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刑统

合集下载

简述《宋刑统》的特点

简述《宋刑统》的特点

简述《宋刑统》的特点《宋刑统》是宋代的一部刑律法典,是继唐代《唐律疏议》之后的官方正式刑法文本,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规模较大的刑律法典。

它是通过对宋代律令的编纂和整理而形成的,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颁行。

《宋刑统》全文共计七卷,包括刑狱、罚、志、考、抚、国、兵等部分,涉及了宋代刑法体系的各个方面。

《宋刑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内容系统完备《宋刑统》系统完备地收录了宋代刑法的各项规定。

它对犯罪罪责的认定、刑事诉讼程序、刑罚的种类和适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阐述。

尤其是在分类上,《宋刑统》将犯罪罪责划分为刑狱、罚、志、考、抚、国、兵七个部分,涵盖了刑罚体系、狱讼体制与程序、囚禁、奖罚考核、狱政、国防刑罚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二、言简意赅三、注重实效《宋刑统》注重实效,对于刑罚的具体规定,力求切实可行。

它考虑到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精确地设定了对应的刑罚。

同时,还规定了刑期和调动犯罪地点的具体要求,以保证刑罚能够真正起到预防和惩罚的作用。

《宋刑统》通过对人身刑的适用规定、财产刑的设定等,进一步保证刑罚的公正和合理。

四、时代特色鲜明《宋刑统》在刑法思想上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它明确强调了刑罚的限度和减轻的原则,提倡不滥杀生,而是从入罪情节和刑罚标准上都相对克制,注重对犯人的教育和感化。

例如,《宋刑统》规定,凡有轻罪率先自首的可以减轻刑罚,以此鼓励犯罪分子的悔过改过。

同时,《宋刑统》对于对于女性、儿童、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也有特殊保护,使得刑罚更加人性化和合理。

总的来说,《宋刑统》是一部内容系统完备、言简意赅、注重实效、体现时代特色的刑律法典。

它对宋代刑法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后世的刑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简述宋刑统及其变化

简述宋刑统及其变化

简述宋刑统及其变化宋刑统是宋代司法制度的总体框架,规定了宋朝统治者对社会犯罪分子(包括贪官私贿、暴力犯罪者)施行惩罚的准则。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明确的一套法律体系,其制度深入社会,影响了十几个世纪。

宋刑统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源自金陵县礼部礼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代的太平律,但形式和规范更多是来自宋代皇帝的改革。

宋刑统的主要规定有关犯罪的量刑原则,并以财产刑为主要的惩罚方式,其次是以死刑和脱革为主的裁判。

宋刑统以其公正、全面、谅解的思想和方法,使宋朝不仅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法律制度,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律体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宋刑统具有立法精神,对犯罪的量刑和惩罚都有非常精确的规定,并且在某些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例如,在宋刑统中致力于实现惩罚公正,强调改造和教育,将死刑限制在最重大的犯罪行为上,给有争议的案件提供了更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宋刑统虽然一直维持着其纲领完整性和法律精神,但也受到不同时代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变化。

宋刑统在随着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的变化主要有:(1)审判形式的改变。

宋刑统以查究和惩治犯罪者为准则,但宋代法院中存在着证据收集、审判过程和审判标准等方面的空白,使审判程序混乱。

因此,到了宋朝,审判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采用法庭审判的形式,并规范了审判程序。

(2)量刑的变化。

宋刑统的量刑分为三级,分别是死刑、弹劾、逐官、罚金等,但宋代的量刑非常严厉,执行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因此,宋刑统的量刑发生了变化,其中重罚金的金额也减少了。

(3)赏罚制度的调整。

宋刑统以处罚为主,但由于当时宋代统治者缺乏经济实力,无法充分发挥其惩戒力。

因此,在宋朝,逐渐出现了赏罚并存的制度,取代了原有的严厉惩罚。

总之,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法律体系,其制度深入社会,影响了十几个世纪,为中国法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受到不同时代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宋刑统》“起请条”

