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验地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验地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验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验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位于中国中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

吉首市以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而闻名,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到独特而精彩的文化活动和传统习俗。

在吉首市,土家族和苗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群体。

土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们以独特的舞蹈、音乐、建筑和手工艺品而著称。

苗族则以鲜艳多彩的节日和独特的服饰闻名,他们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在吉首市,土家族和苗族的文化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验地。

吉首市的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比如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首先,参观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建筑和村落是了解他们物质文化的好办法。

这些古老的建筑保留了土家族和苗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因此受到了历史学家、建筑专家和文化爱好者们的广泛关注。

游客们可以在探索吉首市的土家族和苗族村落时欣赏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织锦等传统工艺品,领略到土家族和苗族的工艺美术之美。

其次,参加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节日活动是了解他们非物质文化的好方式。

吉首市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庆祝活动,比如土家族的腊八节、苗族的花山节等。

这些节日活动包括了歌舞表演、民俗游戏、传统装饰和美食品尝等环节,使游客们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到土家族和苗族的热情和活力。

最后,与土家族和苗族的居民互动也是了解他们生活方式的好途径。

吉首市的土家族和苗族居民热情好客,他们乐于与游客分享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游客们可以与他们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歌舞,品尝当地的传统美食,甚至可以住进土家族和苗族的民居,体验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

总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地。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家族和苗族的独特文化,欣赏他们的传统艺术表演,参与他们的传统节日活动,与他们互动交流。

吉首的前景

吉首的前景

吉首的前景吉首是湖南省吉首市的代表性城市,位于湘西山区,素有“湘娥之乡”的美誉。

吉首市是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湖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吉首市的前景非常广阔,以下是对吉首前景的700字诠释。

吉首地处湖南湘西地区中部,东邻花垣县,南接凤凰县,西临龙山县,北靠保靖县,位于湘西山区核心地带,被誉为“湘娥之乡”。

吉首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湖南省通往湘西地区的重要枢纽。

吉首市是湖南省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吉首市地势起伏,山峦连绵,河流纵横,森林资源丰富,是湖南省重要的林木生产基地。

吉首市还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和自然风光,如中高山地形、峡谷群、溶洞群、陡坡河谷群等,以及特色小镇银坑、美食街和传统村落等。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吉首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吉首市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

吉首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地区。

这里的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独特,有着丰厚的乡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

吉首市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节庆、传统艺术和民间手工艺品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推动吉首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吉首市人民热爱文化,注重教育,吉首市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

吉首市内有国家重点高校吉首大学,以及一些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吉首市培养了大量的高等教育人才。

这些人才的涌现和聚集,为吉首市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吉首市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为吉首市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吉首市还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拥有一些重点产业园区和工业基地。

吉首市将继续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吉首市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

吉首市还鼓励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创业,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

这将为吉首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吉首市旅游攻略

吉首市旅游攻略

吉首市旅游攻略
吉首市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座充满古老韵味和自然风光的城市。

吉首市旅游攻略为您详细介绍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旅游景点,让您在旅行中留
下美好回忆。

吉首市的历史文化
吉首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您可以前往吉首市博物馆,了解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文化,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自然风光与户外活动
吉首市周边山水环绕,景色优美。

可以前往凤凰山观景台,俯瞰整个城市的壮丽
景色;或者到五里亭景区徒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此外,吉首市还有丰富的
户外活动选择,如徒步、骑行等,让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魅力。

特色美食
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也是旅行中不可错过的部分。

吉首市有各种美味的土家族和苗
族传统菜肴,如酸汤鱼、土家腊肉等,让您在舌尖上感受不同的风味。

在当地小吃街
品尝地道美食,体验吉首市的饮食文化。

住宿推荐
吉首市拥有各类酒店和民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住宿。

推荐在市中
心地段预订酒店,交通便利,周边设施完善。

如果喜欢体验当地风情,也可以选择入
住民宿,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购物攻略
在吉首市的集市和商业街可以购买到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荐购买土家绣品、苗族银饰等,作为旅行的纪念品或送礼佳品。

记得在购物时适度讨
价还价,体验当地的购物文化。

以上是吉首市旅游攻略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您的旅行提供参考,愿您在吉首市留下美好的回忋。

