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1900——关于早期旅美华工的历史钩沉

合集下载

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早期华工的文学叙事传统

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早期华工的文学叙事传统

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早期华工的文学叙事传统冷海连【摘要】早期华工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天堂树》《中国佬》和《唐老亚》是三位美国华裔作家关于早期华工的代表作.三部小说在对早期华工的叙事上显示出逐渐加强的倾向.作家们用回忆、幻想、联想、文化冲突和梦境等叙事策略追寻历史传统,让美国主流文化正视华裔曾遭受的苦难,塑造全新的华裔英雄形象,呈现出从"发掘"到"修补"再到"重建"的轨迹.【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12【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美国华裔作家;早期华工;文学叙事【作者】冷海连【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外语系, 福建福州35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三个阶段,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早期华工在美国华人的漫长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

这里的“早期华工”主要指美国的排华法案(1882年)出台前去美国专门干体力活的中国工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运动的迅速发展,大量关于早期华工的作品被挖掘并研究。

本文主要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发表的《天堂树》《中国佬》《唐老亚》这三部美国华裔作家作品。

这三部小说丰富了对早期华工的叙事内容,意义重大。

三位作家用回忆、幻想、联想、文化冲突和梦境等叙事策略打破了美国人掌握话语权的局面,逼真地展现了早期华工的人生轨迹。

一、叙事学单词“narratology”一般被翻译为“叙事学”或“叙述学”。

在文学理论中,叙事学是一种在结构主义基础上专门研究文学作品叙事特征和叙事规律等的理论。

[1]叙事学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如今在文学研究中占据突出地位,这主要归功于它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强大的阐释能力。

叙事学一般可以分为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也称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关注点在文本上,属于文论中的形式主义范围。

“美国梦”的形成及与“中国梦”的对比研究

“美国梦”的形成及与“中国梦”的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按照美国历史分期,对“美国梦”的孕育、发展、形成过程和内涵变化进行了论述,进而分析了其与“中国梦”在提出时间、内涵、持有者、层面、包容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最后指明,“中国梦”有“美国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美国梦”;“中国梦”;内涵变化;对比一、引言二、“美国梦”形成历时研究我们按照美国国务院出版的《美国历史纲要》(outline of u.s. history),对早期“美国梦”的形成与内涵发展进行分段分析研究。

分期主要按照“美国梦”术语提出之前的重要历史事件为分隔点。

1. 美洲早期(1492―1600)――发现生存之梦早期的美洲大陆还没有“美国梦”。

在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到来之前,居住在北美的是原住民。

他们形成几百个部落、种族,靠采集狩猎为生。

以游猎为主的部落常年迁徙,居无定所,不同种族间的战争时有发生,也主要是为食物和牧场的争夺。

这些原住民对土地感情深厚,其表现就是把对自然和环境的认同与崇拜融入到他们的文化信仰当中。

如基奥瓦人对太阳的崇拜。

(momaday, 1976)因此,美洲早期原住民的梦想,无非就是在自己崇拜的神灵保佑下,获得足够的食物和完好的能遮风挡雨的住处以供生存。

北美对于欧洲人而言则是一系列的发现梦。

到达北美的有据可考的第一人,应该是1001年曾到过加拿大东北海岸的挪威人红魔埃里克的儿子雷夫。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年后登陆纽芬兰。

1513年,由胡安?庞塞?德莱昂带领的一个船队在佛罗里达海岸现今的圣奥古斯丁市附近登陆,拉开了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陆探险的序幕。

1539年,埃尔南多?德?索托率远征队在佛罗里达登陆,深入今天的美国东南部探宝,最远到达密西西比河。

1540年,另一名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巴斯克斯?科罗纳多到了大峡谷和堪萨斯。

法国人雅克?卡蒂埃沿圣劳伦斯河的远征,奠定了法国在北美拥有的主权。

从墨西哥、加勒比和秘鲁的殖民地流向西班牙的巨大财富,激起了其他欧洲大国的强烈兴趣。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单元检测卷(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

