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

合集下载

基于社会语言学探析网络语言的特点-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基于社会语言学探析网络语言的特点-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基于社会语言学探析网络语言的特点-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本文将以社会语言学为框架,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网络语言的特点进行探讨,从而使读者对网络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分析和解释网络语言盛行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语言接触;语言变异;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

[1]从这一角度看,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依托网络而存在。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推广,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一种社会方言。

网络语言是指以汉字、拼音、字母、数字及各类符号自由组合为表述方式并广泛应用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语言形式,包括网络媒体术语和方言词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以网络语言为基点,描写了网络语言的特征,进而剖析特征形成的缘由。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一,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众多,例如语言社团、语言变体、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与文化等。

本文主要涉及语言变体、语言接触、语言变异等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0世纪末以后,世界朝着全球化、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网络作为科技发展的新产物,其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同时也促使了网络文化的表述载体网络语言的诞生。

网络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网络语言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唯物史观来看,网络的存在决定了网络语言的存在,而网络语言的发展亦对网络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是网民在网络社会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一种社会语言。

(1)网络语言是语言变体的具体表现。

语言变异指的是一种语言。

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认识网络语言的特征的一个或一群使用者所使用的该种语言的任何形式。

浅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新发展

浅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新发展

浅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新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对语言和方言产生了新的影响。

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起源、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起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

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流,往往更为自由、直接,因此,一些新词语、新表达方式逐渐出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的起源可追溯到网络聊天工具的使用。

在网络聊天中,人们为了追求快速、高效的交流,常常采用缩写、简化、创造新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LOL”代表“笑死了”,“666”表示赞叹或羡慕等。

这种简化和创造词语的现象逐渐在社会中扩散开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二、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特点1.简洁明了:社会方言往往采用缩写、简化的方式,利用少量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

这种特点使得信息传达更为迅速高效。

2.虚拟世界的恶搞:互联网时代充斥着海量的虚拟世界,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交流。

有些社会方言利用恶搞或讽刺的方式,表达对某种现象或观点的调侃与否定。

3.混搭创新:互联网时代人们广泛接触到各类信息和文化,不同语种和方言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新词汇的产生和方言的融合。

社会方言经常出现混搭创新的情况,比如“霸王餐”、“狗带”等词汇的出现。

三、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方言的发展趋势1.多样性增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社交平台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方言也相互交流,使得社会方言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网络流行语的崛起: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方言中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网络流行语经常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群体中广为流传,不断更新换代。

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和使用,使得其成为社会方言中的热点。

3.文化融合:互联网时代人们信息交流更加频繁、广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方言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方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随之而产生。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具有流行、短暂、广泛参与等特点。

在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过程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都不可忽视,其中方言是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汉语方言较多的地区,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至关重要,下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方言的语言素材对网络流行语的贡献方言与汉语普通话普遍存在的不同在语音、词汇等方面,这些不同的语言素材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流行语中,不少涉及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话题,如网络用语“滑稽”(指搞笑、搞怪)、“口胡”(意指卖弄口才)等,在方言中早已存在,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搭配,且由于方言本身具有地域性、民俗性,更容易在当地各个群体传播和流行。

二、方言背景下网络语言借用现象的产生方言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常常被借用到网络用语中来,如在四川话中,“扯闲篮子”(闲扯)这一用语就被广大网友用来形容网络聊天中的闲聊。

相似的转化现象还有属于杭州方言的“老婆饼”,凭借其独特的名称和美味的口感成为网友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并在网络流传中广为沿用。

三、方言对网络语言的地域特色影响方言的语音、词汇、习惯等方面往往能为地域文化提供独特的特色,增强地域的代表性和吸引力。

如在福建闽南方言中,“叮咚”(指表音乐)成为流行用语,在网络上经常被用来描述心情和状态,通过网络传播,福建闽南方言广受欢迎。

同时,这些方言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总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体现在语言素材的贡献、语言借用现象的产生、以及地域特色带动的影响等方面。

在网络流行语中,方言的不同形式和特点使得这些用语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也让网络用语表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因此,了解方言对于探究网络流行语起源和发展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对于推动汉语方言和网络语言的交流融合有着重大的意义。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并且网络语言也日益流行。

