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
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以“李某某案”为例

全 民参与 ,交互性强 的 自媒体 时代 ,网 民不是分散的个体 , 而是 由有着共 同利益诉求、相似话语体系的群体组成。
“ 官二代” 李刚校 园开车撞死学生 ,合肥“ 富二代” 恋爱不 成将 少女毁容 。大众媒体铺天 盖地 地对 “ 富二代” 案件进行 报道与
对于社会热 点话题 ,网民往往 借助 微博等 自媒体 网络平 评论 ,网上 的“ 乌合 之众” 也对“ 权 二代 ” 事件 口诛笔伐 ,利用 台加 以热议 , 通过观点 的交流与碰撞形成或划分为数个群体。 微博、论坛等 自媒体平台进行讨论并扩散。加之“ x 二代” 社 从2 0 1 1年开宝马撞人并打伤车主到 2 0 1 3年参与轮奸事件 , 会贫富差距大、“ 拼爹” 时代就业机会不均等 ,“ 官二代” 、“ 富 “ 李签化 、妖魔化 ,扩大为社会不平等 的代名词 , 引擎 的热 门关键 词。“ 乌合之众” 对李某 某非理性的攻击 、侮 进而成为公众不满情绪 的直接 宣泄 口。 辱呈现 出一边倒 的局面 ,其背后的心理特点值得研究 。
关键词 :“ 乌合之众” ;自 媒体 时代;“ 李某某案”
中图分类号:G2 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4 )0 4 . 0 0 3 0 . 0 2
“ 乌合之众” 主要指集合为群体 的人们 。法国社会学家古 错误 ,妨 碍 对 他 人 做 出理 性 的评 价 。
收稿 日期:2 0 1 3 — 1 1 - 2 8
斯塔夫勒庞在其经典著作 《 乌 合之 众 : 大 众 心 理 研 究 》 中认
“ 权二代” 、“ 富二代” 、 “ 官二代” 群体被关注 ,与新兴媒 体
为 ,“ 聚 集 成 群 体 的 人 ,他 们 的感 情 和 思 想 全 都 转 到 同一 个 方 尤 其 是 互 联 网的 广 泛 应 用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先 是 “ 富二 代 ” 频频 向,他们 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 了一种集体 的心理 。[ 1 】 , ’ 在 在网络上炫 富, 后又有 药家鑫 开车撞人并下车刺人致其死亡 ,
《乌合之众》中的群众心理特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冲动、易变和暴躁:群体往往容易受到刺激和暗示,表现出极端的情感和行为,并且缺乏深思熟虑的决策过程。
2. 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容易接受外部影响,表现出极高的接受性和信任度。
3. 情绪夸张和单纯:群体往往过于强调情感的因素,而忽视理智的作用。
他们容易把简单的、极端的、甚至是虚幻的想法当作真理。
4. 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往往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和保守性,倾向于接受熟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而对于新的、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则持拒绝和排斥的态度。
5. 道德双标:群体往往对于自己认可的人或事表现出高度的道德标准,而对于其他人或事则可能表现出极低的道德标准。
这些特征是勒庞在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群体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乌合之众”视域下微博事件中的网络群体心理探析

“乌合之众”视域下微博事件中的网络群体心理探析
王雪雯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
【年(卷),期】2018(000)023
【摘要】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媒体平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特
别是微博,其作为最热门、影响范围最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受到大众的欢迎.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民群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在网络群体事件
中推波助澜,影响甚至引导事情的走向,不容小觑.本文运用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中的群体心理学,以微博热门事件为例,对网络群体心理产生的原因、特征进行初步
探析.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王雪雯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乌合之众》看网络群体和网络群体性事件 [J], 刘佳磊
2.浅析微博"王宝强离婚"事件中的群体心理r——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 鲁荟宇
3.从网络群体事件看现代媒介环境下的“乌合之众”--以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视角 [J], 聂妍
4.信息茧房、乌合之众与舆论偏向--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动因分析
[J], 范红梅;孙愈中
5.主流媒体报道对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的影响研究--基于近三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相关微博的分析 [J], 孙振虎;李佳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深度分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深度分析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群体行为和大众心理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人们往往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决策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而勒庞(Gustave Le Bon)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深入探讨了大众心理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对《乌合之众》进行一次深度分析,从大众心理到群体行为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并探讨这些现象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通过阐述作者的背景、书籍概述以及其意义与影响,我们将全面了解《乌合之众》背后所揭示的有关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重要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展开论述:引言、《乌合之众》简介、大众心理分析、群体行为研究以及结论与启示。
