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杀灭血吸虫尾蚴药物的研究进展

杀灭血吸虫尾蚴药物的研究进展
但 是 . 护 驱 避 剂 只 是 被 动 预 防 措 施 。 不 到 彻 底 根 治 防 达
胶。 以硬脂酸 、 单硬脂酸甘油脂 、 石蜡油 和甘油 等为基质配制
成不 同浓度的霜剂 。实验 发 现 。 下水 作业 8 h以上 5 0 蜂 .
胶霜 的防 护率 仍 在 9 . 。珊 瑚 姜 ( ig br oal u 83 Z n ie rli m c n
杀 灭 血 吸 虫 尾蚴 药 物 的 研 究 进 展
郭 维 , 郑绿 茵 , 高艳春 , 范小林
中 图分 类 号 : 3 3 2 文 献 标 识 码 : R 8 .4 A
血吸虫的生活史分为成虫 、 卵 、 虫 毛蚴 、 胞 蚴 、 胞 蚴 、 母 子 尾 蚴 、 虫等 7 阶段 。 中 间宿 主 是 钉 螺 , 乳 动 物 是 其 终 童 个 哺 宿 主 。终 宿 主 、 间宿 主 及其 生 存 的 外 部 环 境 共 同构 成 了 血 中 吸虫 生 存 、 衍 的环 境 链 条 。钉 螺 是 日本 血 吸 虫 的 唯 一 中 间 繁 宿 主 , 螺 仍 是 目前 控 制 血 吸 虫 病 的 重 要 策 略 和 措 施 之 灭
Hae) n e为姜科植物 的根 茎 。 、 苦 、 。 消肿 解 毒 。 辛 微 温 可 治疮 痈。 煎服或外用 。蒋淑萱“ 等 以珊 瑚姜 精油 为 主药 。 以硬脂 酸、 单硬脂酸甘油 、 石蜡 油 和甘油 等为基 质制成 不 同浓度 的 霜剂 。. 珊瑚姜 霜有 阻止 日本 血吸虫 尾蚴侵 入皮肤 的作 5O 用, 对未下水作业 时的减虫率 为 10 0 . 拟 下水作 业 8 0. 模 h 后, 其减虫率仍在 9 . 。吴莉莉 等 用大 于 0 1 mL c 10 . 5 /m。 的脂质外涂小 鼠皮肤表 面 . 用刷洗方 法模拟外环境对脂质 的 洗涤作用 。 发现脂质在 短时间内具有抗尾蚴钻肤 的作 用。血 水草生物碱 ( C 是从罂粟 科血水草 属植物 血水草 ( o — E A) E me cnC mnnh n e根及 根茎 中提取 的生物 碱 。以 E A o h ataHa c) C 为药物 。 甲基亚砜 为溶剂 配 制成透 皮剂 . E 二 3 CA透皮 剂 涂肤 能 i0 抵抗血吸虫感染而 l 和 0 5 E A透 皮剂防 0 . C 护率 也分别达 9 . 1 和 9 . 2 . 6 9 3 6 并且 药物 对皮 肤无 明显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的研究进展_肖树华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的研究进展_肖树华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上海200025吡喹酮系吡嗪并异喹啉化合物,20世纪70年代初即用以驱除绦虫,继而又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血吸虫作用,并于70年代末试用于临床治疗血吸虫病[1-3]。

由于吡喹酮口服方便,疗程短至1~2d,不良反应轻,疗效高,从而扩大了治疗面,故其问世后即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吡喹酮是目前惟一对感染人体的5种血吸虫病均有效的药物,但对于76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感染者逾2亿和6亿人口受感染威胁的血吸虫病[4]来说是不相称的。

同时人们还担心长期和反复应用吡喹酮治疗,是否会诱导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性,因此亟需研制新的抗血吸虫药物,以防止抗性的产生。

而要发展新的和更有效的药物及防止或延缓抗性的发生,就必须了解吡喹酮抗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并从分子水平上确定其作用的靶部位。

近30年来,一些实验室对吡喹酮的抗血吸虫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尚未能阐明吡喹酮的确切作用机制,但已取得一些进展,积累了大量资料。

本文系对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一系统地综述。

1吡喹酮对血吸虫活动的兴奋与虫体的挛缩吡喹酮作用于血吸虫后最先出现的3个药理作用是活动兴奋、虫体挛缩和皮层损害,不仅会影响血吸虫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而且因其吸盘不能附着于血管壁,故会随血流移行至肝脏,即肝移[5-7]。