湘西田家大院简介

湘西田家大院简介

湘西田家大院简介
湘西田家大院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一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居,也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田家大院位于吉首市茶坪镇三合村,始建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80平方米。

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共有房屋280间,房屋分三进三层。

前大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后大门为木石结构。

前院设一天井,天井中有一座水井台和石磨。

后院有两座门楼、两座阁楼,阁楼上建有回廊连接前院和后院。

前后院均设有水井、厨房、茅厕等设施。

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独特,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在田家大院中既可以欣赏到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艺术,又可以了解到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

在田家大院里还有不少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过去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如在院子里养蚕、打糍粑、磨豆腐;有在春节时用竹篾编成各种动物图案的各种工艺品;还有老人们用红布做成的寿帽和红腰带等等。

—— 1 —1 —。

重拾民俗家园的记忆——吉首大学师院附小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走笔

重拾民俗家园的记忆——吉首大学师院附小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走笔
孩子们一下 就被这种激趣导入而 吸引。课堂上 , 李密 教 育 , 我们还有更 长 的路要 走 , 保护 与传 承 民族非 物 信手拈来 , 日常生活 中的锄 头 、 筒 、 与钵 都成 为 质文化遗产 , 竹 鼓 需要全社会 的合力 。” 采访结束 之际 , 当
了打击乐器 。一首歌 曲她用常规 的方式教授完后 , 还 记者接 过王 中华赠 送 的学生 民俗手工作 品时 ,他 的 运用 湘西特有 的山歌 、 飞歌进行传 唱 , 让孩子们 既学 言语 中充满 了深情 的期许 。 好 了歌 曲, 又过足了山歌瘾 。
天 王 ’ 上 电 视 了 !” 嗨 , 是 我 的稻 草 人扎 得 最 漂 观摩着孩子们有条 不紊的制作 : 、 、 、 、 , 也 “ 还 剪 涂 扎 描 锉 十
亮 !” 2月 2 5日, 当中央电视 台新闻频道播出吉首大 八般武艺尽情显露 。这些小 民间艺 人手头上 的工夫
学师 院附小非物质文化 进校园 的专题报 道时 ,孩子 竟然如此了得 。下课铃声响起时 ,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 们 聚首 在电视机前 , 到 自己的身影与杰作后 , 看 此起 向我 们展示 他们 的作 品 : 面具 、 脸谱 、 花 、 画 、 剪 苗 扎 彼伏的欢呼声在校园 内荡漾 开来 。 纸、 稻草螃蟹 ……琳 琅满 目, 这里 真成 了色 的海 洋 、 神秘 而古 老 的湘西 , 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 观交融 , 物的世界 , 苗族 与土家族 的农耕 民族风俗 , 让人 目不 历史 文化与 民族文化结缘 , 少数 民族交错 聚居 , 古风 暇接 、 啧啧称奇。
的 山歌 、民歌 ,利用 音乐课有计 划地 一一教
授 。” 李密介绍说 , 多年来 , 学校聘请 了多位 民
族 民间歌手 到校进行 民族音乐传承教育 , 中 其

吉首市名胜古迹游

吉首市名胜古迹游

吉首市名胜古迹游
吉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湖南省直辖的地级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本文将带您一览吉首市的名胜古迹,领略其独特的历史
文化风貌。

古城风韵
吉首市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其建筑风格典雅独特,融合了汉、苗、侗、瑶
等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被誉为“湘西明珠”。

漫步古城内,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
受古代文明的韵味。

古城墙上的石刻、古井、古街道等历史遗迹令人惊叹,让游客领
略到吉首悠久的历史底蕴。

神秘的苗族风情
吉首市是苗族聚居地之一,苗族文化源远流长。

游客可以前往苗寨参观,欣赏苗
族传统建筑、服饰和民俗表演,感受苗族独特的风情。

在苗族村落里,您可以品尝地
道的苗家美食,体验苗家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让您对苗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古迹探幽
吉首市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如古庙宇、古墓葬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游客可以前往参观这些古迹,探寻古人留下的智慧和足迹。

每一个古迹都有着自己的
故事,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是了解吉首历史的重要窗口。

