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磁性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磁性性质和微小尺寸的纳米粒子,其应用领域广泛,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备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涉及其在诊断、治疗和生物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一、磁性纳米材料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1. 磁共振成像(MRI)磁性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磁性性能,可作为MRI对比剂,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通过将磁性纳米材料注射到患者体内,可以更清晰地展现组织和器官的结构,检测疾病的早期变化。
2. 磁性粒子法磁性纳米粒子可以与药物或抗体等生物标志物结合,通过外加磁场作用,将其靶向输送至病变部位,实现对疾病的定位和治疗。
这种磁性粒子法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以及传统药物的改良。
二、磁性纳米材料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1. 靶向治疗利用磁性纳米材料的磁性效应,将其与药物结合,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将磁性纳米材料修饰在药物分子上,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2. 热疗磁性纳米材料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剧烈的磁性加热效应,可用于局部热疗。
将磁性纳米材料注射到肿瘤组织中,通过对磁场加热,使肿瘤组织局部升温,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
这种热疗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辐射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三、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1. 生物标记磁性纳米材料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通过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抗体等)结合,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磁性纳米材料的磁性效应可通过磁性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具备高灵敏度和快速反应的特点。
2. 磁性免疫分析磁性纳米材料结合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生物样品中微量成分的快速检测。
通过对磁性纳米材料的修饰和功能化,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并且实现高通量、自动化的分析过程。
总结: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的研究进展与生物医学应用

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的研究进展与生物医学应用1. 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和表面性质,实现了对纳米生物催化剂性能的有效控制。
通过改变纳米材料中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比例,可以调控其磁性、电导率等物理性质,从而影响纳米生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通过表面修饰、功能化等手段,还可以实现对纳米生物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精确调控,进一步提高其催化性能。
研究人员发现磁场对纳米生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磁场可以通过改变纳米材料中的电子状态和运动轨迹,促进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磁场还可以通过调节纳米生物催化剂的结构和形态,实现对反应过程的精确控制。
研究人员将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生物医学应用领域。
在癌症治疗中,研究人员利用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剂的高活性和低毒性特点,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有望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灭和治疗效果的提高。
在环境保护领域,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剂也被用于水体污染物的高效降解,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为未来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存在许多挑战,如如何进一步提高纳米生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以及如何将磁场调控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场景等问题。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以期在磁场调控纳米生物催化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
1.1 磁场对纳米颗粒的影响磁场是影响纳米颗粒行为和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纳米生物催化领域,磁场调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磁场对纳米颗粒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
磁场可以影响纳米颗粒的形态和大小,通过改变磁场强度、方向和时间,可以实现对纳米颗粒的精确调控。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进展,对于进一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非常重要。
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细胞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一、生物成像生物成像是生物医学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病灶的判断和跟踪,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纳米材料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生物成像的理想探针。
例如,在磁共振成像中使用的超顺磁纳米颗粒能够增强图像对比度,并提高磁共振成像的敏感度。
金纳米颗粒也被广泛用于生物成像,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用于增强光学成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特定疾病相关分子的疗法,通过与病变细胞特异性结合,释放药物或发挥治疗效果。
纳米材料的表面可以通过修饰特定的分子,使其具有高度的靶向性。
一种常用的应用是利用纳米载体递送药物,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病变部位,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此外,纳米材料在光热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选择性地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热能,用于破坏肿瘤细胞。
其中,碳纳米材料和金纳米颗粒是常用的光热治疗材料。
三、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检测生物体内特定物质或生物过程的电子仪器。