血吸虫接触吡喹酮后迅即活动兴奋,引起曼氏血吸虫活动兴奋的最低浓度为0.01μg/ml,浓度增加至0.5~10μg/ml时,虫最初活动兴奋,继则减弱或完全被抑制[8]。

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兴奋的最低浓度为0.005μg/ml,浓度达1μg/ml时,虫即有短暂的活动兴奋或立即强烈挛缩,并依所用浓度,虫体可缩短1/3~1/2[9,10]。

用描记张力的方法测定,吡喹酮0.03μg/ml即可引起曼氏血吸虫张力的增加[11]。

进一步的观察认为,在体外吡喹酮引起虫的活动减少是由于虫的纵肌进行性收缩的结果,而虫丧失吸附皿壁的能力与虫的收缩无因果关系,因为在一些条件下吡喹酮的这2种作用是不同类型的反应[12]。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长期以来,血吸虫病诊断研究,一直是血吸虫病研究的重点之一,并连续被列为国家医药卫生科技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成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热门课题。

血吸虫病的诊断一般可以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诊断。

前者主要依据病史和体症,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往往缺乏足够的依据,不易和其他疾病相区别,难以确诊病人。

因此,必须依赖实验诊断,实验诊断可分为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一、病原学诊断研究进展(一)病原学诊断的地位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粪检和直肠镜检。

尼龙绢集卵法、水洗沉淀法及改良加藤氏法等粪检方法,依然是基层疫区常用并首选的诊断方法。

粪检或无治疗史者直检,为确诊血吸虫病人的最好依据。

只要在受检者粪便中或未经治疗的患者活体组织内发现了血吸虫卵,即可确诊为血吸虫病人,是确定感染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

自从1903年Kasai氏首次在病人粪便中找到血吸虫卵以来,粪便检查一直是确诊血吸虫病和考核疗效常用的方法。

粪便检查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即检查虫卵和孵化毛蚴两种方法。

检查虫卵:尼龙筛集卵法、沉淀法、透明法、改良加藤氏法;毛蚴孵化法:三角烧瓶法、塑料杯顶管法。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我国血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从病人的感染率或是感染度方面都显著下降,病人粪便中虫卵数大大减少,同其他检查方法比较,粪检的阳性率较低,漏诊多,因而改进粪检方法,提高粪检质量就一直是查病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上,粪检方法随着血防工作形势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大量的现场查病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外,血吸虫并非肠道内寄生虫,故非所有的虫卵都能随便排出,在粪便中查到的虫卵仅占雌虫产卵数的16%。

在成虫排卵前期或者是非排卵期,就缺乏诊断价值,粪检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在发病后期,肠壁组织纤维增生,肠壁增厚,虫卵不易穿透肠壁而造成粪便中虫卵数减少,粪检时不易获得阳性结果而导致漏检。

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分析

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分析

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的进展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方法: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对血吸虫病消除工作的相关研究进行查找与整理,探究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趋势、消除工作的主要挑战以及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结果:我国血吸虫消除工作主要面临家畜传染源防控难、残存钉螺滋生环境复杂、人畜流动大、缺乏健全的监测预警制度等问题,并且防治工作进程整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其综合性防治策略从以灭螺为主到以化疗为主,再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结论: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已获得显著成果,需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持续性改进防控措施,充分把握重点传染源演变,开展针对性优化与调整一系列防控手段,以达到科学防控的目标。

【关键词】血吸虫病;流行特征;防治血吸虫病为我国重点防控的疾病之一,具有防控难度大、流行因素广泛等特征,全面消除血吸虫病对于保障民众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防控技术与水平逐步增强、人们生活方式以及流行状态的改变,对于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本文就当前血吸虫病的流行态势、面临的挑战以及防控工作进展进行探讨,以期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1.我国血吸虫病流行趋势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流行历史。

许静[1]等人经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分布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急剧降低,主要呈输入及散发性,其感染方式多由生产性活动转变至娱乐性活动;二是现有的血吸虫病病例主要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同时新诊断或新发现为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每年均可达到数百例,而慢性血吸虫病病例主要为低感染度的隐匿性表现;三是牛、猪、狗、羊等家畜传染源管控力度还待加强,同时可能会发现野生动物传染源,而以牛为主的家畜传染源控制策略的执行情况较为良好;四是我国的钉螺分布面积比较广泛,以湖区5省为主要分布范围,高危有螺环境从面状逐步转变为块状与点状化分布,并可能受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变化情况的影响而出现扩散。