汉语方言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汉语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

在网络传播中,汉语方言的特点和魅力往往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从而广泛传播着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四川话中的“脑子进水”、“脑洞大开”等方言词汇在网络上被频繁使用,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为网络语言增添了新的色彩,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语方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汇的传播上,还体现在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特点在网络上也得以传播和发展。

粤语中的“唔系呢个意思”,湖南话中的“嗯哼”,都成为了网络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这些方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通过网络的传播,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应用,从而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汉语方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为网络语言增添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使网络语言更加多元化和生动化。

汉语方言还通过网络传播对标准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地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

汉语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逐渐渗透到标准汉语中,使标准汉语更加接近于方言地区的语言表达。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受到了方言的影响。

汉语方言通过网络传播对标准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精选资料

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精选资料

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网络语言是一种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与传统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的形式。

根据语义来源,郑远汉(2002)将网络语言分为:符号组形类、数字会意类、谐音替代类等。

其中谐音替代类中方言谐音词是根据各地方音谐音而成,如:介个、帅锅、女纸、肿么办、酱紫。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面目陌生的词?为什么它们会那么流行?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其在大众媒体中流行的原因做个探析。

一、方言谐音词的分类汉语中的音节数量有限,同音或近音的字词都很多,这就为普通话向方言词进行谐音借音提供了先天的便利。

根据网络谐音词的谐音音节数量,把网络方言谐音词分为以下几类:1、词中有一个音节谐方言音我―偶(福建方言中“我”读“偶”)帅哥―帅锅(湖南话及四川话“哥”和“锅”同音)这个―介个(源于天津方言)女子―女纸(南方方言绝大多数不分平翘舌z/zh)怎么办―肿么办(源于不分平翘舌z/zh和前后鼻音en/eng 的方言)2、音词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谐方言音语法单位分为四个级别:语素、词、短语、句子。

网络方言谐音词在谐音前后,谐体词与源体词有时会发生语法单位级别的变化。

1)语法单位级别没有变化的非常―灰强(南方不少地方f、h部分,例如福建话,混淆了 f 和h ,c和q这两个声母)什么―虾米(源于闽南语的谐音,如“讲什么”,闽南语读音“拱虾米”)可怜―口年(闽南语中“可怜”读“口年”)这些词谐音之后还是词,谐体词在交际中的词性和用法跟源体词相同,所以语法单位级别没有发生改变。

2)语法单位级别有变化不要―表这样子―绛紫/酱紫那样子―酿紫这些词在方言中因快读谐音由短语变为合音语,语法单位级别发生了变化。

它们的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成了新的词素。

这些汉语中原有的字就因为与方言词谐音,固有的语义发生了转变,以全新的语义活跃在网络交际语境。

二、网络方言谐音词的产生及流行原因网络方言谐音词很流行,我们觉得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用模因论加以解释。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作者:唐青青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3期【提要】网络语言是网络交际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地方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

网络语言遇上地方方言的飞白现象,大大丰富了网络语言,也对方言的推广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种现象既为网民们带来了新鲜感,又为语言的规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语言飞白方言一、绪论网络语言是一种令人瞩目、富于个性特点的新的语言现象。

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现象,那就是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别字”。

有些“别字”属于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称之为“飞白”,它们违反了会话含意理论的方式准则,却产生了一些特别的语用效果。

二、基本定义(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本文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上述定义中的狭义网络语言,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种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即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即网民们在网络上进行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它所使用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形式与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但它又脱胎于现代汉语,有着形象性、创新性、随意简约性、不规范性、诙谐娱乐性、杂糅性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方言方言,可分为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

本文所说的是地方方言,它指的是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某种语言的变体,是因为地域差异而形成的。

它是语言地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反映。

(三)飞白“飞白”原指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现在也指修辞学中的一种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道“明知其错故意效仿的,名叫“飞白”,“飞”即凭空或任意运用,“白”即错误或误意,也可以理解为白字。

故意运用白字,就是飞白,它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

网络语中的大量飞白字都是由谐音而来,因为大家在敲击键盘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方法——选择最先跳出来的字或者词语,这些词语在被大家接受以后才算是飞白字。

