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唐蕃战争

合集下载

唐朝吐蕃战争简介

唐朝吐蕃战争简介

唐朝吐蕃战争简介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

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

唐朝吐蕃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祖和太宗时期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在唐与吐番的战争中,唐军在松州(治嘉城,今四川松潘)抗击吐蕃军进攻的作战。

公元七世纪初,雅隆(今西藏穷结)悉补野部首领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弱冠嗣位,在部族联盟基础上,建立奴隶制王朝。

贞观八年,赞普(吐蕃君主的专用称号)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

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

赞普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

十二年八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

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

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

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

二十九日,又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一说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

九月初六,牛进达率前锋抵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一说干人)。

赞普闻讯震惊,加之属下厌战情绪日高,大臣8人自杀,遂令撤军。

争夺石堡城一一大唐与吐蕃的浴血之战

争夺石堡城一一大唐与吐蕃的浴血之战

争夺⽯堡城⼀⼀⼤唐与吐蕃的浴⾎之战勃律(Bruzha),是位于印度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古国,扼守着印度次⼤陆、中亚细亚和青藏⾼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曾被称作“西域之门户”。

《旧唐书·吐蕃传》:其年,吐蕃西击勃律,遣使来告急。

上使报吐蕃,令其罢兵。

吐蕃不受诏,遂攻破勃律国,上甚怒之。

按照敦煌吐蕃⽂书,率军攻破勃律的,正是结桑东则布,⾜智多谋的吐蕃主帅。

勃律位于克什⽶尔东南部的拉达克地区,由拉萨⾄拉达克,需要溯雅鲁藏布江⽽上,由前藏进⼊后藏,翻上阿⾥⾼原,西下进⼊阿克赛钦盆地(海拔4000⽶),⽽后由拉那克⼭⼝和空喀⼭⼝翻越平均海拔6000⽶以上的喀喇昆仑⼭脉。

⾏军的直线距离就长达1500公⾥以上,实际距离当在2000公⾥以上。

如此长的距离和艰险的路途完成⼀战灭国,哪怕吐蕃⼈是⾼原⼟著,也是值得佩服的。

但是此事激怒了唐⽞宗,唐⽞宗⾃恃⽯堡城此时在唐朝⼿中,决定惩罚吐蕃,对吐蕃开战。

时吐蕃与汉树栅为界,置守捉使。

希逸谓吐蕃将乞⼒徐⽈:“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耕种。

请皆罢之,以成⼀家岂不善也?”乞⼒徐报⽈:“常侍忠厚,必是诚⾔。

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

万⼀有⼈交抅,掩吾不备,后悔⽆益也。

”希逸固请之,遂发使与乞⼒徐杀⽩狗为盟,各去守备。

于是吐蕃畜牧被野。

俄⽽希逸傔⼈孙诲⼊朝奏事,诲欲⾃邀其功,因奏⾔「吐蕃⽆备,若发兵掩之,必克捷。

」上使内给事赵惠琮与孙诲驰往观察事宜。

惠琮等⾄凉州,遂矫诏令希逸掩袭之,希逸不得已⽽从之,⼤破吐蕃于青海之上,杀获甚众,乞⼒徐轻⾝遁逸。

惠琮、孙诲皆加厚赏,吐蕃⾃是复绝朝贡。

希逸以失信怏怏,在军不得志。

俄迁为河南尹,⾏⾄京师,与赵惠琮俱见⽩狗为祟,相次⽽死。

孙诲亦以罪被戮。

崔希逸让吐蕃将领乞⼒徐撤除边疆的堡垒,或许是出于唐⽞宗的授意,所以他才会后来惭愧⽽死。

由于崔希逸对夷狄也重视信誉,在后世的⼩说笔记⾥崔希逸成了阎王座下的判官。

唐⽞宗决定趁着吐蕃发起⼤规模进攻之前,再接再厉,夺取战略要地,建⽴起⽆懈可击的防线。

通俗西藏史(九十二)——废长立幼的变局

通俗西藏史(九十二)——废长立幼的变局

通俗西藏史(九十二)——废长立幼的变局原创2022-06-12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原创2022-06-15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咱们之前讲到了,公元699年,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宣布论钦陵反叛,亲自带兵围剿论钦陵麾下的蕃军。