《宋刑统》“起请条”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这些敕令和 规定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可以根 据敕令和规定的性质分为行政命令、 法规等;也可以根据敕令和规定的范 围分为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等。
要点三
敕令和规定的执行情 况监督
为了保障这些敕令和规定的执行,通 常会设立相关的监督机构,对执行情 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果发现有违反 敕令和规定的行为,监督机构可以采 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流放等。
诈骗罪
以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处以 徒刑或流放。
强盗罪
以暴力手段抢夺他人财物,处以死 刑或流放。
03
令格篇Biblioteka 官员任职、考绩、奖惩的相关规定
官员选拔
宋代官员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 试、门荫入仕等途径,其中科
举考试是最主要的途径。
考绩制度
宋代实行考绩制度,对官员进 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
行奖惩。
谋大逆
指毁坏皇帝宗庙、祖墓或 宫殿,处以死刑。
谋叛
指背叛朝廷,投靠外国或 境外势力,处以死刑。
官员犯罪的量刑标准
官员犯公罪
指官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犯下的罪行,可减轻处罚,但不得 逃脱惩罚。
官员犯私罪
指官员因个人原因犯下的罪行,与公罪相比,处罚更重。
侵犯财产罪的量刑标准
盗窃罪
根据盗窃金额的多少,分别处 以不同的刑罚,如杖责、徒刑
《宋刑统》“起请条”
2023-11-05
目录
• 总则 • 律法篇 • 令格篇 • 格敕篇 • 公式篇
01
总则
“起请条”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起请条”是指宋代时期在《宋刑统》中规定的,对律文进行解释说明及提出相 关请示的条例。
历史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最为完备的时期之一,而《宋刑统》则是 其重要的法律文献之一,对于当时的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简述《宋刑统》的特点

简述《宋刑统》的特点

简述《宋刑统》的特点
《宋刑统》是中国宋代最为重要的刑律法典之一,于宋哲宗宝祐六年(1254年)颁行。

该法典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重规定刑罚,严格追求法律的执行。

《宋刑统》中详细规定了各项罪行的具体罚则、证据标准、刑讯方法等,在实践中倡导了严格执法、不能偏私的司法审判原则,保障了刑罚执行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从而确保了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

第二,注重调和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宋刑统》不仅规定了刑法、刑律等法律制度,还强调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规定“凡情有道无则不读”,即除非法律明文规定,否则不得惩治,以免法律与道德不符,引起社会不满。

第三,注重制度体系的完备性。

《宋刑统》中不仅覆盖了刑法、司法和刑律,还保留了此前的刑书、刑统、刑诏和刑律四种制度,并将其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从而有效防止了制度上的混乱和重复,确保了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四,注重依法保障人权。

《宋刑统》中明确规定,即使犯罪行为成立,也要依照法律程序判决,保障犯罪者的诉讼权利和人权,从而有效防止了司法机关滥用职权和打压个人权利的现象。

第五,注重在法律执行过程中与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

《宋刑统》中规定,司法官员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沟通,听取他们的诉求和建议,为公正和谐的司法和社会治安建设做出贡献。

这种实践体现了法律的超越性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共生。

从《宋刑统》中看我国宋朝收养制度

从《宋刑统》中看我国宋朝收养制度

从《宋刑统》中看我国宋朝收养制度宋刑统是宋朝政府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它提出了严格而合理的刑罚规定,充分体现了宋朝政府对法律的尊重和执行力。

此外,宋刑统也对宋朝的收养制度有一个深刻的描述,为我们深入了解当时收养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宋刑统中规定了收养的原则:收养要做到公平合理,遵守家庭纽带。

