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合集下载

油藏描述-储层

油藏描述-储层

溶洞统计
个数 (个)
密度 (个/dm)
767
18.66
1033
0.48
53
1.49
39
0.18
675
18.39
973
25.72
三、储集空间类型
3、裂缝
池37井石炭系构造裂缝
池56井石炭系微裂缝,石英、白云石填充
裂缝
磨盘场~老湾构造石炭系取心井裂缝统计
井号
池22井 池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4571.5~4595.50
22.17
35
0.16
4324.00Biblioteka 4328.70 36.70151
4.11
38
1.04
4362.50~4400.70 37.83
899
23.76 872 23.05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四、储层物性特征
百 分 比 (%)
40
35
27.79
30
20.91
25
17.19
20
15
10
2.75
5
11.00 8.12
3.44 2.89 1.79 1.51 0.83 0.28 0.69 0.00 0.14 0.28 0.14 0.28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孔隙度(%)
磨盘场~老湾石炭系孔隙度直方图
石炭系储 层的孔隙较发 育,最大孔隙 度达17.89%, 一般在3~6% 之间。
由初始的点接触变为线接触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化学压实作用 引起颗粒接触点上

油层物理-储层岩石特性

油层物理-储层岩石特性
或该油藏的原油储量为1.68×107×0.86=1.445万吨。
7 3
第六章储层岩石的流体渗透性
第一节
达西定律及岩石绝对渗透率
第一节
达西定律及岩石绝对渗透率
流量Q
或流速
Q

AP L
压差
P ( P 1 P 2 )
达西定律:
AP Q K L
式中:Q——在压差△P下,通过砂柱的流量,cm3/s;

中 等 差 无 价 值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四节
储层岩石的压缩性
当油层压力每 降低单位压力 时,单位体积 岩石孔隙体积 缩小值。 孔隙体积缩小 , 才使油不断从 油层中流出。 (驱油动力)
一、岩石压缩系数(岩石弹性压缩系数)
C
Cf
Vb Vb p 1
孔隙度(φ)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Vp与岩石总体积Vb的比值

Vp Vb
100 %
V V V b S S 100 % ( 1 ) 100 % V V b b
1、岩石的绝对孔隙度(φ) 岩石总孔隙体积(Va)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孔隙:
a
a可流动的孔隙体积
岩石总孔隙体积
{
1)连通孔隙体积又称为有效孔隙体积
S oi
V oi Vp
Soi=1—Swi
3、当前油、气、水饱和度
油田开发一段时间后,地层孔隙中含油、气、
水饱和度称为当前含油、气、水饱和度,简称含油饱
和度、含气饱和度或含水饱和度。
5、残余油饱和度与剩余油饱和度
经过某一采油方法或驱替作用后,仍然不能采出而残留 于油层孔隙中的原油称为残余油,其体积在岩石孔隙中所占体 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用 Sor 表示。可以理解,驱替后 结束后残余油是处于束缚状态、不可流动状态的。 剩余油主要指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 采出的地下原油。一般包括驱油剂波及不到的死油区内的原油 及驱油剂(注水)波及到了但仍驱不出来的残余油两部分。剩 余油的多少取决于地质条件、原油性质、驱油剂种类、开发井 网以及开采工艺技术,通过一些开发调整措施或增产措施后仍 有一部分可以被采出。剩余油体积与孔隙体积的之比称为剩余 油饱和度。

储层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储层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3. 储层岩石物性及孔隙构造特征本章将重点分析柴西北区N1~N22储层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储集空间类2型及分布、大小等反映储层孔隙构造特征的性质,区域上仍以南翼山、油泉子、尖顶山和咸水泉作为研究对象。

3.1 储层岩石物性分析3.1.1 南翼山储层岩石物性南翼山构造位于XX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属于西部坳陷区——茫崖凹陷南翼山背斜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