还有一部分利用飞白的手法故意创造出一些词语,以传达一些特殊的信息,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等等,网络语言中的飞白现象即是如此。

网络语言特点的探究与分析

网络语言特点的探究与分析

网络语言特点的探究与分析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类新兴事物的出现,对我国目前汉语言文学的冲击可谓不小,而且世人对其不断发展流行的趋势在看法上也呈现褒贬不一的状态,由此也引起中国文化领域对此的更加注重。

本文便以网络语言的特点进行相关探究与分析,就其来源、发展趋势与接受度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等诸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影响;规范措施一、网络语言的来源分析1、社会外部来源(1)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来源于网络,而且是应用于网络交际与表达的语言形式,所以,网络语言能够出现的前提以及物质基础便是出现了网络。

在网络交流上,“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况时常发生,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方面交流,通过网民的实践,在网络形式上出现了自己的语言——网络语言[1]。

因此,网络是网络语言的产生的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环境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产生创造语言的灵感。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人们通过构想,利用外部的硬件设施输出的结果。

换句话说,除去现实性,网络带给网民最大范围的交际自由,让网民在网络上能够随意创造有个性、有特点的新型语言形式。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语言可以看做是社会现象,伴随社会的产生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强。

社会的种种变化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不同变化,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都可以在语言中彰显出来。

(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目前,中国能够应用网络语言的人群一般为中等以上的文化程度、而且略懂外语的青年。

这样的年轻人与他们的父辈比较,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增强了,这可以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保障。

2、群体内部来源(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2]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是流行在西方的泛文化思潮,同样也是对现代的文化哲学进行合力的评价的哲学思维方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顾名思义,浅阅读可以看做是用简单轻松的方式进行的稍微浅层次方面的阅读,浅阅读可以将娱乐性作为终极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
摘要:本文通过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网络语言进行语音和语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弄清其方言成分和来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

关键词:方言网络语音现代语言学理论
网络语言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有些与地域有关,有些与时间有关,有些与创造者的教育程度有关,但都容易打上方言的烙印,值得我们从普通语音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去认真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借词、符号、方言等诸因素进行研究,从中可以发现语言演变规律,可以看出社会对语言的巨大影响,极大地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

一、从方言词汇到网络词汇
网络上的词汇或多或少与其方言有关,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音,都会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经意流露出来。

如网络词语“冷松”就是西北方言,意为“竭尽”的意思;网络上把“我”说成“偶”,也是与西北方言有关,今陕北人就是这样说的,是典型的方音词汇。

但一经创制,因其具有新奇、趣味的特点,而迅速风行于网络之中。

那么网络上为什么把“喜欢”叫成“稀饭”?这也与方言因素有关。

在四川、重庆等地区的方音中,f、h 不分是很常见的,如把“菜花”说成cai fua;把“开会”说成kai fei,那么把“欢”说成“饭”(fan)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在始创者看来,这样说还有点创新和戏谑的味道,别有情趣。

网络语言“木油”表示“没有”,来自于南方方言,南方方言中“木”与“没”都是入声字,甚至两个字是同音字,在很多入声方言中两个字完全同音,所以不可能产生于北方方言之中;网络语言“色友”的结构相当于“驴友”,其谐音是“摄友”,既然用“色”谐“摄”,应是无卷舌声母地区之人所为,决非华北或东北人所为;网络语言“好康”一词的意思是“好处”,源自闽南话,在台湾的综艺节目中经常出现这个词语。

据普通语言学理论,方言中的词汇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而可能进入通语词汇系统,就像北方话的“忒”;西南官话的“搞”、“啥子”;粤方言的“垃圾”等词语一样进入了汉语普通话词汇体系。

网络语言有部分来自于方言,但它更多的是猎奇,追求的是刺激与幽默,这与网络主体是年轻人有关。

二、方言语音的简略形式
网络语言当中有很多简略形式,即用拼音字母来表达一定的内容,虽然很简略,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方言成分。

如在网络上用bs/BS来表示“鄙视”,从方言上来看,应该是北京及东北方言区的人所为,因为在南方很多方言中甚至在西南官话中“鄙”字读送气音声母p,而不是不送气声母b;但是如果是说成“B4”,那就不是北方方言区的人的所为了,因为把“视”(shi4)讲成4(si)肯定没有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