宋朝政府明确规定,家系贫困的孤儿,有遗产但无人管理的孤儿,以及失踪孤儿,当事人双方同意的孤儿,都可以收养。

除此之外,宋朝政府对收养孩子的家庭也有明确的要求,家境贫困的家庭只允许收养一个孩子,家境富裕的家庭可以多收养几个孩子,但不得多余五个。

其次,宋刑统规定,收养孩子应当记录,包括孩子的生日、亲生父母的家庭背景、姓名和收养家庭的身份信息,以及收养家庭的家庭背景等。

记录完成后,当事人应当向当地官员报备,以便收养完成之后可以进行登记。

此外,宋刑统中还规定了收养的法律后果:收养的家庭有义务抚养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完成学业,直至孩子满十八岁可以独立生活。

当孩子成年,即使收养家庭不再负责孩子的生活,也不能被轻易遗弃,如果收养家庭不再要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回其亲生父母那里,或者到其他家庭收养。

最后,宋刑统中还规定,如果孩子因为自身原因无法找到亲生父母,那么他可以通过公共招领管理处来收养孩子。

招领管理处有权收养孩子,并给予一定的补助。

此外,收养孩子的家庭还有义务在孩子出生时把事情报告给招领管理处,以便于招领管理处了解家庭的家庭背景和收养情况。

从宋刑统中可以看出,宋朝收养制度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

宋朝政府明确了收养的原则和后果,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权利和家庭的责任;同时,宋朝政府还通过招领管理处来收养没有家庭的孩子,保障孩子的权利。

宋朝政府的收养制度也为现代社会的收养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宋朝法律案件原文及解释(3篇)

宋朝法律案件原文及解释(3篇)

第1篇【原文】宋刑统卷第二十二·斗讼门·和同亲状第十七条规定:诸和同亲状者,各减本罪一等。

【解释】原文中的“宋刑统”是宋朝的法律汇编,是宋代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

本文所选的原文是《宋刑统》卷第二十二中关于斗讼门和同亲状的规定。

【原文解释】1. “和同亲状”:这里的“和同”指的是和亲,即亲族之间的和亲关系;“亲状”则是指亲族的身份和关系证明。

因此,“和同亲状”指的是亲族之间的身份证明。

2. “诸和同亲状者”:这里的“诸”表示所有,泛指所有和同亲状的行为。

3. “各减本罪一等”:这里的“各”表示各自,泛指所有和同亲状的行为;“减本罪一等”是指在和同亲状的行为中,犯罪者所受到的刑罚要比原本的罪行轻一等。

【具体案例】假设有一案件,甲乙两人是亲戚,甲因债务纠纷与乙发生争执,甲持械将乙打成轻伤。

根据《宋刑统》的规定,甲的行为构成了斗殴罪。

然而,由于甲乙两人是亲戚关系,甲在斗殴过程中出示了和同亲状,即证明了甲乙之间的亲族关系。

根据《宋刑统》第十七条规定,甲的行为应减本罪一等。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甲乙两人虽然发生了斗殴,但由于甲出示了和同亲状,证明了两人之间的亲族关系,根据《宋刑统》的规定,甲的刑罚应减轻。

这是因为宋代法律认为,亲族之间应相互扶持,相互宽容,所以在处理亲族之间的纠纷时,应当给予一定的宽恕。

此外,这一规定还体现了宋代法律对亲族关系的重视。

在宋代,亲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法律规定亲族之间在发生纠纷时应优先调解,以维护家族和谐。

【总结】《宋刑统》卷第二十二·斗讼门·和同亲状的规定,体现了宋代法律对亲族关系的重视,以及在对亲族之间的纠纷进行处理时,给予一定的宽恕。

这一规定有利于维护家族和谐,促进社会稳定。

同时,这一规定也反映了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即注重调解和宽容,以维护社会秩序。

第2篇原文:陈抟山案陈抟者,江南人也。

居陈抟山,自称陈抟。

一日,陈抟在山中采药,偶遇一老妪,自称李氏。

宋刑统的内容和意义

宋刑统的内容和意义

宋刑统的内容和意义
宋刑统是中国古代刑法的一种体系,流传于宋代(960年-1279年),又称为"律疏之别"。

它是在《大宋律疏》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补充。

宋刑统主要包括律之内容和纲之内容。

律之内容是指宋代刑法的具体条文,主要涵盖了刑罚、诉讼程序、证据、刑律应用等方面。

宋刑统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相应的刑罚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分别根据轻重程度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确保了刑罚的公平性和适用性。

