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脂肪注射移植的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在肿胀技术注射器吸脂和传统单纯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移植[1]及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等[2]实验与临床研究基础上,2006年,Matsumoto等[3]提出ADSCs协同自体脂肪移植(cell-assist ed lipotransfer,CAL)概念,Yoshimura等[4]同期应用CAL成功进行了临床隆乳术;2008年,刘乃军等[5]在上述CAL基础上,提出干性CAL和湿性CAL概念,并应用湿性CAL技术成功进行了临床多量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临床获得明显提高[6]。
现就ADSCs技术在临床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传统单纯干性和湿性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法过去27年里,在湿性肿胀技术和注射器吸脂等基础上[7],传统单纯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法分为(离心法)干性移植法[8-9](应用离心技术分离浓缩纯化颗粒脂肪)和(静置法)湿性移植法[10-11](不用离心技术而是采用自然静置悬浮反复漂洗析出水分等杂质纯化颗粒脂肪);迄今两者仍是临床最常用的操作流程,公认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关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术后存活率各家报道不一,且争议较大,要真正建立公认的临床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仍需做出更多改进[12-13],目前,我国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移植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 自体ADSCs和SVF来源近年研究证实,在人体吸脂颗粒脂肪悬液中获取的多向分化ADSCs是安全理想的自体细胞来源[14],2007年,朱茗和高建华等[15]实验研究从成人脂肪抽吸物液体部分中分离得到大量可为脂肪组织工程所利用的ADSCs,其细胞量与脂质来源的量基本相同。
2009年,Yoshimura等[16-17]实验研究吸脂抽吸物获得大量自体血管基质层片段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
乳腺癌术后行自体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及安全评估

乳腺癌术后行自体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及安全评估自体脂肪移植(AFG)在改善乳腺癌术后的不对称性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结果,为常见的整形手术。
然而,对这种术式的肿瘤安全性仍然是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多项实验研究表明脂肪细胞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途径释放调控因子,刺激乳腺癌细胞生长,但现有的临床证据并没有明确AFG和癌症复发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系统性回顾实验研究和临床数据,对自体脂肪移植的肿瘤学安全性进行讨论,并为有移植意愿的患者提出建议。
Abstract:Autologous fat grafting (AFG)or lipofilling has achieved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s in improving the asymmetry afterbreast cancer surgery,and it is becoming a commonorthopedictechnique. However,there is debate regarding the oncologicalsafety and risks of this procedur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Several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dipose cells release regulatory factors through endocrine,paracrine andautocrine pathways to stimulate the growth of breast cancer cells.However,the existing clinical evidence does not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G and cancer recurrence.This paper,through systematic review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clinical data,discusses the oncological safety of fat transplantatio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and makesrecommend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lipofilling.Keywords:autologousfat grafting;oncology;safety;breast cancer自1893年,Gustav Adolf Neuber在一名20歲的男子的眶周,第一次用从手臂上收集的脂肪组织,填补由骨髓炎引起的瘢痕畸形起[1],如今自体脂肪移植已经被用于许多乳腺癌切除术后的重建,以便达到更好的乳房轮廓。
