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习题分析讲课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授课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加工方法和技术;(3)引导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事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与组织能力;(3)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及其合理安排3. 机械加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4. 机械制造工艺参数及其计算5.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与执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机械加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3)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与执行。
2. 教学难点:(1)机械制造工艺参数的计算;(2)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合理安排;(3)复杂零件的制造工艺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工艺规程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工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实验教学法:开展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2.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 实践教学:安排4次实验实训课程,每次2课时;4.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产中的机械制造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刀具、夹具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和流程;2.机床、刀具、夹具等设备的分类和使用方法;3.加工质量的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1.机械制造工艺中涉及的复杂计算和优化;2.机床、刀具、夹具等设备的复杂操作和维护;3.加工过程中突发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教学过程1.引入知识点:通过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定义、分类、原理、应用等方面,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3.列举应用实例:结合实际生产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提出问题或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或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解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PPT演示:使用精美的PPT演示文稿,展示机械制造技术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案例。
2.视频教学:通过观看操作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机床、刀具、夹具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
3.实践操作: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机床、刀具、夹具等设备,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安排随堂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相关计算、思考题、小论文等,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
3.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等)、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涵盖机械制造技术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WHJ

附件4: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筹)精品课程授课教案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负责人王红军所在院(部)机电工程学院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工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机械联系电话133********E—mail wanghj86@163。
com申报日期2007年12月26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材:韩秋实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0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编写人:王红军时间:2008年2月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8目录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机械加工及设备的基础理论3第三章切削条件的合理选择及刀具的选择4第四章磨削5第五章车床6第六章其它机床7第七章数控机床8第八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9第九章工件在机床上的安装与专用夹具11第十章机械加工精度12第十一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13第十二章装配工艺14第十三章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信息化15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与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业的作用2。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项目的要求)3.制造与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4.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现状。
达到目的: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二、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第二章机械加工及设备的基础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与目标金属切削基本知识了解切削运动、切削用量、加工表面及其形成方法和机床型号的表示方法.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知识3.金属切削过程了解车刀结构,掌握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的正交平面参考系内刀具几何角度的标注方法。
4.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掌握切削力的形成、分解及影响因素。
掌握切削热的来源、传散影响因素。
