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食品中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农药和兽药的使用在农田和畜牧场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残留在食品中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担忧。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食品农药残留的问题食品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食品中残留的量超过法定标准的情况。
长期以来,农药在农田中的广泛使用确保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然而,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却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农药的化学成分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对儿童和孕妇的影响更为显著。
二、食品兽药残留的问题与食品农药残留类似,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也是一个引起担忧的问题。
畜牧业中使用的兽药旨在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如果兽药在食品中的残留超过标准限制,就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
一些兽药成分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免疫系统紊乱和抗生素耐药性。
三、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挑战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问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药和兽药的种类繁多,常规检测方法无法同时检测所有农药和兽药成分。
其次,农田和畜牧场分散,监管难度较大。
此外,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中可能会遇到多个环节的污染和残留。
最后,缺乏透明的信息共享和公开透明的数据也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农药和兽药的注册审核标准,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推动有机农业和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兽药的依赖。
同时,推广使用可持续性的农业和畜牧业技术,如生物防治和生态畜牧。
此外,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建立全面、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加强对农产品和畜产品的抽检和监测。
五、公众教育和信息透明为了提高公众对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问题的认知和意识,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工作。
食品安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与控制

食品安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与控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来源和控制措施,以期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安全性的认知,并推动食品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改善。
一、农药残留的风险源农药是用于农作物保护和病虫害防治的化学物质,其使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主要的农药残留风险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药过量使用:一些农民在追求高产量和快速效果时,可能会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过安全标准。
2. 不合规使用:由于缺乏对农药使用规范的了解,农民可能未按照正确的剂量、频次和时机使用农药,从而增加了农药残留的风险。
3. 农药选择不当:一些农民可能会选择不适合的农药用于特定的病虫害防治,导致农药在作物中残留过高。
4. 农药质量不合格:一些农药市场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农药使用后可能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风险。
长期摄入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以下问题:1. 慢性中毒:某些农药对人体具有潜在的慢性毒性,长期摄入超标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器官、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2. 营养价值下降:农药残留可能会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食品的品质。
3. 抗药性产生: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某些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药物治疗失效。
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为了减少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管与标准制定: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农药标准和使用规范,确保农药的正确使用和合规使用。
2. 提高农民的意识与知识:加强对农民的农药使用知识培训,提高其对农药使用规范的认知,防止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3. 推广绿色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鼓励农民使用低毒、环保的绿色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
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 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食品安全是维护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的必要条件。
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
国内食品安全形势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 ,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添加剂使用不当等问题时有发生,对人民群 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 责任可追究,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06
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未来 展望
新型农药研发趋势及其对食品安全影响
01