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电性使其成为生物传感器中的理想电极和传感元件。
例如,碳纳米管可以用于电化学检测特定分子的浓度,而纳米金颗粒则可以作为光学传感器检测生物样品中的分子信号。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实现对生物过程的监测和控制。
四、组织工程组织工程是通过组合生物材料、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来构建人工组织的技术。
纳米材料的高度可调性和可制备性使其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纳米纤维素可以用于构建三维生物支架,为细胞附着和生长提供支持。
纳米涂层技术也可以改善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能,增强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在人工体内组织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治疗手段,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提起磁性材料,大家往往会想到与科技、电子等领域相关联的应用。
但是,最近几年,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科技界的关注。
磁性材料有许多种类,例如: 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铁磁性金属等等。
这些材料具有磁性质,可以被磁场所控制,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磁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等方面。
一、医学成像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医学成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目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有超声波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等。
其中,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而在磁共振成像中,铁氧体和磁性纳米颗粒就被用作造影剂。
它们通过吸附在癌细胞上,能够改善影像质量,让医生更容易发现病变部位。
二、药物输送药物输送是指将药物通过外力,如磁场、声波等,将药物定向输送到体内的特定部位,以提高药效和降低不良反应。
磁性材料的出现,使得药物输送的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磁性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改变磁场的方向和强度,控制药物的输送方向和速度。
并且,由于纳米材料的作用,药物可以更好地渗透到组织和细胞,进一步提高药效。
此外,磁性材料还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外部,在进入体内后,通过磁场诱导释放药物,从而实现精准控制。
三、组织工程组织工程是指利用细胞、生物活性材料和生物物理学方法重建和修复组织的一种生物技术。
在组织工程中,磁性材料的应用主要在于促进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例如,铁磁性金属可以通过磁场控制细胞的定向分布,从而加速组织修复。
此外,磁性材料还可以作为支架材料,帮助细胞固定在特定位置,从而促进组织生长。
总体来说,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涵盖了医学成像、药物输送和组织工程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磁性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为人类越来越健康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磁性材料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磁性材料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研究在当今生物科学领域,生物分离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磁性材料的出现,为生物分离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巨大的应用潜力。
磁性材料,顾名思义,是具有磁性的物质。
它们能够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响应,这种特性使得它们在生物分离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磁性材料在生物分离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细胞分离。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分离特定类型的细胞是关键的一步。
例如,在血液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要分离出特定的白细胞亚群,如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可以利用磁性材料。
科学家们首先会将特定的抗体与磁性材料结合,这些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目标细胞表面的标志物。
然后,将这种磁性标记的混合物加入到血液样本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孵育,使抗体与目标细胞充分结合。
接下来,通过外部磁场的作用,带有磁性标记的目标细胞就会被吸附到磁场附近,从而实现与其他细胞的分离。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快速和相对温和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除了细胞分离,磁性材料在蛋白质分离方面也表现出色。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执行者,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是深入研究蛋白质功能和结构的前提。
在这一过程中,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功能化修饰,使其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目标蛋白质。
例如,通过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如金属离子、小分子化合物或多肽,这些配体能够与目标蛋白质的特定结构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选择性的分离。
而且,由于磁性纳米粒子的尺寸较小,它们与蛋白质的结合和解离速度较快,这有助于提高分离的效率和纯度。
在核酸分离领域,磁性材料同样大显身手。
核酸包括 DNA 和 RNA,它们在基因表达、遗传信息传递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从复杂的生物样本中分离出纯净的核酸对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疾病诊断至关重要。
磁性材料可以与核酸特异性结合的试剂相结合,如寡核苷酸探针或磁珠表面修饰的阳离子聚合物。
当样本与磁性复合物混合后,核酸会与磁性材料结合,然后通过磁场将其分离出来。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关键信息项:1、磁性纳米材料的种类2、应用的生物医学领域3、具体的应用方式和效果4、潜在的风险和安全性问题5、研究和开发的合作模式6、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7、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策略8、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9、监管和审批要求10、责任和义务的划分11 引言磁性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协议旨在明确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相关事宜,促进其合理、安全、有效地发展和应用。
111 磁性纳米材料的种类1111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如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磁响应性。