自体脂肪注射移植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注射移植的研究进展
张晋光;范金才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7(18)4
【摘要】脂肪注射移植是将取自供区的脂肪组织注射到受区,而使受区功能改善,或达到丰满塑形的效果。
自体脂肪组织取材容易,来源丰富,无排异反应,是良好的填充材料。
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中存在某些细胞可分化成其他组织细胞。
由于脂肪细胞易于获得。
使其又成为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的理想的种子细胞,扩大了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范围。
笔者总结国内外脂肪细胞注射移植的研究与实践,【总页数】4页(P298-301)
【作者】张晋光;范金才
【作者单位】10004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
院;10004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高频超声在颜面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再次注射中的应用价值 [J], 郑文;陈宝峰;李洁;周莹莹
2.自体脂肪细胞注射移植研究进展 [J], 邓颖
3.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J], 朱丹彪;秦鸿志;龙昕
4.自体脂肪注射移植在瘢痕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余泮熹;蔡景龙
5.自体脂肪表情肌内注射和结构性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 [J], 李幸;孔豫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移植术可用于治疗身体组织凹陷、缺损。
【关键词】脂肪移植;颗粒1893年Neuber[1]在大块脂肪组织移植失败的基础上首次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因早期组织缺氧,移植后脂肪组织发生液化、坏死形成囊肿,最终为纤维化结缔组织替代,吸收率高达30%~70%,导致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佳。
自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能方便获得大量自体脂肪,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技术在脂肪移植中得以应用。
脂肪移植研究主要致力于促进移植脂肪早期血运重建和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提高移植后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
1 脂肪抽吸术和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脂肪的抽吸和颗粒脂肪制备的方法对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Pu LL, Coleman SR用Coleman技术抽吸采集脂肪用低温冻存的方式对脂肪颗粒进行缓慢冻存快速复苏与新鲜的脂肪比较,冻存过的脂肪基本保持与正常脂肪一样的形态,存活的细胞数量和新鲜抽吸脂肪基本相当,脂肪特异性酶最佳活性略低。
该结果研究表明应用Coleman等成熟的脂肪抽吸方式,采用细胞低温冻存技术可以进行脂肪移植满足填充要求。
由于脂肪移植的高的吸收率,缺陷部位需要多次填充,完美的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可达到一次抽吸,分次移植的理想状态,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费用产生。
2 局部应用促移植脂肪存活药物的研究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增殖的丝裂原[2]。
VEGF在组织内并无直接调节脂肪形成的作用,VEGFR2主要通过旁分泌的方式调节刺激前脂肪细胞增殖。
大量的肿瘤研究实验证明VEGF促进早期血管生成的显著能力,Nishimura T在观察移植脂肪早期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现VEGF在移植早期就开始发挥血管生成的作用,应用VEGF可改善脂肪的长期存活率。
碱性成纤维因子通过促进涌入细胞外基质内的皮细胞形成血管芽进行血管生成。
黄芪多糖提高自体脂肪移植远期留存率的研究进展

黄芪多糖提高自体脂肪移植远期留存率的研究进展
黄芪多糖是一种来源于中草药黄芪,具有多糖结构的天然产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黄
芪多糖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这些作用使得黄芪多糖成为一种广泛研究的天然产物。
自体脂肪移植是一种将自体脂肪细胞从一个部位移植到另一个部位的手术技术,广泛
应用于整形外科、重建外科以及美容医学等领域。
自体脂肪移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移植后
脂肪细胞的存活率和远期留存率低,导致移植效果不理想。
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远期留存
