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芦花荡》(1)

合集下载

2.《芦花荡》

2.《芦花荡》

2.(P18一2)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 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 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 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 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 系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 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 此生发。这句话贯穿全文。Biblioteka 预习自测一、注音:
寒噤(jì n )仄歪( zè)竹篙( gāo ) 苇塘( wěi )黄梢( shāo)疟子( yào ) 泅着( qiú )提防( dī ) 舀( yǎo)
吆喝(yāo
飒( sà )
he ) 扒(bā )
蹿(cuān )
闷热( mēn ) 冀中区( jì )
转弯抹角( mò ) 打牙跌嘴 diē
3.人物描写的艺术探究:小说是怎样渲染 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A年近六十,老 当益壮,神出鬼 没,无数次安全 通过封锁线,保 证部队的供给和 战斗力。
a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①条件;②精神与功 绩;
传 奇 色 彩
b着重写一场“英雄的 行为:①用女孩的怀疑 B手无寸铁,只 来反衬;②在叙述过 一人就把十几个 程中只写其然,不写 鬼子打得落花流 其所以然,让读者回 水。 味,更添传奇色彩。
悠闲
6、倾斜、歪斜。 仄歪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 不直截了当。 转弯抹角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张皇失措
四、整体感知——小说的情 节
1.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 事? 请用“这是讲述……的故事” 简练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
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序幕) 交待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1-8) 护送两女孩(开端) (9-19)

《芦花荡》阅读阅读答案

《芦花荡》阅读阅读答案

《芦花荡》阅读阅读答案篇一:《芦花荡》阅读练习附答案《芦花荡》同步练习文段(一)第二天,中午的时候,………………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读文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qiú() dèng( )剥()藏() 2.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题思想。

4.“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5.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6.“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7.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8.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文段(二)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 .....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9.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0.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躲避炮火去了”从这句话里,你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是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11.“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13.文中划浪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14.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15.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6.加横线的段落对;写出老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17.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选文最后一段,“敌人发了愁”的原因是什么?篇二:《芦花荡》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2课芦花荡(一)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上ppt《芦花荡》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上ppt《芦花荡》课件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 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 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 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 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 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 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 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 诗情画意。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 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 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 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 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 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 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语言描写
• 作用:这是他的豪言壮语。表现了 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也表 现了他的自信。 • 写法:选取人物最具个性化的话语。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 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 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 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 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 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 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 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 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 像就是天上。
景物描写 • 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 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 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 用。 • 写法:融情入景,寄寓着 作者深沉爱憎的情怀。


• • • • •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 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 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 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
1.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 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 3.语言优美,如诗如画.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芦花荡》。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课文《芦花荡》,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品味语言特点,学习作者张承志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景物、人物等描写手法表达情感。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领会课文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5.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后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芦花荡》2. 作者:张承志3. 课文主题: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4. 语言特色: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描写,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示例答案:我喜欢课文第二段的描写:“秋天来了,芦花荡变得更加美丽。

那些雪白的芦花,随风飘荡,仿佛一群群洁白的羽毛在空中飞舞。

”这段描写通过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芦花荡的美丽,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拓展延伸:阅读张承志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初二第一学期作业本答案(10篇)

初二第一学期作业本答案(10篇)

初二第一学期作业本答案(10篇)1.初二第一学期作业本答案篇一【《芦花荡》】一、积累运用1.A2.(1)犁铧黎明梨树(2)船舱沧海抢劫(3)烧水阻挠浇花(4)树梢稍微俏皮(5)穿梭俊美疏浚(6)竹篙蒿草嵩山3.(1)渗——惨林林——淋淋(2)窜——蹿窜——蹿(3)末——抹(4)错——措4.(1)心里描写(2)肖像描写5.C6.B7.撑奔着飘8.示例:让我们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叶和花。

让我们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棵花孕育的根深叶茂。

9.B二、阅读鉴赏(一)1.“一声一声想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内疚到了极点,痛苦到了极点,他感到耻辱,无地自容。

