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核电站系统与反应堆发展
核电站工作原理

核电站工作原理核电站是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设施,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核裂变或者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来产生蒸汽,然后利用蒸汽驱动涡轮发机电发电。
下面将详细介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1. 核裂变反应核电站主要利用核裂变反应来产生能量。
核裂变是指将重核(如铀、钚)通过中子轰击,使其原子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称为核链式反应。
核裂变反应在核电站中通过控制中子的速度和密度来实现。
2. 反应堆核电站的核裂变反应发生在反应堆中。
反应堆是一个装有核燃料的容器,燃料棒是核燃料的主要形式。
核燃料普通使用铀-235或者钚-239,这些物质能够吸收中子并发生核裂变反应。
在反应堆中,燃料棒被罗列成网格状,形成燃料组件。
燃料组件之间由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冷却剂组成。
3. 冷却剂冷却剂在核电站中起到冷却反应堆和传递热量的作用。
常用的冷却剂有水、重水温和体等。
冷却剂通过循环系统流经反应堆,吸收核裂变反应释放的热量,并将其带走。
冷却剂在经过反应堆后被加热,然后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给工作介质。
4.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中的一个关键设备,用于将冷却剂中的热量转化为蒸汽。
冷却剂在蒸汽发生器中与次级循环系统中的水进行热交换,使水变为蒸汽。
蒸汽发生器中的水和冷却剂是通过热交换器进行隔离的,以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5. 涡轮发机电组蒸汽通过蒸汽发生器产生后,进入涡轮发机电组。
蒸汽的高温和高压使涡轮旋转,涡轮与发机电相连,通过转动发机电的转子来产生电能。
发机电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然后通过变压器将电能升压,最终输出到电网中供人们使用。
6. 辅助系统核电站还包括一系列辅助系统,用于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这些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冷却系统、安全系统等。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核裂变反应的速率,以保持反应堆的稳定。
冷却系统用于保持反应堆和其他设备的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安全系统用于应对突发事故,确保核电站的安全性。
总结: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核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来产生蒸汽,然后通过蒸汽驱动涡轮发机电组发电。
核反应堆及发展

核反应堆的类型核电站中的反应堆设计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核反应堆具有不同类型,相应形成不同的核电站。
可以利用下列三个特点表征不同类型的反应堆。
第一,所用的核燃料可以是天然铀或浓缩铀、钮或钍;第二,使用不同类型的冷却剂,可以是水、二氧化碳、氮气或钠;第三,用于控制链式反应中释放的中子能量的慢化剂,可以是石墨、重水或轻水(即普通水)。
下面就是迄今国际上核电站常用的4种核反应堆型。
压水堆是以加压轻水作为慢化剂和冷却剂,且水在堆内不沸腾的核反应堆。
目前以压水堆为热源的核电站,在核电站机组数量和装机容量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沸水堆是以沸腾轻水为慢化剂和冷却剂并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直接产生饱和蒸汽的核反应堆。
沸水堆与压水堆同属轻水堆,都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可靠、建造费用低和负荷跟随能力强等优点。
它们都需使用低富集铀作燃料。
以沸水堆为热源的核电站在未来市场中仍将占有显著的地位。
重水堆是以重水作为慢化剂,轻水或重水作为冷却剂的核反应堆,可以直接利用天然铀作为核燃料。
重水堆分压力容器式和压力管式两类。
重水堆核电站是发展较早的核电站,但已实现工业规模的只有加拿大发展起来的坎杜型压力管式重水堆核电站。
快堆是由快中子引起链式裂变反应的核反应堆。
快堆在运行中既消耗裂变材料,又生产新裂变材料,而且所产可多于所耗,能实现核裂变材料的增殖。
专家预计,快堆未来的发展将会加快起来。
前景看好的快堆现在世界上所运行的绝大多数反应堆是热中子堆,或者说是非增殖堆型,利用的只是铀-235,而天然铀将近99.3%是难裂变的铀-238,所以这些堆型对铀资源的利用率只有1 %~2%。