通过引言部分,读者可以对本文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确文章目标和结构,为后续内容的阅读提供指引。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乌合之众》的深度分析,探索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现象的根源和机制,并进一步思考这些现象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启示与警醒。
通过针对群体认同感、走向极端化趋势以及信息传播对大众心理的影响等话题进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个体与集体行为差异性的认识,同时提供应对群体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本文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认识到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在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些现象引发出来的挑战。
2. 《乌合之众》简介:2.1 作者背景介绍:《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于1895年所著的专著。
勒庞生于1841年,是一位医生和政治家,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他对群体行为和大众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许多关于群体行为的重要理论。
2.2 《乌合之众》概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研究》是一本致力于揭示人们在集体环境中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经典著作。
乌合之众的特点和表现

乌合之众的特点和表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种人群被称为“乌合之众”,他们通常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群体。
乌合之众的特点和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表现形式。
一、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可以追溯到多种因素。
首先,社会变革和社会经济压力是导致乌合之众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安,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很容易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此外,社会经济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贫困地区和社会底层的人群中,人们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因此很容易选择加入乌合之众。
其次,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是导致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这种多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与主流社会不符而感到被排斥和孤立,他们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因此很容易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二、乌合之众的特点乌合之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无组织性:乌合之众通常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体系,他们通常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临时聚集在一起,缺乏统一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2. 无纪律性:乌合之众通常没有明确的纪律和规则,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个人情绪和冲动的表达,缺乏理性的约束和自我控制。
3. 易受暗示和感染:乌合之众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和感染,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往往会被周围的人所影响,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和狂热的状态。
4. 行为极端化:乌合之众的行为往往走向极端化,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例如暴力、破坏公共财产等。
5. 缺乏理性思考:乌合之众往往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情绪和冲动的表达,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从勒庞《乌合之众》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

从勒庞《乌合之众》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作者:翁小娜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2期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行业不断发展,受众群体也不断扩大。