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不断被研发出来,并
逐步替代传统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从而降低农产品中的农式创新及技术应用前景
智能化监管系统的建立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 等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
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是未来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科 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快速检测技术将被研发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危害识别
确定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农药残 留种类及其来源。
危害特征描述
评估农药残留对人群健康的潜 在不良影响,包括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 等。
暴露评估
估算人群对农药残留的暴露量 ,包括膳食摄入量和非膳食摄 入量。
风险特征描述
综合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 的结果,对农药残留的风险进
《食品安全学》章节笔记

《食品安全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食品安全的概念与意义1. 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通过预防措施,确保食品在整个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含有害物质,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的状态。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食品内在的质量安全,即食品本身不应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二是食品外在的环境安全,即食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不受污染。
2. 食品安全的意义(1)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健康,是维护生命安全的基石。
(2)促进经济发展: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消费者信心,促进食品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3)维护社会稳定:食品事故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秩序,因此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4)提升国际形象:食品安全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议题,高水平的食品安全能够提升国家形象和产品竞争力。
二、食品安全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食品原料的安全性:研究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生物毒素等。
(2)食品加工与储存的安全性:研究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添加剂使用、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等。
(3)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研究添加剂的毒理学特性、使用限量、法规标准等。
(4)食品包装与运输的安全性:研究包装材料的迁移性、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防污染措施等。
(5)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研究国内外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6)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风险评估模型、风险管理策略、应急处理机制等。
(7)食品安全事故与应急处置:研究事故的原因分析、应急处理流程、事故调查与报告等。
(8)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研究教育内容、宣传手段、公众参与等。
(9)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研究监测网络建设、预警系统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等。
2. 研究方法(1)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2)现场调查与观察:通过现场走访、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3)流行病学调查: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培训:食品中残留农药的检测与控制

不同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应用
蔬菜水果类
由于蔬菜水果生长周期短, 农药使用频繁,因此其农药 残留问题较为严重。常用的 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酶抑制法等。
01
02
茶叶类
茶叶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 多种农药的污染,因此茶叶 中农药残留问题也较为突出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液相 色谱法、免疫分析法等。
培训目的和背景
1 2
3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潜 在威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掌握农药残留检测技能
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农药 残留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通过培训,推动相关企业和机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知识技能提升
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掌握了食品中残留农药检 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了相关法规标 准和质量控制要求。
实际操作能力增强
通过实验操作和实践练习,学员们熟练掌握了农 药残留检测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实验技能和数据 分析能力。
团队协作意识培养
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分组进行实验,相互协作、 交流经验,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酶抑制法
利用农药对某些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通过测定酶的活性 变化来判断农药残留情况,具有快速、简便、成本低等优 点。
免疫分析法
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原理,通过制备特异性抗 体来检测农药残留,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
