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思想

合集下载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明道,南宋大儒之一,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对现代哲学有着启迪意义。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提出了“心即理”、“理在人心”等重要观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和本质,才能获得知识。

朱熹倡导人们要用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抵制主观臆断,使认识达到更高层次。

对于人类的智能,朱熹认为,“心即理”,这意味着人类的智慧本质就是理性,而非靠外部的知识来增强。

因此,他提出“知行合一”:“知”和“行”都是靠本心的理性来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理在人心”。

朱熹认为,理并不是某个超自然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心中。

这个理性是人类的根本,它源自于上天的秩序和普遍规律,而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神秘物质。

由此,他进一步认为,人的心是建立在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天地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的秩序和本性,而人的心灵是能够理解这些秩序的,如此就成为了人用智慧认识世界的起点。

总之,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应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种实践是融于知识中的,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朱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的理智是基于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的,依照这些规律性才能认知自然。

正是这些深厚而微妙的思想,成就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遗产。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文熹,司天监派出身,后归隐田园,成为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理学传统”。

他的理学思想表现为三个重要方面:格物致知、致良知和诚治。

朱熹倡导“格物致知”,这是他理学思想的核心。

朱熹认为,人们通过观察现象来了解本质。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以此来探索宇宙的真理和道德的原则。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观察事物,了解其规律,才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道德的原则。

这样,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天人合一”的道理。

他以“格物”来强调人们要用心“勘明天理地理人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世界的观察,探索天人之间的联系。

朱熹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心灵之中本来就有天赋的良知,它是人们对善恶、公正与不公正有直觉感知的能力。

所以,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与道和理相联系的良知之念。

朱熹认为,通过修养自身,提升思维能力,使自己心灵完美,就能够发现和追求人性的最高境界,达到与天地万物相互贯通的境地。

朱熹认为,只有把良知发挥到最大限度,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熹追求“诚治”的人生理想。

他认为,具备真实感的人是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被外界影响的人。

朱熹强调人们应该追求真实,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不做虚伪之事,即所谓的“诚治”。

他认为,“诚”是理学思想的基石,人们只有具备真实感,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朱熹将“诚治”视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认为这是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的最高指导原则。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以“致良知”为基础,以“诚治”为最高追求。

他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探索天理地理人理的关系;通过发挥良知的作用,追求人性最高境界;并以真实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追求真实和自由。

朱熹的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支柱,对后世的思想家、文人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那你知道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吗?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思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朱熹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这是一种将儒家经典与道家、佛家思想相融合的哲学体系。

下面将对朱熹的理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朱熹理学的哲学基础朱熹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和宇宙自然的运行原理是一致的,人类应当致力于追求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

同时,朱熹强调了“致良知”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力量,可以通过培养和发挥这种力量,来达到道德上的升华。

此外,朱熹还主张“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探求真理,这也是他的理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二、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1.主体性朱熹认为,道德行为是建立在自由的主体性之上的。

他主张人的内心应当具有自我控制、自我决定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主。

朱熹的主体性理论强调,人应当具备自我完善的力量和能力,这与现代社会的主体性思想十分相似。

2.知行合一朱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当是一致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持,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

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也强调实践的理性分析和反思。

朱熹主张以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强调实践是知识的最终归宿。

3.诚实信用诚实与信用是朱熹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朱熹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建立在诚实和信用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相支持,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朱熹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表示人类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的。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乎自然的本质规律行事,不违反自然的原则,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

朱熹的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的主体性理论、知行合一的学习理论、诚实信用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都对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朱子,是中国理学的重要代表,被后人尊称为“理学圣人”。

他在宋代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奠定了儒家思想传统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旨在复兴与发展儒家经典,以经学为基础,把儒家的核心教义进行了整理和梳理,并加以解释和阐发。

他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推崇“诚意”的原则,强调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性,追求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人们的善性常常被摧毁和扭曲。

为了恢复人性的善本性,必须进行教化和修养,通过学习经典,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得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中,他强调“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经典的道理,然后将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他反对空谈理论而不付诸行动,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强调仁义礼智四德的统一,认为个人应积极地履行社会角色和责任,并追求共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他主张以孝道为基础,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认为只有坚守传统的道德准则,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尽管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他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

他将儒家经典重新梳理整理,提出了完整而系统的理学教义。

他的学说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追求知行合一的境地,注重社会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

他的思想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尊崇,他的理学思想在宋元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集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的精华,对理学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就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出发,探讨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思想的启示。

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气、心思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而气又是由理构成的,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此基础上,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得到知识。

朱熹还特别强调了“心思”在认识和道德上的作用,认为心思是认识和道德的源泉,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心思,使之清净无染,去糟粕留精华。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

