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

组织变革
变革意识
组织变革需要培养员工的变革意识,使员工认识到变革的 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参与和支持变革。
变革策略
组织变革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变革策略,包括目标设定、 方案制定、实施监控等方面,以确保变革的顺利推进和成 功实施。
变革领导力
有效的变革领导力包括领导者对变革的承诺、推动力和影 响力等方面,这些领导力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推动组织变革的深入发展。
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04
环境感知与响应的子维度
知识获取
通过市场、技术、政策等各种渠道获取外部知识。
整合内部知识,形成企业特有的知识体系。
组织学习
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升组织整体 能力。
形成学习文化,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度
组织学习
详细描述
战略决策要求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技术、竞争等方面的变化,快速制定出相应的战略规划,并有效实 施。这种能力有助于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战略调整
总结词
战略调整是指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 整战略规划的能力。
详细描述
战略调整要求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技术、竞 争等方面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规划,以适 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能力有助于企业保 持战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企业的竞争 力。
提高组织灵活性
动态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灵活性 ,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快速调整战略和业务模式。
02
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
资源获取与整合
资源识别
企业应具备识别和发掘外部资源的能力,包括技术、 人才、市场等。
资源整合
企业应能够将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实现资 源的最大化利用。
动态能力名词解释

动态能力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动态能力不?动态能力啊,就好比一个超级灵活的
武林高手!比如说吧,就像那金庸小说里的令狐冲,他能根据不同的
对手和情境,迅速变换自己的招式和策略。
这动态能力也是一样啊!
它可不是那种死板的东西。
它能让一个企业或者个人,在不断变化
的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行动。
想象一下,市场就像那风
云变幻的江湖,一会儿风平浪静,一会儿又波涛汹涌。
而拥有动态能
力的企业或个人,就能像那在江湖中闯荡的侠客一样,游刃有余地应
对各种状况。
咱就说一家公司吧,如果它没有动态能力,那可就惨啦!市场一变,它就傻眼了,不知道该咋办。
但要是有动态能力呢,那就不一样了。
它能快速察觉到变化,然后马上想出新办法,推出新产品,或者改变
营销策略。
这不就像一个聪明的棋手,能根据棋盘上的局势随时调整
自己的布局吗?
再看看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不也需要这种动态能力吗?面对各种突
发情况,比如工作上的变动,人际关系的问题,要是没有动态能力,
那可不得手忙脚乱啊。
但要是咱有这本事,就能轻松应对,找到解决
问题的办法。
动态能力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拥有的哦,它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就像练功一样,得日积月累。
而且还得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
总之呢,动态能力就是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你说它重要不重要?所以啊,我们都得努力培养自己的动态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能适应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
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摘要:现代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呈现快速变化的特征,企业必须打造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构筑起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适应环境的能力在现代企业能力理论里称为动态能力。
本文认为动态能力由对环境的识别能力及知识创新的能力构成。
文章对企业环境识别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阐明企业构筑动态能力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动态能力能力构成影响因素一、动态能力的涵义及构成最初提出动态能力概念的提斯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构内外部胜任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
而ianisti&clark则认为企业整合能力,尤其是所拥有的技术整合能力就是企业所具备的动态能力。
zollo&winter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活动模式,由此组织系统地产生和修正其经营惯例以追求效率提高。
国内学者魏江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具备整合能力、协调能力和重构能力的一种独特惯例,其嵌套于企业独特的组织和管理流程(协调和联合的方式),形成于企业独特的资产位势(如企业的难以模仿的知识性资产和辅助性资产的集合)。
以及企业所采用或继承的演化路径。
以上是不同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的不同表述,但事实上,这些表述所坚持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对于动态能力涵义的完整理解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是基于企业的集体学习,企业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使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动态能力表现为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和重构;3,动态能力的功能是使企业适应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事实上,企业能力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最终都是围绕破解如何随着环境的变化构建竞争优势来赢取竞争。
综观这些理论,可以理出如下脉络,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所拥有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根本是其所拥有的特殊的智力资本,但由于环境始终处于变化的状态,这些特殊的智力资本会逐渐丧失其优势而成为一般的资本,动态能力就是实现其不断更新的推动力量。
因而我们可以说,动态能力架起了一座桥,这是一座企业的特殊智力资本与外界环境的桥。
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
人们曾经认为,智力、性格和行为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们取决于基因。
然而,近年来,“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Ability Theory)正在改变研究者以及社会所接受的这一概念。
研究表明,在情境中使用正确的技能和策略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表现,这表明,智力、性格和行为不完全决定于基因,而且也可以由认知因素来影响一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不同的能力不仅受到基因的控制,也受到认知因素的控制,因此,一个人的能力是动态的,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改变。
例如,一个人的智商可能会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而它也可能会随着制定学习目标和采取积极的行为而得到改善。