如今是群体时代,群体行为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勒庞的群体行为研究使群体心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当今网络环境中,受众群体的特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以勒庞《乌合之众》为理据,以当代网络环境为基础,结合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分析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受众群体心理,并对受众行为提出反思。
关键词:群体行为;《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0 引言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与思维方式的考察,使群体研究露出崭新的视角,是群体研究不可不读的佳作。
本是理智、有主见的个体,一旦成为群体成员,其思维及行为和独立个体迥然不同。
网络社会的到来,广大民众的群体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网络社会中,有些群体近乎疯狂,而这恰好再一次印证了勒庞的群体思想。
网络社会群体依旧拥有以往的群体特性,网络群体事件中随波逐流、任意妄为、无道德底线的波涛又起,极力证明了时代虽然变了,但群体很大程度上仍是历史的翻版。
当然,从细小方面来看,当代群体的受众行为有了些许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中的群体行为,大体上仍保持着勒庞对群体的判断与定义,但细节上存在差异[1]。
本文用勒庞《乌合之众》中的理论作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的受众行为。
1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概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渠道有了巨大改变,大众接收信息,也分享自身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互通。
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种类多样化,大众少了传统传播方式下对信息的强烈新鲜感,更多关注自身的兴趣点,由此划分成具有不同偏好的信息受众群体。
以往信息少,人们对其关注度高,关注时间长,现代社会有着海量信息,大众关注点不断跳转,出现信息“失焦”[2]。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不实信息可以迅速得以证伪。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乌合之众中的群体心理与行为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19世纪末出版的一部作品,深入研究了群体心理与行为。
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中所涉及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群体心理特征1.同化:在群体中,个体倾向于接受并采纳一致观点和行动方式,以避免与大多数人产生冲突。
2.情绪传染:群体情绪具有传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容易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影响周围的其他成员。
3.集体恐慌: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容易受到其他成员的恐慌情绪影响,导致集体逃离或混乱发生。
4.集体投射:个体往往倾向于将自身的欲望、愿望和恐惧归因于整个群体,使得群体成为他们意识形态或行为选择的代表。
群体行为特征1.群体思维:群体中的个体倾向于放弃独立思考,而采纳大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
2.领导力:群体需要一个领导者来指引行动,有效的领导者能够影响群体决策并调解内部冲突。
3.极端化:在群体中,个体对某种观点或行为的倾向会被放大,并逐渐演变成极端化的态度和行为。
群体心理与社会影响1.舆论引导:群体心理可以被舆论引导操控,政府和媒体通过塑造公众意见和价值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民粹主义:群体心理容易推动民粹主义思潮兴起,造成社会分裂、仇恨情绪和排外情绪加剧。
3.集体行动:群组根据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进行集体行动,如抗议活动、示威游行等。
如何应对乌合之众效应1.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乌合之众效应的认识与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意识。
2.鼓励个人表达:倡导多元化意见和观点,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减少群体思维的影响。
3.建设性领导者:培养具有正面价值观和领导力的人,并让他们在群体中起到引导和调节作用。
结论《乌合之众》揭示了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特征,并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并应对乌合之众效应有助于建设更加包容、理性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群体心理与舆论——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的受众意识

第10卷第1期 2019年01月Vol.10 No.1January 201999群体心理与舆论——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的受众意识董丽婷(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 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的崛起,为网络媒体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条件。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高度需求,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全新的受众意识。
本文结合《乌合之众》的理论,研究网络媒体时代群体心理与舆论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群体心理;舆论;乌合之众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1-0099-01《乌合之众》是法国思想家古斯塔夫·勒庞写于19世纪末的一部社会学研究作品。
该书深入剖析了群体行为所包含的盲目性、突发性和极端性特点,并对群体心理现象作出了深刻分析。
