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网络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_孔少华
网络行为学知识点总结

网络行为学知识点总结一、网络行为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网络行为学,简单来说,是研究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涵盖了从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互动,到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运营决策等众多方面。
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网络社交行为、网络购物行为;群体在网络论坛中的讨论行为、网络游戏中的协作与竞争行为;以及组织层面的网络营销行为、网络舆情管理等。
二、个体网络行为(一)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在网络这个信息海洋中,个体的信息搜索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
人们往往会使用关键词进行搜索,但搜索词的选择可能不够准确和全面。
搜索过程中,还容易受到搜索结果排序和推荐算法的影响。
(二)网络社交行为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个体在网络社交中,可能会表现出更加开放和真实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虚拟环境而产生虚假的自我呈现。
例如,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点滴,通过微博关注明星动态等。
(三)网络购物行为网购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会参考商品评价、价格对比等因素。
同时,促销活动和个性化推荐也对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三、群体网络行为(一)网络论坛中的讨论行为网络论坛是群体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论坛中,群体的讨论行为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共识或分歧。
意见领袖的观点往往能够引导讨论的方向,而群体的情绪和氛围也会影响讨论的质量和结果。
(二)网络游戏中的协作与竞争行为在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需要协作完成任务,也会存在竞争关系。
团队协作的效率和策略,以及竞争中的策略运用和心理状态,都是值得研究的方面。
四、组织网络行为(一)网络营销行为企业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活动,需要了解目标客户的网络行为习惯,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例如,通过搜索引擎优化提高网站的曝光度,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等。
(二)网络舆情管理组织需要关注网络上关于自身的舆情,及时回应和处理负面信息,引导正面舆论。
了解网民的反应和态度,对于维护组织形象至关重要。
数字人教育应用的演进、趋势与挑战

数字人教育应用的演进、趋势与挑战作者:翟雪松吴庭辉李翠欣仇婷婷李艳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06期摘要:教育领域中的数字人是指存在于数字虚拟空间中,通过知识传递、社会交互等教育手段增强学习效果或学习感知觉的具象化虚拟人物的统称。
数字人无论是在技术迭代还是应用创新上都与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三次互联网形态的演进,教育领域中的数字人从支持知识单向传递、无情感关注、多媒体表征、弱交互行为向知识多向传递、重视情感关注、3D 或全息表征、多向交互转变。
技术支撑层面,教育领域中的数字人技术载体依然呈现欠智能、弱交互的特点,计算机视觉和拓展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明显增加。
实践赋能层面,数字人在增强教师智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积极作用,但目前应用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K12教育阶段。
人本关注层面,数字人通过声音和形象两大设计要素影响学习者认知发展,通过识别、测量、干预来提升学习者的情感交互体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数字人体现出类人化水平不断提高、身份可塑性逐渐增强、共情力持续提升的发展趋势,但其也面临算力保障不足、数字版权不清、导致教育弱化或学习惰性、引发伦理风险等挑战。
未来,数字人教育应用应重视开发人机协同模式,完善底层技术保障,立足育人根本目标,推动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人;教育应用;互联网形态;教育数字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3)06-0041-10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3.06.0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融合视觉健康的在线学习资源自适应表征及关键技术研究”(62177042);浙江省之江教育信息化研究院联合课题“教育元宇宙促进城乡教共体协同发展研究”(ZJY202201LH)。
作者简介:翟雪松,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58);吴庭辉、李翠欣,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仇婷婷,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李艳(通讯作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00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及引导策略

学生工作Student Worku oo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及引导策略吴琼谢新王诗慧(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63)摘要文章从网络文化消费的行为、心理和态度三个方面对“00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现状进行描述。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主观是好的,但大学生好奇心强,消费观念不成熟,会造成各类网络文化消费问题出现。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地彰响,进而影响到自身未来甚至社会的网络文化消费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00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做出研究,并且探讨出相应的引导策略,从而来现范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
关键词“00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消费行为引导策略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20.10.083Current Situation and Guiding Strategy of Internet Cultural Consumption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2000WU Qiong,XIE Xin,WANG Shihui(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63)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 he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 of c ollege students after00from three aspects:behavior,psychology and attitude of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College is the golden period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and the subjective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ulture is good,but the curios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trong,and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is not mature,which will cause all kinds of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 problems.To some extent,these problems will have a subtle impact on them,and then affect their own future and even social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 problems.Under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 of"post-OO"college students,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guiding strategies to standardize the big students*online cultural consumption behavior.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bom after2000;network culture consumption;consumption behavior;guiding strategy1问题的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类型,成为“00后”大学生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社交网络来交流、分享和获取信息。