他指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中,可能被败坏。

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就需要借助于理学思想来对自己进行反省和修养。

在朱熹看来,心思的纯净是修养的重点,只有纯净的心思才能使人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情欲私欲所困,从而得以达到圣人境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使之得到了一次新的充实和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哲学的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强调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思考,对中国哲学的实证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政治和文化思想,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朱熹的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尽善尽美,他强调理学思想的纯粹性,却忽略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的科技和学术发展滞后了一定的时间。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理学体系中,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核心观念,强调人们通过反思和观察物质世界来实现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他理论的核心观念。

格物致知意味着通过观察物质世界来获得知识和道德修养。

朱熹认为,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现实世界的事物,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达到深入了解和理解的目的。

这种观点与以往儒家学说重视经典和先贤的观点有所不同,朱熹强调个人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与世界直接接触,借助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式,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和认知世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实践和行动,知识就是空洞的。

朱熹主张思考和实践要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知识,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智慧和修养。

这种思想在中国儒家传统中是独树一帜的,它打破了传统上把知识和行动分割开的观念,提出了促进个人修养的新途径。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

他认为,天理是宇宙间存在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人们应该遵循天理去行事。

他也强调了人的欲望是制约人们修行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真正的人性和道德完善,人们应该努力抑制和消除自己的欲望。

这种思想表达了朱熹对于追求真理和修养道德的高度要求,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行中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物质的追求。

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对儒家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后来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践的重要性,实质上提出了“实证主义”的基本观念,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后来中国古代哲学的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观念,强调通过观察和思考物质世界来实现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其理学体系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文化官员。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被誉为理学大师。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概述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围绕“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两个核心理念展开。

他主张通过研究事物的本原和本质,以及人类的道德规范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并试图通过理学来弥补儒学中的一些缺陷。

二、格物致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世界和人性,就必须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达到真知。

朱熹注重对事物的实证研究,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和推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三、诚实守正朱熹主张“诚实守正”,他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应该以诚实正直为原则,并努力追求善良和正义。

朱熹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内无欲”的理念,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超越物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四、理学与儒学的结合朱熹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他借鉴了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他将经典的解释与个人的体验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

朱熹通过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和反思,试图通过理学来解决儒学中一些概念的不足和理论的问题。