但在快堆中,铀-238 原则上都能通过核反应转变成易裂变的钮-239而得以使用。
即使考虑到各种损耗,快堆总体上可将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60%~70%,也可使核废料产生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
具体点说,在堆芯燃料钮-239的外围再生区里放置铀-238,通过钮-239产生的裂变反应时放出来的快中子,使铀-238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连续两次8衰变后,铀-238很快被转变成钮-239,同时产生了能量,如此核反应下去,能够源源不断地将铀-238转变成可用的燃料钮-239。
CHAPTER 1-1-核反应堆和核电站概述

压水堆燃料组件
棒束长 : 约3~4m 燃料棒的排列:15×15或17×17
燃料棒的排列 15×15 或 17×17
燃料元件与燃料组件
燃料元件
燃料组件
控制棒组件及控制棒驱动机构
控制棒驱动 机构 控制棒组件
控 制 棒
冷却剂泵(主泵) 冷却剂泵
飞轮
电机
电机轴
泵轴
冷却剂出口
冷却剂入口
蒸汽发生器
汽水分离器 给水入口
第一座核电站
Obninsk(奥布宁斯克)RBMK (27 July 1954, Soviet)
堆 型:石墨水冷反应堆 慢化剂:石墨 冷却剂:轻水 电功率: 5MW 投入运行:1954年 退 役:2002年 地 址:苏联
标志:人类开始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历史
美国Nautilus(鹦鹉螺号) SSN-571,1954
舰艇名:鹦鹉螺号 SSN-571 堆 型:压水堆 下 水:1954年 国 家:美国 退 役:1983年 可在水下连续航行30天 1960年USS海神号未出 水面围绕着地球航行了一周
第一艘核潜艇
第一个商用核电厂
First Commercial NPP
电站名:希平港(
Shippinport )核电站 堆 型:压水反应堆 地 址:美国宾西法尼 亚州匹兹堡希平港 建 造:1954年建造 并 网:1957年并网 热功率:230MW 电功率:60MW 退役:1982年
4 Circulating pump 5 Control rod drive 9 Low pressure turbine 10 Generator Generator 14 Preheater 15 Feedwater pump
核反应堆的原理与工程应用

核反应堆的原理与工程应用核反应堆是人们利用核能进行能源开发的重要设备。
它利用分裂核反应或者核聚变反应来释放能量,从而发电或者提供热能。
本文将介绍核反应堆的原理和工程应用。
一、核反应堆的原理核反应堆的核心是燃料元件,其中填充着丰度不同的核燃料。
核燃料中的原子核能够被中子轰击,产生裂变反应或聚变反应。
当裂变反应发生时,一个高速中子撞击核燃料中的核子,使得该核子的能量变得很高,发生裂变的同时还释放出更多的中子。
这些中子会继续撞击其他核燃料,形成可持续的链式反应。
这种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被吸收和利用,从而产生能量。
而聚变反应指的是两个原子核碰撞,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
这种反应需要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只有太阳等高能环境才能发生。
因此,目前在核反应堆中主要运用核裂变反应。
核反应堆的反应堆芯中有一个反应控制系统,用来控制反应堆的中子流。
在反应堆中,中子流太多容易导致反应过度,发生核事故;反之,则会导致核反应堆的功率不足,影响其使用。
因此,反应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聚变反应的速率,来保证反应堆的安全运行。
二、核反应堆的工程应用核反应堆主要用于发电、推进动力和核技术研究等方面。
(一)核电站核电站是应用核反应堆进行能源利用的典型工程应用。
核电站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能,驱动蒸汽涡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
核电站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且发电过程中无排放污染物,因此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核电站安全问题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因此,在设计和运营过程中,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保证核反应堆的安全,同时还要在核事故发生时能够采取快速有效的应变措施,减少事故带来的影响。
(二)核燃料加工核燃料的加工是指将天然铀提纯成可用于核反应堆的核燃料。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铀浓缩和浸出。
(三)核推进技术核推进技术是指利用核反应堆的热能或电能,提供足够的推进动力,从而实现飞行器等的航天应用。
它主要利用核反应堆的高能量密度,实现对于电子器件过于脆弱的导电线路的最小化限制。
世界核电发展历程