在国家名义的碾压下,论钦陵的军队不战自溃,吐蕃军神自杀而死,弟弟赞普、儿子论弓仁逃入唐朝。

噶尔家族的弄权时代,从公元650年开始,至699年结束,时间将近50年。

终于搬开了这块噶尔家族之后,吐蕃王室总算是唱出了一口气。

这状态就像,比分一直被压着,终于反超了,吐蕃王室真想唱首“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噶尔家族轰然崩塌后,吐蕃政坛出现了至少三个明显的变化:首先,母后赤玛伦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大事记年》里,这在以前的记载中是极其罕见的。

例如,公元700年的记载里,“冬,赞普牙帐驻于“孔雀园”,母后赤玛伦驻于温江岛宫,马大使前来致礼。

是为一年。

”这位姓马的大使,究竟是谁,唐史里没有记载,但从姓氏上看,应该是位唐朝人。

而没庐·赤玛伦作为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王后,有权直接会见使臣,这充分说明赤玛伦的政治地位。

相似的例子还有,“702年,母后驻于温江岛宫,于温江岛宫会议盟,颁发录于木犊上之诏令”;703年,母后杀“麴[qū]·菊类赞”。

[1]麴氏家族,咱们在芒松芒赞去世后的博弈里讲过,这个家族也不知道咋的,这些年连续被干。

不过,赤玛伦有权召集盟会,有权颁布律令,有权处死大臣。

这些事情本来都应该是大相做的,但都被母后干了,那吐蕃大相去哪儿了呢?我们不知道。

因为,在这几年的记载里,没有任命大相的记载。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噶尔家族垮了以后,吐蕃王室没有任命新的大相,而是由母后直接摄政,主持国内的政务。

唐蕃战争的五个阶段与转折(上)——太宗至武周时期

唐蕃战争的五个阶段与转折(上)——太宗至武周时期

唐蕃战争的五个阶段与转折(上)——太宗⾄武周时期唐蕃战争绵延⼆百余年,历来都是⽹友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的⼤⾮川之战、⽯堡城之战、吐蕃陷长安之战、维州之战更是被津津乐道,但关于唐蕃谁输谁赢的却⼀直观点泾渭分明,有⼈说唐朝⼀败百年,⽽有⼈则认为唐朝因其雄厚的国⼒并未伤筋动⾻。

今天,我⽤⼀篇万余字的长⽂将唐蕃百年战争,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少⼀个典型案例分析双⽅的战争局势。

看看这两个⼀⽣之敌究竟给我们这些爱好者奉献了⼀幕怎样的⼤戏。

因⽂章实在太长,已经不适合掌上阅读的习惯,故将其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

上篇从唐太宗和松赞⼲布的松州之战讲起,直到武则天时期,⼤概五⼗年的岁⽉。

下篇则从⽞宗时期讲起,直到德宗朝唐蕃最后⼀次会盟为⽌。

通过唐蕃战争的五个阶段,给您展⽰⼀个全景式的百年国战。

以我个⼈对唐蕃关系的理解,两国对峙⼤概经过了五个阶段:⼀、松赞与太宗的不相上下;⼆、吐蕃初占上风(禄东赞、钦陵与⾼宗、武周时期);三、唐朝夺回主导权(⾚德祖赞与唐⽞宗时期);四、吐蕃获得全⾯优势(⾚松德赞与唐肃宗、代宗时期);五、双⽅重回均势(⾚祖德赞与唐德宗、宪宗时期)。