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黄芪多糖在提高自体脂肪移植远期留存率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黄
芪多糖可以促进血管生成,提高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从而提高脂肪细胞的存活率。
黄芪多糖还可以抑制脂肪细胞的凋亡,减少脂肪细胞的死亡,增加脂肪细胞的存活。
黄芪
多糖还可以调节自体脂肪移植部位的免疫环境,减少炎症反应,提高脂肪细胞的远期留存率。
目前对于黄芪多糖在提高自体脂肪移植远期留存率中的机制仍然不够清楚,并且尚缺
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效果。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黄芪多糖的作用机制,并且
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来验证其在自体脂肪移植中的应用前景。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治疗组织缺损和发育不良,已有较长的历史。
1914年,Brunings[1]报道了最早的脂肪注射技术,将小的脂肪组织块放于注射器内通过注射以矫正鼻再造术后畸形,后来由于其效果不稳定,则很少应用。
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脂肪移植再次得到广泛应用,并体现出相当大的优势。
注射器抽脂和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已经得到我国多数学者的公认。
但脂肪组织移植还存在着吸收率高达30%~50%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移植脂肪成活率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许多学者为了探索脂肪移植的成活机制、提高其成活率、改进其修复效果,一直努力开展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
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基础研究1.1 改变移植脂肪的体积与形状鉴于认为移植后脂肪缺血是产生吸收的关键因素,将移植的脂肪由大块改成小颗粒状进行移植可提高存留率。
鲍卫汉[2]以大鼠作脂肪移植研究,6个月后,颗粒脂肪存活为原重量的21.1%,块状脂肪仅存活原重量的6.9%。
1.2 保留移植体的血供廖天安等[3]在大鼠脂肪移植实验时,一组采取由腹壁下血管供应的脂肪组织进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3个月后,其移植体保持其原植入重量的80.5%,大大高于一般脂肪移植。
带蒂脂肪移植的脂肪存活率明显比游离脂肪移植高,是与移植体内血液循环重建早有关。
1.3 选择合适的受区Karacaoglu等[4]将颗粒脂肪分别植入兔面部的皮下、肌肉表面、肌肉下3个层次,6个月后取出标本,发现肌肉表面的脂肪成活率明显高于肌肉内和皮下。
肌肉表面丰富的血供以及疏松的空间是为脂肪的生长提供了更佳的条件。
1.4 通过高张氧促进移植脂肪成活Shoshani[5]将人的乳房脂肪组织注入裸鼠的皮下,在2 kPa下给鼠吸入100% 纯氧90 min/d,按吸入5、10、15 d分组。
结果:5 d吸氧组的移植脂肪保存最佳,血供良好。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颗粒是一种新兴的自体填充材料,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自体脂肪提取与处理技术、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原理、自体脂肪颗粒在填充术中的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以及与其他填充材料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与其他填充材料相比具有更加自然、持久的效果。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及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更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关键词】自体脂肪颗粒、面部年轻化治疗、自体脂肪提取、自体脂肪颗粒注射、临床效果、填充术、比较研究、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是指将患者自身脂肪组织提取出来,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后,制备成可注射的自体脂肪颗粒。
自体脂肪的提取通常采用脂肪抽吸术,即通过脂肪抽吸器将脂肪组织从腹部、臀部等部位吸出。
提取的脂肪组织需要通过离心、离心过滤等步骤去除不纯物质和油脂,以获取纯净的脂肪细胞。
经过处理后的脂肪组织再经过细胞激活、微注射等技术,形成颗粒状的自体脂肪注射物。
处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确保患者术后不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自体脂肪的处理技术已经不断优化,能够确保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生存率,并提高注射效果和持久时间。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是整个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的基础,决定了治疗效果的质量和稳定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自体脂肪的处理方法将会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为面部年轻化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1.2 面部年轻化治疗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可以帮助改善面部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减缓面部皮肤的衰老速度,使面部看起来更加年轻和富有活力。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还可以修复面部皮肤的细小皱纹和瑕疵,使面部轮廓更加立体和饱满。