该构造为两翼根本对称的大而平缓的箱状背斜构造,两翼倾角20°左右,构造轴线近北西西向,长轴50km,短轴15km,闭合面积620km2,闭合高度820m。

构造的根本模式为两断夹一隆,南翼山背斜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翼北、翼南两组断层,由于该断层的控制作用,使得本区产生了一个宽缓的背斜构造,主体构造两翼根本对称。

浅层〔N21以上〕构造隆起幅度较中深层要略小,表现为轴部地层较薄,两翼地层增厚的特征。

N21~N22时期柴西北区广泛发育较深湖、浅湖和滨湖相。

南翼山地区N21时期为较深湖—浅湖沉积,该地区中部受构造古隆起的控制主要为浅湖沉积;N22时期随着湖盆沉积中心的进一步往北东方向迁移,主要沉积浅湖相。

共收集该区N22~N21储层岩石Ⅰ~Ⅵ油层组18口井钻井取心样品物性分析资料,其中孔隙度1802块、渗透率1897块,碳酸盐含量933块、氯离子含量514块。

物性统计结果见表3-1。

21从统计结果来看,南翼山油田除Ⅰ+Ⅱ油组孔隙度和渗透率稍高些,Ⅲ+Ⅳ和Ⅴ+Ⅵ油层组物性根本一致,均表现出物性总体较差,属典型中-低孔隙度、低-特低渗透率储层。

图3-1是该油田统计的所有样品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图。

图3-1南翼山N22-N21储层岩石孔渗关系由图3-1可以看出,该区孔渗分布存在明显的两个区域〔图中大圈和小圈〕,小圈内的孔渗稍高些,是浅部Ⅰ+Ⅱ油层组岩石的孔渗分布,孔隙度一般大于25%,而深透率一般在10mD左右。

而大圈内是Ⅲ+Ⅳ和Ⅴ+Ⅵ油层组岩石的孔渗分布,孔隙度一般在5%-20%之间,渗透率在0.01mD-10mD之间。

第六章储层特征与评价

第六章储层特征与评价
特点:有裂缝大小不均匀,形态奇特,与溶孔、溶洞伴生, 常有陆源砂岩或围岩岩块充填。
㈡ 构造裂缝发育控制因素
1. 岩性因素(脆性) ⑴岩石成分:脆性由大到小:
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盐岩 →石膏
随着泥质含量增加,岩石脆性减弱,塑性增加; 硅质含量增加,岩石脆性增加,塑性减弱。 ⑵岩石结构 质纯粒粗的碳酸盐岩脆性大,易产生裂缝。 ⑶厚度及组合
A.粗而杂, 由砂岩、砾岩、泥岩混杂堆积. B.粒度粗, 分选差, 磨园差. C.成分复杂, 物性变化大。扇中最好,扇缘泥为主,扇顶 砾为主,分选差。
5.规模大小:最大的可达几百公里,厚度几千米 6.油田实例:克拉玛依 T(三叠) 克拉玛依组油层
洪积扇 砂砾岩体
㈡ 河流砂岩体(Fluvial sandstone)
㈡ 孔隙发育控制因素
1.原生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 浅水、高能沉积环境,结构较粗,原生孔发育。相反
则差 2.溶蚀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 ⑴ 岩石溶解度
影响因素较多,岩石矿物成分不同;岩石结构构造 一般情况: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⑵ 地下水的溶解能力
CO2含量高者溶解能力强 ⑶地貌、气候、构造因素的影响
三、碳酸盐岩的裂缝
分选好:1—2.5; 分选中:2.5—4, 分选差: >4.0。
㈢ 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磨园度 1. 排列方式
最紧密排列: Ф理=25.9%; 中等排列: Ф理:25.9%~47.6%; 最不紧密的排列: Ф理=47.6。 说明:排列越疏松,孔隙半径越大,连通性越好,渗 透率越大。
2. 磨园度 概念: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园的程度。 等级:圆状、次圆状、次棱角状、棱角状 一般地:磨园度越好,岩石储集物性越好。

