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美学思想总结模板(标准版)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关键词]名;象;道《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
《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
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
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
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
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是其“为道”哲学的必然设定,在“为道”哲学的框架内,《老子》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上德”论、“自然无为”论、“至和”论和“天道”论等观念得以确立,因此,人的“无身”规定牵掣着众多关键理论基地的建构和实效问题,而这一人的规定本质上又和对人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命名有关。
一般理解,名或命名本质上是一种名实配称的表象关系,这种关系的展开过程将一个事物表象为一种对象,并使得两者配称无误。
在名的内在规范中,命名中的要素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关系,出现名实错位的悖论。
如人是“有身”之物和人是“无身”之物同时发生在一个命名过程和同一个名中。
从一致关系、名实配称的角度来考量,在一个命名活动中的种名和它的属名是配称的,如果不配称就意味着论证中的悖论的不可避免。
在人是“有身”之物中的人与他的属名有身、有生物之间实现着名实配称。
在人是“无身”之物的命名中,人这个种名与他的属名无生物之间缺乏配称关系。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老子,也被称为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主要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总结:一、道的观念: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且,“道”是超越一切的,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界定。
他强调人们应该与道合一,追求心灵的纯洁,放下欲望与功利心,接纳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二、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应该放弃强制和权力,而以无为的态度去引导人们,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主张领导者不要过多干预或控制,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和干涉,使社会保持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三、自然和谐: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破坏。
他认为自然万物本来就具备完美和平衡,只有人类的欲望和行为才会破坏这种和谐。
他建议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追求简朴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四、无名之名:老子批判了名利社会的盲目追求,主张超越功利的界限,追求无名之名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德行是不需要张扬和显示的,只有在无所为的境界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品德和智慧。
他呼吁人们舍弃虚荣心和功利心,追求实实在在的内心境界。
五、尊重个体:老子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尊重,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应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提倡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认为真正的领袖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统治。
六、守约与仁慈:老子主张人们要尽力遵守自己的承诺和义务,保持诚实和守信。
他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与此同时,老子也强调仁慈和善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关爱他人,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他提出了虚无主义的观念,认为真正的存在是无形的和无名的。
他反对人类的功利主义和权力追求,主张个体的独立和尊重。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通过对老子的思想的学习,我深深被他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所吸引。
以下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感悟以及我对其的思考。
首先,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让我深思。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干预自然的力量,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充斥着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成功,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而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过多的欲望,去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
另外,老子提出的“无私无欲”思想也值得我们深思。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放弃私欲,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我境界,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与现代社会中普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放下自己的私利,关注他人的需求,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柔弱者胜刚强”的思想。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够战胜刚强的人,因为柔弱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而刚强则容易违背自然的力量。
这使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那些走上职场顶峰的人往往谦逊、有耐心、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们并非凭借强硬的态度或掌控力来成功,而是通过柔软而有力的方法来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言语不能表达出真正的道,道并不是可以被刻意追求或逐个步骤达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生活中追求目标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太过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
而道家的思想提醒我们,过程本身就是目标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享受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他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让我重新反思了现代社会的追求和价值观。
我希望能够将老子的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放下杂念,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通过柔弱而有力的方法,取得成功;通过享受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体验人生的真谛。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

⽼⼦美学思想总结 《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是⼩编整理的⽼⼦美学思想总结,欢迎来参考! 《⽼⼦》⼀书,原着不过五千⾔,可以说,⼏乎是⼀字就涵盖⼀个观念的好⽂章,⼀句就涵盖有三⽞三要的妙义。