这也使得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入手,探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了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
1.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特征的研究国内学者通过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用户行为特征。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关注和点赞行为往往呈现出明显的“信息瀑布”效应,用户会更倾向于关注和点赞在热门话题下的内容。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评论行为也呈现出“跟风”和“群体效应”,即当有一部分用户进行评论时,其他用户也会跟着进行评论,形成一种互动效应。
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研究者对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与个体的需求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有研究发现,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分享行为与个体的自我展示需求有关,而用户的点赞行为则与个体的社交认同需求相关。
学者们也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用户的社交网络行为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随着社交网络平台智能化程度的提升,用户的行为将会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社交网络上的虚拟社交行为也将更加多样化,例如虚拟礼物的赠送、虚拟头衔的获取等。
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们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成果也对国内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国外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行为存在一定差异。
有研究发现,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用户更倾向于对他人的言论进行赞同和尊重,而在西方文化下的用户则更倾向于进行辩论和批评。
国外学者也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

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与传统写作相比,网络语言更加简洁、直接,并且充满着缩略语、表情符号等各种特色元素。
而这些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
本文将从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语入手,探讨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并对其可能的影响进行思考。
一、“萌萌哒”的后现代首先,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形容词和名词的变形,甚至变得与其原本的含义有所差异。
这种现象与后现代思想中对现实与虚拟的模糊边界相呼应。
例如,“萌”一词起初是用来形容可爱的小动物的,而如今它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人、事物的各个方面。
这种语言的演变与后现代的变动性、支离破碎的特点相契合。
网络语言的缩略语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融合、混搭其他语言元素,形成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新的表达方式包括拼音首字母缩写(如“NB”代表“牛逼”)、谐音替代(如“狗粮”代表“夫妻吵架”)等等。
通过缩略语,人们习惯于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意思。
这与后现代社会中的信息过载、信息快餐的特点相适应。
二、个性化与去中心化的表达除了缩略语,网络语言中还存在着一系列表情符号和特定的网络流行语。
这些符号和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符号化表达,同时也是对传统书面表达规范的一种挑战。
在后现代思想中,去中心化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
网络语言的特征也是去中心化表达的一种体现。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表情符号和流行语,独立于传统语言的规范和限制,从而实现了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的身份多元化和自由化的特点。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表情符号和流行语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态度,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形成一个充满多样性的网络社区。
通过表情符号和流行语之间的不断演变和流动,人们可以实现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认同和合作。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现代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来源研究成为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通过对网络用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社会语境下网络文化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近年来的网络来源研究进行概述,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探讨网络语言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些网络用语作为网络语境下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趋势,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重要视角。
分析这些网络用语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流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网络来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介绍网络用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用语应运而生,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传播开来。
网络用语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公众心态。
研究网络用语对于了解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用语的兴起,代表了语言的一种创新。
在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人们追求简洁、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网络用语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网络用语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通过对网络用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众的情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背景是信息化社会和新媒体时代的崛起,重要性则体现在对于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的研究价值上。
我们将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深入探讨网络来源的研究。
2. 阐述网络来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语言也随之兴起并广泛传播。
对网络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以网络流行语为例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历程,即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社会取向将对个体的信息行为研究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多元化取向从认知、社会、组织和情境的复合视角看待信息行为,三种研究取向对人类的信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行为/心理取向/社会取向/多元化取向信息行为研究涵盖信息的需求、搜寻、组织、评价和利用。
信息搜寻行为是信息行为研究的环节之一,是指个体从意识到有信息需求至满足其信息需求为止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连串活动。
本文探讨的范畴为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不过多涉及信息的组织、评价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深受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由“系统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范式的转变,“用户为中心” 开始成为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除了用户研究的数量增长外,该领域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推进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演进。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行为的研究经历了从心理取向到社会取向,再到多元化取向的转变[1]。