储层岩石的基本特性

储层岩石的基本特性
1-5 储油层岩石的基本特性
• 能够储集石油,并允许石油在其内流动的岩层称为储油层。
• 一、储油层岩石的孔隙性
• • • • • 1.孔隙度 2.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
• 二、储油层岩石的渗透性
1.达西定律 2.渗透率的单位 3.有关渗透率的概念 4.影响渗透率的国素 1.含油(气、水)饱和度 2.原始含油饱和度
二、储油层岩石的渗透性
• • (2)有效渗透率: 当岩石中有两种或多种流体同时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种流体的渗透率就叫 做岩石对这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 例如当储集层中油、水共存时,我们就会测出油的有效渗透率和水的有效渗 透率。有效渗透率的大小,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与流体本身饱和度有关。饱和度越 大,有效渗透率也就越大。岩石的有效渗透率都小于绝对渗透率。 (3)相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孔隙中饱和多相流体时,岩石对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即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之比叫相对渗透率,用百 分数表示。 同一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之和总小于1。 油层岩石的渗透率大小对储油岩层的物理性质影响极大。是反映油层产油能力 的一个重要参数。
4.影响渗透率的国素
(1)岩石孔隙的大小。(2)岩石颗粒的均匀程度。(3)胶结物含量的大小。 我们认识了影响渗透率的因素后,就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改造油层,改变油 层渗透率,使油层多出油。对于疏松、渗透性好的油层,以加固井底附近油层岩 石的防砂技术为主;对于致密、渗透性差的油层,采用压裂方法改善井底渗透率; 对于胶结物含量高的油层,可采取酸化的方法提高渗透率。


• •

一、储油层岩石的孔隙性
• 基本胶结类型
• • • ①基底胶结:胶结物含量很高,砂岩颗粒是埋在胶结物中,彼此不相接 触或接触很少,孔隙度很低,如图1.5.1所示。 ②孔隙胶结:胶结物含量不多,充填于颗粒之间的孔隙中,颗粒呈支架 状接触。这种胶结的孔隙度大于基底胶结,如图1.5.2所示。 ③接触胶结:胶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颗粒呈点 状或线状接触。它的孔隙度最高,如图1.5.3所示。

储层岩石学特征

储层岩石学特征

储层岩石学特征2储层岩石学特征由于不同研究者对柴西北新近纪N 12~N 22储层岩石成因和特征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不同认识。

总的来看,把该区储层岩石划分为碳酸盐储层和碎屑岩储层是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

然而,由于该区储层岩石粒度偏细,矿物成分镜下难以确定,对岩石结构及结构组分看法不一,因此岩性定名不一、比较混乱,这给进一步研究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根据收集到的已有岩矿鉴定资料,南翼山碳酸盐储层205块,岩性定名有95种,碎屑岩储层52块,岩性定名23种;尖顶山52块鉴定资料,岩性定名有7种;油泉子28块鉴定资料,岩性定名10种。

本次通过岩心观察没有发现柴西北区N 1 2~N 22储层岩性存在明显差异,对原来已磨制薄片和新薄片观察鉴定,结合X 射线全岩分析,认为柴西北新近纪N 1 2~N 22储层岩石岩性比较均一,没有根本的差异,岩石类型比较单一。

2.1储层岩性分类本次研究,选取533块岩石薄片重新进行观察(其中南翼山236、油泉子195、咸水泉57、尖顶山65),柴西北新近纪N 1 2~N 2 2储层岩石岩性总体分类划分为灰泥岩类、颗粒灰岩类、砂岩类及泥岩类四种类型,各区统计分类见表2-1和图2-1。

表2-1 柴西北新近纪N 2 2~N 12储层岩性分类统计表从表2-1图2-1中可见,灰泥岩类在储层岩石中占绝大多数,具风暴沉积特征的颗粒灰岩类占第二位,砂、泥岩分量极小(总体分别占3%和4%)。