黑格尔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 A.欧洲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B.古希腊民主制度是西方代议制之母C.欧洲文化是古希腊文化持续发展的产物D.古希腊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2.1400~上表说明了A.工业革命是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源B.印度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因大量黑奴的贩入C.中国与拉美人口数量的变化均缘于殖民扩张D.不同地区人口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3.在古代文明的传播与融合中,架起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是( )A.苏美尔人B.雅利安人C.日耳曼人D.阿拉伯人4.据魏晋南北朝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中华民族在交融中发展5.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

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6.有人质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说法,认为“发现”一词对某些人而言并不公平,因为它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某些人”是( )A.美洲原住民B.日耳曼人C.奥斯曼人 D.非洲黑人7.一场持续了400多年的“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造成了非洲传统文明的衰落和经济社会的倒退,同时也把非洲的古老文化传播到美洲,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场“贸易”是( )A.香料贸易B.黑奴贸易C.鸦片贸易D.烟草贸易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

艰难的谋生之路——早期旅美华工开办中餐馆

艰难的谋生之路——早期旅美华工开办中餐馆
识 到 可 以 利 用 自 己 的厨 技 开 餐 馆 生 财 , 不少 人 拿起 “ 菜 刀” ,在 唐 人 街 开 起 了中 餐 馆 。早
期 中国餐 馆 以黄绸 的三 角旗作 为标 志 ,以便
和 法 国 式、 意 大 利 式 、 西 班 牙 式 和 英 美 式 的
餐 馆相 区别 。最早营业 的中餐馆 可 以追 溯到 1 8 4 9年 在杰克逊 街 ( J a c k s o n S t r e e t )开的 “ 广 州酒 家 ( C a n t o n R e s t a u r a n t ) ”女子乘坐 “ 美 国鹰”号 ( A me r i c a n
E a g l e ) 帆 船 ,从 广州 横 渡 大 西 洋 , 抵 达 加 利 福 尼 亚 州 的 旧 金 山市 ,成 为 最早 登 陆 并 留居 旧 金 山 的 华 人。 众 所 周 知 , 相 对 野 心 勃 勃 、 大 肆 对 外 扩 张 的 欧 美 资 本 主 义世 界 ,昔 目的 “ 中央 帝 国 ” 正 日趋 没 落 。 中 国社 会 遭 到 了 西 方 列 强 的 殖 民 侵 蚀 ,加 之 天 灾 人 祸 不 断 发 生 , 人 民 穷 困潦 倒 ,难 以 为生 ,东 南 沿 海 一 带 不 少人 为 了生 活 , 出洋 务
被发现 以后 ,入境 美国的中国人才逐渐 增 多。 1 8 4 9年 有 3 2 5名,1 8 5 0年 为 4 5 0名 ,1 8 5 1 年
为 2 7 1 6人 , 1 8 6 0年 为 5 4 6 7 人 ,1 8 6 8年 为
5 1 5 7 人, 1 8 6 9 年为 1 2 8 7 4 人, 1 8 7 0年为 1 5 7 4 0 人。 随着抵 美华 工 人数 的不 断攀 升,一 些华人 意

艰难的谋生之路

艰难的谋生之路

艰难的谋生之路作者:许芷晴来源:《世界文化》2017年第03期早期去美国务工的华工离不开三把刀,第一把是剪刀,第二把是菜刀,第三把是理发刀,通过利用这三把刀,他们在美国发展起了洗衣业、餐馆业和理发业,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条新的生存之路,其中通过“菜刀”发展起来的中餐馆,可谓一路镌刻着早期旅美华工生存的艰辛。

1848年1月,美国水车匠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美利加河流域(American River)发现了金矿,消息一经传出,震动了整个世界。

这个消息也很快沿着贸易路线传到了中国。

一些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买办商人得知消息后,马上乘商船到美国淘金。

据史料记载,早在1848年2月,即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消息传出的第二个月,两名中国男子及一名女子乘坐“美国鹰”号(American Eagle)帆船,从广州横渡大西洋,抵达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市,成为最早登陆并留居旧金山的华人。