世界核电发展历程核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
以下是核电的主要发展里程碑:1. 原子能的发现:1945年,美国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并确认了核裂变的可行性。
2. 第一个核反应堆:194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家研制出了第一台自持核反应堆——芝加哥式堆,成功实现了可持续的核链式反应。
3. 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核电站:1954年,苏联启用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核电站——奥布涅斯克核电站,该站采用了堆芯和石墨层间的气冷式堆,标志着商业化核电的起步。
4. 美国的核电发展:1957年,美国启用了第一座商业化核电站——厄巴纳核电站,使用了堆芯和可水冷的加速器驱动反应堆。
此后,美国快速推进了核电技术的研发和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核电大国。
5. 瓦克希拉核电站事故: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瓦克希拉核电站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造成了一些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这次事故严重打击了核电行业的发展,导致一些国家暂停了核电项目。
6. 三个里程碑:1986年,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反应堆爆炸事故,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之一。
同年,法国开始运营世界上首个商业化的高温气冷堆——法里萨核电站;加拿大也启用了第一台压水堆核反应堆。
7. 福岛核电站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由于地震和海啸的影响,导致多个核反应堆发生熔毁。
这次事故再次引发了对核能安全问题的关注。
8. 当前的发展:尽管核电行业面临着安全和环境等诸多挑战,但仍有一些国家在继续推进核电项目。
例如,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核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其他一些国家如印度和俄罗斯也在积极推动核电的发展。
总体而言,核电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事故影响和重整等阶段。
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和对核能安全的担忧加剧,未来核电行业将继续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核电发展可分为四代

世界核电站可划分为四代录入时间:2008-3-25 作者:snpec第一代核电站:自50年至60年代初苏联、美国等建造的第一批单机容量在300MWe左右的核电站,如美国的希平港核电站和英第安角1号核电站,法国的舒兹(Chooz)核电站,德国的奥珀利海母(Obrigheim)核电站,日本的美浜1号核电站等。
第一代核电厂属于原型堆核电厂,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试验示范形式来验证其核电在工程实施上的可行性。
第二代核电站:第二代核电厂主要是实现商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批量化,以提高经济性。
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世界上建造了大批单机容量在600-1400MWe的标准化和系列化核电站,以美国西屋公司为代表的Model 212(600MWe,两环路压水堆,堆芯有121合组件,采用12英尺燃料组件)、Model 312(1000MWe,3环路压水堆,堆芯有157盒组件,采用12英尺燃料组件,),Model 314 (1040MWe,3环路压水堆,堆芯有157盒组件,采用14英尺燃料组件),Model 412(1200MWe,4环路压水堆,堆芯有193盒组件,采用12英尺燃料组件,)、Model 414(1300MWe,4环路压水堆,堆芯有193盒组件,采用14英尺燃料组件)、System80(1050MWe,2环路压水堆)以及一大批沸水堆(BWR)均可划入第二代核电站范畴。
法国的CPY,P4,P4′´也属于Model 312,Model 414一类标准核电站。
日本、韩国也建造了一批Model 412、BWR、System80等标准核电站。
第二代核电站是目前世界正在运行的439座核电站(2007年9月统计数)主力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72亿千瓦。
还共有34台在建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0.278亿千瓦。