这部书尽管问世已有百余年之久,但依然广受追捧。
其中对群体心理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的剖析,对于网络媒体时代受众意识特点的理解有着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结合《乌合之众》中的理论,分析网络媒体背景下的群体心理与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从《乌合之众》看网络媒体背景下的群体心理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群体的心理意识作了比较精准的分析。
在勒庞看来,当每一个社会个体独处的时候,往往能够保持自我的理性、克制;但是一旦无数个体汇入群体的洪流之中,个体原本的理性意识会瞬间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盲目的、原始化的、情绪性的心理状态。
[1]勒庞对于这种群体心理状态的分析,堪称当前网络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一种真实写照,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被堂姐顶替上大学”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的反应。
其讲述的黄风玲顶替黄海霞参加考试,并且由此影响了黄海霞终生工作的故事。
事件被曝出之后,受众自发对黄海霞表示同情,但是却自动性地忽略了来自黄风玲一方的说辞。
且不管事件的真相如何,但通过受众自动过滤关键细节以及单纯从情感上判断是非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受众群体的心理盲动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户名 。 在 虚 拟 的 网 络 空 间 抛 开 了 现 实 社 会 的 真 实 身
突破 5亿【 I 1 。作 为 网络媒 介 中最 大 的意 见表 达群体 ,
网 民 的意见 和 力量 受到 了前 所未 有 的重视 。在互联 网 刚 刚起 步 的年代 , 网 民 的意见 和 网络 调查 很 少被
膜 拜 的 重 要 体 现 从 怀 疑 网络 舆 论 的 真 实 性 剑 充 分 重 视 网络 舆
管 他 的智 商 是 高 是 低 , 只要 他 们 是 一 个 群 体 。 就 拥
有 一 个 共 的 心 理 — — 集 体 心 理 。这是 普 通 社 会 群 体 的心理 特 征 , 但 同 时也 是 网络 群 体 的心 理 特 征, 网 络 群 体 绝 大 部 分 为 异 质 群 体 。 他 们 出 于 个 人 兴 趣组 成 群体 , 相 较 普通 社 会群 体 来说 , 更 为松 散 。 当造成 群 体 出现 的事 件 热点 消退 的时 候 , 也 容 易 解
道德 观 、 行 为模 式 等各 方 面特 点 , 分 析 网络 传 播 中群 体 的 特 殊 性 , 以提 升 社 会 对 网 络 传 播 中群 体 心 理特 殊性 的认 识 . 更 加 理 智 和 客 观 地 对 待 网络 传 播 的 发 展 。 关键 词 : 网络 传 播 ; 群体 心理 ; 特 殊 性
、
扩大 的 群体 心理
谴 责 该邻 居 。之 后事 态 升 级 , 网友 们 “ 人 肉” 搜 索 该 邻居 , 公 开此 人及 其 家人 身 份证 号 、 车牌 号 。 i 7 l 『 后。
又 有 网友 自发组 织去 这 位邻 居 家抗 议 , 并 在 此 人 门
首先 , 网 民是 只存 在 于 网络 中 的群 体 。 其 群 体
情 , 无 疑 是 可 喜 的 进 步 。 但 随 着 对 网 络 传 播 的 口益 重视 , 对 网 民 群 体 的 过 度 认 同 也 口益 绝 对 化 。 有 众 多意 见认 同 网络 舆情 等 同于 真实 的社 会 舆 情 . 网 民
意 见 等 同 于社 会 群 体 的意 见集 合 ;在 社 会 影 响上 。
通 社会 群体 也 更 为强 大 。 同时 , 由于 网络 平 台 完全 存 在 于 虚拟 空 问 , 网 民真 实 身 份 完 全 隐 匿 . 不 受 现 实社 会 身份 的 影 响 , 集 体 心 理 表 达 也 会 更 加 的 直 白
模 式 等各 方 面 特 点 ,分 析 网 民群体 与 网络舆 情 、 线 下 群体 与社 会 舆论 的异 同 , 旨在 使 数 字 表象 下 的 真
网络 舆情 也 不 再 局 限于 网络媒 介 中 , 众 多 网 络 事 件 成 为 了 社 会 热 点 。 本 文 通 过 对 比 网 民 群 体 与 线 下 ( 网络 外 部 ) 社 会 群体 心 理 特征 、 情感 、 道德观、 行 为
体, 但 是 由 于其 自发 性 非 常 强 , 其 集体 心 理 相 比 普
中 图分类 号 : G 2 0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O 9 —1 0 7 6 ( 2 0 1 3 ) 0 1 一O 1 2 9 —0 4 步 探讨 。网 民群 体在 网络 平 台活动 时使 用 网络用
进入 2 1 世 纪后 ,网络 的 普及 和 网民 的数 量呈 几 何 式增 长 。截 至 2 0 1 1 年 1 2月 底 , 中国 网 民规模
Ma r . 2 0l 3 Vo 1 . 3 2 No . 1
网络传 播 中的 “ 乌合 之 众 "
浅 析 网络 传 播 中 的群 体 特 征
苗 思 露
( 中 国教 育 图 书进 出 口有 限公 司 , 北 京 1 0 0 0 4 3 )
摘 要 : 近年 来 , 网 络 传 播 模 式 已逐 渐 成 为 主 流 传 播 模 式 之 一 , 被 关 注 与 重 视 程 度 与 日俱 增 。 本 文 旨在 通 过 对 比 传 统 传 播 模 式 下 的 社 会 群 体 与 网 络 传 播 中 受 众 群 体 的 心 理 特 征 及 相 关 的 情 感 、
作 为 可信 的调查 数据 。但 在 今 天 , 简单 的否 认 或仅
仅 是 轻 视 某 项 网络 调 查结 果 , 都 会 被认 为是 冈步 自 封、 脱 离 时代 的表 现 。这 不 仅是 由于 网 络普 及带 来 的 网络 调 查 便捷 性 的大 大提 高 . 更 是对 巨大 网 民数
份, 完 全依 据个 人兴趣 组成 了各 种 网络群 体 。这 时 , 网 络 群 体往 往 会 展 现 出兼 具 普 通 社 会 群 体 心 重 心理 特征 。而所 有 的群 体 , 都 具 有 这 样 一个 共 同 特征 : 构 成 这 个 群 体 的人 , 不管他是谁 , 不 管 他 们 的生 活 方 式 有 多 大 区别 , 不 管他 的职业 是 什 么 ; 不 管 他 是男 是 女 , 也 不
实性 在 虚拟 的 网络 中最 大程 度地 显露 出来 。
一
与强 烈 。例 如 , 在猫 咪 有 约论 坛 : 一 位 网友 发 帖 , 称 自家猫 被 邻 居 捉 走 扒 皮 吃 掉 , 引起 网 民公 愤 , 短 时 问 内就有 大 量 网友 跟 帖表示 极 大 愤慨 . 有许 多青 论
2 0 1 3 年 3月 第 3 2卷 第 1 期
伊 犁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Yi l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0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