下⾯我们分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战例来分析⼀下。

松赞⼲布和李世民时期,唐蕃两国处于完全陌⽣的状态,吐蕃不知唐之⼤,唐不知吐蕃之远。

这段时间两国基本是瞎⼦摸象,难窥对⼿全貌,因此并没有发⽣太多交集。

其中,最为⼤家熟知的便是“松州之战”和“⽂成⼊嫁”。

⽽这⼆者之间是⼀种互为因果的联系,不能割裂开来解读。

唐贞观⼗⼀年(637年)秋,松赞⼲布率军进攻吐⾕浑,刚被李靖、侯君集、李道宗(贞观⼗年)打残了的吐⾕浑不是吐蕃的对⼿,逃奔唐境寻求庇护。

这是吐蕃第⼀次对唐朝盟友下⼿,理由是“吐⾕浑搅黄了,吐蕃求娶唐朝公主的好事。

”没办成事⼉的吐蕃使⾂,回拉萨是这么汇报的:其实,唐蕃两国在此之前便有使节来往。

贞观⼋年(634年),吐蕃⾸次遣使长安,李世民派冯德遐代表唐朝回访。

但显然吐蕃并没有给冯德遐留下多好的印象,他回国后对吐蕃观感是这样的。

细读吐蕃系列(十)——唐宪宗时期,唐蕃之间的战与和

细读吐蕃系列(十)——唐宪宗时期,唐蕃之间的战与和

细读吐蕃系列(十)——唐宪宗时期,唐蕃之间的战与和展开全文唐宪宗李纯是中唐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其在位的十五年间(805-820,年号“元和”),任用李吉甫、杜黄裳、李绛、裴度等几位贤相,力主革除弊制、养兵削藩,讨刘辟、除李琦、收魏博、平淮西、灭李师道,中学课本上《李愬雪夜入蔡州》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1]随着唐庭权威的再度树立,沉疴数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几乎一扫而空,各地藩镇都开始重新上缴赋税,接受朝廷任命的官吏。

如果不是之后穆宗、文宗等几位皇帝实在不堪,唐朝的国祚尚有逆转的可能。

正因于此,目前史学界多将目光专注于“元和中兴”时期,“两税制”推行和“削除藩镇”之上,少有人关注宪宗在位期间唐蕃两国的博弈。

今天,我们就宪宗在位的十五年,从唐蕃二百年的关系史中抽离出来。

看看这个颇有意味的时间段里,唐蕃两国是如何在朝堂、沙场两个层面角逐博弈的。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版图如果用一条曲线,来勾勒出唐蕃二百年的关系史。

那太宗时期处于上扬周期,最高点是文成入藏后的十年。

之后,在高宗武后时期开始震荡下行,中宗李显嫁金城公主入藏,至玄宗天宝年间,两国关系开始转暖,虽依旧上下摇摆,但总体保持平稳,算是一段略有上升的盘整阶段。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并吞河拢西域,两国关系断崖式跳水,战争成了对话的主要方式,尤其在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平凉劫盟事件爆发后,唐蕃关系跌入谷底,几乎断了使臣互访。

宪宗即位后,曲线再度上扬,两国在朝堂、边疆两个战场上斗得你来我往。

(这其实恰好说明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历经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朝的黑暗期,至宪宗时已有了还手之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的盐州之战以唐军获胜告终,此后两国再也无心恋战,和谈成了双方唯一的选择。

公元821年的“长庆会盟”(唐穆宗长庆元年),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最后一个高点。

之后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吐蕃内政外交彻底崩盘,吐蕃王朝灭亡,再无唐蕃关系可言。

唐蕃瓜州之战及后续战争始末

唐蕃瓜州之战及后续战争始末

唐蕃瓜州之战及后续战争始末刘晓恒(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唐蕃瓜州之战及其后续战争是两国战争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开端,唐朝对吐蕃开始全面反攻。

这一系列的战争是唐蕃两国在西域、河陇一带激烈冲突的必然结果,亦是唐朝边疆军事镇戍体制发展完备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因赤岭之盟的形成而意义非凡。

关键词:瓜州之战;石堡城之战;唐蕃战争中图分类号:K8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30(2020)03-0005-06第30卷第3期2020年6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ansu Radio &TV UniversityVol.30No.3Jun.2020收稿日期:2020-02-05作者简介:刘晓恒(1996—),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交流史、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献、隋唐史。

唐开元十四年(726)至十七年(729),唐与吐蕃在河西地区展开激战,这场战争以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发生的瓜州之战为中心,加之数次战争,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之久,并最终以唐军的胜利结束。

目前对于唐蕃战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唐朝初期的松州之战、大非川之战以及安史之乱后的战役。

唐朝中期瓜州之战及其后续战争虽然交战时间长,但是因为交战次数频繁且零散,很少成为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本文将以瓜州之战为中心,梳理战役前后的时间线,并对战争的过程、影响,尤其是唐朝对吐蕃战争策略由被动转向主动做出相应的解释。

一、战前唐蕃关系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继任赞普位,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从此开始了对外扩张、开疆拓土的战争。

自建国伊始,吐蕃便从最初的“历周及隋,犹隔诸羌,未尝通中国”[1]5219,渐渐开始与中国进行接触。

“贞观八年(635),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始遣使朝贡”[1]5221,开启了两国长达两百多年的关系史。

从贞观八年(635)吐蕃开始遣使入朝到开元十五年(727)瓜州之战爆发之前,唐蕃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和—战—和”三个阶段,以下即对这三个阶段加以论述。