在三里岛核电站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之后,各国对正在运行的核电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在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彭敏俊核电技术及其发展

用技术 又一重要启示: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URD的新目标要求 提出 1999年开始四代技术的研发,成立GIF论坛
2019年12月17日8时0分
No.4
世界第一座核电站
1954年6月,前苏联 建成世界上第一个 试验核电站
反应堆采用石墨慢 化,轻水冷却,电 功率为5MW
前苏联的奥勃宁斯克核电站
2019年12月17日8时0分
No.5
美国早期的核电站
希平港核电站,60MW 1957年12月发电
沸水堆核电站,200MW 1960年7月投入商业运行
LFR系统的特点是可在一系列电厂额定功率中进行选择 ,例如LFR系统可以是一个1200兆瓦的大型整体电厂, 也可以选择额定功率在300~400兆瓦的模块系统与一个换 料间隔很长(15~20年)的50~100兆瓦的电池组的组合。
LFR电池组是一个小型的工厂制造的交钥匙电厂,可满 足市场上对小电网发电的需求。
2019年12月17日8时0分
No.13
AP1000核电站
2019年12月17日8时0分
No.14
第四代反应堆概念
2002 年9 月20 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代反应堆国际研讨会上, 公布了6 种第四代反应堆设计概念。这6 种设计概念将成为美国和其 他九个国家共同开发第四代反应堆的发展方向。
No.9
核电站分为四代
2019年12月17日8时0分
No.10
第二代核电站
1970年~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促进了核电的大规模发 展,形成了第二代核电技术
核反应堆在核电站的作用

核反应堆在核电站的作用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设备,它以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为能源来源,通过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供给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
核反应堆在核电站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发电原理、发电过程和安全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发电原理核反应堆的作用是产生高温和高压的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进而通过热力转换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核裂变反应是指将重核(如铀、钚等)吸收中子,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轻核碎片,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而核聚变反应是指将轻核(如氢、氦等)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融合,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核反应堆中的燃料元素(如乌兰),通常以克制链式反应的方式运行。
燃料在反应堆内部的核燃料棒中进行裂变或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中子引发附近燃料棒中的更多裂变或聚变反应,从而形成连锁反应。
这种连锁反应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能。
二、发电过程核反应堆内的热能通过燃料棒的冷却剂传递给发电厂,在核电站中,普遍采用轻水堆作为核反应堆的冷却剂。
轻水既可以作为冷却剂,也可以作为中子减速剂。
冷却剂通过对核反应堆内的燃料元素进行冷却,吸收热能,形成高温的蒸汽。
这些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汽轮机组,使得汽轮机转动。
汽轮机的旋转被传递到发电机上,通过磁场与导电线圈的相互作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核反应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高温蒸汽在经过汽轮机后会冷却为水,然后再次回到核反应堆进行循环。
这种闭合循环的系统可以持续将核反应堆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三、安全措施核电站是一项高风险的能源生产方式,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来确保核反应堆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安全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核反应堆的设计本身应该注重安全性。
