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看法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中国揭开了翻天覆地的新篇章。

本文将就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经济与社会背景在辛亥革命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

作为“东亚病夫”的称号,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与奴役,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经济上,中国面临着不平衡的发展,大量的农民陷入贫困,而富豪阶层则日益壮大。

社会上,有的人觉醒于这种不公平的现实,开始探索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的途径。

二、政治觉醒与变革的呼声自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开始提出"中兴"思想以来,中国的政治觉醒逐渐加深。

在此背景下,孙中山接替康、梁等人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兴"思想。

孙中山主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给予了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的希望和力量。

辛亥革命爆发前,政治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三、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由武昌起义为导火索。

当时,各地的革命志士具有强烈的反对清王朝统治的觉醒,发动起义的军队夺取了武昌的政府机构并宣布独立。

接着,辛亥革命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各省纷纷响应革命的号召,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清朝统治趋于崩溃,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奠定了基础。

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影响1. 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废除了满清帝制,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统治,建立起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共和时代。

2. 推翻了列强的霸权,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辛亥革命通过反对帝制,让中国摆脱了列强的控制和奴役,重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3. 唤醒了民众的觉醒意识,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唤醒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意识,使得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掌握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同时,辛亥革命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开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事件,也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了从封建专制社会向民主共和社会转变的过程。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和成就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11月,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严重问题,如帝制专制、民族危机和国际压迫等。

清朝的专制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众普遍不满。

同时,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政治和经济陷入了危机之中。

这些背景下,革命的需求逐渐成熟。

二、影响1. 打破封建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

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临时政府,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民主共和为目标的政权,为中国后来的政治制度变革奠定了基础。

2. 激发民族意识辛亥革命凝聚了广大民众的力量,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意识。

这场革命是中国人民自主反抗及民族独立的表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

辛亥革命为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对外抗战奠定了基础。

3. 加速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步伐。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都迎来了新的变革。

各地的革命群众组织和新兴政党逐渐崭露头角,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成就1. 建立临时政府在辛亥革命中,临时政府的成立是一个重要的成就。

临时政府在初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奠定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础,并通过宪政改革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

2. 推动新文化运动在辛亥革命后,中国也迎来了新文化运动的浪潮。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思想解放和女权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这场运动对后来的文化革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促进国家统一与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统一的进程。

各地的革命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列强的干涉,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引言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动荡,不仅影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鸦片战争开始,探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并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当时,英国通过贸易赤字的方式大量向中国出口鸦片,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鸦片问题。

中国政府试图制止这种情况,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功。

最终,英国军队出动,与中国发生武装冲突,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惨败。

签订《南京条约》后,中国割让香港、开放若干港口,向英国赔款,并同意签署不平等条约。

这场战争不仅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彻底瓦解,也揭示了中国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薄弱。

不平等条约与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成为列强的目标。

由于不平等条约的存在,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列强开始在中国进行租借、殖民地控制和经济剥削。

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事件表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混乱和落后。

列强侵略的结果是中国的领土割让和政治主权丧失。

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获得了特权,控制中国的财产和资源。

中国的国家安全、独立和尊严受到了严重威胁。

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兴起近代化运动在中国开始兴起,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薄弱和落后。

这些运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思想的更新。

著名的近代化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

戊戌变法于1898年发生,是中国政府在推进现代化改革的尝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场变法未能成功,最终导致了康有为等改革者的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戊戌变法的失败反映了中国在推进现代化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辛酸与抗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开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密不可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西方列强入侵的关系,并回顾这一时期中中国人民的痛苦与奋斗。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与西方列强首次发生武装冲突。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被迫接受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这一切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陷入了困境。

一方面,中国政府的草率决策和内部腐败导致国家无法有效抵御外敌的侵略。

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的技术和军事优势使他们得以占领中国的沿海城市,并控制重要的港口。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西方列强相继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他们通过租借地、威胁武力、经济控制等手段,逐渐蚕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

