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阅读附答案
大学语文答案 第一至三讲作业参考答案

2015大学语文第一至第三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包含单选和多选)1.我国上古歌谣和( AD)是不可分的。
A.音乐 B.押韵C.地域 D.舞蹈2.《诗经》的修辞手法有(B)。
A.风、雅、颂B.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蒹葭》一诗起“兴”的句子是(AD)。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4.《诗经》中的“风”绝大多数是(C)。
A.祭祀用诗B.文人诗C.民歌D.贵族宴会用诗5.《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A),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A.风骚B.风雅C.杂体诗D.古体诗6.“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有( AC )A.以六、七言为主B.重章叠句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D.以四言为主7.“车错毂兮短兵接”中的“兵”的含义是(D)。
A.士兵 B.战争C.刀剑D.兵器8.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 ABE)。
A.《荀子》B.《论语》C.《庄子》D.《墨子》E.《孟子》9.《秋水》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BC)。
A.分崩离析 B.贻笑大方C.望洋兴叹D.开柙出虎10. 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 ABD)。
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D.天下莫之能抗(《苏秦始将连横》)1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是( A)。
A.兼词B.语气词C.疑问词D.代词12.下列句子中属于意动用法的有(B)。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C.井蛙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于虚也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春秋三传”指的是( BCD)。
A.《吴越春秋》 B.《公羊传》C.《左传》 D.《谷梁传》14.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显示愚昧无知特点的是(AC)。
A.姜氏 B.祭仲C.共叔段D.颖考叔15.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成语出自(A)。
“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6分)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其作为人格教育的维度。
人格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各种特质的总和。
美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发展。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
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
”而且,美育能够为人的各种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基础和助力。
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
这种观点的深刻性在于把人性的完整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
只有在个性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达到互相协调,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来自达尔文在其《自传》中的自述:“到了30岁,或30多一点,各类诗歌,诸如弥尔顿、格雷、拜伦、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雪菜等人的诗作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我甚至像一个中学生似地从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获得强烈的快感……以前,绘画也给我相当大的乐趣。
但是;经过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差不多丧失了……我的思想几乎已成了机器,只会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材料中别出一般规律。
”这也从反面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原理提供了支持。
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是中国传统儒家一直倡导和践行的,由此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美育思想。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对此,王国维评价说,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所谓“始于美育”,就是孔子讲“兴于诗”,而且还带领学子“玩天然之美”,其目的就是“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
所谓“终于美育”,就是“成于乐”,由此养成“无欲”、“纯粹”之“我”,进入“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一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所以..行之者一也D.敏于事而慎于.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8.选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知与行(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知与行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没有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没有如估客(商贩)之一瞥;疏入珍之谱,以为知味,没有如庖丁之一啜。
——魏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了知识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这些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疑李渤之言,叹“士大夫终没有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躬身考察,得其命名之由。
②哲学家康德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自己的故乡哥尼斯堡小镇,但是哲学界普遍认为康德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给你什么启示?请以“行和思”为主题,自身发展,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演讲。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
——高尔基“我想尽量多看些书。
”“这很好。
没有过你要知道,念书没有能增添智慧。
”“怎么没有能增添?”“就是没有能。
”“那什么能增添智慧呢?”“是……生活。
”——索尔仁尼琴请材料,以“读书与生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历来言必信,行必果。
确保北京、冬残奥会如期顺利举办,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是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7年来,在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尽锐出战、全力投入,克服疫情等各种困难挑战,向世界奉献了简约、、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
《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
"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唯仁者能之。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
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
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
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见得思义。
”(《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对现实的关怀反思,对英雄的敬仰崇拜,对人道的追寻布施,对人性的完美塑造……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品格塑造。
孔子主张以道德治天下,他说:“【A】”要求以仁义之道作为个人生活乃至为政的准则。
但由于各人道德修养的不同、道德境界的差异,就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躬行实践。
“六艺”包含礼、乐、书、数、射、御,孔子尤其看重对“艺”的掌握,并指出仁人君子的成才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游于艺”,在游憩观赏娱乐中使身心获得全面自由。
这一思想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自由人格的充分表述,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同时获得主体的全面解放。
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
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
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如司马光说的:“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
”所谓“质”,指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
“【B】”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只有“质”还不行,还必须有“文”的形式教养,将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高度融合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对先秦儒家“君子”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即注重内心修养,发展“仁”的内在机制。
他指出:“【C】”他认为,“君子”应时刻以仁与礼来“反求诸己”“为仁由己”,从精神上把“仁”化为自己的内驱力和社会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
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
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
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
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
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礼”
造就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
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试题答案:
一、
1.D(“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表述有误)
2.A(“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理解有误)
3.B(“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分析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