包括设计合理的反应堆结构、合适的燃料元素、有效的控制系统等。
核反应堆应具备足够的操控能力和稳定性,以保持核链式反应的安全运行。
其次,核电站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包括核电站的运维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认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壳厂房 汽机厂房
燃料厂房
核辅助厂房
安全 壳厂 房布 置
环形吊车
蒸汽发生器
Steam Generator
压力容器
Pressure Vessel
安全壳
Containment
作用
将一回路系统中带放 射性物质的主要设备 包容在一起,以防止 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 即使在核电站发生最 严重事故时,放射性 物质仍能全部被封闭 在安全壳内不致影响 到周围环境。
压 力 pressure:一回路:15.4MPa,二回路:~5.5MPa
一回路水保持在不发生整体沸腾;二回路蒸汽发生器出口饱和蒸汽。
蒸汽温度steam temperature:饱和温度 saturated steam
换 料 refueling:12个月18个月
目前,全球总共441个在运行的核电机组中,209个是压水堆。 压水堆是上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堆型。
核蒸汽供应系统/核供汽系统,Nuclear Steam Supply System, NSSS
主系统(亦称: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辅助系统(反应堆流体系统、专设安全设施、三废处理系统)
(确保主系统正常运行的)反应堆流体系统 化容系统、余热排出系统、设备冷却水系统、硼和水补给系统,等等。 专设安全设施 安全注射系统 Safety Injection System, SIS (或称:应急堆芯冷却系统, Emergency Core Cooling System, ECCS)、安全壳系统 、安全壳喷淋系统、 安全壳隔离系统、辅助给水系统,等等。 三废处理系统 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放射性废固处理系统、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
喷淋阀 设备冷却水
稳压器 蒸汽发生 器
辅助喷淋 排水 控制棒驱动机 构 2号环路冷段 波 动 管 安注系统 安注箱 主喷淋
给水流量
加热器
余热排出系统
安注系统 安注箱
安注系统
热段 主泵
反应堆
余热排出系统
余热排出系统 安注 设备冷却水
冷段 压力容器
轴封密封水注入
过渡段
上充流
过 剩 下 泄 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
发的蒸气和放射性产物会释放到安全壳中; 通过安全壳喷淋吸收热量,使安全壳内压力和温度下降; 喷淋水中含有NaOH,可用来除去放射性碘 (iodine)。
其它辅助系统
Containment spray system (EAS)
设备冷却系统;
硼和水补给系统;
硼回收系统;
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废水、废气、废固)
反应堆厂房内部
田湾
安全壳内纵剖面图
汽机厂房
秦山核电二期汽轮机厂房
秦山核电三期汽轮机厂房
BOP (Balance of Plant)
电厂辅助与公用设施
海水循环 输变电 取排水 应急柴油发电机组
电厂辅助
服务设施
核电厂系统(压水堆)
一回路系统 Primary System
V26B
V01D
V01B
安全注入系统
Safety Injection System, SIS
名称
安全注入系统 (Safety Injection System, SIS) ,又称:应急堆芯冷却系统 (Emergencey Core Cooling System, ECCS) 一回路管道和设备发生破损或阀门意外打开事故后,迅速向堆芯注入硼水, 为堆芯提供应急和持续冷却的系统;是压水堆核电厂重要的专设安全设施之 一; 水源是换料水箱内的硼水,有些核电厂设置应急加硼装置;再循环注入时水 源为安全壳地坑水; 当发生冷却剂丧失事故(LOCA)时,用化容系统的离心上充泵或高压安注 泵从换料水箱或应急加硼箱内将高浓度的硼水注入堆芯,向堆芯引入负反应 性,保证反应堆不会重返临界,使反应堆保持安全停堆状态。 高压安注 (High Pressure Safety Injection); 安全注射箱(蓄压箱,Accumulator)安注; 低压安注 (Low Pressure Safety Injection)。
2号环路过渡段 正 常 下 泄
秦山2期核电厂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核蒸汽供应系统(NSSS)的特性
组成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为支持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正常运行和保证反应堆安全并直接与反 应堆冷却剂系统相连的主要一回路辅助系统(含专设安全设施)
化学与容积控制系统(CVCS);