众所周知,相对野心勃勃、大肆对外扩张的欧美资本主义世界,昔日的“中央帝国”正日趋没落。

中国社会遭到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蚀,加之天灾人祸不断发生,人民穷困潦倒,难以为生,东南沿海一带不少人为了生活,出洋务工。

据《广东省志·华侨志》记载,当时入境美国的中国华工大多数是广东江门人,主要来自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邑和中山县,其中台山县侨民所占的比例一直在百分之六十左右。

台山县属于山区,四周被高山紧锁,多岩石,土地贫瘠,不适合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很低。

据《广东省志·气象志》记载:台山县从1851年到1908年,遭遇了许多天灾:十四次水灾、七次台风、四次大地震、两次严重的旱灾、四次瘟疫和五次严重大饥荒,粮食不足和天灾的频繁发生使得台山县人民的生存压力十分巨大。

另外,政治动荡也是推动广东人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

1851年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对广东地区的影响很大,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反应:1854年至1861年三合会在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区先后多次起事;1854年在广东新会县有10万农民打起“红巾军”旗号起义,反对清朝统治,但后来这些起义农民被打败,当时广东督府为了缉拿所谓的“乱国分子”,大举清乡,起义失败的农民被迫逃离故土;1855年到1867年台山县内爆发了一场持续12年之久的“土客械斗”,造成3万多人死亡,田园荒芜。

早期赴美洲的华工和华商

早期赴美洲的华工和华商

早期赴美洲的华工和华商(1)早期赴拉丁美洲的华工和华商早期华工、华商赴美同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相关。

大家知道,中国丝绸早在汉代就向西输出,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经中亚过西亚,远销至希腊罗马。

自明代起,又向东输出,由太平洋“丝绸之路”,经过菲律宾,运抵墨西哥,远销至整个拉丁美洲。

从东汉、三国时起,我国就逐渐开辟了由台湾前往菲律宾的航路。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菲律宾时,当地居民还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岛上的自然资源尚未开发,从而吸引不少华工移入菲律宾。

同时,由于菲律宾可供出口的商品奇缺,菲岛的殖民者就想方设法打开通向中国的航路,把中国盛产的丝绸和瓷器等商品运入菲律宾,然后通过马尼拉,用帆船运往拉丁美洲,由此开辟了中国——菲律宾——拉丁美洲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十六七世纪中国明代晚期,就有一些在菲律宾的华工乘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横渡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到墨西哥侨居。

聚居在首府墨西哥城的华工,创建了美洲历史上的第一条唐人街。

有时,西班牙人为了自己的种种需要,亦雇佣中国仆役、水手、工匠以及商行伙计等赴墨西哥。

移居到墨西哥城的中国理发师,于1635年在城内建立理发馆,与西班牙人开办的理发馆竞争。

有些墨西哥华工,还受雇于纺织手工工场和矿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一起,从事繁重的劳动。

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前往拉丁美洲的华工,是赴美洲的第一批华工,他们揭开了美洲华侨史的序幕。

1797年,英国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取了美洲的特立尼达岛,但该岛的劳动力奇缺,无法进行开发和垦殖,于是计划从外部输入移民,以发展当地的甘蔗种植园经济。

1802年,该岛的英国总督皮克顿向伦敦建议从中国招募契约华工,到特立尼达岛作苦力。

伦敦立即指令印度总督制订招募计划,并指令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在广州一带拐骗300余名华人,偷偷运至澳门,由葡萄牙的船只先运到槟榔屿,然后换英国船,分先后两批到达特立尼达,被全部驱入甘蔗种植园从事艰苦的劳动。

近代旅美华侨华人与中美文化的双向交流

近代旅美华侨华人与中美文化的双向交流

2007年7月第4期史学集刊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July,2007 No 4 收稿日期:2006-04-15作者简介:赵欣(1975-),女,吉林通榆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计翔翔教授。

