂的重要环节。
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
胃部检查,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胃肠道调节药物、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等,有助于缓解胃下垂的症状。
综上所述,对于胃下垂患者来说,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生活
习惯以及定期的医学检查是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坚持进行,才能更好地缓解胃下垂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下垂的按摩治疗方法2010年12月29日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
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出现胃肠动力差,消化不良的症状。
临床诊断以X 线、钡餐透视、B超检查为主,可以确诊。
那我们可以怎样治疗胃下垂呢?今天我们来介绍下按摩治疗胃下垂。
胃下垂治则为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治疗胃下垂按摩法一:基本治法(1)腹部操作:①取穴:鸠尾、中脘、气海、天枢。
②手法:一指禅推、揉、按、摩、托、振法。
③操作:患者仰卧位。
医者位于其左侧,先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揉法于腹部以鸠尾、中脘为重点,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脐周围及天枢、气海为重点治疗,并用托法即医者四指并拢,以罗纹面着力,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自下而上托之,同时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和掌振法在上腹部振动。
再用摩法在腹部治疗,摩法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时间约14min。
(2)背部操作:①取穴:肝俞、脾俞、胃俞。
②手法:法、按法、揉法。
③操作:患者俯卧位。
用轻柔的法沿脊柱两侧膀胱经治疗,重点在T6~T12的两旁穴位,然后在脾俞、胃俞、肝俞用较轻柔的手法按揉,时间约10min。
治疗胃下垂一按摩法二:辨证加减(1)肝气郁结:①按揉章门、期门及肝俞、太冲,每穴1~2min。
②擦两胁肋,以微微透热为度。
(2)气血不足:①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均以透热为度。
②按揉足三里,约2min。
患者还要注意:(1)宜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刺激性及不易消化之食物。
(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情志舒畅。
(3)平时可配合适当的腹肌锻炼(可作仰卧起坐)。
但不可过度疲劳。
(4)胃下垂严重者,可用胃托帮助。
目前,福鼎华山医院在沪上率先对胃下垂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很好地吸收中医和西医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融合贯通,各取所长,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临床运用疗效显著,有效解决了胃下垂的难题,深受业内专家好评和患者青睐。
摩腹治疗胃下垂的按摩疗法我爱人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患胃下垂先是上腹部不适,饭后饱胀明显,时有嗳气、厌食,并伴有恶心、便秘,特别是在站立过久、劳累过度时,腹部有隐痛感觉。
吃了很药,病情时好时坏。
经X线检查:重度胃下垂。
在次下乡工作中,一老农介绍了一治胃下垂的摩腹保健法。
回家坚持做后,症状逐渐减轻,食欲逐渐增强。
现在,爱人停药后几年也没有再复发,胃肠功能很好。
老农介绍的保健方法很简单:一是在早起晚睡,仰卧床上,双脚伸直,全身放松。
闭嘴用鼻徐徐吸气3~5秒钟,将腹肌有意识地缓慢向上提缩,然后徐徐呼气,使腹肌缓慢还原。
一吸一呼之间,腹肌张力得到增强。
每回做20次。
二是在饭后。
先静坐20分钟,再平躺于床上,闭目意感垂胃慢慢回缩。
手掌放脐下丹田区,以反时针方向渐渐向腹部上方缓慢、轻柔地摩腹约30分钟。
(黄雪英)《中国中医药报》胃下垂胃下垂是指人体处于站立位置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者。
本病好发于体型瘦长,腹壁松弛,腹肌瘦薄的中老年人,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重者可见上腹部饱胀、嗳气不舒、便秘等症。
[发病原因]人体胃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横膈的位置及膈肌的活动力、腹肌张力、腹壁脂肪的厚度、邻近器官和膈胃、肝胃韧带的固定作用来维持,故此,凡能引起膈肌悬吊力不足、腹肌张力降低、腹内压力下降及膈胃、肝胃韧带松弛等的因素均可引起胃下垂。
概括之,其主要发病原因有:1.体型瘦长。
瘦长体型者,胃常呈低张力型,当胃呈极度低张的鱼钩状时,即发生无张力型的胃下垂。
2.多胎生育。
经产妇生育过多,腹壁松弛,腹肌张力降低者易发生胃下垂。
3.疾病影响。
患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者,由于过度消瘦,加之卧床少动,可使人处于极度虚弱状态,腹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而发生胃下垂。
胃下垂属于中医“胃缓”病范畴,基本病机是中气下陷。
饮食不节、饥饿无常、劳伤过度、生育过多等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失去濡养,终将出现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胃下垂轻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脘腹饱胀,餐后尤显,恶心,纳呆,嗳气频频,大便秘结。
由于餐后、站立位、劳累等因素可加重胃下垂,故这些因素存在时上腹部不适即可加重,有时尚有深腹部隐痛感。
由于脾气下陷,气血亏虚,故患者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头昏甚或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等表现。
此外,胃下垂可因胃的排空延缓,出现振水声,即张仲景所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胃下垂明显者可伴有肝、右肾、结肠下垂。
胃下垂用X线钡餐摄片检查可显示胃呈无张力型,胃体垂直,体部宽大,窦部低于幽门水平以下,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
B型超声可探得胃饮水充盈后胃下缘下移入盆腔。
[预防措施]1.加强体育锻炼。
本病多见于体瘦虚弱、腹壁松弛、肌肉不坚之人,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肌力,有助于防治本病。
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每日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健身活动。
2.饮食营养丰富。
平素宜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体积小,动、植物蛋白及一定脂肪含量的食物,使腹壁有一定的脂肪厚度,这样可有效地防治胃下垂。