吉首市名胜古迹游是一次融合历史、文化和风景的旅行,让人们在探索过程中感
受到岁月的变迁和文明的传承。

欢迎您来到吉首市,共同领略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
风采。

介绍吉首

介绍吉首

湘西自治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 首府是吉首市。夏半年受夏季风控制, 候,首府是吉首市。夏半年受夏季风控制, 降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冬半年受冬季 降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 风控制,降水较少,气候较寒冷干燥。 风控制,降水较少,气候较寒冷干燥。既 水热同季,暖湿多雨,又冬暖夏凉, 水热同季,暖湿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 分明,光热水基本同季,前期配合尚好, 分明,光热水基本同季,前期配合尚好, 后期常有失调,气候类型多样, 后期常有失调,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 明显。湘西春季始于3月中下旬,夏季始 明显。湘西春季始于3月中下旬, 月下旬至6月中旬,秋季始于9 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秋季始于9月中旬 10月初 冬季则始于11月中下旬。 月初, 11月中下旬 至10月初,冬季则始于11月中下旬。冬夏 长春秋短,其中春季一般是阴雨连绵, 长春秋短,其中春季一般是阴雨连绵,气 温逐渐回升;秋季前段是秋高气爽, 温逐渐回升;秋季前段是秋高气爽,后多 秋风秋雨。一般来说,随海拔升高,夏季 秋风秋雨。一般来说,随海拔升高, 缩短,冬季延长。 缩短,冬季延长。
吉 首 风 景
吉首是个好地方 欢迎您来旅游! 欢迎您来旅游!
我的家乡 —吉首
吉首简介
吉首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吉首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东麓, 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东麓,湘、 黔四省市边区中心, 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是贵阳 重庆-宜昌-长沙-柳州500 500公里半 -重庆-宜昌-长沙-柳州500公里半 径内的城市网络中心点, 径内的城市网络中心点,东面是长株 潭两型社会试验区, 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西面是重庆城乡 一体化试验区,具有肩挑南北、 一体化试验区,具有肩挑南北、承接 东西的区位优势。自古商贾云集, 东西的区位优势。自古商贾云集,贸 易兴盛,被誉为武陵山区的一颗明珠。 易兴盛,被誉为武陵山区的一颗明珠。 市辖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18个乡镇 市辖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面积 1062平方公里 人口29.43 平方公里, 29.43万 1062平方公里,人口29.43万。枝柳铁 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 国道相互交汇。 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首民俗文化(土家打镏子)作者:佚名点击数:107 更新时间:2010-6-29 14:40:47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张家界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

打镏子用独特的演奏技术,模仿出山的呼唤,水的流声,鸟的鸣啭,兽的驰骋等各种自然声响,使人如临其境。

打镏子创意来自于大自然,乡土气息浓,演奏奇特,因而在国际乐坛大出风头,外国专家称赞土家族打镏子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2007年土家打镏子、椎牛节、苗鼓等项目,作为申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对象。

土家打镏子是流传于湘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土家族打击乐。

当代诸多民俗、民族学家和音乐学家对土家族“打镏子”的研究成果蔚然,他们积极整理和挖掘“打镏子”的演奏技法、乐队组合、曲牌、结构等艺术特征,使土家族“打镏子”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增添了光彩。

打镏子不同于别的门类的打击乐,它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并且有一定的和声效果,如果自己参与实践,就会觉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一、打镏子称谓打镏子在湘西有多种称谓: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民族学家考证,这些称谓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因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尽兴,大家敲起渔猎工具和锅、碗、盆、罐等“家伙”,为欢乐助兴。

土家族学者杨昌鑫曾在《土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一书中这样写道:“时至今日,在土家族山寨还保留着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他们仍有敲着盆钵,搞“破鼓救月”的习俗活动。

从这可看出土家打镏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打击乐演奏形式,其称谓也就来源于土家族人的劳动生活。

二、打镏子演出打镏子是湘西地区土家族的一种习俗:每当节日集会、房屋落成、婚嫁、祝寿、报喜等,土家山寨就会响起欢快的打镏子。

土家族“打镏子”是土家族人激情奔放、诙谐幽默、朴实淳厚的性格的反映,它产生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它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打镏子”在土家山寨沿袭成俗,世代相传。

我们在欣赏“打镏子”的同时,也会发现它的曲牌名非常有意思,经常伴随着一些民俗活动,并带有浓厚民俗风味的吉祥名字。

如《喜鹊闹梅》、《庆请儿》、《新门进》、《龙抬头》等等。

吉首民俗文化(土家打镏子)作者:佚名点击数:108 更新时间:2010-6-29 14:40:47三、打镏子的组合形式在湘西自治州,打镏子已形成了固定的乐队组合形式,一般由小锣、钹、大锣组成,它们都是由铜制成,必要时增配一只唢呐,吹打结合,增添热烈气氛。