对近代旅美华人华侨的研究一直是中美两国学者的关注热点,中文专著有刘伯骥的 美国华侨史!、朱杰勤主编的 美国华侨史!、陈范依的 美国华侨史!、张庆松的 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令狐萍的 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吴琦幸的 淘金路上!;英文著作有:S uch eng Chan 的A sian Amer ic an,an interp r etiv e history ;A rif Dirlik 编的Ch inese on the Ame rican Fr on tier ;S.W.Kung 的Ch ine se in A mer ic an lif e.成果虽然很多,但总体看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华工血泪史,或聚焦在排华史上;国外学者的研究则多侧重于旅美华人在美国的分布和生存状态的研究,对其文化传播涉及相对较少。

近代旅美华侨华人与中美文化的双向交流赵 欣(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鸦片战争强制性地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

1848年以后,随着北美至中国航线的开通,一部分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在多种原因的驱使下,远渡重洋来到北美。

在美国西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侨华人社区,使中国的古老文明渐次播散到美国西部各州。

随着北美华侨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华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商业、建筑、科技教育、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许多文化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和主动传播。

被动的传播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文化飞地,主动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大熔炉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交叉式的边缘文化。

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随着大批旅美华侨华人陆续返回故乡,他们也把西方文明带回侨乡。

美国梦1900——关于早期旅美华工的历史钩沉

美国梦1900——关于早期旅美华工的历史钩沉

美国梦1860——关于早期旅美华工的溯源孟祥溪小时候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美国太平洋铁路的筑路华工。

那时就对早期的赴美劳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后来在经济图书馆闲逛,看到极其稀少的关于这个课题的材料,便借出来仔细研究。

于是形成了这个文章。

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来自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美国与加拿大华工》,主编陈翰笙,编者卢文迪、彭家礼和陈泽宪。

以下引文若非特别说明均来自这本书。

一、看不见的手:最早的赴美华工陈匡民《美国华侨通鉴》(1950)载,据美国移民局记载,中国人早在1820年就来到了美国。

到了1848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华人开始大批来美。

而在夏威夷,谢廷玉《檀香山先辈华人史》(1975)称,1788年即有中国人居住。

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人最早在夏威夷定居的时间为1789年,是随两艘英国籍船只抵达夏威夷的。

早期来美的华人数量很少。

但是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矛盾尖锐,劳动力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之美国西部的金矿开发对中国人形成的吸引力,中国劳工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大量涌入美国。

正如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光绪三十三年)的附录中指出的:“华工之往美,实由美人招之使来也。

”他尖锐的指出,在美华侨早期受到欢迎的原因是工价低廉,满足美国需求。

1868年,在美国国内形势的驱动下,中美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史称“蒲安臣条约”。

这一条约在上课看的纪录片《幼童》中也曾提到,所以签订背景就不再赘述。

鉴于国内急需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条约第五条提到:“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为是现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

”第六条又提到:“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

”这两条被认为是奠定了赴美华工的法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梦1860
——关于早期旅美华工的溯源
孟祥溪
小时候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美国太平洋铁路的筑路华工。

那时就对早期的赴美劳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后来在经济图书馆闲逛,看到极其稀少的关于这个课题的材料,便借出来仔细研究。

于是形成了这个文章。

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来自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美国与加拿大华工》,主编陈翰笙,编者卢文迪、彭家礼和陈泽宪。

以下引文若非特别说明均来自这本书。

一、看不见的手:最早的赴美华工
陈匡民《美国华侨通鉴》(1950)载,据美国移民局记载,中国人早在1820年就来到了美国。

到了1848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华人开始大批来美。

而在夏威夷,谢廷玉《檀香山先辈华人史》(1975)称,1788年即有中国人居住。

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人最早在夏威夷定居的时间为1789年,是随两艘英国籍船只抵达夏威夷的。

早期来美的华人数量很少。

但是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矛盾尖锐,劳动力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加之美国西部的金矿开发对中国人形成的吸引力,中国劳工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大量涌入美国。

