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阳明学修心,跟曾国藩学修身,跟南怀瑾学修行
曾国潘学习方法十二条

曾国潘学习方法十二条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宁静安泰,专注内在,不存杂念。
这一点是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想要的太多,做的太少。
二. 静坐,每日静坐半时。
这里指的是和自己进行深度的交流,听自己的声音,去深思。
三.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早起使人意志清明,也是不放纵自己贪念懒惰。
四.读书不二。
一为专一,二为耐心,三为克服困难。
遇到难处,一般人总想逃避,懈怠,但只有真正克服的困难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否则也只是隔靴止痒。
五. 读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但不可间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古人教给我们,也是历史无数的教训教给我们的,历史总是在重演。
六.写日记,日间凡事,必口过、耳过、心过,闲时写日记必自省。
七.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何为修身,莫过于二事:修正自己言行上的错误。
这也是为人处世的头等功夫。
八.养气。
古人一直有养气的说法,孟子在《公孙丑篇上》的养气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精神与气相配合,不生妄念,莫使奸邪之气入体。
九. 读书,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
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作诗,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
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保养真气强弱。
却不能完全沉溺于其中,因为这最容易使人玩物丧志、隐没本性。
十一. 写字。
饭后写半个时辰的字。
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
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十二. 夜不出门,夜晚不出屋门。
晚上长时间在外,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曾国藩人生励志名言名句(读书,治学,修身,处世)

曾国藩人生励志名言名句(读书,治学,修身,处世) 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的,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曾国藩有很多大智慧,值得我们持续学习、反复思考、认真实践,可以作为终生的教师。
一、读书篇(多读书可以开智慧)1.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误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2.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3.尔没必要求记,却宜求个明白.4.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5.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6.无恒者,三心二意也,欲求长进难矣.7.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没必要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9.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的,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10.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二、治学篇(治学需要坚强的心、博学多才)⑴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
(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
”(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⑵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⑶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修心修行的书

修身修心修行的书
修身修心修行是人生的重要课题,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
以下是几本关于修
身修心修行的经典书籍,供您参考:
1. 《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瑰宝。
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及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等方面的道理。
读《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领悟宇宙万物
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2. 《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远。
它以阴阳五行
和八卦的形式,阐述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生之道。
读《易经》可以帮助我们理
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3.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处世智慧。
以上三本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修身修心修行的
道理和方法。
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相关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修身修心修
行的真谛,例如《大学》、《中庸》、《孟子》等。
希望这些推荐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字真言,是孔门七步学养功夫,也是《大学》之道研究的至高纲要所在。
教化是孔门着眼点,育化才是首要,怎么做人,完成人道,人伦本份,然后才能深入社会实践。
所以《大学》郑首讲:“大学之道,明明德。
”孔门七证修心法,是内明修养,内明从修身做起,所以《大学》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孔门七证修心法“七字真言”从何入手理解,鄙人之见,可将“知、止、定、静、安、虑、得”分成三大层次。
第一大层次是“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第二大层次是:“定”、“静”、“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第三大层次是:“虑”、“得”。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孔门七证修心法“七字真言”是相互制约,不能相互分离。
三大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分解如下。
二、深解“知”、“止”必须从“格物”入手中国人对“止”字理解范围也很广泛,“知”、“知道”、“知识”、“知己”、“知心”。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良知”、“良能”。
六祖慧能大弟子荷泽神会禅师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是入德之门,是明道悟道基础。
“止”可以理解为停止,适可而止。
这个“知”与“止”也可以讲适可以止。
但曾子在《大学》中有深解,“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首要的。
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释为“格杀”,真正是别有洞天。
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存在“七情”、“六欲”的诱惑,如一个人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即不能做到“六根”清静。
所以《大学》讲:“致知在格物”,作为一个修道之人,首先是“格物”。
如“物欲”不格杀,整天迷恋于“物欲”烦恼之中,岂能谈入定入静。
三、“定”、“静”、“安”、“正心”是关键“止”是“定”之因;“定”是“止”之果。
魏晋以后,初期翻译佛经便借用《大学》“知止而后能定”,保留禅音,配合一个“定”字,就叫做“禅定”。
到了唐朝,玄樊法师又改译成“静虑”,这样一来更明显地借用“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充分表达出思维修炼的内涵。
曾国藩处世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修身养性,立德为本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他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者,人之心也。
”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之道,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天地之心。
在修身养性方面,曾国藩提出了“三不”原则:不怨天、不尤人、不悔过。
他认为,一个人要具备高尚的品德,首先要做到不怨天,即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积极应对,而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尤人,即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悔过,即对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而不是怨天尤人。
同时,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勤奋好学,博学笃行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他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自己修养的重要途径,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悟: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同时,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曾国藩在官场生涯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戒骄戒躁,虚怀若谷。
他曾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与人交往中,曾国藩主张以诚待人,谦虚谨慎,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戒骄戒躁。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谦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四、自律自强,奋发有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他提倡“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在官场生涯中,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他坚信,只有自律自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日常生活,除去公务外皆以修身十二法按部就班,以此为戒,终成伟人。
“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户”,是曾国藩给自己及后人定下的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成功之道颇多,《家书》更是洋洋洒洒几大卷,太繁杂,太冗长,难以坚持,很少有人能完整读下来。
而曾国藩修身12法,又叫自律12法,又称修身12项铁规,简单易行可操作通俗易懂,即有时间管理,早中晚干什么?又有精气神管理,又有身心体管理,养心养气养神,又有文武艺,又有儒释道融合,兼顾各类门派各种学问,面面俱到。
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修行,自我革命的好课程,也是一门MBA课程。
要象曾国藩一样长期坚持,有志有学有恒,念念相续,无有疲厌,信受奉行,必有回响,定能成就第一等功夫,第一等事业。
第一天:原文及译文1.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主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小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6.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皆需一一记出。
7.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8.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9.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0.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食欲。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阳明心学惟精惟一心得感悟