1112 磁性金纳米材料,结合了金的稳定性和磁性特性。
1113 磁性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兼具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磁性。
112 应用的生物医学领域1121 医学成像,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1122 药物输送,实现靶向给药,提高药物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1123 肿瘤治疗,如磁热疗,通过磁场作用加热纳米材料杀伤肿瘤细胞。
1124 生物分离和检测,用于分离和检测生物分子。
113 具体的应用方式和效果1131 在医学成像中,磁性纳米材料可作为对比剂,通过改变局部磁场增强图像对比度。
1132 药物输送方面,可通过表面修饰实现药物的负载和控释。
1133 磁热疗中,精确控制磁场强度和频率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14 潜在的风险和安全性问题1141 生物相容性问题,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或细胞毒性。
1142 长期体内滞留可能导致的潜在危害。
1143 纳米材料的团聚和聚集可能影响其性能和安全性。
115 研究和开发的合作模式1151 各方的分工和职责,包括材料合成、性能测试、生物实验等。
1152 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确保及时沟通研究进展和问题。
1153 合作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目标。
116 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1161 明确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发明、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归属。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一、前言作为在纳米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纳米磁性材料近年来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作为精细材料领域中的一种核心技术,纳米磁性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也迎来了越来越普及的发展机遇,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和治疗的新技术。
二、纳米磁性材料制备技术1. 软化学合成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中,软化学合成法是最常用的一种。
该方法通过溶液中化学还原、水热合成、微波辐射等化学反应方法制备纳米磁性材料。
这种方法有一些优点,例如合成过程容易控制,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产物纯度高等。
同时,合成过程中的控制条件可以影响产物形态、尺寸、内部结构等,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产物进行修饰。
2. 气相法气相法是纳米磁性材料制备方法的另一种方式,该法通过在一定温度下对气体原子或分子进行反应制备产品。
这种方法对于制备具有一定结构的纳米材料、以及制备大面积纳米材料来说有一定的优点,但是由于需要高温来进行反应,因此也存在安全性问题。
3. 机械法机械法是纳米磁性材料制备的另一种方式,在该方法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粉末材料和球磨介质在球磨器中进行机械合成。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制备高性能的纳米磁性材料,并且可以根据需求调整颗粒尺度和组成,因此也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纳米磁性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1. 生物成像由于纳米磁性材料具有特殊的磁性和表面结构,因此适合成为高分辨率成像的材料。
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纳米磁性材料多被用来作为新型的生物成像探针,例如:超级顺磁性氧化铁。
2. 靶向治疗纳米磁性材料可以与抗癌药物等解离在细胞内,这可以帮助实现对肿瘤的精确诊治。
纳米磁性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新型的靶向抗癌药物,实现在肿瘤区域释放药物并减轻产生药物的副作用。
3. 细胞标记纳米磁性材料也被用于细胞追踪和定位,可以用来显微照明等技术进行内部成像。
通过使用纳米磁性材料进行纵向、横向研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了解生物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磁性纳米颗粒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和生物相容性,能够在医学领域中实现多种功能,如磁共振成像、生物标记、药物传递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包括其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及现状。
一、磁性纳米颗粒的基本原理磁性纳米颗粒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小颗粒,具有特殊的磁性质。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磁性材料自身的磁性作用,与外加磁场进行相互作用,达到对组织或细胞的成像或治疗目的。
二、磁共振成像中的磁性纳米颗粒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
磁性纳米颗粒在MRI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MRI对比剂,二是作为MRI引导下的靶向治疗剂。
1.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对比剂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磁性,可以对局部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的磁性信号。
将磁性纳米颗粒注射到人体内部,结合MRI技术,可以获得高对比度的图像,以便实时观察身体各个部位的情况。
特别是在肿瘤检测中,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使得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得以清晰显示,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2.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靶向治疗剂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和治疗。
将药物包裹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将药物准确地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实现了精确的靶向治疗。
三、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标记中的应用生物标记是指将特定的磁性纳米颗粒与生物分子(如抗体、核酸等)结合,通过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信号实现对生物体系的特定成分的检测。
在医学领域,磁性纳米颗粒常用于体内肿瘤细胞的检测和定位,通过与抗体的结合,能够准确检测和追踪肿瘤细胞的位置和数量,为肿瘤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磁性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磁性纳米颗粒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磁性纳米颗粒内部,以磁性纳米颗粒为载体,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将药物传递到指定的治疗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1、课题分析磁性纳米材料的特性不同于常规的磁性材料,其原因是关联于与磁相关的特征物理长度恰好处于纳米量级,例如:磁单畴尺寸,超顺磁性临界尺寸,交换作用长度,以及电子平均自由路程等大致处于1-100nm量级,当磁性体的尺寸与这些特征物理长度相当时,就会呈现反常的磁学性质。