~N21储层岩类分布直方图图2-1 柴西北区N22根据第二批补送薄片334片(其中大薄片9片,5+6油组南浅5-5井、南浅3-3井和南浅3-9井303片,油112井1+2油组31片)。

其岩类分布见表2-2和图2-2~2-4)。

图2-2 根据第二批补送薄片岩类总体分布直方图图2-3 南翼山5+6油组储层岩石类型分布直方图图2-4 油112井1+2油组储层岩石分布直方图从第一批和第二批薄片鉴定结果可见储层岩石类型分布情况几个油组情况大致雷同。

03储层岩石的性质

03储层岩石的性质

1,泥质(粘土)胶结物
泥质是沉积岩粒度分析中粒度小于0.01mm的物质的总 和. 粘土是指天然的土状细粒集合体,当它与少量的水混 合时具确可塑性.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硅,氧化 铝,水以及少量的铁,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 油气储层中常见的粘土矿物以高岭石,蒙皂石,伊利 石,绿泥石及混合层等含水层状硅酸盐为主.
(5) 孔隙配位数:它是指每个孔道所连通的喉道 数.一般砂岩配位数介于2~1 5之间.
2,孔隙结构
岩石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主要视研究目的和应用 要求而定: 1)单重孔隙介质 2)双重孔隙介质 3)三重孔隙介质
1) 单重孔隙介质
(1) 粒间孔隙结构 粒间孔隙结构:
由大小和形状不同的颗粒所组成,颗粒之间间隙又 被胶结物所充填.由于胶结不完全,在颗粒之间形成 了粒间孔隙. 是砂岩的基本孔隙结构,但部分碳酸盐岩亦具有此 种孔隙结构.这些粒间孔隙既是储油空间,又是油气 渗流的通道. 结构模型 单重孔隙介质粒间孔隙结构,早期用等直径球体的 堆积体来描述,后来用毛细管,近来又引进网络模型 的概念.
3.1 多孔岩石的骨架
砂岩是由性质不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砂粒经胶结 物胶结而成的.储层性质主要受颗粒的大小,形状,排 列方式,胶结物的成分,数量,性质以及胶结方式的影 响. 碳酸盐岩(如灰岩和白云岩等)不存在粒度问题,因为其 骨架颗粒,胶结物及孔隙充填物基本上都是相同物质, 无法将它们分为单个颗粒. 把砂岩和碳酸盐岩中的固体部分统称为基质或骨架,主 要是颗粒.
二,砂岩的胶结物及类型
砂岩中的填充物是由杂基和胶结物组成. 岩石中的胶结物是除碎屑颗粒以外的化学沉淀物质,一 般是结晶的或非结晶的自生矿物,在砂岩中含量不大于 50%. 它对颗粒起胶结作用,使之变成坚硬的岩石.胶结物质 含量增加总使岩石的储油能力和渗透能力变差. 砂岩中胶结物的成分,数量和胶结类型,影响着砂岩的 致密程度,孔隙性,渗透性等岩石物性. 胶结物的成分中最常见的是泥质和灰质,其次为硫酸盐 和硅质.

济阳坳陷馆陶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济阳坳陷馆陶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115新近纪,济阳坳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融为一体整体下沉,接受了一套分布广泛的以河流相为主、局部夹湖相的沉积,地层厚度差别不大[1]。

济阳坳陷新近系馆陶组冲积—河流沉积体系垂向上的演化具有由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到低弯度河再到曲流河的特点。

馆陶组储集岩体以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为主,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此外则为冲积扇相沉积的浅灰色、杂色细砾岩、砾状砂岩、含砾砂岩[2]。

1 成分成熟度新近系馆陶组岩心簿片鉴定分析,石英含量为34%~68%,平均为49%,长石含量为8%~43%,平均为34%,岩屑含量为7%~50%,平均为16%,长石与岩屑含量之和为27%~66%,平均为50.7%,石英含量与长石加岩屑含量之比的平均值为0.98(表1)。