生物传感器法
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体、微生物等与待测农药发生 特异性反应,通过信号转换器将反应结果转换为可测定的 电信号,实现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03
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农药的使用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农药残留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对食品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本文将探讨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1. 农药残留的定义和成因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农产品中超过国家和国际标准规定限量的残留量。
它可以来源于农药的过度使用、不当使用、错误施用和违禁药物的滥用。
农药残留可能存在于水果、蔬菜、谷物、畜禽产品等农产品中。
2.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2.1. 对健康的潜在风险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一些农药被认为是对人类有害的,长期暴露于这些农药残留物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生殖系统问题等。
2.2. 环境污染农药的使用过程中,一部分会进入土壤和水体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这种污染进一步危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可能对水源和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3. 加强农药残留监测和控制3.1. 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并将其落实到实际监测和控制中。
制定合理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并确保其与国际标准一致。
3.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药使用和贸易的监管,制定或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和处罚机制。
建立起对农药销售、使用和处置的监管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3.3. 提高农民的培训和意识向农民提供农药正确使用、安全储存和废弃物处理等培训。
增强农民对农药使用风险和食品安全的意识,推广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理念。
4.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农药的过度依赖。
推广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等绿色农业技术,降低农药残留物的风险。
5.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抽检的频次和覆盖面。
加大对市场上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监控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结论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测和控制,完善法律法规,并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来解决这一问题。
食品卫生学课件-第6章特殊食品卫生及其管理PPT课件

特殊食品卫生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对特殊食品的卫生要求、生产经营、标签标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
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注册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对保健食品的注册管理、备案管理进行了规定。
其他相关法规和规章
如《婴幼儿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等。
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的食品。
04
特殊食品卫生案例分析
案例一: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卫生管理
总结词
严格监管、安全可靠
详细描述
婴幼儿配方奶粉作为特殊食品之一,其卫生管理至关重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产 品质量安全可靠。同时,家长在选择婴幼儿配方奶粉时,也应注意查看产品标签和认证标识,选择符合国家标准 和安全认证的产品。
国际合作加强
公众参与度提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将加强在特殊食 品卫生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 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和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的提升,消费者将更加关注特殊食品的卫 生状况,形成社会共治良好格局。
THANKS
感谢观看
特殊食品卫生监管
监管机构
负责特殊食品卫生监管的机构通 常是国家或地区的食品药品监管
部门。
监管内容
监管内容包括对特殊食品生产、加 工、储存和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 以确保食品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和规 定。
监管方式
监管方式包括定期检查、抽检和投 诉处理等,以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 食品安全问题。
特殊食品卫生认证
风险评估方法
定量风险评估
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对食品中潜在的有害因素进行定量 的风险评估,预测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食品标准和与法规课件第6章标准的检索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国家食品标准体系的内容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等方面的 卫生和质量要求。
国家食品标准体系是各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生产、贸易的重要参 考。
03 标准检索方法
手工检索方法
01
02
03
04
图书馆查询
通过图书馆的书籍、期刊等印 刷资料进行标准检索。
政府机构查询
前往相关政府机构或部门获取 标准文档。
05 标准应用与案例分析
标准应用场景
食品生产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应遵循相关标准, 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食品进出口
进出口食品应符合进口国和出口国的相关标 准,确保食品安全和顺利流通。
食品检测
检测机构在进行食品检测时应遵循相关标准,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监管