唐与吐蕃松州之战始末

唐与吐蕃松州之战始末

唐与吐蕃松州之战始末
杨思奇
【期刊名称】《《民族史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以向中原唐王朝请婚
遭拒为理由,入侵时属唐剑南道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唐军亦给予有力反击,是为唐与吐蕃军事上的第一次交锋。

该战以唐军胜利、吐蕃撤兵、两国修好收尾,开启了唐蕃之间二十余年的和平局面(贞观十二年至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0))。

【总页数】19页(P56-74)
【作者】杨思奇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1
【相关文献】
1.唐蕃松州之战与阿坝地名的由来 [J], 毕成裕
2.唐化里、松州古行台遗址考略 [J], 何池;
3.从音译法的角度试探吐蕃时期藏语的发音特征——以唐蕃同盟碑碑文、敦煌吐蕃文献为例 [J], 扎西才让
4.从音译法的角度试探吐蕃时期藏语的发音特征——以唐蕃同盟碑碑文、敦煌吐蕃文献为例 [J], 扎西才让
5.唐蕃瓜州之战及后续战争始末 [J], 刘晓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概述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概述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概述唐与吐蕃的战争,又称唐蕃战争,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

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军击退了吐蕃军;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互有胜负,安西四镇三失三复;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劣势,其间多次通过会盟划分唐蕃边界。

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

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唐将李晟、韦皋皆重创吐蕃,国势大衰,最终在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杀后,吐蕃于877年分裂崩溃。

唐朝和吐蕃前后共有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又称舅甥之盟。

太宗时期松赞干布于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

贞观十年(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

与此同时,在634年底,唐太宗派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吐谷浑的步萨钵可汗伏允,在逃亡中被杀害。

唐以后册封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作为吐谷浑可汗。

其后,慕容顺被暗杀,635年,唐朝支持慕容顺的儿子诺曷钵为汗。

冯德遐几乎在同一时间到吐蕃。

到这个时候,松赞干布知道,在过去,东突厥和吐谷浑可汗娶了中国(隋朝)公主,因此派了一位特使陪同冯德遐回京进一步表示敬意,并请唐朝同意公主和亲,唐太宗拒绝。

当吐蕃使者回到吐蕃,他告诉松赞干布唐太宗最初是同意求婚的,但诺曷钵访问唐朝,在他的干预下,导致了唐太宗的拒绝。

松赞干布在愤怒中攻击吐谷浑,占领了吐谷浑大部,迫使吐谷浑人逃到了青海湖以北。

同时,在638年秋,松赞干布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

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

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研究・疾病与唐蕃战争于赓哲 提 要: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对双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山(原)反应是唐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非川战役和青海战役中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唐军始终无法对吐蕃腹地形成威胁的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上的海拔高程分界线———赤岭也由此成为唐蕃双方实际控制范围的分界线,唐人在近百年时间里只能据守海拔相对较低的赤岭以东的河湟谷地。

吐蕃人虽然天生适应高海拔,却受制于高原人特有的畏热体质,在对唐朝展开进攻时往往刻意选择凉爽季节,这就限制了其作战周期和战略主动性。

疾病始终是影响唐蕃战争格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山(原)反应 畏热体质 唐蕃战争 青藏高原自古以来,疾病与战争就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马援南征交趾,遭受“瘴疠”侵害,士卒死亡十之四五,学术界更有观点认为正是他的南征给中原带回来了恶性疟疾;①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说就是为了避免“瘴气”;英帝国靠海军争霸世界,一度却因为水兵坏血病而导致舰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直到1747年海军军医詹姆士・林德(James Lind )寻找到以柠檬、酸柚汁治疗的方法,才使得英帝国海上霸权得以维系。

②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唐朝对吐蕃的战争也是典型的例子。

关于唐蕃战争,历来研究者颇多,对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唐蕃双方的影响加以研究的有康乐《唐代前期边防》、王吉林《从大非川之役到中宗时代与吐蕃的关系》、林冠群《由地理环境论析唐代吐蕃向外发展与对外关系》等。

③但是对下面这个问题研究者给予的关注并不充分———青海是唐蕃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双方拉锯般进出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军队难道会不受海拔、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认为,唐蕃双方都受到了疾病的困扰,双方的拉锯格局很大程度上有意无意中服从了自然规律的安排。