血吸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血吸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血 吸 虫 疫 情 监 测 ( 螺 监 测 、 染 源 监 测 、 疫 区 钉 传 非
监测) 主要 内容 的 综合 防治措 施 , 得 了很好 为 取 的效果 目前 , 吡喹酮为 防治 血吸虫病的首选药 物 ,但 连续群体 化疗在 血吸虫 未消 灭地 区只能 暂时 降低 发病 , 而不 能阻 断传播 , 化疗对 已造 且 成的组 织没有修 复作 用 , 化疗后病 人 、 病畜 重复 感染 , 有些血 吸虫株对 化疗 药物( 吡喹酮) 如 产生 抗性 等缺点 。而人为 阻断或 抑制尾 蚴入侵 至虫 卵成熟 之间 的任何 发育 阶段 ,都具 有控制 或减 轻病情和阻断传播 的实际意义 。因此 , 日本血吸 虫尾蚴 、 童虫 、 成虫( 含雌雄 合抱及 产 卵)未 成熟 、 卵、 成熟 卵均可 以成 为血 吸虫疫苗 介入 的靶标 , 因此 发展疫苗来 控制 血吸虫 病 的传 播 ,成 为综 合防治血 吸虫病 的一项具有 战略意 义的措施 。
5k 0 Da表 膜 相 关 分 子 ,副 肌 球 蛋 白 、原 肌 球 蛋
白 、一 a 微管肌球 蛋 白 、 S (6 2 k a 、 氧 化物 G T2 / 8 D )超 岐化 酶 (O ) S D 、细 胞色 素 C氧化 酶 、二 硫 异构 酶 、 激 活 中性蛋 白激 酶( a an 、 果 酸脱 氢 钙 C l i)苹 p
中图分 类 号 :8 25 ¥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6 4 O (0 6 0 - 0 1 0 1 o — 9 7 2 o )6 0 0 — 3
1 血 吸 虫病 概 述
方面 的问题 , 大规模 的现场 应用受 到限制 。上世
血吸虫病是 危害最 严重 的人 畜共患 寄生虫
离 的 sSE 6 2 jI A2 / 8在 小 鼠 和 水 牛 试 验 中 。粪 卵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钱科【摘要】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带病.吡喹酮是当前用于血吸虫病病原学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吡喹酮抗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文中就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3(026)009【总页数】5页(P979-983)【关键词】血吸虫;吡喹酮;作用机制【作者】钱科【作者单位】214064,无锡,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卫生部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2.210 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被忽略的热带病。

目前,全世界共有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感染者近2亿,近8亿居民面临感染威胁[1]。

我国主要流行日本血吸虫病,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血吸虫病流行县453个,血吸虫患者32.58 万[2]。

吡喹酮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广谱抗蠕虫药。

该药不仅对5种人体血吸虫病有效,而且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人体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3]。

自吡喹酮研发至今,广大科研人员就其作用机制提出了诸多假说,但其确切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就吡喹酮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1 吡喹酮对钙离子通道的影响吡喹酮作用后会导致血吸虫体内Ca2+水平上调,从而引起虫体皮肤损害和血吸虫死亡。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VOCC)。

VOCC是由多个亚基构成的异源多聚体跨膜蛋白复合物,具有在兴奋细胞中传播冲动和调节细胞内Ca2+水平的作用。

Kohn等[4]研究了高电压激活(high voltage-activated,HVA)Ca2+通道α1亚基的结构。

α1亚基是成孔、具有电压传感特性的亚基。

研究人员从曼氏血吸虫克隆了3个HVA Ca2+通道α1亚基cDNA,其中1个序列与HAV Ca2+通道α1亚基的L-型极其相似,另外2个则与非L-型α1亚基相似。

2023年血吸虫病防治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2023年血吸虫病防治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2023年血吸虫病防治行业市场研究报告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存在于中国、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

这种疾病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专门的血吸虫病防治行业。

本报告将对该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市场现状血吸虫病防治行业在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存在差异。

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行业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中国的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和设备相对成熟,防治覆盖面广,疫情明显下降。

在一些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血吸虫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些国家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市场规模血吸虫病防治行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涉及到诊断、治疗、监测和防控等多个环节。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感染血吸虫病,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非洲地区。