心理取向注重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以个体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为核心,强调个体的信息搜寻过程;社会取向注重社会因素,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对个体信息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多元化取向强调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交互过程,关注复杂的信息搜寻活动中的个体、情境、工作任务和其他各种相关因素。
本文将对这三种取向、理论及相关的信息行为研究进行具体论述。
1心理取向(Psychological Approach )在“用户为中心”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之前,系统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最佳匹配算法、查询与文献匹配、查全率和查准率、全文检索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系统方法过于机械化,要求用户适应系统,关注系统的内部程序, 强调人工制品(如文献)或物理媒介所记录的知识的表达,忽略了用户的情感和认知能力而受到批评” [2]。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摘要】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是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从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国内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方法比较、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以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揭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本文还探讨了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点。
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动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国内外比较、影响因素、创新点、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国内外,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探讨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用户互动、用户心理和行为分析等方面,而国内学者更多关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消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政治参与等方面的研究。
不同的研究方法也是各国学者的关注点,在国外,使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来研究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而在国内,更注重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来研究社交网络用户行为。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未来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关注个性化、智能化的研究方法,更多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不断探索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动机,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可能会更多关注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与新兴技术的结合,从而开拓出更多的研究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网络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孔少华【摘要】随着泛在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逐渐走向成熟。
后网络时代是一种以网络泛在、网络主题生活化、网络群体社区化为特点的网络社会发展阶段。
后网络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正经历着从关注技术到关注用户、从关注信息到关注符号意义、从关注工作到关注生活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后网络时代日常生活信息行为Abstract:With the developing of ubiquitous technology an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network society is gradually becoming more mature.Post-network era is a stage with the theme of ubiquitous network,everyday life,and virtual 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is changing from system-centered to user-centered,from information-centered to symbol-centered,from work information research to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research.Key words:post-network era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behavior“网络社会”一词最早由荷兰人Jan van Dijk提出,并且于1996年被信息社会学家Manuel Castells 所使用[1]。
与网络社会意义相近的名词还有“信息社会”、“赛博社会”、“数字化社会”、“虚拟社会”等。
网络社会形成的基础是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变革导致人类社会的组织模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网络社会将进一步发展进入后网络时代,后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影响着信息行为研究。
1后网络时代的特点后网络时代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互联网内容和服务为媒介,促进社会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
后网络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1技术进步促进泛在网络的形成“泛在网络”是基于“泛在计算”一词提出的新概念,“泛在网络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无缝对接,使网络服务与信息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包”[2]。
泛在网络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形式,而是一种建立在泛在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和信息服务形式。
在泛在网络服务形式下,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互联。
目前,泛在网络两项基础技术是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1.2虚拟现实技术促进符号与信息的分离符号学家Cassirer将人看成是一种“符号动物”[3],人类通过符号表述意义、传播信息。
早期的互联网通信是一种文本符号的传播过程,文本就是信息,信息即是文本。
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创造和传播着更加丰富的符号(图片、声音等),这些符号更能发挥人们的想象,通过人脑的反映,形成一种“模拟真实”环境,即Liepmanm所说的“拟态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的目标是让这种“虚拟环境”更加真实,让人们“沉浸”在这种环境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力图构建一种多维信息的人机交互界面,人机交互不再只是一种文本信息,而是一种与信息分离的符号,这种符号将表述更加丰富的意义。
1.3网络内容和服务主题从学术与工作转向“日常生活”“泛在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最大的影响就是网络用户群体的变化。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4]。
上网成本的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泛在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可39 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以互联;虚拟现实技术让这种互联更容易、更自然、更有趣,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加入到互联网用户的大军。
网络受众数量和阶层的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并且引导互联网主题向多样化、大众化、生活化发展。
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信息的集散地,也不仅仅是人们为了工作和学习才来搜索和发现的空间,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Barry Wellman所说,“互联网为‘日常事务’带来了一丝光明”,互联网研究正转向“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对意义构建的影响”[5]。
2早期的信息行为研究图书情报科学传统的研究关注信息的收集、组织与开发和信息检索系统的开发与使用。
在过去的30多年中,该领域对信息行为的研究已经从“以系统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6]。