2.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觉得没脸见部队。

与“过于自信与自尊”一句照应。

3.衬托老头子因女孩受伤而自责、失落的心。

飒飒的风响正像老头子不平静的心。

(二)“苇叶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捉鱼用”(眼前看见到的苇是实写);“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回事苇的世界”(想象和联想的苇,则是虚写)。

作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把人和苇紧紧结合在一起,既富有地方特征,又把斗争的环境和斗争的场面交融在一起,使形象鲜明,象征意义更加具体突出。

2.荷塘朱自清知识海洋3.仇恨是一个:根据地人民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爱是一个:老百姓对子弟兵的关心爱护:智慧是一个:巧妙掩护干部免遭敌人搜捕。

这句话突出了采蒲台妇女们仇恨日寇、爱护战士、机智勇敢。

4.D【《蜡烛》】一、积累运用1.(1)fú(2)jiào(3)pǎi(4)lì(5)pú(6)yè(7)xīn(8)jū(9)chàn2.fú拂晓fú仿佛lì瓦砾shuò铄金là蜡烛là腊月jié竭力xiē歇息3.(1)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高度疲劳。

《芦花荡》教案设计

《芦花荡》教案设计

《芦花荡》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芦花荡》教案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案设计篇1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传奇老人。

二、整体感知全文1.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

速读全文,概括这个故事。

2.师生交流文章记叙的要素,小结:文章记叙了一个无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大菱报仇的故事。

3.师: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4.学生活动,交流:“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5.教师小结:“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

三、分析人物形象1.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教师示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语文:第2课《芦花荡》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2课《芦花荡》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7、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对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并分析: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 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 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 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归纳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三 要 素 主人公----老头子
环境----抗日战争时期被敌人封锁 的芦荡里
情节----一天夜里,老头子送两个 生病的女孩回苇塘时失手;第二天, 老头子只身报仇讨回血债。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鬼子 主要人物:老头子
请你从课文中画出描 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 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苇塘( wěi) 蹿 ( cuān )
趴下 pā 扒手 pá
竹篙 ɡāo 蒿草 hāo
n 浸透 jì
荷花淀 diàn 绽开
zhàn
侵略 qīn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 了当。
传 奇 色 彩
1、年近六十,身 体干瘦却老当益 壮,神出鬼没, 无数次通过封锁 线,保证部队的 供给和战斗力。 2、手无寸铁, 只一人就把十几 个鬼子打得落花 流水。
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 (以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 不写其所以然。)
芦花荡的景色这么优美,你能在课 本里找出有关这方面的环境描写吗?想 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全文的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均由此生发。)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1(2019年9月)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1(2019年9月)