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千年来,⼤家都在研究⽼⼦,⽽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家之多,如果搜罗⼴泛⼀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各⼈的说法,⼜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或“⽼学的各家”。
例如:某某研究⽼⼦的著作,便成了“某⽼⼦”;某某解释⽼⼦的著作,⼜成为“某家⽼⼦”;某某诠释了⼀番,⼜成为“⽼⼦某诠”。
各说杂陈,见解不⼀,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包括近如⽇本、韩国,远如欧、美,乃⾄于⼤洋洲的⼈,亦都喜欢研究起⽼⼦来了。
他们都翘起⼤拇指说:“中国的《⽼⼦》很好。
”问他们好在哪⾥,也⾃有⼀番说辞,或不免拾⼈⽛慧,道前⼈之所道。
但毕竟能重视⽽称誉我们的⽂化,这是值得我们⾃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味崇洋,忘记乃⾄排斥⾃⼰⽂化的⼈,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
道家为中国⽂化主流之⼀,⼈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但多半亦仅仅说到⽼⼦⽽已,最多并称“⽼庄”。
其实,道家的“巨擘”,不⽌这⼀⼆⼈,尝与朋友说笑:道家有三代⼈物,⽼⼦、⼉⼦——倪⼦、孙⼦。
当然,这只是说笑,他们并没有⾎缘的祖孙⽗⼦关系。
不过孙⼦——春秋时齐国⼈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来,所着《兵法》⼗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称霸诸侯,充分显⽰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所著的⼗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千年后的现代,⼈类已登上⽉球,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到⽣化战,⽽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
老子美学思想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成"、"虚实相生"、"反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一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
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
”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
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
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
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
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
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
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子 以“ 道” 作为美学 的出发点和归宿, 宣告 了我 国美学系统理论 庄所强调与追 求的“ 无 言之美 ” , 其实 就是一种空 白的美 , 它和 的诞生 。老子的“ 道法 自然 ” 说集中体现 了老子 思想 的特征 , 当 后来中 国美学 的“ 意境 ” 所追 求的 以少总舵 多、 以小见 大 、 意蕴
是实存性的, 不可将它和“ 绝对概念 ” 、 “ 绝对精神 ’ 馄 为一谈。老 然规律 , “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 ( 《 老子》 三十二章) 。老子“ 自然
子指 出: “ 道生一 ,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 《 老 子》 第 四十 无为 ”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然, 也毫不例外地表现 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它体现 了老子 含 蓄等 审美 特 征 是相 通 的 。 的审美观念 、 审美 认识 、 审美判断 、 审美情趣 、 审 美 目的和审美
老 子 道 法 自然 的美 学 思 想
曹勃吴
( 河北大 学研 究生 学院, 河北 保 定 O 7 1 0 o o )
【 摘
要】 老子 “ 道法 自然 的思想折射 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对于哲学 、 艺术 、 审美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了非常深远 的影响。 而美学
是哲学在艺术和审美上 的延伸, 老子的美学观念 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 “ 道” 有 着直接 的联 系。因而老子的“ 道” , 就是 以
之美。
老子美学 中最重要 的范畴也并 不是“ 美” , 而是“ 道’ ‘ 气, , _
“ 道” 之美融会 于江河湖海 , 葱翠 草 木 , 日月星 辰 等 自然 生
“ 象” , 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在我们看来 , 老子把 自然无为的 命之 中 , 然 而“ 道” 却柔弱无比, 寂 寥无 形 。 此 柔 弱 含 蓄 的 自然 之 “ 道” 作为美 的根源 。他的 自然之美的思想 , 体现了“ 道” 所派生 “ 道” , 无时不在展现着美的本身。浑成之“ 道” 所涵盖 的世 界万 的特征, 也体现了“ 道” 的自然延伸 。美的本质就是 自然之美, 老 有 不齐 之物 , 包括美的存在 , 无 不 以 自然 为 基 础 。 可 以 见 出 , 老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论文摘要:“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美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世间万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吸收老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
绪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音乐美学思想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与希腊,印度音乐美学三足鼎立的一门音乐学科。
当谈及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时,人们免不了会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本篇文章我仅代表个人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谈一些自身的体会。
一·老子的简介及“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意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个人道德修养。
其主要着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着作。
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老子视其为化生万物的法则,其中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即自由与必然,和目的与合规律的理解。
所谓的自然,即自来如此,本性如此。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指道孕育,衣养万物,并顺物之性让其充分发展,此外不再另有目的与作为。
“无不为”是说道由“无为”而成就了万物生命和世界之美,最终达到目的。
老子认为:人只有处处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取得自由。
深刻的意识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的统一。
如在《道德经》第34章这样说:“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为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名有,不为主”指道化生万物而不另有别的追求,它不以造物主自居。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完全遵循万物之性而让其生长,此外不另有自己的目的与作为。
此即“无为”而正是由于“无为”道又达到了“无不为”成就了万物的生长和世界之美“成功遂事”最终达到了目的。
老子的美学

老子的美学观点。
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