人们将对信息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对“研究信息如何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理解以及理论研究。
图书情报领域也从对检索的研究,逐渐扩展到研究人类信息行为的各个方面[7]。
传统的研究关注信息以及信息需求的定义。
这个时期最具影响的是Dervin意义构建理论和其对信息的定义。
他将信息定义为“建立在对外部环境信号以及内部认知对现实的意义构建”[8]。
对于信息需求的定义是信息研究的另外一个关注点,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定义是1968年泰勒的四层次信息需求定义:他认为信息需求具有四个层次:内在层次、形式化层次、自觉层次、折中层次[9]。
Wilson则认为信息需求本身这个词就有问题,因为它与借用信息解决其他基本的生理、认知、情感需求有关。
他还认为,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是信息需求,而是在出现信息障碍时候表现出来的信息查询行为[10]。
情景也是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除了关注工作情境下的信息行为,也有学者研究“市民信息行为”、“非工作信息行为”和“日常信息行为”。
例如,Savolainen基于Pierre Bourdieu习惯理论构建了日常信息行为查询模型[11];Pettigrew[12]研究了诊所情景下护士与病人的信息行为。
尽管人们对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已经历时20年,但是受到技术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制约,日常信息行为的研究并没有成为主流。
3信息行为研究信息、用户以及情景是信息行为研究所关注的重要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所能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信息服务的主题扩散到用户生活的层层面面,虚拟现实技术、泛在网络技术正促使信息行为的研究发生巨大的变革。
3.1虚拟社区研究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社会网络在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种社会互联只能是潜在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们将这种潜在网络转变成真实存在的发展史,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这种互联随时可以发生,随处可以发生。
传统的信息行为研究关注的是个体的或者是小群体的信息行为,但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泛在技术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支持的不再是那些密集的孤独的小网络,而是一种松散的、开放的、庞大的社会网络。
信息行为研究的关注点也从人机交互过程的信息行为或者小组织的信息行为转向虚拟社区的信息行为。
后网络时代,互联网以各种各样的虚拟社区的方式存在,这种社区是动态的、开放的。
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用户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或者生产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互联网由信息的集散地成为信息的协作场所,由知识的传播地变成知识的创新平台。
泛在网络为用户的无缝连接、无障碍连接创造了条件,泛在网络下的信息服务将围绕用户展开,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
信息行为研究的关注点将包括泛在网络环境下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的构建、虚拟社区用户信息协作行为的研究等。
3.2虚拟现实技术深刻影响后网络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虚拟现实技术是建立在空间几何、图形理论、相似理论发展基础之上的。
在沉浸、交互与构想基础上,虚拟现实技术力图使用户融合到计算机产生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而感觉不到身体所处的外部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虚拟现实技术正引起信息行为研究的巨大变化。
(1)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信息交互的自然性传统的计算机环境是以系统为中心的,人们通过计算机主机的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发出操作命令进行信息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人的沉浸和融入,旨在构建更加和谐的人机环境。
通过识别人的各种姿势来进行人机交互,这种人机交互的基础不再是简单的文本或者语言信息,而是各种具有意义的符号,虚拟现实技术使得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更加地自然化,这种技术导致的自然化信息交互必然导致信息行为研究的重大变革。
(2)虚拟现实技术促进多维度信息生产和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需要经历编码、传递和解码三个过程,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信息在编码和解码过49图书馆学研究2013.1程中会有很多意义损失。
虚拟现实技术使得信息的编码和解码更加容易,基于声音、图形、图像、位置、反馈、触觉等多维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传递更多的意义。
信息的生产和交互是一种意义构建过程,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正在编码和解码更加丰富的意义。
3.3后网络时代日常生活研究成为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80年代开始,生活方式媒体已经超越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成为网络社会研究的核心问题。
信息行为研究一直有对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研究的传统,但是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信息行为的研究一直以工作情境下的信息行为研究为主。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再只是一个工作与学习的中心,而成为了一个生活与消费的中心,互联网技术、内容和服务形式也将转向日常生活。
这种互联网研究主题的转变也将深刻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信息行为研究不仅要研究用户的信息行为表现,还应该深入到用户的生活中,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去探究用户的兴趣、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
4总结信息技术的变革导致了网络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网络社会走向成熟。
现阶段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网络用户群体的多样化发展。
传统的信息行为研究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信息行为研究需要综合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用户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
注释[1]Wikepedia.[EB/OL].[2012-09-05]./wiki/Network_society[2]张平,苗杰,胡铮,田辉.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5)[3]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本,1985:34[4]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EB/OL].[2012-09-05]./special/cnnic30/[5]Barry Wellman,The Three Ages of Internet Studie[J].New Media&Society,2004(6):123-9[6]Case,Donald Owen.Looking for Information: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Needs,and Behavior [MJ].New York:Academic Press.2007[7]Wilson,T.D.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9,55(3):249-270[8]Dervin,eful Theory for Librarianship[J].Drexel Library Quarterly,1977,13(3):16-32[9]Taylor,Robert S.Question-Negoti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J].Libraries.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1968,29(3):178-194[10]Wilson,T.D.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81,37(1):3-15[11]Savolainen,Reijo.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Way of Life”.[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5,17(3):259-294[12]Pettigrew,Karen E.Waiting for Chiropody:Contextual Res-lts from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Behaviour Among Attendees at Community Clinics[J].Information Processing&Management,1999,35(6):801-817孔少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