三、数字网络语言的方音成分
关于数字网络语言,我们一般是很难看出其方言语音成分的,但是也有很多阿拉伯数字只是用来表音的,如438(死三八)、56(无聊)等等;当然也有只用来表意的,如:286表示反应慢,现在很少说了。

很多数字网络语言一般是谐音,例如9494表示应和的“就是、就是”。

这种情况除了重庆等少数地区以外都有可能,因为重庆把“就是”发成dou si,而非jiu si;数字网络语言7456谐音“气死我了”,不管是南方没有卷舌声母还是北方有卷舌声母的地方人都可以这样说,因为数字“四”与动词“死”都不卷舌;847表示“别生气”应该就是来自于南方没有卷舌声母的方言区域,因为它用4(s)来表示生(sh);而987表示“就不去”之类用7谐音“去”的应该产生于南方方言或西南官话,他们把“去”读为qie,与7的读音qi接近。

再如748(去死吧)、874(不去死)、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也是产生于南方方言,因为南方方言包括西南官话一般都没有卷舌声母,所以才用3表示
“生”,用4表示“世”。

四、外文网络语言的方音成分
网络语言中有很多来自于西方语言文字,我们可以从其翻译的语音看出译者的方言成分,也可以从使用的场合看出其方言成分,如英语Gay指的是“男同性恋”,也有人写为“基”。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用“基”来表示男同性恋的首创者一定是个粤方言区的人,至今广东方言还把“基”读为gei。

其实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很多来自于西方语言的词汇进入汉语都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例如“伊妹儿”(e-mail),又如上世纪早期广东人把英语词语handsome译为“咸水妹”,就说明其方言中“咸”不读xian而读han,没有卷舌声母(用“水”译s)等。

五、活用汉字的网络语言
网络上有一些对汉字的拆借或者借用而形成的流行词语,我们也可以从中分析其方言成分,追溯其来源。

网络上从本世纪开始出现对汉字进行拆解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其作用应该与表达婉转有关,如把“好”叫作“女子”;把“强”叫作“弓虽”,这应该与汉语的双音节化有关,如果只说一个字,既不美观,也不响亮,达不到较好的视觉效果。

当然,这样拆开有时还可以表达反讽,显得比较含蓄。

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是“宅女”、“宅男”之类的词语,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在关爱的目光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由于刚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舞台,比较封闭,一个人在网络世界里自娱自乐,因此才产生这样的词汇,成了这部分人群的代言词。

最初产生的是“宅女”,随后,由于国人的二元对立观念而产生“宅男”一词,并迅速传播开来。

这两个词语也是来自于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等区域一般都不说“宅”了。

“山寨”一词老是让我们想到假冒、仿真,出现的形象是深山和村寨,它来自于广东方言,是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由于是源自于偏远的山区小寨,其主要特点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其主要形式是: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广泛涉及通信产品、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

“山寨”一词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而且十分受群众们的喜爱,传播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网络词语“雷人”这几年风靡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被雷到”的现象出现,其最初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讲的是福清东瀚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时不惜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所幸最终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的代名词。

有些网络语言还与事件有关,当社会上发生某个事件时,其中的人、事、语就有可能成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如“打酱油”一词源自广东电视台的某次采访。

当被问及对艳照门的看法时,受访人的回答是:“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现在在网上一般用它来代替“路过”的意思。

网络语言追求的是新奇、形象,因此有些网络词汇淘汰得很快,比如前几年使用频率很大的“菜鸟”等词现在很少使用了。

而在网络语言中,因为符号具有比较简单、便于操作、可迅速回复的特点而使用频率校大,受很多网民的喜爱。

根据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的发展有语言内部的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从社会方面来说,语言的变化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语言的发展;第二,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也能推动语言的变化;第三,民族、社会之间的接触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对网络语言而言,上面几点都可以在其中反映出来。

首先,正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次,因特网的使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子,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更加便捷,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影响更大了,容易产生和流行新的
网络语言;最后,社会的统一与繁荣也是网络语言兴盛的一个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允许多种文化现象并存,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影响,从而构建了多元的文化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