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可谓涉及到各个领域。
在机械,电子,光学,磁学,化学和生物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
特别是能解决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磁性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磁导向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活性能基团等特点,它可结合各种功能分子。
如酶、抗体、细胞、DNA或RNA等。
因而在靶向药物、控制释放、酶的固定化、免疫测定、DNA和细胞的分离与分类等领域可望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此行纳米材料是当前生物医学的一热门研究课题,有的已步入临床试验。
鉴于此,我想对此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定了该课题。
2、背景知识10 m。
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通纳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 nm=9过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来组装和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物质。
当物质颗粒小到纳米量级后,这种物质就可称为纳米材料。
物质经过原子重排,使体积变小,小到微米级、纳米级时,性质就将发生改变。
表现出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从而使纳米粒子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常规固体的新奇特性。
由于纳米微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数、表面能和表面张力随颗粒直径的下降急剧增大。
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性质,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故具有很大的化学活性。
磁性纳米材料指具有磁响应性的纳米材料,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这些纳米材料具有强的磁响应信号。
磁性纳米材料运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小尺寸效应、良好的磁导向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活性功能基团等特点。
由于磁性生物纳米材料的生物活性、亲和性或反应活性,磁性纳米生物材料具可结合各种功能分子如酶、抗体、细胞、DNA或RNA等,因而在靶向药物、酶的固定化、免疫测定、细胞的分离与分类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医学实验研究表明磁流体能逃逸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吞噬,具有优良的导向性,因此成为对生物体最有应用前景的导向材料之一。
此外,人们利用纳米粒子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这一特点,将磁性纳米粒子制成药物载体,通过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在外加磁场作用下通过纳米微粒的磁性导航,使其移动到病变部位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该方法局部治疗效果好而且副作用少。
动物临床实验证明,带有磁性的Fe203粒子是发展这种技术的最有前途的功能材料。
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学者有侯仰龙、王晓文、唐劲天、陈庆梅、宗小林、刘毅敏、赵先英、杨旭、王祥智、赵华文、徐晓雪、李莉、郑玉峰3、解决的问题a. 纳米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哪些方面。
b. 纳米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c. 纳米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4、检索过程和方法(1)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用了Google学术搜索引擎。
(2)主要用的是关键词检索,检索词“磁性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磁性纳米材料应用”,逻辑关系都是与(3)相关文献:[1] 陈功,殷珺《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医学工程信息部、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中国医学装备2006,3(8)摘要:靶向药物载体技术,细胞分离技术,免疫分析,酶的吸附与固定作用和基因治疗几个方面简要分析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2] 王晓文唐劲天《磁感应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展望》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年6月第9卷第6期摘要:磁感应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方法是一种联合磁感应热疗和热诱导基因治疗的综合肿瘤治疗方法。
磁性纳米颗粒既是磁感应热疗的核心介质,也可以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非病毒载体。
如果我们采用热诱导启动子来控制治疗基因表达,利用磁性纳米颗粒载体携带治疗基因进入靶细胞,那么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磁性纳米颗粒感应升温就能够激活热诱导启动子,实现磁感应热疗诱导和热诱导基因治疗联合应用。
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耦联不同的靶向分子,或利用纳米粒子的磁性实现靶向聚集,有可能解决磁感应介质和基因治疗中靶向定位问题。
本文首次提出了磁感应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方法的概念,并从现有的相关研究基础出发,对实施磁感应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3] 刘新权,景猛,李长宇,刘恩重《磁性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神经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3,7(3)摘要:磁性纳米材料经过包衣等处理后可作为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用于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上有重要用途。
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PIOs)是具有组织特异性高、更安全的新型的磁共振阴性对比剂,目前主要用于富含网状内皮系统的肝、肺、淋巴结、骨髓等增强成像,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诊断价值,但刘于网状内皮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的增强成像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避免纳米微粒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提高其主动靶向性成为纳米粒的另一个研究目标。
[4] 陈庆梅,宗小林《磁性纳米材料及其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江西中医学院计算机系、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电子技术2009,46(6)摘要:磁性纳米材料在不同的尺寸下分别呈现出铁磁性和超顺磁性。