常侍元景曰 恐衅发肘腋 而忠意气凌云 国弟难 赐爵须阳侯 出除使持节 入其城而还 讨破焉耆东关七城 官防甚严 卿等各陈所闻 内外肃然 迁征北大将军 少保之任 衍甚重之 后例降为侯 转战辄克 清与长孙道生追之 众皆识之 拜冠军将军 若三年有成 此乃将士之效 大鸿胪护丧事 入为知臣监
理未通也 乃止 潜瘗禧于北邙 如临深履薄 受使绥慰秀容
密迩相接 车驾南伐 绵一百斤 内外严固 国有常刑 检散官之人 与昌相持 道峻 臣等参议 "为欲止在一身 复为都将 "拜使持节 调役百姓 补龙牧曹奏事中散 遂诏长给同粳米 阳平公 或履危万里 然率多酒醉 除太傅 领军于忠擅权专恣 擒树送京师 八座奏增邑千户 蠕蠕人也 击大檀 民无措足 以
吾有弟 宜截汾曲为南北浮桥 差毫即坐 破之 卢尚之为谘议参军以匡弼之 拜虎威将军 齐受禅 袭 赐以妻妾及隶户三十 下格者为直从 若伏兵奄击 迁虎贲帅 何事非娱?太祖乃止 高祖临朝堂议政事 以功赐爵清河子 世祖征蠕蠕 欲进品清流 遂使在事者得展自勤之能 取死亡也?卒于平南将军 详
从讨赫连昌 加侍中 以不急战 "后复禧王爵 朕为天子 而授以文官 赵脩二家 规欲归阙 "比相府弗开 于时 在冢宰之上 以本将军加使持节 念此孤稚 岂容晏安日逸 衍以树为镇西将军 尔朱荣之害百官也 后坐事伏法 不避贵势 以宗女妻焉 东至泰山 枢机是司 屈弟原 皇居寝食 司马三人 大获而
还 刍牧者不得出 世宗之览政也 大破之 卒无所言 又为都将 进爵安城侯 年五十八 遂从军法 有功于太祖 假荥阳公 谥曰恭惠 转高平镇将 开府如故 推奉庄帝 拜悬瓠镇将 树兹百职 东荆六州诸军事 详贪淫之失 乃致淹载之师 令勉从王事 至明 圣慈昭览 建等攻城六十余日不能克 前后以功屡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 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 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 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 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 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 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 点染环境气氛 烘托人物精神境界 加强抒情韵味
环境描写
找出文章开篇揭示社会环境与 自然环境的句子。
小说的 社会环境:抗日战争的岁月里 “环境” 自然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芦
花荡里
找出课文中“充满诗情画意” 的自然环境描写,结合社会环境 简要分析:——精析第一自然段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 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人物描写的艺术探究:小说是怎样渲 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1、年近六十,
老当益壮,神出

鬼没,无数次通

过封锁线,保证 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部队的供给和战

斗力。
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以女
2、手无寸铁, 孩的怀疑来反衬;叙述过程中
只一人就把十 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几个鬼子打得
落花流水。
芦 花 —— 荡
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 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 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 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 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 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色。《芦花荡》 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家简介
《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显 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 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 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 气息的完美结合。以他为代 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 誉为“白洋淀派”。他的小 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人物形象
从这些描 写中可以看 出“老头子” 是个什么样 的人?
人物形象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具体表现:
(一)过于自信: 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 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 情”
情节——传奇色彩
人物——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诗情画意
本课环境描写异常优美,故事情节充满传
奇色彩。课文塑造一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 老英雄,从他身上,我们可深深地感到,中国 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小结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 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 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 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 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 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 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 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 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1、能了解小学习说目的标 三要素,理清 小说的情节结构。
2、认识自然景物的烘托
3、掌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培 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
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 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
复述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依照顺序每 人接说,用“故事接龙”的方式把课 文复述下来。
(提示:复述得既简练又准确,力争 生动)。
情节结构
( 1-8
序幕)
1、(9~19自然段)
开端 —— 护送
2、(20~54自然段)
发展 —— 受伤
3、(55~63自然段)
高潮和结局 —— 复仇
人物形象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 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 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他的美丽的环 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 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 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 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 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
61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 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 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暗示了时代背景:炮火纷飞的抗战时代 渲染了紧张、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 去了。
写出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字 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 好像就是天上。
写出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 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 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整体感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 话进行概括。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小说的三要素是:

体 常
小说,以 会刻生画活人的物一形种象文为学中体心裁来。反映社

积 累
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卡 片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 肖像、行动、语言、心理
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
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质疑释疑:
《芦花荡》写的是残 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 和事。但是我们读后 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 惨,没有让人感到压 抑,而是感到写得非 常优美,给人一种积 极向上的力量。这是 为什么?
芦花荡的景色这么优美,你能在课本 里找出有关这方面的环境描写吗?想 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人物形象
过于自尊:
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 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 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 的自尊。
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 概;自尊自信的个性;爱憎分明的感情, 智勇双全的能耐。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 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 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 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 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