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研究

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由于传统手术治疗面部老化存在缺陷,本文通过对90例患者进行实验,探究自体脂肪移植对面部年轻化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为实际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选定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接收的90名面部老化患者为例,具体实验步骤包括:在术前与患者沟通交流需要美化的部位,选择大腿内侧作为脂肪供区,获取脂肪颗粒后根据患者的面部特点,对各部位注射适宜剂量的脂肪,术后进行随访,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在术后3个月统计有患者出现感染、囊肿、面部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术后6个月经过统计,有95.6%的患者对本次治疗的情况满意。
结论:从本次实验可以看出,将自体脂肪移植到面部治疗面部老化问题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面部存在的细纹、松弛等问题,而且无异物反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脂肪移植面部年轻化应用研究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面部皮肤会逐渐出现老化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弹性、法令纹加深、泪沟明显等,[1]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面貌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女性,通常采用各种手段保养面部皮肤,但这种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化速度,因此采用有效的方式使面部呈现年轻化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临床通常采用手术的方式对面部老化问题进行治疗,但该方式只能使面部组织的下垂程度有所改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软组织萎缩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面部出现凹陷老化是由于脂肪组织流失,导致面部形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在于面部脂肪再分部[2],当前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良发展,学者们对脂肪细胞不断研究,脂肪的成活率不断提升,整形医生们也开始采用自体脂肪移植的方式治疗面部老化问题,自体脂肪移植无异物反应、恢复快,可以有效增加软体组织的体积,改善皮肤质地。
[3]本文通过将90例患者,对比患者进行脂肪移植,在术后观察患者面部年轻化的治疗效果较好,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时间:2022年6月-2023年2月;共接收90名患者,男性21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在(34.8±2.6)岁,移植部位主要有额部、泪沟、鼻唇沟等,进行一次移植的患者有72例,二次移植有16例,三次及以上有2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自体脂肪注射移植的研究进展张晋光, 范金才作者单位:100041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第一作者:张晋光(1974-),男,山西人,硕士.通讯作者:范金才,1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电子信箱:fanjincai@脂肪注射移植是将取自供区的脂肪组织注射到受区,而使受区功能改善,或达到丰满塑形的效果。
自体脂肪组织取材容易,来源丰富,无排异反应,是良好的填充材料。
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中存在某些细胞可分化成其他组织细胞。
由于脂肪细胞易于获得,使其又成为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的理想的种子细胞,扩大了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范围。
笔者总结国内外脂肪细胞注射移植的研究与实践,现综述如下。
1 脂肪组织的解剖生理学1.1 脂肪组织的构成正常成人脂肪组织中50%细胞成分为脂肪细胞,体积约占96%,余为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约占4%。
脂肪组织很少有知名的供应血管,而是由邻近器官组织的较大血管发出的细小血管进入脂肪组织。
1.2 脂肪组织的细胞成分脂肪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有3种: 成脂肪细胞,为脂肪细胞的干细胞。