三人镏子就是由三人演奏,分别打奏二钹、头钹、大锣,二钹主奏,头钹呼应,大锣增色填锣。

三人镏子滑稽诙谐、生动活泼,主要流行于保靖县南部、古丈县断龙、茄通等乡和永顺县的王村、高坪等乡;四人镏子是在三人镏子的基础上添加一面小锣(又称马锣),小锣只作节奏上的填空和音色上的对比。

若把四人镏子按传统的四部和声方式加以编配,小锣(马锣)就相当于衬托声部,大锣相当于低音声部,头钹、二钹就是旋律声部了。

四人镏子流行于保靖县北部、龙山县南部和永顺县的泽家湖、对山等乡镇;五人镏子就是在四人镏子的基础上增加一支唢呐,目的是为了增添乐曲气氛。

因唢呐传人土家族地区的时间较迟,五人镏子在形成过程中比三人镏子和四人镏子要晚得多。

五人镏子主要流行于龙山北半县、保靖部分地区和永顺、古丈部分乡镇。

四、打镏子曲牌结构曲牌是“镏子”表现的主要内容,根据曲牌不同,小锣、钹、大锣又有不同的打法,在完成曲牌所表现的内容时,镏子手打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神韵,几个声部有机配合,产生了丰富的和声效应。

钹分为闽打、亮打、侧打、揉打、挤钹、盖边等打法,小锣分为单锣、花锣等打法,大锣分为逼锣、敞锣、闷锣等打法,充分显示出各自的技巧和特性。

镏子嗌牌多为引子、头子、镏子、尾子四部分构成,有若干乐章。

引子一般有一两个乐句,比较简单。

头子则千变万化,是曲牌的主题。

镏子变化不多,由桥子和镏子串成,形式较为固定。

尾子是乐曲的终止,在结束时,因曲牌的不同,尾子几乎都不一样。

“打镏子”曲牌已形成了公式式的结构,一般三人镏子由头子、桥子、镏子、尾子组成四人镏子由引子、头子、镏子、头子(反复)、馏子(反复)、尾子组成。

五人镏子曲牌结构没有公式,形式颇为多样。

五、打镏子曲牌分类土家打镏子的曲牌经过整理,现已确定约有一百多个。

一些艺人根据“打镏:子”曲牌所描绘的内容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了绘声、绘形、绘意三大类。

绘声主要是描绘山中飞禽走兽的声响;绘形主要是描绘飞禽走兽的神态、仪体;绘意主要是揭示、渲染特定主题的意境和情绪,给人以安适吉祥的美感。

绘声类有《画眉扑笼》、《马过溪桥》、《阳雀情》、《鸡婆唱蛋》等曲牌;绘形类有《八哥洗澡》、《狗扯羊》、《猛虎下山》、《凤点头》等曲牌;绘意类有《安庆调》、《鹊桥会》、《八仙过海》、《龙抬头》等曲牌。

土家族人的打镏子反映着土家族人浓浓的生活情趣,他们以自己这种特独的艺术形式显示了土家人乐观向上和热情奔放的大无畏精神。

如能到土家山寨观赏打镏子,场面一定会令你陶醉、神恰。

吉首民俗文化(八宝铜铃舞)作者:佚名点击数:75 更新时间:2010-6-29 14:35:42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

相传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

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

(八宝铜铃舞)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本来,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仅局限在土家人中进行,古话说:“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 (客家,指外族),但后来由于土、苗、汉共赴国难,抗击外寇入侵,结下了生死友谊,土家掌堂师就把铜铃给苗族掌堂师赠送一个,又给汉族老司赠送一个,故今日八宝铜铃,实际上只有六个铜铃。

(八宝铜铃舞)吉首民俗文化(仗鼓舞)作者:佚名点击数:67 更新时间:2010-6-29 14:29:11仗鼓舞是张家界市桑植县白族独有的一种民族舞蹈。

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与朝鲜族鼓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鼓长1.2米,两头大如碗口,用皮革绷面,中细可握,形如木杵。