据估计,全球每年因血吸虫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这为血吸虫病防治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市场竞争血吸虫病防治行业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主要竞争者包括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企及相关服务企业等。

政府机构在推动和监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科研机构负责研发和传播先进的防治技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药企提供药物和防治产品,相关服务企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四、市场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吸虫病防治行业将更加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基因工程、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

这将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和减少成本。

2. 国际合作。

由于血吸虫病的传播范围和影响都具有全球性,各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应对血吸虫病的威胁。

3. 个性化防治。

随着基因检测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可能实现对个体的个性化防治,提高防治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4. 产业链整合。

血吸虫病防治行业的产业链较为庞杂,包括病原体研究、诊断试剂、药物生产和防治设备等多个环节。

药学领域中的抗寄生虫药物研究

药学领域中的抗寄生虫药物研究

药学领域中的抗寄生虫药物研究药学领域一直致力于研发和改善药物,以改善人类健康和治疗各种疾病。

抗寄生虫药物是其中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防治各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对药学领域中的抗寄生虫药物研究做一梳理和总结。

一、寄生虫感染的危害寄生虫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

寄生虫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等。

这些疾病给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带来极大的负担。

因此,针对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与进展抗寄生虫药物的研发是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日益完善,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1. 药物发现药物发现是抗寄生虫药物研究的第一步。

通过采用化学合成、天然药物提取和高通量筛选等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具有抗寄生虫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抗寄生虫的作用,如抑制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或破坏其代谢途径等。

2. 作用机制研究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与寄生虫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作用途径,为药物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与疟原虫的相互作用,揭示了青蒿素的作用机制,为青蒿素的改良和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3. 药物耐药性研究寄生虫对药物的耐药性是抗寄生虫药物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寄生虫对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发展和演变。

因此,研究人员还需要对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深入研究,以减缓耐药性的发展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4. 新药开发通过上述的研究和实践,药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抗寄生虫药物的成功案例。

例如,疟疾的治疗药物青蒿素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抗寄生虫药物正在研发中,并显示出很好的潜力。

三、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与前景抗寄生虫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前景广阔。

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寄生虫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寄生虫感染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前沿・JMedRes,Dec2009,V01.38No.12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宋丽君余传信血吸虫病是由寄生在人体血液系统中的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在非洲、南美洲、亚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wTO报道,全世界有74个国家有血吸虫病流行,有6亿人受到血吸虫病感染的威胁,每年因血吸虫病死亡的人数达20万人…。

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及以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四川、云南两省,全国仍有515971名患者旧1。

寄生人体的血吸虫有5种: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

其中日本、曼氏、埃及血吸虫是人体主要的寄生虫,前两者主要引起慢性的肝脏和肠道纤维化,后者可导致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的钙化和纤维化,引起上述器官器质性病变是血吸虫感染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等阶段。

血吸虫复杂的生活史、表面抗原成分的不断改变,以及对宿主疫系统的干扰,使血吸虫拥有很强的免疫逃避能力,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很大的困难。

目前血吸虫病的防治仍主要依赖于化学治疗。

血吸虫药物的研究始于1918年酒石酸锑钾的发现,随后又先后出现了一些非锑剂类药物,如尼立达唑、硝基呋喃、硫葸酮、海蒽酮、硝硫氰胺、奥替普拉等药物,上述药物都曾用于临床或试用于临床治疗,但由于存在疗效差、毒性大或疗程长等问题,现均已被弃用。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吡喹酮的发现是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里程碑¨1,使血吸虫病的治疗取得了真正的突破。

随着吡喹酮的广泛应用,血吸虫对吡喹酮的依从性下降,出现了耐药性现象14。

,研制新的替代性血吸虫病治疗药物显得十分紧迫。

本文按照基金项目:周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58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8110)江苏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2008zxlo004一011)、江苏省医学莺点人才基金(Rc2007095)、江苏省科技厅公益专项基金(BM2007704)作者单位:214064无锡,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卫生部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寄生虫病学重点学科-16・药物对血吸虫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对已有的和正在发展的治疗血吸虫病药物做一综述,为抗血吸虫新药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糖或能量代谢抑制剂1.锑剂类药物(酒石酸锑钾、睇波芬):锑剂类药物抑制曼氏和埃及血吸虫葡萄糖代谢的调节酶——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mctokinase,PFK)。

无氧糖酵解是血吸虫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而PFK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种关键制约酶。

