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思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理学思想
• 宋室南迁,二程之洛学南传闽地。洛学在闽 地的主要传人是杨时、罗从彦、李侗,史称 “南剑三先生”(都是南剑州人)。 • 朱熹是北宋灭亡四年后出生的,祖籍徽州婺 源,生在福建尤溪,曾从学于李侗,比二程小 差不多100岁。 • 朱熹19岁中进士,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一 生出仕作官的时间仅9年,在67岁时卷入政 治斗争,被夺职罢祠,朱熹死于1200年。
心与理一
• 所知觉者是理。理不离知觉,知觉不离理。 • 问:“心是知觉,性是理,心与理如何得贯通为 一?”曰:“不须去著实通,本来贯通”;“如 何本来贯通?”曰:“理无心,则无著处。” • 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心者, 气之精爽。心官至灵,藏往知来。 • 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心便是理之所会之地。 性是理,心是包含该载,敷施发用底。 • 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心者,性情之主。
朱熹人性论的特点
• ①发展完善了“气禀论”:阐明恶欲来源于 人的“气质之性”; • ②通过“格物致知”保持人性之善。 • 朱子肯定人人都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之性, 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知其性、全其性。 • 恶欲源于两方面:①“气稟”之偏(蔽),遮蔽 了本性;②私欲或私意之累,即心为物事所 系。 • 心性修养工夫:①致知明理; ②涵养体察。
未有天地,便有天地之理
• 朱熹:“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 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 气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 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无此天地,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 物。” •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 本体,其实一理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 乾道变化: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变化,归根结 底无非是一阴一阳,这是一切生命创造演化 之理(“太极之理”,即“理一”); • 各正性命:万物各自禀受“太极之理”而有 自身的规定性(属性、性质),具有各自的性 命之理——人禀受了天理而有“气质之 性”。 • 因此,人性、物性的实现,都要靠人“尽其 性”,要人“裁成辅相”、“参赞化育”。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理解:“心有体用”与“心统性情”
• “心有体用”:本体之心(体)与认知之心(用)。 • “心统性情”:心兼性情和心主性情。 • 认知之心是指知觉运动灵明之心,“心者人之 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心对视、 听、言、动等知觉运用的主宰、范导作用。 • “心统性情”:心统摄、兼有“性”和 “情”。 • “心之官则思”;心既“灵”且“虚”,“具 众理而应万事”;“心官至灵,藏往知来”。 • 道心:先验的道德意识;人心:人的情感欲念。
朱熹的心性思想
• 朱熹把“心”分为“道心”、“人心”: • 什么是“道心”呢?朱熹对“仁”的解释 是:“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是指天地之 “生意”、“生理”,天地“别无所为,只 是生物而已,亘古亘今,生生不穷。” •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 • “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 • 在“心”有体、用的前提下,提出“心统性 情” (心统摄、兼有“性”和“情”)。
《朱子语类· 性情心意等名义 》
• 理者,天之体;命者,理之用。性是人之所受, 情是性之用。命犹诰敕,性犹职事,情犹施 设,心则其人也。 •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赋者命也,所赋 者气也;受者性也,所受者气也。道即性,性 即道,固只是一物。 • 然须看因甚唤做性,因甚唤做道。性即理也。 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生之理谓性。性 只是此理。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拜李侗为师,在 建阳考亭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 • 赞赏二程的“性即理”说,其理学主要特点: • ①建构了较为完备的理气论; • ②就心、性、情、理及其关系作了全面的 阐发,建立了完整、精致的心性学说; • ③把儒家思想哲理化,经学义理化,道统体 系化; • ④把儒家学说大众化(化民成俗)。
太极只是一个“理”:阴阳五行之理的全体
体: 形上之道 ↗ “动静阴阳之理”
“太极” ↘
用:“阴阳”二气 形而下之器
太极之理始终寓于阴阳之中 “太极”与阴阳二气不即不离(“体用一源”)
朱熹的“天”理论的特点
• 在本体论上,朱熹不是单纯地讲理,也不是 单纯地讲气,而是理气合起来讲。 • 但朱熹并不是二元论者,因为在理气关系上, 毕竟理先气后,理为形而上的本体,气为形 而下的“器”,它们是体用关系。 • “理”和“气”的关系上,用形上和形下、 体和用、道和器来说明,是“体用一原”的 方法。 • 宇宙本体的“太极”(理一),物物各具一 “太极” (分殊)。
原著阅读:《朱子语类· 卷第五 》
• 问:天与命,性与理,四者之别: • “天则就其自然者言之,命则就其流行而赋於 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物所得以为生 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 物各有其则者言 之。到得合而言之,则天即理也。” • “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是如此否?” • 曰:“然。但如今人说,天非苍苍之谓。据某 看来,亦舍不得这个苍苍底。”
“庆元党禁”
• 公元1195年,宋宁宗登位,是为庆元元年。 当时宰相赵汝愚与外戚韩侘胄争权失败,朱 熹同受牵连,59人被列为“奸党”,刻石于 碑。 • 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朱熹十大罪状,道学被 定为妖学,禁止流传。 • 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韩侘胄北伐失败被 杀,朱熹亦在政治上翻身。宁宗嘉定二年 (1209年),朱熹被追谥为“文”,称为“朱 文公”,此后至元、明、清不断追封,从祀 孔庙。
朱熹的“天”理论
• 以太极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抛弃了无极说; • 太极之理就是“天理”:太极只是一个“浑 沦”的道理,是“理之极至”或“极至之 理”(“理一”); • “太极”是形上之道,“阴阳”二气是形下之 器, “太极”与阴阳二气是不即不离的体用 关系; • 太极之理寓于阴阳之中,实际是阴阳动静之 理,太极之理通过阴阳动静表现出来。 • 太极之理是“理一”,太极与阴阳“体用一
工夫:“格物致知”与“即物穷理”
• 朱熹认为,《大学》的主旨在“格物致知”, 即具体地接触事物,以“事物之理”印证 “吾心之知”,以求至乎其极,用力既久,而 豁然贯通。 • 致知:对“事物之理”与“吾心之知”加以 扩充和发挥,推致于事事物物——内外贯通 的方法。 • 涵养主敬:涵养未发;收敛,不使身心放纵散 逸;谨畏,使内心处于一种敬畏的状态;惺惺, 使内心处于警觉、警省的状态;整齐严肃。
朱熹对二程的继承发展
• 继承:天理论;道统思想;“由经穷理”,“经所 以载道”;“性即理”思想;格物致知论;公私 义利观;理欲之辨;对佛道的批评与吸取等。 • 发展:发展了天理论和道统论。在天理论上, 有张载的“气”论思想;有二程的“理”论 思想;有周敦颐的“太极”、“体用”思想。 • 发展了心性论:二程提倡“心即性”,而朱 熹把“心”分成“人心”、“道心”,本体 之心与认知之心;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外 兼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