此外,宋刑统还规定了刑讯逼供的禁止,以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纲之内容则是对各种罪行进行综合归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刑法分类体系。

通过纲之内容的整理,宋刑统使得刑法体系更加有机、系统化,便于司法实践的应用和执行。

宋刑统的意义在于它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对于刑罚的规定更加具体明确,对司法程序的规范更加完善,对证据的要求更加严格,并且尊重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宋刑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刑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后来的刑法制度奠定了基础。

总之,宋刑统是中国古代刑法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刑法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内容丰富细致,体现了刑法的公平和公正原则,对我国刑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刑统名词解释

宋刑统名词解释

宋刑统名词解释
宋刑统是指北宋时期所实行的刑罚制度。

它是在秦刑、汉刑和唐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改革之处。

首先,宋刑统以“法轻刑重”为主要特点。

意即在刑罚执行时,倡导从轻从快,并推行以罚代禁、罚金代徒刑等比较轻的刑罚手段,以减轻犯罪者的刑罚程度。

这一改革措施,体现了宋代社会对人文关怀的一面。

其次,宋刑统注重刑罚的公正性。

北宋时代,设立了较为完善的法院体系,重视证据的收集和审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同时,宋刑统对刑罚的大小、种类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力求让犯罪者受到公平的惩罚。

此外,宋刑统特别注重刑罚的教化作用。

它试图通过刑罚,对罪犯进行教育和改造,使其明白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刑罚的行使获得悔过和挽回的机会。

这大大提高了刑罚的效果和社会的安定。

最后,宋刑统也注重了与罪犯位置的区别对待和阶级差别的体现。

在宋代,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施以的刑罚不同。

对士人和名流,一般采取轻刑手段并注重体面居住环境,以免影响其尊严和形象;对平民百姓,则较为严厉。

总而言之,宋刑统是北宋时期所实行的刑罚制度,它以“法轻刑重”为主要特点,注重刑罚的公正性和教化作用,同时也注
重对罪犯地位和阶级差别的区别对待。

这一刑罚制度的实行,为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人文关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没有像唐、明清那样的律典名称,这是一个特例,宋朝只有相当于唐律的《宋刑统》。

由于在宋朝和唐朝之间有了一个混乱的五代十国,所以宋朝继承的法律名称没有沿用唐律,而是沿用了后周的“刑统”名称,结果就有了特殊的《宋刑统》。

后来,由大理寺刻板印刷发行全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不过,《宋刑统》和唐律一样也是十二篇,除了个别要避讳的字外,内容和唐律竟然基本一致,可见唐律对于《宋刑统》巨大影响。

除了大量本朝的诏敕外,也收录了唐朝的一些法令和诏敕,作为参考。

五刑制度也是沿用了唐律的规定,其他有关定罪量刑的规定如议、请、减、赎等也和唐律相同。

但宋朝的刑罚也有了一些变化,如凌迟刑的开始合法化就是在宋仁宗时期。

编辑本段制定
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当时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等人奏请朝廷建议修订法律,得到朝廷同意後,由窦仪等人主持其事。

并於同年七月完成,由太祖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成为历史上首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全称《宋建隆重详定邢统》,简称《宋刑统》。

编辑本段内文
《宋刑统》的体例,仿照唐末的《大中刑律统律》、後唐的《同光刑律统类》和後周的《显德刑律统类》而制定。

其律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除「折杖法」外很少变动。

但其收集了唐朝开元二年(714年)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近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根据需要选出209条(包括「起请」32条)附於律文之後,与之并行。

这是《宋刑统》与《唐律疏议》的重要区别。

其篇目,仍与唐律一样,共12篇、502条,不过在每篇下设有「门」,合计213门。

编辑本段修改
《宋刑统》自颁布以後,虽於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数次修改,但改动很少,正如《宋刑统·序》说「终宋之势,用之不改。