Bueding等人¨1提出锑剂作用于PFK,可降低1,6一二磷酸果糖的生成,醛缩酶的活性降低,糖降解受阻,能量来源被切断而导致血吸虫死亡。

锑剂类药物因毒性较大而被停用。

近来Melo等人∞o证明脂质体(LcL)可以减小酒石酸锑钾的毒性,可使曼氏血吸虫感染的小鼠成虫负荷数降低58%,可用于血吸虫感染晚期阶段的治疗。

2.呋喃类药物(呋喃丙胺等):呋喃类药物是由我国科研工作者雷兴翰等人首次发现的口服非锑剂抗血吸虫药物,此类药物特异性地抑制日本血吸虫的磷酸化酶磷酸酯酶,刺激虫体实质组织和角皮下肌层中的糖元分解,继而使虫体损伤。

但由于单独使用疗效欠佳和潜在的毒性而被弃用。

国外曾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呋喃烯唑相似的SQl8506,但Dunsford等¨。

研究发现sQl8506可以导致膀胱癌,不适合用于临床。

3.硝硫氰胺:硝硫氰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的一个抗日本和曼氏血吸虫的广谱抗蠕虫药,它能与初级的氨基酸形成共价键,抑制与糖代谢有关的酶类——琥珀酸脱氢酶和三磷酸酶的活性,虫体因糖代谢出现障碍,能量缺乏而致死¨1。

由于硝硫氰胺对肝脏、神经系统毒性较大,现已不用。

4.AAAT8(alkylaminoalkanethiosulfuricacids):早在20世纪90年代,Penido就合成了2一(Alkylami・no)一1一OctanethiosulfuricAcids,并证实对曼氏血吸虫有抑制作用。

Marcus归1进一步研究了这一类化合物的抗虫机制,初步证实了AAATs抑制曼氏血吸虫虫体表皮ATP水解酶的活性,100斗mol/L的2一万方数据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12月第38卷第12期・医学前沿・[(tert—butyl)amino]一1一ethanethiosulfbricacid(AAATs的一种类似化合物)可抑制28%ATP酶和12%ADP酶的活性,研究还提示AAATs类药物可能抑制含巯基的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蛋白质抑制剂1.依米丁:在20世纪早期,依米丁曾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可抑制血吸虫蛋白肽链的延长,但由于治疗时间长,毒性大,抑制心肌和胃肠道反应而被弃用‘引。

2.环孢素A: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是从真菌代澍物中发现的一种化合物,是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亲脂性环状肽,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

20世纪80年代用于血吸虫病的治疗,杀虫机制可能为CsA抑制调节虫体蛋白正确折叠的cyclophilin(CYPs)酶的活性有关。

主要针对发育早期的童虫有杀害作用,感染前5天用药,减虫率达到99%,但长期应用可产生剂量依赖性和可逆性。

3.K11777:K11777是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血吸虫通过半胱氨酸蛋白酶消化从宿主血液中吸取的蛋白质,血吸虫可因该酶的失活失去蛋白来源而死亡。

当血吸虫从皮肤向肺内转移时(感染后1~14天),通过小鼠腹膜注射25mg/kgK11777,1日2次,14天后曼氏血吸虫病治愈,无虫卵排出。

当30~37天血吸虫产卵时,给予50mg/kgK11777,虫卵负荷减小8l%,雌虫和成虫负荷数分别减少54%和57%,同时改善了器官的病理变化¨…。

三、核酸代谢抑制剂1.奥沙尼喹:奥沙尼喹是四氢喹啉衍生物,在非洲和美洲广泛用于曼氏血吸虫病的治疗,对日本和埃及血吸虫病无治疗效果。

奥沙尼喹在虫体内经特异性的酶酯化后,随即转化为具有烷化剂性质的亲电分子,进而与虫体内的核酸结合,不可逆地抑制核酸合成。

此特异性酶是硫基转移酶,主要作用于羟甲基集团¨1|,其确切机制还未明确。

在小鼠体内,40—50mg/kg口服或者肌内注射可以杀死99%的曼氏血吸虫成虫,成虫形态发生非特异性改变,如皮层破坏,体积变小,肠道色素沉着,雌虫卵黄腺改变。

虽然奥沙尼喹在抗曼氏血吸虫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它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为此,Robeno¨21合成了一些奥沙尼喹的前体物质,奥沙尼喹异丁烯酸盐、丙烯酰胺和聚甲基丙烯酰胺,体外实验证实这些药物能使小鼠的虫卵数减少,在感染后10天和20天,成虫数也下降,尤其是20天时,下降更明显,但还不足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尚需进一步研究。

