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胧 薄暮朦胧处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 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 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 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 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 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 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 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⑾疏影(宋·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 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 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 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 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 波去,又却怨、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瘦硬, 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 原没春风性情,如何共,海棠说。
2. 柳
①贺知章《咏柳》
(构思奇巧,通过柳来描绘春 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②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说木叶Ppt 课件

说木叶Ppt 课件
木叶的文化内涵
木叶一词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象的描绘,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思考和感悟。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木叶的文化内涵
01
未来可以对木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探
讨其演变过程和原因。
比较不同文化中木叶的运用
02
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木叶的运用,探究其共性和差异,以及背
生态价值
木叶生长周期长,对环境要求高,因 此其生态价值也较高,有利于环境保 护和生态平衡。
05
木叶的保护与传承
木叶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老的 木结构建筑和林木资源面临被破坏或 拆除的风险。
问题
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和法规;木叶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缺乏市场竞争力。
木叶的文化内涵
木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哲理。
木叶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 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物我本无间”。
木叶的演奏注重自然和生命的感悟,通过音乐表达对自 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木叶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如诗 歌、绘画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03
木叶的种类与特征
不同种常有五个 或七个裂片,边缘有锯齿。颜 色变化丰富,从鲜红到橙黄再
到黄绿。
柳叶
柳叶细长,呈线形或镰刀状, 边缘平滑。多为深绿或淡绿色 。
樟树叶
樟树叶呈椭圆形或卵形,表面 光滑,背面有柔毛。多为深绿 色。
槐树叶
槐树叶呈心形或圆形,边缘有 波状齿。多为黄绿色或深绿色
02
03
清热解毒
木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 、咽喉肿痛等症状。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引出话题。
2. “木叶”就是“树叶”,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 ?
诗歌语言追求凝练。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 “落木”呢?
不可。“叶”与“木叶”“落木”概念相同,但诗歌形象相去甚远。 关键在于“木”字。
(二)快速浏览4-6段,思考:
三、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不落于言筌 quán
袅袅
niǎo
寒砧
zhēn
桅杆
wéi
门闩
shuān
照浦

冉冉 迢远 柳恽 庾信 灼灼 万应锭
rǎn tiáo yùn yǔ zhuó dìnɡ
涔阳 陆厥 橘徕 亭xī sū
2、词语积累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填一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 ——树叶
诗人为什么不用“树叶”或“落叶”?





林 庚
课文简介:
《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 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 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 词很有启发。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 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 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 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0张ppt)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0张ppt)

作者背景常识
林庚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执教将近半个世纪,深受学生喜爱,请查找资料,讲 一个关于林庚从教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最后一课。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 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 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 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 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落叶”与“落木”相比,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木叶”与“落木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词语 “树”与“木”
引用诗句
区别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 “树”有①________之意;“木”则②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 ________,有③________的因素,有④
圆。”
________的意蕴。
“落叶”与“落木 ”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 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 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谢谢!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 →形象暗示
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离人游子的愁绪、报国无门…… →文化暗示
意象 暗示性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引出话题
③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木 的
④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因素。 艺

⑤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所暗示颜色性。 特
⑦ “木叶”“树叶 ”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小结 征
方法总结:
题目、关键词、段首句和段尾句单 独成段的句子 找关联 转折连词 因果连词… 抓高频词
叁 品读,知意味 (一)阅读4、5、6三段,联系课文探讨“木”的艺
术特征。
提示: 从例子入手,理解诗意,领悟情感,找寻
作者观点。
叁 品读,知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 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艺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术 特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征 落木千山天远大。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① “木 ”与 “树 ”:概念一致,意味不 同。 “木”: 秋风叶落形成鲜 明的形象。 “树 ”:叶 多有饱满的感情 ② “树叶”与 “木叶 ” “树叶 ”:“树 ”“叶 ”有繁密湿润之 意。 “木叶 ”:“木 ”----舒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干燥 “木叶 ”---暗示落叶的微黄 、干燥、传递舒朗的清秋气息 ③ “落叶”与 “落木 ”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繁密的叶子 “落木 ”:比 “木叶”还进一层