一项研究表明,仅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策略就可以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除了提高智力,动态能力理论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当学生有正面的态度,有信心地参加考试,有正面的情绪时,他们的表现会有显著的提高。
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性格和行为也可以通过重新思考和改变行为来改变。
动态能力理论有助于探究人类行为、表现和能力背后的影响因素。
它表明,智力、性格和行为不完全决定于基因,而且还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
它为教学提供了重要启发,表明在正确的情境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改善学习者的表现,提高他们的能力。
它也为改变性格和行为提供了启发,表明通过科学的方法,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因此,动态能力理论对人类行为和能力
的研究至关重要。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评述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评述近年来,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变化频繁和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和持续增长,成为了企业管理界探讨的宗旨。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因此企业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企业更加需要有效的策略动态变化的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它是一种概念性理论,具体而言,它强调企业应该发展哪些能力来达到更高水平的表现。
本文将以此为核心,详细评述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并分析它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概述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全称叫做“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理论”,它是一种实用性理论,最初由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家弗兰克霍尔曼(Frank Holman)提出,后来由美国管理学家查尔斯福斯特(Charles Fost)扩展,他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是对企业能力有效管理的重要动力,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永续经营和发展。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进化宿主”、“动态能力”和“促进”。
“进化宿主”部分指的是企业的内部结构,它主要包含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系统流程等。
这些部分可以帮助企业掌握变化、做出反应和实现创新。
“动态能力”部分指的是企业具备的能力,分为策略能力、执行能力和技术能力。
策略能力指的是企业从长远的角度制定的企业策略,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调整自身走向,完成变革和创新,从而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
执行能力指的是企业的技能和技术,它能够帮助企业实施策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技术能力指的是企业融合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这种能力可以让企业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促进”指的是企业在内部环境中对动态能力的推动,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组织战略和系统性的改进等来实现。
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及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发展理论,它有助于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和多变的环境,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

企业应定期为员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水平。
加强知识管理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包括知识获取、存储、共享 、应用和评估等环节,确保企业知识的有效利用。
强化知识分享与传播
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 与分享,提高企业整体的知识水平。
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动态能力概述 • 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 • 学习与创新能力 • 竞争态势与市场响应能力 • 组织与文化适应能力 • 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01
动态能力概述
动态能力的定义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面对环境变 化时,调整自身资源配置,创新 或者优化内部运营,以适应或者
抓住新的机遇的能力。
动态能力是一种复合型能力,涵 盖了企业的战略调整、组织变革 、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多个方
面。
动态能力是一种过程型能力,需 要在不断地应对环境变化、挑战 和压力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演化
。
动态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减少 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促进企业持续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 。
加强跨部门协作
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机 制、开展跨部门项目等 方式,加强不同部门之 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 协同效应。
塑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确立企业价值观
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使员工了解企业 的愿景和目标。
倡导诚信经营
强调诚信经营的理念,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履行社会责任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环保、慈善等社会 责任问题。
持续发展
通过组织与文化的协同作用,企业能够保持持续 发展和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动态能力 形成机理

动态能力形成机理动态能力是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取、整合和重组资源以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它是组织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时,能够快速调整战略和运营模式的关键能力。
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是指组织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来发展和提升自身的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识别阶段、获取阶段和整合阶段。
首先,在识别阶段,组织需要识别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资源的优势,从而寻找新的机会和挑战。
识别阶段的关键是组织的战略定位和市场敏感度,只有对市场的动态变化保持敏锐的触觉,才能及时发现新的机会和挑战。
其次,在获取阶段,组织需要获取新的资源和知识,以满足新情境下的需求。
获取阶段的关键是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获取到新的资源和知识。
最后,在整合阶段,组织需要将新的资源和知识与现有的资源和知识进行整合,以形成新的能力和竞争优势。
整合阶段的关键是组织的协同能力和变革能力,只有通过良好的协同和变革能力,才能将各种资源和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
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因素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因素。