这些入侵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例如,1898年的义和团运动就是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抵抗。

然而,由于中国内部的不统一和缺乏现代化的武器,抵抗运动最终失败,导致更多的压迫和剥削。

三、中国人民的抗争与进步尽管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的抗争与进步也在这一时期中展现出来。

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都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则发生在1919年,是对巴黎和约中中国利益被剥夺的抗议。

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与学生的觉醒,他们在这一时期中提出了民族独立、民主革命和科学思想等新的理念。

四、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外部侵略对国家独立和发展的危害。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必须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11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社会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颠覆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逐步实现民主化打下了基础。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原因与背景、领导者、运动过程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重要性。

一、辛亥革命的原因与背景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

在外部方面,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在内部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的愈加不满,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此外,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觉醒,开始了一系列新思潮的崛起,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等等,这些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辛亥革命有着一批优秀的领导者,他们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念,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孙中山的领导使得辛亥革命具有了更加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方向。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领导者,如黄兴、宋教仁等,他们通过组织起义、发动暴动等形式推动了革命的进行。

三、辛亥革命的运动过程辛亥革命的运动过程复杂而曲折。

从起义到辛亥革命的成功,经历了多次起义失败、重新策划和准备的过程。

其中,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节点,此举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

接着,各地起义蔓延,辛亥革命的火种迅速传遍全国。

辛亥革命中的两次较大规模战争,即南京汉口之战和武昌战役,对清政府造成了巨大压力。

最终,在革命力量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

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重要性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其次,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政治变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分析

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分析

、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与近代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战争,也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场战争揭开了中国封闭政策的序幕,迫使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思想。

中国在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开启了近代化的序幕。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尝试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也引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近代化进程的挑战与突破
中国近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文化观念更新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然而,中国人民在近代化进程中不断探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勇气和智慧。

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充满曲折和挑战,但中国人民始终坚定地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近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中国人民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前行。

中国近代化的成功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看法
孔飞力教授在其著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研究了中国晚清时期的团练、地方武装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并运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以及政治学关于权力和政治结构的理论,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在国内外一直是一个争议,有学者将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也有学者将186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作为其开端,还有的学者将1911年辛亥革命作为其开端。

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论断,也有很多的论据论证,而孔飞力教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深入的,细致的,更是严密地从多方面去论证他的观点——以1864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比1840年更适合。

(一)民兵制度的重要性
历史学家雷海宗在他的专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提出,中国曾有一段时间是处于无兵文化的,而这样的处境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我们抵御外部敌人的能力是脆弱的。

这夸大了传统中国民与兵的分离。

传统中国的民和兵不是绝对分离的。

在西魏和北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国家民兵制度——府兵制,其中广泛分散的后勤部队和受中央控制的作战部队的分离,影响了从明到清时期军事制度的发展。

在唐代,它使军事力量和平民经济的一体化成为可能;这一制度旨在剥夺地方指挥官的主动权和独立性。

明清时期出现了世袭驻军制度,平民和军事家庭之间有正式区别,体现了士兵和平民间的彻底分离,但世袭驻军制度也体现了民兵的某些特征,特别是把不变的军事责任加于某种村社,并把这种村社作为与主要作战指挥部分离的后方勤务单位对待时更是如此。