」但该书原刊本已失传,现行的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国务院法制局刊印的重校范氏天一阁本。

在内容上所作的修改有以下几点:①变更了刑罚制度。

《宋刑统》虽然沿用唐代的五刑制度,但除死刑外,对每一种刑都增设了臀杖或脊杖作为附加刑。

它以臣等起请的方式规定:笞十、二十决臀杖七,笞三十、四十决臀杖八,笞五十决臀杖十;杖六十决臀杖十三,杖七十决臀杖十五,杖八十决臀杖十七,杖九十决臀杖十八,杖一百决臀杖二十;徒一年决脊杖十三,徒一年半决脊杖十五,徒二年决脊杖十七,徒二年半决脊杖十八,徒三年决脊杖二十;流二千里决脊杖十七、配役一年,流二千五百里决脊杖十八、配役一年,流三千里决脊杖二十、配役一年,加役流决脊杖二十、配役三年。

徒刑先役后决,流刑先杖后役,是其执行程序上的不同之处。

②增设了新的条目。

如《宋刑统》卷12增加了“户绝资产”条。

此条采自唐之《丧葬令》。

该令规定:“诸身丧户绝者,所有部曲、客女、奴婢、店宅、资财,并令近亲转易货卖,将营葬事及量营功德之外,余财并与女,无女均入以次近亲,无亲戚者官为检校。

若亡人在日,自有遗嘱处分,证验分明者,不用此令。

”《宋刑统》则删去“部曲、客女、奴婢”字样,这说明时部曲等已不能出卖,反映了部曲、客女、奴婢身份地位的提高。

③删去一些不必要或过时的文字。

如《唐律疏议》每篇之首都有一段历史渊源的叙述,《宋刑统》则概行删去。

又如卫禁律“宫门等冒名守卫”条,删去“若朱雀等门”。

朱雀门是唐代皇城的宫门,故删去。

此外,还由于避讳改动了一些文字,如为了避宋翼祖赵敬之讳,改“大不敬”为“大不恭”等。

编辑本段通行版本
《宋刑统》虽是宋代的主要法典,但由于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政治经济不断发生变化,宋王朝多用皇帝随时颁布的敕令作为断罪处刑的依据。

但清沈家本指出:“《刑统》为有宋一代之法制,其后虽用编□之时多,而终以《刑统》为本”(《沈寄□先生遗书》)。

该书原刊本早已失传,现在通行的是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务院法制局刊印的重校范氏天一阁本。

编辑本段《宋刑统》和《唐律疏议》之比较
《宋刑统》和《唐律疏议》相比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两者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

二是《宋刑统》在12篇的502条中又分为213门,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的敕、令、格、式、起请等条文作为一门。

三是《宋刑统》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部分敕、令、格、式,形成一种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

四是《宋刑统》删去《唐律疏议》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因避讳对个别字也有改动,如将“大不敬”的“敬”字改为“恭”等。

编辑本段李敖与《宋刑统》
在中国法律史上,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法典,有的只是一部“抄袭”《唐律》的《宋刑统》。

宋朝采用唐律,主要是为了其象征意义,而不是为了其内容。

1959年3月14日的日记中,李敖只有一句话:“在中文系访到《宋刑统》。

极快乐。

”这一时期,李敖正在写他的毕业论文——洋洋洒洒的《夫妻同体主义下的宋代婚姻的无效撤销解消及其效力与手续》(后收入《历史与人像》一书)。

李敖的毕业论文研究宋代“婚姻法”,故能找到《宋刑统》一书,当然很高兴。

而《宋刑统》对他的帮助,从他的论文中亦可见一斑,引用者不可胜数。

他的论文写得颇为成功,最后拿到94分的高分,并得到宋史专家赵铁寒的首肯:“李君天分很高,能放大找材料,更长于组织与剪裁。

剖析问题,如剥笋如抽茧,有探骊得珠之妙。

至偶有荒疏之处,青年人常青,不足为病。

”实际上,李敖本人也常以这篇论文自矜。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