5.掌握刀具的磨损与刀具使用寿命,熟悉刀具磨损及使用寿命的概念.达到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加工过程的基本常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方法;(2)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3)熟悉机械加工方法、工艺及设备;(4)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利用实验、实训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2. 机械制造的过程与方法3.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二章:金属材料1. 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分类2. 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3. 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第三章:机械加工方法1. 切削加工2. 铸造加工3. 焊接加工4. 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及工艺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1.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制定2. 工艺参数的选择与计算3. 工艺方案的优化第五章:现代制造技术1. 数控加工技术2. 技术3. 3D打印技术4. 智能制造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及过程;(2)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3)机械加工方法、工艺及设备;(4)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1)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2)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与优化;(3)现代制造技术原理及应用。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基础》2. 实验设备:金属材料性能测试仪、机床、焊机等;3. 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4. 参考资料:学术论文、行业报告、案例分析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期中考试、课堂测试等;3. 综合素质:团队协作、创新意识、遵守纪律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WHJ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WHJ一、教案概述1.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造概述、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方法及工艺、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室实践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教学安排3.1 课时分配第1-8课时:机械制造概述、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第9-16课时: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方法及工艺第17-24课时:机械制造质量控制3.2 教学活动安排第1-4课时: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讲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理论,包括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等。
第5-8课时:介绍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性能和选用原则;讲解刀具的分类、构造和选用方法。
第9-12课时:讲解机械加工方法及工艺,包括车削、铣削、刨削、磨削等;介绍工艺过程制定、工艺参数选择等。
第13-16课时:介绍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手段;讲解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第17-20课时:讲解尺寸精度、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几何精度的控制方法;介绍装配工艺和装配精度。
第21-24课时:讲解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误差分析与补偿、生产效率与生产率提高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4.1 考核方式采用期末考试、课堂讨论、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案 杜劲

教案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次01教学章节(项目)及内容第1节绪论1.机械制造业的地位、作用和现状2.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现状3.机械产品制造过程概述4.机械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5.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第2节布置《任务工单》中学习情境1的任务1.1任务分析任务准备,引入《第1章零件材料与热处理工艺的确定》学习。
§1.1属材料的力学性能1.1.1强度1.1.2塑性1.1.3硬度1.1.4冲击韧性1.1.5疲劳强度教学目标第1节1.掌握机械制造与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及学习方法。
第2节1.掌握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
2.掌握金属材料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疲劳强度等指标。
重点难点1.拉伸试验。
2.强度的概念、常用指标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3.塑性的概念、常用指标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4.硬度的概念、常用测量方法,以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机械制造业的地位、作用和现状;介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现状。
2.讨论法讨论所在城市的机械制造业发展情况3.任务驱动法通过完成《任务工单》中学习情境1的四个任务,驱动知识的学习。
4.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课堂给出应用场景,讨论强度、塑性指标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课堂互动1.提问:所在城市机械制造业发展情况,请2位学生回答。
2.讨论材料常用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3.讨论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4.讨论硬度与强度的关系,以及硬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作业布置P41习题I-11-2,1-3,1-4,1-14课堂小结1.金属材料的性能指标包括强度、塑性、硬度、韧性、疲劳强度等。
2.强度包括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是塑性材料设计的判据,抗拉强度是脆性材料设计的判据。
3.塑性有拉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两个指标,前者应用更多。