在组织内部,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学习能力。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具有开放、创新和学习型文化的组织更容易形成和提升动态能力。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部门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和协作方式,它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具有扁平化和灵活性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动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组织学习能力是指组织获取、整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它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
具有强大学习能力的组织更容易适应新情境和变化。
在组织外部,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
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压力是组织形成动态能力的外部动力,它们促使组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
技术进步是组织获取新资源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对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当代组织动态能力强化的研究

当代组织动态能力强化的研究近年来,组织动态能力逐渐成为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组织动态能力指的是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调整战略、适应变化、创新发展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组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态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一、组织动态能力的定义和要素组织动态能力是指组织在快速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自主适应和调整,以及适应和掌握变化的能力。
组织动态能力包含三个要素:认知能力、应变能力和协同能力。
其中,认知能力是指组织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和解读环境信息;应变能力是指组织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变化作出反应;协同能力是指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组织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能够有效地协同作业。
二、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因素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管理的重要方面,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组织文化包括组织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任务和员工之间的互动等方面,它对组织的信念、态度、行为和氛围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
一些组织文化特别强调稳定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这将降低组织的动态能力。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指的是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层次结构、职责和权利的分配,对组织的决策过程和运营效率起到重要的影响。
这些因素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组织结构过于僵化,或者层次过多、决策缓慢等问题,都将影响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协同能力。
而适当的组织结构调整,则有助于提升组织的动态能力。
3.员工素质员工素质是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员工素质高的组织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变化,因为他们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此外,员工素质还体现在专业素质、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适时地为员工提供不断学习和发展自身的机会,有利于员工素质和组织动态能力的提高。
三、强化组织动态能力的方法1.创新及时组织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动态能力。
优秀的组织除了可以及时地获取必要的信息之外,还需要及时地对信息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和应用。
创新不仅仅包括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开发,也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内容摘要:相对于强调企业能力内部积累的传统能力观,动态能力通过其开发性和灵活性减少了能力本身的刚性。
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学者们基于Teece 等战略视角,衍生发展出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但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仍面临下列问题:缺乏统一的分析工具;实证研究进展缓慢;定量研究存在困难;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研究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动态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提出了超动态能力观。
关键词:动态能力超动态能力述评前瞻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一)国外学者的观点在Teece与Pisano(1994)之后,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常规惯例,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集合,包括整合资源的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及获取和让渡资源的能力,他们是从组织管理视角(Process)开展了对动态能力的研究;Griffith和Harvey(2001)认为企业的全球动态能力就是创造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资源组合的能力;Zollo和Winter (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企业通过它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Zollo和Winter从学习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而Schreyogg和Klie-sch-Eberl(2007)则从能力的动态性角度提出了包括能力递进过程和柔性监控过程的双重过程模型;Iansiti和Clark也从技术能力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
以上国外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理论所进行的研究,首先是基于Teece等战略视角,然后衍生发展出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他们从不同方面开展了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黄江圳、谭力文(2002)提出动态能力在特征上与核心能力有相似之处,它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只有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才能克服能力中的惯性;董俊武等(2004)从动态能力的运作过程推出其影响因素,在动态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性惯例、学习性惯例、知识的说明以及知识的编码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创建与演变是这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建东(2005)提出了动态能力的4个维度,即一期知识基底、战略学习、战略干预和二阶常规,认为动态能力一方面直接对跨期绩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形成企业的二期能力,间接地影响企业跨期绩效;孟晓斌(2007)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可以概括为阶层分类模型、战略整合模型、双重过程模型和组织学习模型四种;焦豪(2008)总结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四种研究视角,分别为整合视角、演变视角、技术轨道视角、学习视角。