由此可见,新近系储层具有低成分成熟度的特点。

表1 馆陶组砂岩成分成熟度统计 %石英长石+岩屑石英/(长石+岩屑)变化范围平均值变化范围平均值平均值34~684927~6650.70.982 结构成熟度根据探井薄片资料统计,80%以上的砂岩分选中等,分选较差和分选较好的砂岩少(<20%)。

泥质含量为l%~28%,平均为13.07%。

砂岩碎屑颗粒的磨圆程度以次棱角状为主。

砂岩以泥质胶结为主,胶结方式以基底—孔隙式为主。

碳酸盐含量比较低,致使储层比较疏松,孔隙度、渗透率比较好。

因此,济阳坳陷新近系砂岩储层结构成熟度较低。

3 成岩矿物馆陶组各段储集岩的自生矿物,主要是各种自生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

此外,还有自生的黄铁矿、石英等。

黏土矿物以蒙皂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伊利石和少量绿泥石。

蒙皂石含量随埋深增加而减小,当埋深到1400m左右后,蒙皂石开始向伊利石转化形成伊/蒙混层,蒙皂石在弱碱性条件下相对比较稳定。

蒙皂石在储层中多以黏土包壳或孔隙衬垫式分布。

自生高岭石一般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原生粒间孔隙中的高岭石呈蠕虫状或书页状集合体。

伊利石含量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加,主要呈片状、丝状出现于粒间或颗粒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六 变质岩储层
• 一.变质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 型
• 1 变质岩储层的初级空间划分原则 • 2 变质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
• 二.按成因分类的储集空间特 点
• • • • 1 2 3 4 结晶成因 构造成因 物理风化成因 化学淋溶成因
• 三.变质岩储层储集空间形成及 演化控制因素
• • • • • • 1 2 3 4 5 6 变质作用影响 构造作用影响 古表生物物理作用风化作用影响 矿物充填的影响 原岩性质的影响 化学淋浴作用影响
孔隙结构特征
渗透率的大小除受孔隙大小的影 响外,更主要是受孔隙连通情况,即喉 道半径大小、几何形态和结构系数的 控制。低渗透储层孔喉半径小是其渗 透率低的主要原因。砂岩低渗透储层 孔隙喉道类型包括收缩喉道、片状或 弯曲片状喉道和管束状喉道,但以后两 者为主。 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主要分为 大孔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两种(图1), 前者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 粒间溶孔,喉道主要为细颈型和窄片型, 孔喉比较大;后者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 和晶间微孔为主,吼道主要为管束状、 细管状和窄片状,孔隙较小,吼道也较 小,孔喉比较低。
低渗致密储层的基本特征 :
• • • • • • • 1 2 3 4 5 6 7 特性及空隙特征 应力敏感特征 毛细管压力及气体相对渗透率 地球的物理测井解释特点 圈闭中的流体分布特点 储层的压力 储层伤害
针对于我国低渗透储层的特征
我国低渗透储层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岩性的地层 中所占的比例相差很大,以古生代,三叠系,白垩 系和下第三系为主;从岩性看,以砂岩和粉砂岩为 , 39.8% 32.9% 主,分别占39.8%和32.9%。由于低渗透储层形成有 其独特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 的影响,使其具有典型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储层物 性差,沉积物成熟度低,孔喉半径小,基质渗透率低,成 岩差异大,应力敏感性强,裂缝比较发育和非均质性 强等特征。
四.浆岩储层的岩相特征
1.火山岩相及其分布特征
(1).火山通道相 (2). (2).次火山相 (3).爆发相 (4).喷溢相 (5).喷发沉积相
2.浅成侵入岩相
• 四.岩浆岩储层的储集条件和 控制因素
• • • • • 1 2 3 4 4 火山岩相类型 构造作用 热液绿泥石充填作用 岩浆岩次生变化 风化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划分
1. 孔隙型储集层(包括孔隙-裂缝性) 2. 溶蚀型储集层 3. 裂缝型储集层 4. 复合型储集层
三、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的因素
1、孔隙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2、溶蚀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3、裂缝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 四、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 的区别
• 1.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 变化很大,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最终孔隙 度却较低。因易产生次生变化所决定。
致密储层的基本岩石学结构特征
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是陆相低渗 透储层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为长石和岩屑 含量普遍较高,多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 岩、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少 见,粒度分布范围比较宽,颗粒大小混杂,分选 和磨圆较差,泥质含量高。由于这一特征,使 得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容易发生压实作用, 且压实强度较大,从而使孔隙度大大减少,储 层物性较差。