阳明心学惟精惟一心得感悟阳明心学,听上去是不是很高大上?但它就是在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心里有明白的道理,做事就会有方向。
说到这,我就想起那种感觉,像是找到了人生的GPS,一下子就不迷路了。
阳明先生教我们,心是最重要的,内心的感悟才是关键。
你看,生活中各种烦恼,琐事一堆,真的就像是井底之蛙,有时候就是觉得自己看不到更大的世界。
可是当你学会心学,瞬间开朗,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起来。
想想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很多时候脑子里乱得像一团麻,真是糟心啊。
有时候为了一个小事纠结半天,结果不如一笑置之。
这种时候,阳明心学就像是一剂良药,提醒我们回归内心,问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那句“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内心清楚了,做什么都不会迷茫。
没错,有时候生活就像是在过山车,上上下下的,可是只要心里有数,就能找到乐趣。
咱们再说说“知行合一”,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很多人总是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动起来,哎呀,又是另一回事。
其实啊,阳明先生早就告诉我们,光说不练假把式。
你得真正去做,才能把心里的道理变成实际的力量。
想要成功,首先得迈出那一步。
就像学骑自行车,光知道怎么骑可不行,必须上车试试,摔跤不可怕,怕的是不敢再爬起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想着“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可是一打开手机,就被各种消息吸引走了。
心里想着学习,结果手机又把你拖回了现实。
这时候,就得用心学的方法,提醒自己,心中要有一个“目标”。
当你定下目标,心里就会默默告诫自己,怎么做才是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牵绊,这种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今天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把心归位,才能不再迷失。
说到阳明心学的另一面,“静以修身”,这是个好主意。
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都忙得像陀螺,停下来反思的机会少之又少。
安静下来,给自己一点空间,深呼吸,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时候你会发现,心里的烦恼其实是没必要的,放下心头的包袱,轻装上阵,日子就会过得轻松很多。
再聊聊“内心的坚定”。
书房联选萃:修身(三编二)

书房联选萃:修身(三编二)这是“修身”主题的第三编,这一讲是第二讲。
先看民国总理熊希龄(1870-1937)先生一副:曾子身修唯自省,阳明心学在良知。
上联“曾子身修唯自省”,说的是孔门高足曾子的修身方法。
下面这段耳熟能详的《论语》名句,就是曾先生讲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下联“阳明心学在良知”,说的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
阳明先生的“心学”影响深远,其核心就是“致良知”。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这样解释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人人都有作圣人的潜能。
他可能成为实际的圣人,只要他遵从自己的良知行事就好了。
这就是王守仁的“致良知”。
因此,“致良知”就成了王学的中心观念,王守仁在晚年就只讲这三个字。
整体来看,上联“曾子身修唯自省”说的是渐悟,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下联“阳明心学在良知”则说的是顿悟,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常言道:慧根因人而异,早修炼者未必先悟道。
聪明人或许可以不学而知、不修而得,但对普通人呢?也总得有入门的途径、修持的方法吧。
通过不断的自省积累,或许可以一朝豁然开朗,“如捅底子脱”,发现真良知,悟得大光明。
因此,对普通人来说,渐悟虽不是顿悟的充分条件,但总该是必要条件。
退一步讲,即使未能发现“良知”,“自省”也可以使一个人不断进步。
对于坚持攀登、不断超越自我的人,即使没有登上顶峰,也是值得尊敬的呀。
接着看曽煕(1861-1930)先生一副:触处皆有至道,及时得修令名。
上联“触处皆有至道”,说的是——留心处处皆学问;魔鬼藏在细节之中,上帝也藏在细节之中。
能把大事小情的细节看明白、处理好,你就是得道高人了。
这里的“触处”,指的就是“细节”。
下联“及时得修令名”,说的好像是“出名要趁早”,功利心有点太强了。
这一句要是改成“随时得修令名”是不是更好呢?“随时”就是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和上联的“触处”也正好相对。
担水劈柴,无非妙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是快乐的根王阳明是明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时至今日,王阳明心学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大众来讲,仍有着深远借鉴意义。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释义: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释义: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传习录》(资料图图源网络)5、养一身浩然正气须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释义: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王阳明(资料图图源网络)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释义: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7、克己才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8、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释义: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
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9、心是快乐的根常快活便是功夫。
释义: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
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
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
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王阳明(资料图图源网络)10、天理即是仁心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释义: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
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
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
《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
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
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
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
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
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王阳明(资料图图源网络)11、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释义: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
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
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
人贵有自知之明。
王阳明雕像(资料图图源网络)12、不动心,不烦恼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
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释义:心之本体,原本不动。
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
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
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
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曾国藩是政治家,也可以说是军事家,但他首先是个儒家;而且是大儒。
在他的身上,始终散发着儒家思想的光芒。
无论从哪个方面,他都堪称是儒家价值理念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儒家讲修身,认为这是做人之本。
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严格按照儒家的修身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他总结了十二种修身的办法。
有的是先贤要求的,而有的,则是曾国藩自己摸索出来。
这个修身的办法,对现在的人们,仍然有借鉴意义。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
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
”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说话谨慎: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培养自己的真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没有奸诈计谋、行险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
”时时当作养病。
保持身体健康。
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书上说:“(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
”所以,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读书,都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要刻意地从书中谋求深意,否则,就是曲从于他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
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十一、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