2.尼立达唑等:尼立达唑是硝基噻唑类衍生物,主要作用于埃及血吸虫,促进DNA的烷基化,同时影响血吸虫的糖类代谢,减少成虫的糖原。

硫蒽酮、海蒽酮与奥沙尼喹的作用机制相似,主要抑制了虫体内DNA、RNA、蛋白质的合成。

腺苷类似物去氮杂腺苷(Tu)被腺苷激酶转化为核苷酸同类物Tu一核苷酸,进而掺入血吸虫的核酸分子中,抑制血吸虫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

ROl5—5458是9一吖啶满酮腙类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各类血吸虫RNA的合成【13,1引。

四、作用于脂肪代谢类药物洛伐他汀:血吸虫虫卵的产生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有关,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断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胆固醇的含量,产卵率下降。

体外实验,洛伐他汀可抑制虫卵的成熟,虫卵的病死率为70%(对照组为16%),体内实验证实洛伐他汀可降低成虫的产卵率,但当与吡喹酮或奥沙尼喹联合用药时并不能增加疗效¨5|。

五、作用于虫体的膜结构和功能类药物1.吡喹酮:吡喹酮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由于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口服方便和廉价,在全球血吸虫病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对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的成虫有杀灭作用,对童虫无效。

吡喹酮对曼氏、埃及、日本血吸虫病的治愈率分别为63%~85%、75%~85%、80%~90%,一定剂量下成虫负荷减少率分别为7l%(利比里亚株)、91.5%、99.7%。

吡喹酮作用于虫体几秒钟后,虫体即出现皮层损伤、活动兴奋和虫体挛缩,虫体抗原暴露,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同时虫体因活动过于兴奋,挛缩至死。

虫体损伤、活动兴奋和虫体挛缩都与吡喹酮破坏细胞膜两侧Ca2+离子的平衡有关。

吡喹酮作用于虫体后,使ca2+离子在体内的分布发生变化,即皮层细胞质的Ca2+含量减少,而肌肉内的Ca“增加,这可能是皮层受损和虫体肌肉挛缩的主要原因。

吡喹酮通过哪些作用靶点引起Ca“分布的紊乱,其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有研究显示吡喹酮可能通过血吸虫的电压门控钙通道来发挥作用。

Kohn等克隆表达了日本和曼氏血吸虫的钙通道亚基中的两个B亚单位,与其他所知的B亚单位相反,将血吸虫的p亚单位与水母类生物或哺乳动物仅。

亚单位结合均会减少电流强度,而当加入100nmol/L吡喹酮后电流可增加115~210倍。

吡喹・17・万方数据・医学莉沿・JMedRes,Dec2009,V01.38No.12酮可能通过阻断q,/B亚单位结合,使其他更多通道开放以增加电流,血吸虫的B亚单位可使对吡喹酮不敏感的哺乳动物的钙通道d。

亚单位变得敏感,提示血吸虫的B亚单位可能是吡喹酮作用的重要靶点。

然而最近有研究表明,虫体同时暴露在吡喹酮和细胞松弛素D(可以阻断Ca“通道)或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和硝苯地平中,并没有阻断ca2+的内流,提示作用于ca2+通道使Ca“内流增加并不能完全解释吡喹酮的杀虫机制。

2.R01l一3128:Roll一3128是一种地西泮类药物,作用机制与吡喹酮类似,都能引起ca“内流和皮层损伤,但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都不能抑制其中一种药物的活性,提示Roll一3128和吡喹酮作用于不同的受体。

R011—3128主要作用于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的童虫¨“,用于早期的感染治疗。

当使用剂量超过0.1mg/kg,会出现严重的和持久的镇静作用,同时伴有肌肉松弛和共济失调,不良反应的出现阻碍了该药的进一步的发展。

六、氧化还原抑制剂1.奥替普拉(OPz):奥体普拉是从十字花科蔬菜等绿色植物中提取的巯基化合物,20世纪80年代曾用于血吸虫病的治疗。

OPz是一种抗氧化剂,其结构与还原性谷胱甘肽相似,全称为5一(2一吡嗪基)一4一甲一1,2一二羟基一3一硫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