具体来说,唐军受到了高山(原)反应的制约,吐蕃军受到了天生惧怕炎热天气的体质特性困扰。

左鹏《汉唐时期的瘴与瘴意象》一文已经指出唐军在青藏高原上遭遇到的“瘴气”就是高原反应,④但是由于文题所限,并没有抓住这点展开论述;林冠群先生的文章①②③分载《台湾大学文史丛刊》,1979年;《西藏研究论文集》第2辑,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89年;《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剑桥医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第410—411页。

郭霭春:《中国医史年表》,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第10页。

指出了吐蕃人畏热体质对吐蕃向外扩张行动的影响,但是没有谈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高海拔塑造的独特体质束缚了吐蕃的手脚,但同时也使低海拔地区民族难以深入吐蕃腹地。

本文将围绕高海拔对双方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 高山(原)反应对唐军在青藏高原活动的影响高原病(High altitude disease )种类繁多,主要有心脏病、肺水肿、昏迷、红细胞增多症、血压异常症、病窦综合症、神经与精神异常、缺氧性颅内高压综合症、指甲凹陷症等等。

根据西藏那曲地区人民医院的统计,“每个进藏人员进到2700公尺以后,由于缺氧、低气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①例如心悸、气短等,海拔越高发病几率越大。

主要的发病原因就是低压低氧,所以高山(原)病又可以称为“低压—低氧习服不良症”,②也有叫做高山(原)适应不全症的。

③高山(原)反应的显著特点就是发病者主要是初上或者重返高原的世居低海拔者,而世居高原居民发病概率小。

据那曲人民医院的统计,1979年该院收治高山(原)反应患者94人,其中汉族90人,藏族4人;第一次进藏者有79人,第二次进藏者9人,第三次进藏者6人。

④可见高山(原)反应主要危害内地赴高原者。

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正是由于高山(原)反应具有这样的特点,才使得唐军在青藏高原上举步维艰,而吐蕃军队却来去自如。

而且高山(原)反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平时身体强健者抵御反应的能力不一定比体弱者更强,有时候甚至比后者更容易受到某些高山(原)病的侵害,以高原肺水肿为例:“本病在高原地区患病率,国外资料为517%—1217%,国内为914%。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肌肉发达的男性较女性多见。

20岁前后最易发生。

”⑤而军队的主要组成者正是这种强壮的青年男性。

至少从汉代开始,中国已有关于高山病的记载。

《汉书》卷96《西域上・ 宾》:“(赴 宾国)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

”大小头痛山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南,⑥属于葱岭山脉,葱岭海拔之高众所周知,《汉书》所记载的病症是典型的高山病病症。

对于高山(原)反应发病原因,古人进行过各种解释,如中毒说、⑦鬼怪作祟历 史 研 究2004年第5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例如《通典》卷193《边防典九》“渴 陀国”条引宋膺《异物志》:“大头痛、小头痛山,皆在渠搜之东,疏勒之西。

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致死。

唯冬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也。

”前文已经说过,大小头痛山上的症状是高山反应,这里却被当作“毒药气”,另外吐蕃人也把高山反应当作中毒,11世纪波斯文作家加尔迪齐(G ardizi )《记述的装饰》中记载了西域前往吐蕃的道路,其中写道:“说到去吐蕃的道路,那是从和阗去AI.shan ,而且是顺着和阗的丛山走……顺着这些山可到AI.shan 。

往前走是一座桥,从山的这边搭向另一边。

据说,桥是和阗人在古时候修建的。

山从这座桥一直绵延到吐蕃可汗的都城。

走近这座山时,山上的空气使人喘不过气来,因为没法呼吸,说话也变得困难了,许多人就因此丧命,吐蕃人把这座山叫做‘毒山’。

”转引自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68页。

《高原疾病》第30章《高原肺水肿》,第311页。

金淑梅等:《高山反应94例分析》,《西藏医药》1980年第2期。

参看谢成范系列讲座《高山病(高山适应不全症)》,连载于《西藏医药》1975年第1期、1976年第1期、1977年第1、2期(自1977年第1期开始改称《高原病(高原适应不全症)》)。

张彦博主编《高原疾病》,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金淑梅等:《高山反应94例分析》,《西藏医药》1980年第2期。