语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里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
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后,巧拙的辩证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巧”与“拙”许慎《说文解字》释“拙”“不巧也,从手出生” :。
段玉裁注:“不能为技巧也。
”从字源学的角度来看,“拙”的本义是“拙劣”“笨、拙” 。
先秦许多典籍有关于“拙”的描述,如《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指人的粗笨;《孟子》“大匠:不为拙射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管子·法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
《韩非子》“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无一失。
” :”这里都是指技艺拙劣、粗笨。
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拙”也大多带有贬义的色彩,或者用作谦词。
如“拙笔”“拙作”“拙著”等。
这、、些都是对于“拙”的日常语义的理解,与“巧”是相对的。
“巧”和“拙”在本义上是一对反义词,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辨证的统一。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第四十五章)王弼注:“大巧因自然而成器,不造为异端,故日拙也。
”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 ,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即“不造异端” 。
而“拙”恰恰是不事修饰的,它外拙而内秀,体现出了“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此时的“拙” ,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稚拙的感觉,但实质彰显的却是一种朴素、简淡、纯真之美,是巧夺天工的大美。
由此可见,“拙”并不是真的“不巧” ,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大巧” 是的外在显现。
至此,“拙” 已脱离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种艺术美的高度。
大巧若拙的美学内涵“大巧若拙”的核心在于“拙”“拙”即大巧,是简淡天真、自然本色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模板(标准版)
Summary template of Laozi's aesthetic thought (Standard Versi 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模板(标准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
“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
《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2、从理论本身看:
(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
(2)美学方面:提出
“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
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
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
*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3、“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4、“道”“气”“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须体现“道”“气”,才成为审美对象;
(2)审美观照:必须从对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观照(玄鉴)
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
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气韵生动”(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三、老子论“有”“无”“虚”“实”
1、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
老子又认为: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是“虚”“实”
的统一
*天地中间充满虚空,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1)此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
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2)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
的重要美学特点
四、老子论“美”“妙”“味”
1、老子论“美”:
(1)明确的与“善”区别开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美”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它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老子不是第一次使用“美”的概念的人,而是使它第一次成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1、在老子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于奴隶主贵族享受的,所以他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的态度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一定意义上对美和实用、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他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为腹——生理快感为目——美感)
4、老子对形式美也持否定的态度:老子的“拙”成为后代一种审美趣味及审美风格“光而不耀”(审美理想)
5、老子谈“味”:审美标准——淡乎其无味(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
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
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6、老子谈“妙”(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
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道“无”——观照“道”的“妙”的属性(“妙”主要
用于审美领域)
“有”——观照“道”的“徼”的属性
*“道”又叫做“玄”,“妙”和“徼”同谓之“玄”,
但“玄”终究更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这种属性更为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由于“妙”取法于“道”,体现“道”的“无”的一面
*“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总结:从老子的“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
三、老子论“涤除玄鉴”
“涤除”:洗除尘垢,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玄鉴”:“玄”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 第一层含义: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行到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对于“道”的观照,但对于“道”的观照怎么实现,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二层含义: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庄子“心斋”“坐忘”
(老子强调,为了实现对“道”的观照,观照者必须保持虚静)
“涤除玄鉴”文学领域的影响:1、宗炳:澄怀味象
①实质是“道”的观照
②审美的心胸
2、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本体、生命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
4、其他:唐刘禹锡、宋苏轼、宋画论家郭熙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