政府监管部门应遵循相关标准,对食品生产 和流通环节进行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案例分析一:食品安全标准的检索与应用
01
02
03
食品安全标准
企业应了解并遵循食品安 全标准,如《食品安全法》 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等。
标准检索途径
企业可通过国家标准化管 理委员会、各行业协会等 途径检索食品安全标准。
标准应用建议
企业应定期更新食品安全 标准,加强内部培训,确 保员工了解并遵循相关标 准。
标准检索的挑战
尽管标准检索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标准可能存在重复或冲突的情况 ,这需要用户仔细筛选和验证。此外,标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用户需 要定期更新他们的标准库。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要点一
标准数字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食品中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第一节概述农药的重要地位:防治病、虫、草、鼠害,调节农作物生长全世界由于病、虫、草、鼠害而损失的农作物收获量相当于潜在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一旦停止用药,一年后将减少收成25~40%(与正常用药相比)。
我国平均每年挽回粮食2500万吨、棉花40万吨、蔬菜800万吨、果品330万吨,减少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一、农药的分类目前在世界各国注册的农药有1500余种,其中常用500多种。
我国有农药原药250种和800多种制剂,居世界第二位。
按来源分类:有机合成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
生物源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植物农药三类。
目前,我国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如井冈霉素)等。
矿物源农药:有效成分起源于矿物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类农药,包括硫制剂、铜制剂和矿物油乳剂等。
按用途分类:杀虫剂(防治害虫的农药)、杀螨剂(防治红蜘蛛的的农药)、杀真菌剂(防治作物病菌的农药)、杀细菌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防治鼠类的的农药)、除草剂(防治杂草的的农药)、杀螺剂、熏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或调控植物生长)等。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目前食品中农药残留已成为全球性的共性问题和一些国际贸易纠纷的起因。
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二、环境中农药的残留1、环境中农药的来源工业生产、农药生产企业和包装厂排放的“三废”。
农业生产、为了防治病虫害使用农药,直接落到害虫上农药不到1%,喷洒到植物上约10%~20%,其余则分布于环境中。
2、农药在环境中迁移和循环、农药可经大气、水体、土壤等媒体的携带而迁移。
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1、喷洒作物:农药的在食用作物上的残留受农药的品种、浓度、剂型、施用次数、施药的方法、施药的时间、气象条件、植物的品种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取决于收获时的沉积量和消失速率有很多因素决定农药沉积量,农药本身的性质(配方、用法和消失速率),作物本身的性质(表面积/重量比及形状)有很多因素决定农药消失速率,农药停留植物表面层(雨水冲刷、蒸发),农药透入植物内部(不同的酶作用降解),加工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果干、果汁、果酒加工一种情况是因干燥蒸发而减少了农药残留;另一种情况是干果比鲜果浓缩后农药残留量没有发生变化2、植物根部吸收:喷洒农药后有40~60%的农药降落在土壤中,土壤中农药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至植物组织内部和食物中。
3、空中随雨雪降落:喷洒农药后,有一小部分以极细的微粒漂浮于大气中,造成食品的污染。
4、食物链富集: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后,使水生生物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的农药中,水生生物吸收农药,通过食物链可逐级浓缩。
5、运输和贮存中混放:食品在运输中由于运输工具、车船等装运过农药未予清洗以及食品与农药混运,可引起农药的污染。
食品在贮存中与农药混放,尤其是粮仓中使用的熏蒸剂没有按规定存放,则也可导致污染。
四、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1、急性毒性:食用喷洒了高毒农药不久的蔬菜和水果而引起食用因农药中毒而死亡的畜禽肉和水产品而引起。
2、慢性毒性:若长期食用农药残留量较高的食品,农药则会在人体内逐渐蓄积,最终导致机体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引起慢性中毒。
有些农药在环境中非常稳定:DDT在在土壤中消失95%需16~33年的时间。
DDT在食物链中的生物富集作用也很强。
水鸟体内的DDT残留为25mg/kg,比DDT污染的水要高出800~1000倍。
DDT的污染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在人迹罕至的南极的企鹅、海豹、北极的北极熊。
其中南极企鹅脂肪中DDT同系物的含量可高达0.152mg/kg。
当农药过量施用,将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
农药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和稳定性,在自然界中较难降解,很容易经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导致最终受体生物的慢性中毒。
3、特殊毒性进入人体的农药除了对人体产生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外,也包括致突变性、致癌性、和对生殖以及下一代的影响。
具有潜在的“三致”作用的农药:杀虫剂:涕灭威、双甲脒、氧化乐果、磷胺、灭螨猛、甲基内吸磷、久效磷。
杀菌剂:苯菌灵、灭菌丹、氟菌唑。
除草剂:甲草胺、西玛津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乙烯利。
五、农药的允许限量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了多种食品中农药的最高残留限量3274项。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也有相应的标准。
2000年欧盟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量作了修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已达108项,有些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比原来严格20~100倍。
日本厚生劳动省大幅降低农药残留允许量,对242种农药制定了严格的残留标准,没有制定允许残留标准的农药将被禁止使用。