在国家民兵之外,还存在不是国家活动产物的民兵制度和军事化类型,他们和国家的关系是不明确的或公开对抗的。

1796年发生在湖北、陕西、四川交界地的白莲教“叛乱”就是一种公开与国家对抗的军事化类型,而当时,清朝政府第一次以民兵为主力去镇压。

这个镇压“叛乱”的民兵就是为国家吸收控制,与国家合作的民兵组织。

根据孔教授的论断,为国家所吸收的称之为“正统”,而与国家对抗的称之为“异端”。

在清帝国来说,是不允许地方民兵出现的,更不可能任其壮大,地方民兵的团练是不合法,不被允许的。

那么为什么这次清政府却要动员民兵呢?这是因为白莲教特有的特征,难以对付。

这些“叛乱者”与人民之间有广泛联系,又有充足兵员,具高度流动性。

不仅渗透到地方政府,而且某种程度上成为超越阶级的运动。

相比之下,清政府没落,地方军强大,清朝军队装备沉重,训练不足,行动迟缓,制度腐败,缺乏地方支持,费很大劲才取得微小胜利。

所以正规军无力镇压,官方不得不求助于地方团练。

早期团练对国家政治的威胁并不大。

至少在嘉庆时期,还没有突破国家的军事垄断,还是一种在国家监督下把自发的地方武装纳入全面的、官僚化的管理机构的方法。

但对以后太平天国时期的地方军事化起着先导作用。

清朝衰落,民不聊生,太平天国运动试图为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寻找新的出路,当它危及现存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正统文化意识时,清朝的统治政权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行政能力都无以应付社会大动荡的局面,危难之际,传统士大夫阶层纷纷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组建武装,与清军合力镇压太平军。

太平天国的问题在于势力无法渗透到农村,孤立在城市的围墙里,他们始终是一个外来者。

而农村的名流深深扎根于地方社会,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不断吸收人员和财富,他们是地方财富的拥有者、保护者和获取者。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就处于这些名流的上层阶级。

1853年曾国藩奉令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团练,曾国藩主张“团”、“练”分开,齐头并进。

他以罗泽南的湘勇为基干募练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制度的军队——湘军。

在组建湘军时,曾国藩针对绿营、八旗的流弊,采取了改革措施,湘军全军上下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具有强烈的私属性,战斗力极强。

它逐渐发展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依赖力量。

当太平军起义后,慈禧太后等人懂得,清廷所依赖的武装力量八旗、绿营已基本上被摧毁,要巩固自己的地位,镇压太平军,必须依靠握有能和太平军对抗的唯一军事力量的曾国藩集团,并给予更大的权力,以肃顺的主张,给曾国藩以地方实权,任命他为署两江总督,镇压太平军。

曾国藩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

民兵制度是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的一条重要线索,它是名流——士绅领导的地方武装力量,民兵制度的扩大标志着地方权利旁落到了名流——士绅手里,这一趋势将导致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二)从中国内在看其历史分期
孔飞力教授提到,怎样区分清代统治的衰落和传统中国社会作为整体的衰落,可能是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最感为难的问题。

许多学派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进入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而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是因此而起。

但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社会结构的改变,是否能由外部因素来直接改变呢?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显然中国政治制度的长期稳定性和地方社会的连续因素是要联系起来的。

政权的稳定关键因素在于传统名流延续不断的权势,他们对社会所起的影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说“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能够用主要的外部事件来划分”。

那么,如何区分清代统治的衰落和传统中国社会的衰落,需要从社会、经济、思想等领域进行分析。

在晚清动乱时期,名流为着自己的利益,也为着王朝的利益,在镇压王朝内部敌人中起带头作用,使王朝得以度过危机而继续生存,但这一结果的代价是中央政府权力的缩小和名流势力的扩张,地方权力旁落到名流——绅士之手。

这表明中国社会结构已有所变化了,加上当时人口增长的过剧、通货膨胀、铸币发行大量增加以及农村社会日益剧烈的竞争等等,都显示着中国在社会、经济方面逐渐衰落。

而另一方面,儒家思想渐渐退去,中国受新思潮的影响,很多的知识分子留洋海外,这是思想方面的转变。

基于这些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再也不能按老的模式重建,传统国家随之的崩溃。

孔飞力教授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应该以旧秩序的衰落,传统国家制度的毁灭与地方军事化为着眼点,在西方大规模冲击中国前,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出现危机,新的力量已经在开始从社会、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削弱中国传统社会。

因此,以地方军事化形成的1864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能比1840年的鸦片战争更为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