说等,①不过,最通行的还是瘴气说。

例如《高僧传》卷3《宋黄龙释昙无竭传》:“登葱岭、度雪山,障气千重,层冰万里”,此处“障气”应通“瘴气”。

《通典》卷190《边防典六》记载吐蕃地理时云:“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

”这一说法被后来许多著作沿袭,例如《唐会要》、《册府元龟》以及郑樵《通志》等。

“瘴气”说摆脱了迷信色彩,但仍然是一种错误认识。

这种说法认为高山(原)反应不过是瘴气的一个种类而已,古人经常使用“瘴气”这个词,甚至到了滥用的地步,日本丹波元简著《医 》卷中统计瘴气名称计有四十多种。

②冯汉镛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医书中所说瘴气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南方热带病,包括疟疾、痢疾、温病、脚气、沙虱病、中毒、喉科病、痈疽、指头感染、脱发等,而“冷瘴”一词实指青藏一带的缺氧综合症,③前揭左鹏先生文章亦持同样观点。

杜佑所说的“令人气急”符合高山(原)反应中呼吸不畅的状况,而所谓“不甚为害”,大概是因为唐人经常与吐蕃人打交道的青海湖地带海拔一般都在3200米左右,高山(原)反应不像在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上那么致命。

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记载墓主郭虚己“天宝五载(746),以本官兼御史大夫、蜀郡长史、剑南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本道并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前后摧破吐蕃不可胜纪……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

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 余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

深涉贼庭,蒙犯冷瘴,夏六月,舆归蜀郡,旬有五日而薨。

”④郭虚己作战地点在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肺水肿、心脏病等高山病在这个高度上有可能发作,郭氏大概就是因此而丧命,可见唐人也意识到“冷瘴”能害死人,不独“令人气急”那么简单。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来,古人对于高山(原)反应缺乏正确的了解,要正确把握该病的发病机理必须要有关于“氧气”、“气压”的知识,这对古人未免苛求了。

我们在古来名医如张仲景、陶弘景、王叔和、巢元方、孙思邈等人的著作里,没有见到关于高山(原)反应的明确记载。

目前可以看到的隋唐时代治疗高山(原)反应的方法是服用青木香。

隋炀帝曾经西巡吐谷浑,吐谷浑位于青海湖附近,海拔3200米以上,汉人会有高山(原)反应,樊子盖进献了青木香,《隋书》卷63《樊子盖传》:“(大业)五年(609),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

子盖以彼多鄣(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

”《新修本草》卷6《草部上品》:“木香(即青木香)……疗气劣,肌中疾病与唐蕃战争①②③④樊有升、鲍虎欣:《偃师出土颜真卿撰并书郭虚己墓志》,《文物》2000年第10期。

“金川都护府”似不见于传世文献,不过唐代有保宁都护府,该都护府是天宝八载郭虚己、鲜于仲通破吐蕃摩弥等城后设置,此事与郭虚己墓志所述“金川都护府”设置过程吻合,而且管辖区域与“金川都护府”亦重叠,由此估计该都护府初设时名为“金川”,后改名“保宁”。

关于保宁都护府问题,郭声波撰有《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他考证了保宁都护府设置时间和治所(史书记载保宁都护府治故洪州,郭声波认为“洪州”为“拱州”误),认为在今四川省马尔康县梭磨河,查《分省中国地图集》第146页“四川省地形图”,可知这里海拔至少在3000米以上(中国地图《瘴气的文献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期。

收入皇汉医学丛书,陈存仁编校,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年。

例如《洛阳伽蓝记》卷5:“(惠生、宋云等)至不可依山,其处甚寒,冬夏积雪。

山中有池,毒龙居之。

昔有商人止宿池侧,值龙忿怒,咒煞商人。

”(杨 之撰,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不可依山既然冬夏皆积雪不化,那么其海拔之高就可想而知了,笔者认为这里所谓的“毒龙”就是指高山反应,毒龙所害乃是外来宿止的商人,这符合高山(原)病特点———发病者多为外地初上高山、高原者。

很可能以前就有外来者不明不白死在这里(其实是高山病发导致死亡),当地人不明就里,以为水池里有什么怪物害人,于是演变出“毒龙”的故事。

偏寒,主气不足。

”①《本草纲目》卷3上《百病主治药上》:“青木香,主心腹一切气散、滞气,调诸气。

”由此可见,以青木香治疗高山(原)反应,用意在于取其“主气不足”的作用。

其实这是本末倒置,高山(原)反应发病原因在于外界氧气不足、气压低,并非人肺本身机能失调,医家只看到患者气喘的病症,于是机械地照搬医书,以青木香调整肺部机能,收效可想而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