4.常用硬度试验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和里氏硬度,工程中洛氏硬度使用最广泛,而洛氏硬度中,优先使用HRC。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论,包括切削力、切削热和刀具磨损。
3. 熟悉机械加工方法,包括铸造、焊接、热处理、切削和磨削等。
4.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5. 掌握机械制造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知识。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概述1.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1.2 机械制造的分类和特点2. 金属切削过程2.1 切削力2.2 切削热2.3 刀具磨损3. 机械加工方法3.1 铸造3.2 焊接3.3 热处理3.4 切削3.5 磨削4.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设计4.1 工艺过程的概念和作用4.2 工艺过程的设计原则4.3 工艺过程的优化5. 机械制造质量控制5.1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5.2 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5.3 质量控制的实施和持续改进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实例。
2. 互动: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实践:参观实验室或工厂,观察和了解实际操作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制造工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动画等。
3. 实验室或工厂:实地观察和操作。
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论文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讨论等。
2. 考试成绩:笔试、实际操作等。
3. 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实践环节:参观工厂或实验室,进行实地操作。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论。
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2. 教学难点:切削力的计算和控制。
切削热的产生和处理。
刀具磨损的机理和补偿。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WHJ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WHJ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见加工方法、工艺参数和设备。
3. 能够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优化制造工艺。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概述: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
2. 机械加工方法:铸造、焊接、热处理、切削加工等。
3. 机械加工工艺:工艺过程、工艺规程、工艺参数等。
4. 机械制造设备:机床、工具、量具和测量设备等。
5. 机械制造中的技术问题:切削力、温度、变形和磨损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演示:展示机械制造设备和加工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设备:准备一些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进行现场演示。
4.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机械制造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3. 演示:展示机械制造设备和加工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和参数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创新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参观企业: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刀具耐用度2.内联系传动链3.夹紧4.精基准5.机械加工工艺过程6.变值系统误差7.强迫振动 8.简单成形运动9.(液压系统的)压力 10.设计基准11.六点定位原理 12.封闭环13.复合成形运动 14.原理误差15.磨削烧伤 16.完全定位填充题1.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即和。
2.夹具的基本组成有元件、装置、元件、和其它元件。
3.根据产品零件的大小和生产纲领,机械制造生产一般可以分为、和三种不同的生产类型。
4.机床精度中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包括机床主轴误差和机床导轨误差。
其中机床主轴回转误差包括、和三种基本形式。
5.下图为车削工件端面的示意图,图上标注的主运动是,主偏角是,刀具前角是,加工(过渡)表面是。
6. 数控机床是由以下三个基本部分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机床本体。
7. 大规格的换向阀一般采用电液换向阀结构,它是由大规格带阻尼器的液动换向阀和小规格的____________换向阀两部分组合而成。
8. 工艺尺寸链中最终由其它尺寸所间接保证的环,称为____________环。
9. 正态分布曲线中,分布曲线与横坐标所围成的面积包括了全部零件数,故其面积等于____________,其中±3σ范围内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5.根据力的三要素,工件夹紧力的确定就是确定夹紧力的大小、____________和作用点。
10. 工件表面粗糙度越小,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工件的疲劳强度就____________。
11. 在夹紧装置中,基本的夹紧机构类型有:____________、螺旋夹紧机构和偏心夹紧机构。
12. 对于在高转速、重载荷条件下工作的轴,其毛坯的制造方法是____________。
13. 切削用量三要素是指 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__。
14. 基准平面确定后,前刀面由_______和______两个角确定;后刀面由——和——两个角确定。
.15. 切削层公称横截面参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根据切屑形成过程中变形程度的不同,可把切屑的基本形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7. 切削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8. 切削用量选择的顺序是:先选_________,再选_________,最后选_________。
19. 常见毛坯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8. 工艺尺寸链的两个特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根据其构成尺寸的关系可分为 _________和_________。
20. 加工误差按其统计规律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21. 主轴回转误差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
22. C6140主轴部件的基本要求有:回转精度、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23. 液压系统中油缸的常用调速方法有三类:______________、容积调速和节流容积调速。