五、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得到了后世儒学家的广泛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理学对后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六、总结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为核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夫:“格物致知”与“即物穷理”
• 朱熹认为,《大学》的主旨在“格物致知”, 即具体地接触事物,以“事物之理”印证 “吾心之知”,以求至乎其极,用力既久,而 豁然贯通。 • 致知:对“事物之理”与“吾心之知”加以 扩充和发挥,推致于事事物物——内外贯通 的方法。 • 涵养主敬:涵养未发;收敛,不使身心放纵散 逸;谨畏,使内心处于一种敬畏的状态;惺惺, 使内心大成者:朱熹
“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拜李侗为师,在 建阳考亭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 • 赞赏二程的“性即理”说,其理学主要特点: • ①建构了较为完备的理气论; • ②就心、性、情、理及其关系作了全面的 阐发,建立了完整、精致的心性学说; • ③把儒家思想哲理化,经学义理化,道统体 系化; • ④把儒家学说大众化(化民成俗)。
朱熹的理学思想
• 宋室南迁,二程之洛学南传闽地。洛学在闽 地的主要传人是杨时、罗从彦、李侗,史称 “南剑三先生”(都是南剑州人)。 • 朱熹是北宋灭亡四年后出生的,祖籍徽州婺 源,生在福建尤溪,曾从学于李侗,比二程小 差不多100岁。 • 朱熹19岁中进士,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一 生出仕作官的时间仅9年,在67岁时卷入政 治斗争,被夺职罢祠,朱熹死于1200年。
朱熹的心性思想
• 朱熹把“心”分为“道心”、“人心”: • 什么是“道心”呢?朱熹对“仁”的解释 是:“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是指天地之 “生意”、“生理”,天地“别无所为,只 是生物而已,亘古亘今,生生不穷。” •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 • “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 • 在“心”有体、用的前提下,提出“心统性 情” (心统摄、兼有“性”和“情”)。
心与理一
• 所知觉者是理。理不离知觉,知觉不离理。 • 问:“心是知觉,性是理,心与理如何得贯通为 一?”曰:“不须去著实通,本来贯通”;“如 何本来贯通?”曰:“理无心,则无著处。” • 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心者, 气之精爽。心官至灵,藏往知来。 • 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心便是理之所会之地。 性是理,心是包含该载,敷施发用底。 • 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心者,性情之主。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 乾道变化: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变化,归根结 底无非是一阴一阳,这是一切生命创造演化 之理(“太极之理”,即“理一”); • 各正性命:万物各自禀受“太极之理”而有 自身的规定性(属性、性质),具有各自的性 命之理——人禀受了天理而有“气质之 性”。 • 因此,人性、物性的实现,都要靠人“尽其 性”,要人“裁成辅相”、“参赞化育”。
朱熹对二程的继承发展
• 继承:天理论;道统思想;“由经穷理”,“经所 以载道”;“性即理”思想;格物致知论;公私 义利观;理欲之辨;对佛道的批评与吸取等。 • 发展:发展了天理论和道统论。在天理论上, 有张载的“气”论思想;有二程的“理”论 思想;有周敦颐的“太极”、“体用”思想。 • 发展了心性论:二程提倡“心即性”,而朱 熹把“心”分成“人心”、“道心”,本体 之心与认知之心;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外 兼修。
太极只是一个“理”:阴阳五行之理的全体
体: 形上之道 ↗ “动静阴阳之理”
“太极” ↘
用:“阴阳”二气 形而下之器
太极之理始终寓于阴阳之中 “太极”与阴阳二气不即不离(“体用一源”)
朱熹的“天”理论的特点
• 在本体论上,朱熹不是单纯地讲理,也不是 单纯地讲气,而是理气合起来讲。 • 但朱熹并不是二元论者,因为在理气关系上, 毕竟理先气后,理为形而上的本体,气为形 而下的“器”,它们是体用关系。 • “理”和“气”的关系上,用形上和形下、 体和用、道和器来说明,是“体用一原”的 方法。 • 宇宙本体的“太极”(理一),物物各具一 “太极” (分殊)。
朱熹人性论的特点
• ①发展完善了“气禀论”:阐明恶欲来源于 人的“气质之性”; • ②通过“格物致知”保持人性之善。 • 朱子肯定人人都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之性, 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知其性、全其性。 • 恶欲源于两方面:①“气稟”之偏(蔽),遮蔽 了本性;②私欲或私意之累,即心为物事所 系。 • 心性修养工夫:①致知明理; ②涵养体察。
理解:“心有体用”与“心统性情”
• “心有体用”:本体之心(体)与认知之心(用)。 • “心统性情”:心兼性情和心主性情。 • 认知之心是指知觉运动灵明之心,“心者人之 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心对视、 听、言、动等知觉运用的主宰、范导作用。 • “心统性情”:心统摄、兼有“性”和 “情”。 • “心之官则思”;心既“灵”且“虚”,“具 众理而应万事”;“心官至灵,藏往知来”。 • 道心:先验的道德意识;人心:人的情感欲念。
朱熹的“天”理论
• 以太极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抛弃了无极说; • 太极之理就是“天理”:太极只是一个“浑 沦”的道理,是“理之极至”或“极至之 理”(“理一”); • “太极”是形上之道,“阴阳”二气是形下之 器, “太极”与阴阳二气是不即不离的体用 关系; • 太极之理寓于阴阳之中,实际是阴阳动静之 理,太极之理通过阴阳动静表现出来。 • 太极之理是“理一”,太极与阴阳“体用一
原著阅读:《朱子语类· 卷第五 》
• 问:天与命,性与理,四者之别: • “天则就其自然者言之,命则就其流行而赋於 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物所得以为生 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 物各有其则者言 之。到得合而言之,则天即理也。” • “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是如此否?” • 曰:“然。但如今人说,天非苍苍之谓。据某 看来,亦舍不得这个苍苍底。”
未有天地,便有天地之理
• 朱熹:“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 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 气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 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无此天地,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 物。” •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 本体,其实一理也。”
“庆元党禁”
• 公元1195年,宋宁宗登位,是为庆元元年。 当时宰相赵汝愚与外戚韩侘胄争权失败,朱 熹同受牵连,59人被列为“奸党”,刻石于 碑。 • 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朱熹十大罪状,道学被 定为妖学,禁止流传。 • 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韩侘胄北伐失败被 杀,朱熹亦在政治上翻身。宁宗嘉定二年 (1209年),朱熹被追谥为“文”,称为“朱 文公”,此后至元、明、清不断追封,从祀 孔庙。
《朱子语类· 性情心意等名义 》
• 理者,天之体;命者,理之用。性是人之所受, 情是性之用。命犹诰敕,性犹职事,情犹施 设,心则其人也。 •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赋者命也,所赋 者气也;受者性也,所受者气也。道即性,性 即道,固只是一物。 • 然须看因甚唤做性,因甚唤做道。性即理也。 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生之理谓性。性 只是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