二 碳酸盐岩储层
现在,从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 现的油气储量已接近世界油气储量 60% 的一半,产量则已达总产量的60% 以上。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很多, 岩性以粒屑灰岩、生物骨架灰岩和 白云岩为主。
一、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
(一)原生孔隙 一 原生孔隙 1、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 3、生物骨架孔隙 4、生物钻空孔隙 5、鸟眼孔隙 (二)次生孔隙 二 次生孔隙 1、晶间孔隙 、 2、角砾孔隙 、 3、溶蚀孔隙 、 4、裂缝 、
• 总之,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特点:储集空 间发育具不均一性或突变性,也称各向异 性。
•三
泥质岩储层
• 一.储集空间类型
• 1. • 2. • 3. 裂缝型 孔隙性 孔—缝复合型
• 二 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1. 特定的岩相条件 2. 压实或欠压实的成岩条件 3. 断裂或其他动力造缝条件
四.低渗致密储层
•五
岩浆岩储层
• 一.岩浆岩储层的概念和分布
• • • • 1 2 3 4 跨越地质年代场 分布范围广 储集类型多样 经济效益明显
• 二.岩浆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 • • • • • 1 2 3 4 5 6 玄武岩类 安山岩类 次火山岩类 脉岩类 自碎岩类 火山碎屑岩类
三.岩浆岩储层的储集空间
• 2.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 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以粒间孔 等原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空间分 布受岩石结构控制,而以次生孔隙为主的 碳酸盐岩储层其储集空间分布与岩石结构 特征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
3.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且后生 作用复杂。构成孔、洞、缝复合的孔隙空 间系统。 4.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 关系。孔隙大小主要影响孔隙容积。
(一)碎屑岩成分对物性的影响
•四
碎屑岩的成分结构和构 造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一)碎屑岩成分对物性的影响 (二)碎屑岩 分布特征
6.海底扇砂体 7.湖底扇砂体 8.重力流水道砂体 9.滩坝砂体 10.风暴砂体
1 .冲积扇砂砾岩体 2 .河流相砂体 3 .扇三角洲砂体 4 .洪水—漫湖砂体 5 .三角洲砂体
还是那句话,有什么样的作用就要求有什么样 的特征,有什么样的特征就具备了什么样的结构!
结构: 孔.缝.喉道
作用: 储集油气
特征属性: 1.孔隙度 2.渗透率 3.流体饱和度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我们可以使显示出随机的、不可捉摸的行 为的物理世界的复杂性与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简 洁和有序性结合起来。
储层的岩石学分类
一.碎屑岩储层 二.碳酸盐岩储层 三.泥质岩储层 四.低渗致密储层 五.岩浆岩储层 六.变质岩储层
一.碎屑岩储层
碎屑岩储层是油气田的主 要储层之一,其油气储量约占 世界油气总储量的60%左右!
(一).碎屑岩储层类型主要包括
1.砂岩储层 2.砾岩储层 3.泥岩储层
•二
碎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
(一)原生孔隙
(二)次生孔隙
•三
碎屑岩储层的胶结物对 物性的影响
1.硅质胶结物 2.碳酸盐胶结物 3.硫酸岩胶结物 4.铁质胶结物 5.长石蚀变后的胶结物 6.黏土胶结物
•四
碎屑岩的成分结构和构 造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