前脂肪细胞,即不成熟的脂肪细胞,细胞小,能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
所以,在脂肪移植中,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可以提高移植物的成活率。
!脂肪细胞即成熟的脂肪细胞,在缺血和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可释放胞内脂质成分,逆分化为前脂肪细胞。
在负压抽吸获取的脂肪成分中,还包括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造血干细胞等。
根据细胞表面标记物CD31,可以对脂肪内的间质细胞进行分类,CD31-细胞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
1.3 ASCs的发现美国学者Zuk等[1],在大腿和臀部抽取的脂肪中,发现了大量类似于干细胞的细胞,使脂肪组织也成为干细胞的来源。
这些被称作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 SCs)的细胞能够分化为脂肪、软骨、肌肉、神经细胞。
因来源于脂肪,所以不象胚胎干细胞受伦理问题的困扰。
尽管ASCs作为成人干细胞,其分化潜力不如胚胎干细胞,但将来在临床应用修复组织创伤中,却有着一样的广阔前景。
2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的历史回顾和进展2.1 脂肪移植的历史如何使用自体脂肪组织修复各种类型软组织的缺损,许多学者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889年,V an der M eulen将大网膜和脂肪组织游离移植于肝脏和膈肌之间,是首次用于人类自体脂肪进行的移植。
1893年,德国外科医师N euber报道,用许多小块游离脂肪组织填充软组织缺损,获得了很好的美容效果。
1895年,Czerny报道首例自体脂肪移植乳房重建术。
1909年,Lex er首次报道用游离脂肪块治疗颜面部萎缩。
1911年,Brunings首次应用注射器在皮下注射脂肪小体行鼻成形术,但移植的脂肪表现出高吸收率和低存活率,甚至出现感染和重吸收等问题。
1956年,Peer L A报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只有50%~60%,疗效不稳定,坏死的脂肪颗粒往往引起纤维囊性化和假性囊肿。
此后的半个世纪,自体脂肪移植无突破性进展。
2.2 自体脂肪移植技术的发展2.2.1 吸脂技术促进了脂肪移植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脂肪移植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77年以来,脂肪颗粒注射技术在国际上逐渐开展。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技术是将患者脂肪较丰厚的部位,如腹、臀、大腿或上臂等处脂肪,用湿性真空吸脂方法吸出,经特殊处理成为纯净脂肪颗粒后,植入到需要改变的凹陷受区内,以改善受区的形态。
近20年来,各种不同的脂肪注射技术得到发展,但对于如何保证最大限度地移植物的存活性,尚未达到共识。
例如,脂肪采集用的导管、压力、离心速率的影响等。
Huss等[2]认为,利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脂肪细胞培养,能提高脂肪细胞存活率。
张新合等[3]研究表明,采集脂肪时剪碎法对脂肪细胞的损伤最轻,注射器法居中,吸管法最重。
压力大于-50kPa时,随着压力增大,脂肪细胞的损伤愈大。
Shoshani[4]认为,肿胀液灌注压力会损伤脂肪细胞,建议在采取脂肪细胞中不宜采用局部肿胀麻醉。
2.2.2 颗粒脂肪移植的理论 1986年,Illouz[5]提出了脂肪颗粒移植的理论,并认为,经抽吸获取的脂肪是一团彼此分离的脂肪细胞,有相当一部分细胞保持完整,当这些细胞植入体内,能在血运建立之前通过周围组织液及血浆的渗透作用保持活力。
但在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吸收仍然较多。
1994年,V on提出前脂肪细胞移植理论,认为前脂肪细胞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强于脂肪细胞,因此存活率更高。
1999年,Amar提出脂肪细胞微渗透理论,通过注射器吸脂后,进行颗粒细胞纯化,然后通过微导管植入自体脂肪组织中,临床结果显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2.3 颗粒脂肪移植后的转归脂肪移植不仅要避免液化坏死,且要尽可能避免出现纤维囊性化。
许多作者对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应用充满希望,但又对移植脂肪的成活率和远期疗效缺乏把握。
Illouz[6]报道,使用脂肪填充颜面皱纹,结果令人失望。
1989年,Cha jchir等[7]应用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术后10~12个月时吸收率为30%~60%。
但Guerrerosantos等[8]认为,如果脂肪组织移植于肌肉内,则疗效稳定。
Bircoll[9]首先报道,采用脂肪注入的方法隆乳,但移植脂肪有可能全部吸收。
Nguyen等[10]通过动物试验表明,游离脂肪移植后的体积、外形的维持依赖于囊肿样空洞和纤维成分。
Carpaneda等[11]认为,颗粒脂肪组织移植后的病理变化包括纤维组织包裹、从周围向中央的炎性反应、中央区的组织坏死融合成空泡的3个过程。
近十年来,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进一步发展, Per eira和Radw anski在1996年报道了用脂肪移植治疗臀部和下肢畸形,这项技术被称为脂肪雕塑,它包括吸取脂肪,用生理盐水冲洗脂肪,以及深层次间断点状注射,结果其脂肪吸收率低于20%。
Guerr erosantos[12]通过动物试验证明,注射在肌肉内的脂肪颗粒存活率较高,如面部注射应在SM AS 深面或骨膜浅面。