24.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由一个或若干个顺次排列的______________组成。
25. 在工艺尺寸链中,封闭环的公差取决于组成环的公差T(Ai)和总组成环数m,若以极值法原则计算,则封闭环的公差T(A0)为______________。
26. 顺次加工一批工件时,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不规律地变化,称它为______________误差。
27. 淬火钢在磨削时的温度超过马氏体转变温度,但未超过其马氏体相变温度,工件表面将产生______________烧伤。
28. 从限制自由度与加工要求的关系分析,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不完全定位、______________、欠定位和______________。
29. 在产品装配工艺中,调整装配法的具体形式有:______________、可动调节法和误差抵消法三种。
选择题。
) ( 则切屑流向为若刃倾角为负,刃倾角的功用之一是控制切屑流向,1.A .流向已加工表面 B.流向待加工表面 C沿切削刃的法线方向流出2.粗加工时,前角应取( )的值;精加工时,前角应取( )的值;加工材料塑性越大,前角应取( )的值;加工脆性材料时前角应取( )的值;材料强度、硬度越高,前角应取( )的值。
A相对较大 B.相对较小 C.任意取3.切削用量对切削温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是( )。
A. vc→ ap→f B.vc →f →ap , C.f→ ap→vc D. ap→f→ vc4. 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生产计划和进行成本核算最基本的单元是( )。
A.工步 B.工序 C.工位 D.安装5. 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基准叫做( )。
A.设计基准 B.装配基准 C.定位基准 D.测量基准6. 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不允许出现的情况是( )。
A.完全定位B.欠定位 C.不完全定位7. 工件定位中,由于( )基准和( )基准不重合而产生的加工误差,称为基准不重合误差。
A.设计 B.工艺 C.测量 D.定位 D.装配8. ( )加工是一种易引起工件表面金相组织变化的加工方法。
A车削 B.铣削 C.磨削 D.钻削9. 车床主轴的纯轴向窜动对( )的形状精度有影响。
A.车削内外圆 B.车削端平面 C.车内外螺纹 D.切槽。
) ( 造成车床主轴抬高或倾斜的主要原因是10.A. 切削力 B.夹紧力 C.主轴箱和床身温度上升 D.刀具温度高11.在Y3150E型滚齿机上加工直齿圆柱齿轮时,滚刀的安装角度δ为( )。
(注:ω:滚刀螺旋升角)A.0°B.±ω/2C.±ω(正负由刀具旋向确定)D.45°12.在高压液压系统中,油泵应采用( )。
A.轴向柱塞泵B.单作用叶片泵C.双作用叶片泵D.齿轮泵13.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主要是用来( )。
A.具体指导工人进行操作B.编制作业计划C.生产组织管理D.生产技术准备14.钻夹具中采用快换式钻套,主要是因为( )。
A.它的精度很高B.维修方便C.进行钻、扩、铰多工步加工时更换方便D.摩擦小15.粗加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
A.切除大部分余量B.达到形状误差要求C.达到尺寸精度要求D.达到粗糙度要求16.工件表面粗糙度是指波高H与波距L之比L/H( )的表面几何形状误差。
A.大于1000B.大于3000C.小于50D.大于50但小于100017.车床上镗内孔时,刀尖安装高于工件回转中心,则刀具工作角度与标注角度相比,后角。
()(A)增大(B)减)不变C(小18.工件在安装定位时,根据加工技术要求实际限制的自由度数少于六个,且不能满足加工要求,这种情况称为()。
1.2.(A)欠定位(B)不完全定位(C)完全定位19.在车削细长轴时,为了减小工件的变形和振动,故采用较大()的车刀进行切削,以减小径向切削分力。
()1.(A)主偏角(B)副偏角(C)后角20.当有色金属(如铜、铝等)的轴类零件外圆表面要求尺寸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值较低时,一般只能采用的加工方案为。
()1.2.(A)粗车-精车-磨削(B)粗铣-精铣(C)粗车-精车—超精车21.在车削加工细长轴时会出现形状误差。
()(A)马鞍形(B)鼓形(C)锥形22.在C6140机床传动系统中,主轴属于( )。
A.执行件B.运动源C.传动装置D.传动件23.在液压系统中,油液的压力取决于( )。
A.液压泵B.负载C.液压缸的直径D.流量24.消除工件内部残余应力的方法有( )。
A.淬火B.磨削C.时效热处理D.退火25.工件在定位中出现欠定位,是因为( )。
A.实际被限制自由度数大于加工所要求限制的自由度数B.实际限制自由度数大于六点C.实际限制自由度数少于六点D.加工所要求限制的自由度定位中没有被限制。
) ( 在主轴箱体的加工中,以主轴毛坯孔作为粗基准,目的是26.A.保证主轴孔表面加工余量均匀B.保证箱体顶面的加工余量均匀C.保证主轴与其它不加工面的相互位置D.减少箱体总的加工余量27.工件在机械加工中允许存在合理的加工误差,这是因为( )。
A.生产中不可能无加工误差B.零件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C.精度要求过高、制造费用太高D.包括上述所有原因四、判断题1.在中等速度切削加工时,热效应使硬质合金刀具产生磨损,其主要形式包括:相变磨损、扩散磨损和氧化磨损。
()2.零件的表面层金属发生冷硬现象后,其强度和硬度都有所增加。
()3.C6140型机床是最大工件回转直径为140mm的普通车床。
()4.加工原理误差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消除。
()5.欠定位在加工过程中不允许存在。
()6.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工序组成。
()7.为保证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要求,一般应选择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8.在两个不同的工序中,都使用同一个定位基准,即为基准重合原则。
()9.长定位心轴给孔定位,孔轴的接触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于1时,可以消除工件的四个自由度。
()10. 在切削加工中,进给运动只能有一个。
()11. 主切削刃与进给运动方向间的夹角为主偏角c。
( )12. 影响刀具耐用度的主要因素是切削温度。
( )13. 刀具前角增加,切削变形也增加。
( )14.工序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
( )15.不完全定位在零件的定位方案中是不允许出现的。
( )16.粗基准在同一尺寸方向可以反复使用。
( )17. 采用六个支承钉进行工件定位,则限制了工件的六个自由 )( 度。
.18. 镗内孔时,镗刀尖安装偏低,抗振性较好。
( )19. 加工表面层产生的残余压应力,能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 )20. 工件受热变形产生的加工误差是在工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 )五、简答题1.刀具切削部分材料应具备那些基本性能?1.机械加工过程中定位精基准的选择原则是什么?1.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有哪些?1.什么是装配?保证装配精度的工艺方法有那些?5. 试述刀具的标注角度与工作角度的区别。
6. 刀具磨损有几种形式?7. 试说明划分加工阶段的理由。
8. 加工误差根据其统计规律可分为哪些类型?9. 什么是误差敏感方向?10. 提高加工精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1. 简述数控机床最适合加工具有哪些特点的零件?12. 简要说明为什么机床部件刚度比我们按实体估计的低?13. 简述工件精基准的选择原则?14. 保证机械装配精度的方法有哪些?最优先选择的方法是什么?在汽车发动机的活塞销与活塞孔的高精度装配中你建议采用什么装配方法?六、计算题1.如下图所示轴套零件的轴向尺寸,其外圆、内孔及端面均已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