相传南宋末天宝年间,有谷、王、钟三姓兄弟在蒙将兀良合台“寸白军”服役,后“寸白军”被遣散,三人即从云南大理流落至桑植定居。

某年腊月,白族兄弟们正在打糍粑准备过年,一帮官兵突然围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奋起反击,将官兵打败,白族人为庆贺这一仗的胜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乐,这便是仗鼓舞的由来。

后来,白族人将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唢呐、大号和锣、钹、罄等鸣乐伴奏,同时创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动作,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

吉首民俗文化(梯玛神歌)作者:佚名点击数:80 更新时间:2010-6-29 14:25:54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

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玛神歌渊源久远,精深博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至生命价值、哲学世界,它深涵着音乐、文学、土语、民俗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

它是土家族?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寻出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谜。

吉首民俗文化(辰州符)作者:佚名点击数:80 更新时间:2010-6-29 14:18:55(辰州符—神秘的文化)一个旅行者自觉已经来到辰州时,兴味或不在这些平常问题上。

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闻名的,辰州符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

公路在沅水南岸,过北岸城里去,自然盼望有机会弄明白一下这种老玩意儿。

可是旅行者这点好奇心会受打击。

多数当地人对于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无兴趣,也不怎么相信。

或许无意中会碰着一个“大”人物,体魄大,声音大,气派也好像很大。

他不是姓张,就是姓李(他应当姓李!一个典型市侩,在商会任职,以善于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誉参议),会告你,辰州符的灵迹,就是用刀把一只鸡颈脖割断,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抛去,这只鸡即刻就会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这只鸡还居然赶回来吃米!你问他:“这事曾亲眼见过吗?”他一定说:“当真是眼见的事。

”或许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会觉得同样是在什么地方亲眼见过这件事了。

原来五十年前的什么书上,就这么说过的。

这个大人物是当地著名会说大话的。

世界上事什么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说话是假的还是真的,是书上有的还是自己造作的。

多数本地人对于“辰州符”是个什么东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

吉首民俗文化(苗族舞蹈)作者:佚名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0-6-29 16:18:00鼓舞湘西苗族的鼓舞种类繁多,吉首市的《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人鼓舞》《多人鼓舞》、《单人猴儿鼓》、《多人猴儿鼓舞》等,在表演上,虽说都是一面牛皮大鼓置于木上,供舞者使用,但各地有各地的打法。

鼓舞的节奏复杂,节奏快慢缓急,往往根据情绪需要决定。

鼓舞常用双敲边伴奏,情绪高昂时,敲边的节奏随着鼓点变得急骤。

鼓点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四人鼓舞、跳年鼓舞等。

跳香舞跳香舞是苗族人民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和取得更好收成的一种祭祀舞蹈。

吉首市分布在丹青片,每年古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跳香”,一寨“跳香”一天,表示酬答“五谷神”赐给的一年丰收果实。

跳法:领舞者右手拿绺巾,左手持牛角师刀,身穿红袍,头戴师额或五佛冠,后面跟着4个小伙子,不伙子身穿白色苗族服装,下身着短大裤脚的蓝色裤,脚穿绣花布鞋,手拿4根竹棍,竹棍两头缠上红色绸子,中间包缠绿绸子,跟着领舞者起舞。

伴奏多用大鼓和大锣,长声锣鼓,连续反复,跟随舞步,变化多端。

接龙舞接龙舞是苗族古老的一种民间舞蹈,因“龙”象征吉祥,在过去的年代里,苗族人民为了摆脱苦境,希望用“接龙”来谋求幸福。

接龙舞是苗族人民表达“龙”接到家后的喜悦感情,多在每年二月及十月间进行。

跳舞时,多为年轻美丽的姑娘,由领舞者(扮龙师)一人在前手持瓷碗带头,后跟两人各持红绿旗一条,做成龙形,随后由一群美丽的苗族姑娘,穿着节日盛装,右手打花伞、左手持手帕,旋伞起舞,表示龙来有雨。

以土长号和包包锣伴奏为主,加进锣鼓和唢呐齐奏。

吉首民俗文化(苗族的节庆)作者:佚名点击数:235 更新时间:2010-6-29 17:00:13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

每年的“立秋”这天,苗族人民都要身着盛装,穿金戴银,邀友结伴,兴高采烈的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民族民间文体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