作者认为,脂肪注射和脂肪抽吸相结合能取得形体对称,而且这种方法适合大多数形态畸形者。
G uerrerosantos[13]还报道了除皱术结合脂肪注射技术,在面肌、颈肌或筋膜下植入薄脂肪团,后经十年的随访,结果令人满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Butterw ick等[14]报道100例自体脂肪细胞注入面部表情肌,效果满意。
Sommer等[15]认为,移植脂肪的远期存活率取决于获取方式、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和评价方法,而且受区因素,如位置、移动性、血运情况和潜在的疾病等,都将影响脂肪细胞的成活率。
A ygit等[16]对肌肉内注射的自体脂肪组织的成活率和再血管化做了动物实验性研究,在不同时间点,通过组织病理学等方法,显示移植脂肪成活区T c99m的摄取率增加,而且组织病理结果揭示脂肪组织存活率超过50%,只有不到50%发生纤维化。
Y amag uchi等[17]报道,在动物试验中使用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减少移植脂肪受区的血流。
结果:移植脂肪细胞的体积和脂肪细胞源性的生长肽、瘦素均较对照组减少。
这说明早期充足的血管再通,可以提供营养物质,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移植脂肪细胞的血管活性反应。
目前,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破坏,长期效果仍然难以预测,各种报道的结果不一,移植物体积变化较大。
对移植物是否有脂肪细胞存活,还是被其他细胞所取代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脂肪移植的相关理论。
2.4 冷冻脂肪细胞移植面临的问题Shoshani等[18]进行了冷冻脂肪细胞的研究,将抽吸的脂肪细胞储存于-18#2周,消融后注入裸鼠;对照组注入未冷冻的刚采集的脂肪细胞。
15周后,取出移植物作对比,两组结果在移植物重量、容积以及其他组织学参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还认为,脂肪细胞可以冷冻保存以备将来之用。
但德国的Wolter等[19]认为,将冷冻于-20#的脂肪细胞进行再注射,其实质上是注入无活性的细胞物质。
最初用这些细胞碎片填充容积,但随着物质被吸收,就会表现出容积减少。
而其他因素,如血运不足,也会对这种延迟的脂肪移植技术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者认为,添加防冻保护剂有助于提高脂肪细胞的存活率。
只有深入冷冻生物学基础研究,理解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冰晶形成机制,才能建立一种特殊的脂肪细胞冷冻保存模式,从而改进技术。
但是,由于移植脂肪不可预料的吸收率,常需要重复注射,冷冻脂肪可以一次抽取储存,分次注射,避免重复抽吸。
Katuya Taksu等[20]报道,冷冻达7年之久的脂肪可以用来填充面部缺陷。
2.5 细胞因子的作用目前,促进移植颗粒脂肪组织成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向移植组织内补充营养物质,如M CDBI53细胞培养基;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 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GF,促进移植组织内的血管增生和脂肪细胞分化。
2004年,王友彬等[21]取大鼠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制成颗粒脂肪,分别用氯化钠盐水及20ng/ml瘦素处理后行自体头皮下移植。
结果:用瘦素处理过的组织其周围包膜薄,组织内血管增生活跃,脂肪细胞坏死少。
瘦素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局部血运,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
3 移植注射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近年来,学者发现脂肪组织中存在某些细胞可分化成其他组织细胞,由于脂肪细胞易于获得,使其成为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的理想的种子细胞。
脂肪注射移植有了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3.1 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2001年,Zuk PA等[22]在吸出的人脂肪组织悬液中,第一次分离获得了多向分化的干细胞。
由脂肪组织中分离出的成纤维样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类似,称为脂肪干细胞(ASCs)。
这些细胞在加入任何批号的胎牛血清DM EM培养基中都能增殖,对培养基的要求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
而且,在传代培养中平均倍增时间为60h,并且以稳定的倍增率传至13~15代,其中死亡细胞所占的比例很小。
de U garte等[23]通过免疫荧光法用内皮细胞抗体、平滑肌抗体和波形蛋白抗体等多克隆抗体测定ASCs的性质,表明ASCs由多种间充质起源的细胞和少数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外周细胞组成。
ASCs和骨髓干细胞(BMSCs)在形态、生长方式、转录方式上都很相似,难以从形态学上区分脂肪干细胞。
可以说,ASCs是存在于皮下组织的一部分BMSCs。
3.2 ASCs的多向分化潜能脂肪注射移植技术的成功,不仅依靠成熟脂肪细胞的转移和血运重建,而且和ASCs有关,后者能分化成脂肪细胞,并且支持新血管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