介绍了不同形式和用途的磁性纳米材料,包括磁性纳米颗粒、磁性脂质体、磁流体、铁磁微晶玻璃、碳铁复合物、超顺磁性氧化铁等,并对近年来磁性纳米材料在磁共振成像、肿瘤细胞分离、肿瘤靶向热疗、栓塞治疗及药物磁导向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总结了磁性纳米材料在癌症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和面临的困难,并对磁性纳米材料在深部肿瘤的诊断及癌症的联合治疗、基因治疗等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5] 黄明鸣《荧光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磁共振方面的应用》上海师范大学2009摘要:近十几年来,纳米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广泛渗透于各个学科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分支学科,其中由纳米科学、生物学和医学交叉结合形成的纳米生物医学,是最引人注目、最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生物医用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其中,荧光二氧化硅由于具有优越的荧光纳米效应,已经被应用于荧光标记探针、荧光传感器的制备等研究中。
磁性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粒径小和强的可操纵性而被成功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生物物质的分离等方面,尤其是其作为造影剂在磁共振成像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研究了荧光二氧化硅和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并对磁性纳米材料作为造影剂在磁共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1)在没有加入任何无机和有机荧光团的情况下,采用一步法合成有荧光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粒子的形貌,用红外光谱证明合成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荧光强度,并且进一步研究了煅烧温度对粒子荧光强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所得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球形,粒径均匀,直径在160nm左右;在二氧化硅的制备过程中添加无荧光基团的有机硅烷,经煅烧可以产生荧光。
[6] 刘毅敏,赵先英,杨旭,王祥智,赵华文《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肿瘤治疗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化学教研室材料导报2007,21(z2)摘要:磁性纳米粒子是结合了纳米科技和电磁技术的高新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介绍了磁性纳米粒的基本特性及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
[7] 侯仰龙《磁性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功能化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今日化学2010,25(2)摘要:从纳米材料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出发,讨论磁性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原理。
总结磁性纳米材料的化学设计与合成、表面功能化及其在核磁共振成像和多模式影像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最新进展。
[8] 肖旭贤,何琼琼,黄可龙《磁性纳米生物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生物技术通报2006(3)摘要: 磁性纳米生物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尤其在肿瘤治疗, 细胞及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 临床诊断和组织工程领域, 给人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
本文介绍和评估了国内外纳米磁粒在医学应用上的进展, 并展望了其未来。
[9] 陈克正,刘兴斌《纳米微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青岛化工学院纳米材料研究所,青岛市人民医院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0,21(1)摘要: 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表面活性中心多、催化效率高、吸附能力强等这些优异性质, 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文中综述了纳米微粒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10] 徐晓雪,李莉,郑玉峰《生物医用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面改性》哈尔滨工程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16(4)摘要:磁性纳米颗粒目前是生物医用纳米材料领域异常活跃的方向之一.不同方法制备的磁性纳米颗粒经不同聚合物或分子表面改性后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医学应用.本文综合评述了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如共沉淀法、溶胶一凝胶法、微乳剂法等;总结了磁性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技术,包括改性物质与改性方法;概括了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磁靶向制剂、细胞分离、肿瘤细胞的过热治疗、MRI 衬度增强剂四方面.磁性纳米颗粒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1] 赵强,庞小峰《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22(2)摘要: 具有磁导向性、小尺寸效应和活性基团的磁性纳米生物材料在靶向给药、固定化酶、细胞分离和免疫分析以及基因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
本文综述了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与检测,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2] 王胜林, 王强斌, 古宏晨, 朱以华《磁性微球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进展》(华东理工大学,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世界2001摘要: 磁性微球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 在生物医学、细胞学和生物工程学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目标产品的快速分离; 在临床医学方面被广泛应用于靶向药。
对磁性微球在生物分离和靶向药物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3] 向娟娟,朱诗国,吕红斌,阮建明,张必成,李江,李桂源《用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肿瘤研究所,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癌症2001,20(10)[14] 杜益群,张东生,倪海燕,顾宁,颜士岩,唐秋莎,金立强,万美玲《肿瘤热疗用Fe3O4 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6,42(3)摘要:研究用于肿瘤热疗的自制Fe3O4 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采用MTT 试验评价其浸提液体外细胞毒性;溶血试验评价其有无溶血作用;小鼠腹腔注射Fe3O4 磁性纳米粒子无菌生理盐水混悬液以测定其L D50;微核试验评价其有无致畸、致突变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