3.禁止暴饮爆食。
避免暴饮暴食,可有效地预防胃下垂及其它胃肠疾病,对胃呈低张力型,有胃下垂倾向者,宜少吃多餐,餐后宜平卧少许时间,有利于胃的张力恢复,可预防胃下垂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4.搞好计划生育。
经产多胎生育者,由于腹壁松弛易患本病,故积极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劳逸结合。
过度劳累,气虚正耗,易致脾虚气陷而发生本病,故勿过度劳累,劳逸结合,使脾气旺盛而不下陷,可有效地预防本病。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
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减少站力和过度劳累,少吃多餐,饮食宜营养丰富,下垂严重者可使用胃托。
2.对症治疗。
本病西药无特殊疗法,有上腹部不适、饱胀者,可服吗叮啉;纳呆消化不良者,可服多酶片等助消化剂;腹部脂肪太少,腹肌张力极差者,可适当使用蛋白合成剂,如苯丙酸诺龙、胰岛素等。
3.中医辨证论治。
脾虚气陷,表现为面色萎黄、气短乏力、上腹部饱胀、食后加剧、纳呆腹胀下坠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克、柴胡6克、升麻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枳实15克)以益气升陷;脾胃虚寒,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纳减腹胀、形寒肢冷、肠鸣便溏者,可选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片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白蔻仁6克、黄芪20克)以温中健脾。
4.单方验方。
据报道,胃下垂使用以下方药治疗有良好效果。
(1)枳实煎剂:100%的枳实煎剂,每餐前服10~20毫升,可兴奋胃肠,使胃肠收缩节律有力,治疗本病有良效。
(2)蓖麻五倍子膏贴百会穴:用蓖麻子仁98%、五倍子末2%,按此比例打成烂糊,制成每颗约10克,直径1.5厘米的药饼备用。
用时在百会穴剃去与药饼等大头发一块,将药饼紧贴百会穴上,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早、中、晚各1次,以搪瓷杯盛半杯开水,将杯底置于药饼上进行热熨,每次10分钟左右,以感觉温热而不烫痛皮肤为度。
一次贴上药饼,可五昼夜不换,如在第一次治疗完毕,自觉症状显著减轻,则除去药饼,否则休息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治疗,以十次为度。
(3)补中益气汤加减水煎服:黄芪30克、柴胡6克、升麻6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山药15克、山楂30克、郁金15克、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
15天为1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4)益气化瘀合剂: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莪术10克、山楂30克、红花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水煎服,据报道比单用益气升提药效果要好。
(5)升阳健脾汤:制附片10~15克、炒白术10克、焦艾叶6克、小茴香10克,水煎日服1剂,连服30~50天有效。
5.针灸治疗。
有报道针刺建里穴(中脘下1寸),同时双针刺入,治疗胃下垂效佳;针刺提胃法治疗胃下垂:在剑突下鸠尾穴附近及脐部附近可扪到阳性反应点,用6~7寸毫针穿过2个阳性反应点缓慢向上提针,提针40~60分钟左右,针出后平卧2小时,然后卧床3天或扎上腹带方可自由活动,每周针1~2次,连用4~8次即有效。
6.其它疗法。
有报道用按摩法治疗胃下垂有良好效果。
方法是:患者先取俯卧位,医生双手由患者之第三胸椎至第五腰椎两侧揉捏2~3遍,用右肘尖分别在脊柱两旁按压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2~3遍,双手掌根同时由腰部向背部弹性快速推按4~5遍。
转仰卧位,医生双手掌自下而上反复波形揉压腹部2~3遍,然后用拇指点压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气冲、足三里、内关各1分钟,每次约按摩30分钟,每日1次,2个月为1疗程。
胃下垂按摩手法探讨胃下垂是指胃下界的最底点低于髂脊连线以下,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中气下陷的范畴。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量减少,腹胀、嗳气、饭后小腹胀坠感,有时便秘,有时腹泻,严重的可出现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全身症状。
目前对于胃下垂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我们应用按摩治疗本病对增加患者体质,改善临床症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治疗方法1.1 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1.2 主要穴位脾俞、胃俞、肾俞、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风池、肩井、天枢等。
1.3 主要手法揉、摩、拿、托颤。
1.4 操作顺序①俯卧位:用掌或掌根自下而上推,揉脊椎两侧膀胱经线(大肠俞至膈俞),拇指拨揉脊椎旁开5分线,拇指压脾俞、胃俞、肾俞,在压的同时向上推颤,掌根托颤腰部,拇指拨揉肩胛内侧缘,多指拿小腿。
②仰卧位:掌摩腹部,推扒拿颤腹部,多指顺时针方向拿腹肌,拇指揉、压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患者向头部方向做上肢屈伸动作,并同时做深呼吸。
食指、中指揉风池,鱼际揉太阳穴及头部两侧,拇指压百会,揉头部正中线,多指拿肩井。
2 手法探讨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不同症状而选用相应的手法。
在背部膀胱经背俞穴上施术手法,可调和五脏六腑之功能,重点突出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掌根托颤腰部,拇指揉、颤,肾俞可温补肾阳,益气升提。
掌摩腹部加强肠胃蠕动功能,促进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推扒拿颤腹部,多指顺时针方向拿腹肌,可消积导滞,开通闭塞,以解除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所以取中脘、脾俞、胃俞以健脾胃,增强脾胃之机能:取气海可调其气机,消胀止痛;关元为人体元气之本,故是滋补正气之要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取天枢能疏理本腑,清其积滞,以解除腹泻等症状;患者向头部方向做上肢屈伸动作,并配合做深呼吸,可激发胃及腹肌上提。
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与长期大脑过度疲劳,强烈的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有关。
揉风池,鱼际、揉太阳穴及头部两侧以调节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神经系统;百会为诸阳之会,取百会能升提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