停堆冷却系统 / 余热排出系统(RHRS); 安全注射系统 / 应急堆芯冷却系统(ECCS) ; 硼和水补给系统; 取样系统,等等。
Characteristics of PWR
核燃料 fuel
低浓缩铀 low-enriched uranium,富集度2~4%enrichment 轻水 light water 轻水 light water
慢化剂 moderator
冷却剂 coolant
回 路 loop:双回路(间接循环)
余热排出系统(停堆冷却系统)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 RHR
作用
用于停堆时排出堆芯余热,亦称停堆冷却系统; 有些核电厂中,本系统还兼作安全注射系统的低压安注分系统。
主要功能
正常冷却 停堆的第二阶 段 ,即当一次 冷却剂系统压力和温度分别达到 2.53.0MPa和175180C时,把停堆后的堆芯余热以及系统内介质和设备的 热量,通过设备冷却水系统传至最终热阱,使反应堆冷却剂的温度以一定 速率降到冷停堆或换料停堆温度,并保持这个温度; 反应堆换料开始时,将换料水箱内的含硼水输入换料水池,换料结束后, 再将换料水池内的含硼水送回换料水箱; 失水事故时,有些核电厂的余热排出系统兼作低压安全注入分系统,将换 料水箱内含硼水(直接安注)或安全壳地坑内水(再循环安注)注入堆芯。
电能是如何产生的? 核电厂
核电厂Βιβλιοθήκη 压水堆核电站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PWR) NPP
稳压器
蒸汽
汽轮机
发电机
压力容器
蒸发器
输配电 凝汽器
主泵
水
水 主管道
二回路
一回路
基本参数: 一回路:压力154 bar,高压水; 二回路:压力~55bar,饱和蒸汽。
压水堆的主要特性
余热排出系统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
安全壳内
余热排 出系统 热交换 器A
设冷水
安全壳外
安全壳内
A 环冷段
V09A
设冷水
V17A
余热 排除 泵A
A 环热段
V26A
V01C
V01A
设冷水
余热排 出系统 热交换 器B
B 环冷段
V09B
设冷水
V17B
余热 排除 泵B
B 环热段
沸水堆核电站
Boiling Water Reactor (BWR) NPP
蒸汽
单回路
反应堆容器
沸水堆的主要特性
Characteristics of BWR
核燃料:低浓缩铀,富集度~2%
慢化剂:轻水
冷却剂:轻水 回 压 路:单回路(直接循环) 力:一回路:5~7MPa
一回路水在堆芯内发生沸腾,并将产生的蒸汽直接送给汽 轮发电
应急柴油机; 消氢系统; 辅助给水系统, 等等。
二回路系统
主蒸汽系统
主给水系统
二回路系统示意图
大亚湾核电厂二回路热力系统原理图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续)
Reactor Coolant System (RCS)(Continued)
功能
核电厂正常运行期间,由反应堆冷却剂冷却堆芯,并导出堆芯产生的热量,通 过蒸汽发生器加热二回路侧给水产生蒸汽用于电力生产; 在停堆冷却工况下,为堆芯提供冷却,排出余热(SG、停冷系统); 以冷却剂中的硼含量补偿和控制反应性; 以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作为防止放射性物质向外释放的一道屏障; 冷却剂兼作慢化剂和反射层;
功能
将核燃料在反应堆中释放出的热能传输至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 最终用于电力生产;
具有保证反应堆安全的功能。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Reactor Coolant System (RCS)
系统组成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Reactor Coolant System)
堆芯及反应堆压力容器 Core & Reactor Vessel 主泵 / 反应堆冷却剂泵 Main Pump / Reactor Coolant Pump (RCP) 蒸汽发生器 Steam Generator 主管道 Main Pipe 稳压器 Pressurizer 稳压器卸压箱 Pressurizer Relief Tank
秦山核电二期
秦山核电三期
结构
内径约40m,壁厚约1m,高约65-70m的圆柱状或 球形预应力混凝土大型建筑物; 内设置有直径为 10m 的设备闸门和一个联接核辅 助厂房的人员闸门; 顶部设置有起吊能力为250300t的环形吊车。
球形安全壳
压 水 堆 安 全 壳 厂 房
双层安全壳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续2)
Reactor Coolant System (RCS)(Continued 2)
设备要求
本系统所有承压边界的设备及管道均属于核安全1级和抗震I类。
布置要求
本系统全部布置在安全壳内,以防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泄漏; 把各设备和管道按实体隔离原则分别布置在安全壳的各个隔间内,以 防止飞射物损坏本系统设备; 应使蒸汽发生器的位置高于反应堆位置,以保证系统具有足够的自然 循环能力,在主泵失效时也能排出堆芯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