正如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光绪三十三年)的附录中指出的:“华工之往美,实由美人招之使来也。

”他尖锐的指出,在美华侨早期受到欢迎的原因是工价低廉,满足美国需求。

1868年,在美国国内形势的驱动下,中美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史称“蒲安臣条约”。

这一条约在上课看的纪录片《幼童》中也曾提到,所以签订背景就不再赘述。

鉴于国内急需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条约第五条提到:“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为是现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

”第六条又提到:“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

”这两条被认为是奠定了赴美华工的法律基础。

(条约文本引自葛永海和王丹的《清代中晚期小说的“粤民走海”叙述及其文化意义》,见《文艺研究》2010年第一期)
二、从金门到金山:华工赴美历程
网上佚名的《帝国主义侵华史》中提到:“美国侵略者诱拐大批华工从事奴隶劳动的罪行,一向是在‘自由’和‘人道’的旗帜下进行的。

他们‘振振有词’地说:到美国来的华工都是‘自由移民’或‘自由劳工’,而不是丧失自由的契约劳工。

但是,不管这些欺人之言如何动听,事实上‘自由劳工’和契约劳工是很难区别的。

如果硬要加以分别,那末只能说:‘契约劳工’在出口以前就被迫接受了卖身契,而‘自由劳工’却在进入美国国境后才
完成这道手续。

华工到达美国后再立契约,对于美国的资本家很有好处,因为这些劳动者一旦被骗到远隔重洋的异乡后,在欲归不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势必完全听人摆布,被迫接受任何苛虐的条件和待遇。

这就是‘自由劳工’所享受的‘自由’!”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早期来到美国的华人受到了非常好的待遇。

关于彼时美国人欢迎华人的盛状,梁启超转述道:“虽神明不如也”。

这些华人在美国通过诚实劳动很快赚到了一笔令人艳羡的财富,他们回国之后向乡里讲述美国的富庶、金矿的诱人,吸引了一批乡人。

陈冠中1977年在香港《明报月刊》撰文《美国华侨血泪简史》,提到一个叫做张明的思考敏锐的华人,正巧美国加利福尼亚“纽海维西”发现金矿,大量淘金者涌入时居住在那里,率先将消息转回中国,使“金山”的名字不胫而走。

而且丁韪良《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提到,“华人之赴金山,皆出自情愿,不因美国招买”。

我认为,说美国“诱拐”华工是不公正的。

美国对于华工的劳动剥削并没有超过一般的劳动者,但是在后期排华时期以及一些有种族歧视的雇主那里(比如谢廷玉提到的一些夏威夷种植园主)华工的情况比较不好。

Gunther Barth在Bitter Strength: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50-1870(1964)中描述了大量中国劳工是如何涌入美国的。

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在此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事实上是实行“诱骗”的是船东和中国商人而非资本家(不可否认资本家是驱动力)。

Gunther算了这样一笔账:署理美国驻华特使伯驾告诉前国务卿韦伯斯特,“每个中国人的运费是50元”,“最近结关的一只船得到18000元的运费……另一条船的客运收入是为19000元”。

他还引用《先驱报》的数据,称1852年上半年28000名中国旅客的船费为1120000元。

巨额利润吸引的不仅是船东,也包括赴美劳工们。

乔治·F·西华,一位出于美国利益主张保护华工的美国政客和外交官,在其著作《美国的中国移民——论它的社会和经济方面》(1881)中提到:从广州到旧金山的船票和旅途开销,加在一起要约60美元。

而在中国,一个普通劳工的工资是每月6美元,无论怎样节俭也最多只能存下1美元。

60美元相当于5年的积蓄,因而对中国的贫苦劳动阶层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是如果有人为他们出这笔钱,而要求他们在美国做三年五载的工作他们则会愿意。

旅美华工在美国在饱受屈辱的情况下为美国的现代化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无论是诱骗还是自愿,在纺织业、种植园和美国太平洋铁路等建设工程都留下了他们的血汗。

探索历史的同时,请让我们对这些前辈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