我国制定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GB2763-2005),基本上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接轨。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食品中农药的最高残留限量食品 DDT 六六六马拉硫磷敌敌畏成品粮 0.2 0.3 2.0 2.0蔬菜、水果0.1 0.2 0.5~4.0 0.5~4.0低脂肉类0.2 0.4 0.05牛奶0.1 0.1 0.05 0.05蛋0.1 0.1 0.05鱼 1.0 2.0食用菌0.1 0.1茶叶0.2 0.4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有下列18种: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敌枯双,氟乙酰胺,汞制剂,砷类,铅类,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
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19种 ):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全球禁止或限制使用的12种有毒化学品,包括8种杀虫剂:艾氏剂、氯丹、滴滴涕、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蚊灵和毒杀芬2种工业化合物(多氯化联苯和六氯苯);2种由燃烧和工业加工带来的副产品第二节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是具有杀虫活性的氯代烃的总称。
有机氯农药代表性产品:六六六、DDT、林丹等,它们均为神经毒性物质。
难分解、脂溶性强,蓄积于脂肪和含脂高的组织器官。
1983年停止生产使用。
一、有机氯农药常用种类六六六、滴滴涕、艾氏剂、异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氯丹、七氯、林丹等。
二、有机氯农药物理化学性质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极低的水溶性;正常环境中不易分解;有很强的亲脂性;易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脂肪中富集和积累。
三、食品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有机氯农药通过食物链传递时能发生富集作用。
农作物对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有富集作用,残留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植物油、粮食、疏菜、水果。
畜禽体内有机氯农药主要来源于被污染的饲料和环境。
有机氯农药主要畜积于动植物的脂肪组织,不易排出。
动物性食品残留量高于植物性食品含脂肪多的食品高于脂肪少的食品猪肉高于牛肉、羊肉和免肉淡水鱼高于海产鱼四、有机氯农药对人体的危害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后,代谢缓慢,主要畜积于脂肪组织,其次为肝、肾、脾和脑组织。
影响机体酶的活性,引起代谢紊乱,干扰内分泌功能等。
人中毒后有四肢无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抽搐、肌肉振颤、麻痹等症状。
近几年来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结果:海鸟蛋,海豹,鱼粉,鱼油:毒杀芬,地表水,橄榄油:硫丹淡水鱼:DDE饮用水:16种有机氯农药水果蔬菜:9-24种有机氯农药残留药材:7-18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第三节有机磷农药农药两个70%:杀虫剂占农药总产量的70%;有机磷农药占杀虫剂的70%。
一、有机磷农药特点大部分是磷酸酯类或酰胺类化合物,多为油状,具有挥发性和大蒜臭味,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易水解破坏。
化学性质不稳定,分解快,在土壤中持续时间仅数天,烹调加工后农药残留量少。
二、有机磷农药毒性:抑制生物体内的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这种传导介质代谢紊乱,产生迟发性神经毒性,引起运动失调、昏迷、呼吸中枢麻痹甚至死亡。
三、常用种类高毒类:对硫磷、内吸磷、甲拌磷、甲胺磷等。
中等毒类:敌敌畏、倍硫磷、杀螟硫磷、二嗪磷(地亚农)等。
低毒类:马拉硫磷、敌百虫等。
四、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在室温条件下,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农药生物半衰期为7~17d。
有机磷农药在高等动物体内分解快,不易残留。
有机磷农药使用较多、使用次数频繁,造成了食品尤其是蔬菜残留量超标。
美国FDA对食物中农药残留监测结果表明,食品中马拉硫磷、毒死蜱、甲基毒死蜱和地亚农最常见,占检出农药的81%。
四、有机磷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有机磷农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或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肝脏最多,其次为肾脏、骨骼、肌肉和脑组织。
有机磷农药属于神经毒物。
抑制血液和组织中乙酰胆碱大量蓄积。
阻断神经传导,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
第四节氨基甲酸酯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研究巴豆时发现其中含有有毒生物碱后合成的类似物。
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广泛用于杀虫、杀螨、杀线虫、杀菌和除草等方面。
一、常用种类杀虫剂:西维因、涕灭威、速灭威、克百威、抗蚜威、异丙威等。
除草剂:灭草灵、灭草猛等。
二、性质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遇碱易分解失效。
在环境和生物体内易分解,土壤中半半衰期约8~14d。
除克百威外,大多数氨基甲酸酯农药对温血动物、鱼类和人的毒性较低。
食品中氨基甲酸酯农药的残留和对人体的危害与有机磷相类似。
第五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重要的合成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和生物降解等特性。
1973年拟除虫菊酯苯醚菊酯开发成功后,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杀灭菊酯等优良品种不断问世,拟除虫菊酯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已商品化的拟除虫菊酯有近40个品种,在全世界的杀虫剂销售额中占20%左右,主要应用在农业上。
如防治棉花、蔬菜和果树的食叶和食果害虫。
拟除虫菊酯还作为家庭用杀虫剂被广泛应用,防治蚊蝇、蟑螂及牲畜寄生虫等。
一、常用种类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
二、性质不溶或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条件下稳定,遇碱易分解失效。
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快,不易在生物体内残留,在农作物叶残留期通常为7~30d。
农产品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主要来自喷施时直接污染,常残留在果皮。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属于中等或低毒类农药,在生物体内不产生蓄积效应,因其用量低,一般对人的毒性不强。
第六节其他农药一、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菌灵、噻菌灵、代森锰锌等。
二、杀螨剂:杀虫脒、双甲脒、三氯杀螨醇等。
三、除草剂:2,4-D、除草醚、地乐酚等。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矮壮素、乙烯利、多效唑、赤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