《说“木叶”》精品课件

《说“木叶”》精品课件

04
“木叶”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念
“木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探讨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地域性与普遍性的结合
木叶作为自然元素,与人类文化相结 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木叶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具有不同的 象征意义,但同时也具有普遍的文化 价值。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木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同 时也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 特的文化现象。
1 2 3
运用多媒体手段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木 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的 感性认识。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木叶”的基本概念和象征 意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文化内涵和 艺术价值。
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与“木叶”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创 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加深对“木叶”的理解。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中,“木叶”也被广泛运用,如“在人间,我们都是木叶/从繁华落尽到枯萎的 那一天/谁能听见木叶飘落的叹息/像一朵朵凋零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
散文与小说
在散文和小说中,“木叶”也被用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如“在秋天里,我喜欢走在铺 满落叶的小径上/听着脚下沙沙作响的声音/仿佛是大地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说“木叶”》精品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木叶”的意象与象征意义 • “木叶”的诗意与美感表现 • “木叶”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念 • “木叶”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建
议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
本课程以《说“木叶”》这篇文章为载体,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象征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古代文学中的意象表达方式,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 能力。

《说“木叶”》PPT教学课件

《说“木叶”》PPT教学课件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文本探究
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引出此话题的?
从众多诗歌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为引子,来引出本文 所谈论的话题:为什么木叶会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发现问题
1-3段 “木叶”为 古代诗人所 钟爱
分析问题
4-6段 分析“木” 的两个艺术
特征
总结全文
7段 艺术领域:一 字之差,相隔
千里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文本探究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说“木叶”
林庚
走进作者
林庚(1910— 2006)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 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 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走进作者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 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他认为唐朝 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应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 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 神。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仍旧 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 样大情怀的诗句。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 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文本探究
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的区别有哪 些,完成下表。
意象 树叶 木叶 落叶
颜色
触觉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荫
微黄
干燥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意味 繁密充实 疏朗、飘零之意 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 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呢?
词语理解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如何概括段落大意
一、摘句法 1、找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作段意。
解题
说“木叶”
“木叶”是什么?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 就是“树”,“木叶”也就是 “树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袅袅(niǎo ) 照浦( pǔ )
褒扬( bāo)
灼灼(zhu初ó读) 课文亭皋(gāo )
寒砧( zhēn)
涔阳(cén )
万能锭( dìng ) 言筌(quán)
窸窣( xī sū) 迢远(tiáo)
——暗示人物形象 (形象特征)
难点突破
“说‘木叶’”这篇文章,实际谈论的是关于诗 歌语言的问题,谈论了诗歌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 阐释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标题却拟为“说 ‘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难点突破
1. 有利于展开论述。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 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 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 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2.使论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如果把题目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 可能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不 像现在这么深入浅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是诗人在隐居山间的场合(环境)下, 运用了水的形象,水含有清澈、明净的因素 (意味),这是水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 过它表达了在山居生活中空灵、平静,洁身 自好的心境(思想、感情)
拓展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不仅仅指意象(名词),也包含着 动词等,如:“你记得跨清溪半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 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其 中的“剩”,有何暗示意义?
• 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 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中国文学简 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 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疏通字词
陆厥[jué]
橘徕服兮[lái]
亭皋木叶下[gāo] 沈佺期[quán]
答柳恽[yùn]
万应锭[dìng]
第7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合作探究
1、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 重点研读课文4—6段,尽量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四人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 的不同意蕴。
方法提示: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句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寓于暗示性的特点,提 高鉴赏能力。
2、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 同类现象
作者介绍
•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早年以诗闻名于 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绷,并称“清华三才子”。 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 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 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 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 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 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 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 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 “无可奈何”之感,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 间性,表达出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更好地表达了抒 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含有丰富的暗示性的句子,你还能找出两句吗?绿 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 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 的“见”字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友人的场合(环境) 下,运用了水的形象,水含有浩瀚无 边,绵绵不绝的因素(意味),这是 水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 了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感情(思想、 心境)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拓展:比较阅读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 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 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 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 的来临。
•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 河”,“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 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 “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 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 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 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意象 场合叶)
风 叶
尽 叶
落子
枯干 黄燥
空 阔 疏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树 (叶)
春 夏

枝 叶 繁
交茂
绿饱
(叶) 含
褐 绿 (干)
水 分
饱 满 绵 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2.我们可以看出“木叶” 与“树叶”相比,有两 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 文章中找出来。
明确:木叶,本身就含 有落叶的因素。
木,不但让人想起 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 的颜色。
3.这两个艺术特征, 谁能用课文中的一 个3字词语概括一下?
明确:暗示性。
4.“木叶”那么突出地成 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原因呢?
明确:因为“木”有“疏 朗”和“枯黄”的暗示 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 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不落于言筌[quán]
文章的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的有序,说的深透, 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引领 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一、“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1~3段) 二、“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 因。(4~6段)、 三、总结。(7段)
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