国内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理论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企业动态能力内涵、特征、维度、结构模型等的研究,从而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整合理论分析框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综上所述,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出现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Teece 等(1997)之后的国内外学者在Teece等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释义。
总体来看,以Teece、Pisano和shuen为代表的战略管理专家是动态能力研究的发起者,之后出现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等多个视角的研究,Eisenhardt和Martin 是组织管理视角(Process)研究的代表学者;Zollo和Winter是学习视角研究的代表学者;Schreyogg和Klie-sch-Eberl是过程视角的代表学者(见表1)。
动态能力研究面临的问题(一)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缺乏统一的分析工具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讨论上,事实上,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如能更好地指导实践需要建立对企业具有操作性的基本统一的分析工具。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安德鲁斯、安索夫将战略理论为企业所接受,最主要的是通过为大家所认同的SWOT分析工具,对于动态能力理论要进一步发展,最主要也是要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分析工具。
(二)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非同步效应使得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较为困难动态能力的研究应该更紧密地贴近企业,但是动态能力是长期的、时间依赖的,往往不能立即产生绩效,它与企业绩效的产生是非同步的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从不同的资源位置出发,沿着不同的发展路径,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所以很难判断企业绩效的产生是具体的哪种能力作用的结果,这就使得企业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也变得较为困难了。
(三)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存在困难定量分析是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难点议题之一,那么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定量更是存在较大的困难。
从已有的文献看,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偏重于对其本身的定性研究,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文献还比较少见。
而国内也是仅有几位学者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定量的研究。
(四)缺乏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性的研究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动态能力对企业更具较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其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的抽象性,因此仅就动态能力本身而言难以独立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在客观上需要发展动态能力与其他理论之间的捆绑,进行交叉性研究。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展望:超动态能力观的提出(一)企业超动态能力观的内涵结合企业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谭跃进、邓宏钟,2001),在继承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超动态能力是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而建立的以主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活的能力。
前期的动态能力可能是被动性的动态,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系统所交给的某一项任务或功能,没有自身的目标或取向。
而超动态能力的构建更强调于自身的目标(取向),更强调主体的主动性。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性能参数在变,功能、属性在变,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就使得超动态能力理论与以往的系统观有了根本性差别;超动态能力的各个组织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变和进化的主要动力。
(二)企业超动态能力的维度企业超动态能力的维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的,包括战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及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另一类是隐性的,包括学习能力、开拓能力。
这六种能力构成了超动态能力的六个层级,不同层级之间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战略能力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确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能力;研发能力是企业超动态能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通过主动地研发,才可能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及营销能力是企业通过生产系统进行批量生产,然后再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是指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释放能力和内部整合能力;学习能力是动态能力的精髓,是能力更新的基础和来源;开拓能力是企业在培育和再造动态能力的能力,它将自身的成长路径放在创新的开拓性上,既要保持能力的惯性,又要形成低路径依赖。
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启示目前我国整体技术实力不强,大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企业的自身技术能力,面对如何去自主创新,一些企业陷入了困境。
本文对企业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首先,基于显性及隐性两个方面的超动态能力结构模型的塑造,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形成的基础,也是企业应对危机的策略选择。
实现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是企业战略观的转变,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企业的超动态能力是战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及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开拓能力的凝炼与集合,这六种能力也是企业适应高速变化外部环境的基础能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培育超动态能力要从提高企业的以上六种能力来下功夫。
其次,企业首先要保持发展中的低路径依赖,企业的过去的路径必然影响到现在的选择,不考虑路径依赖的方式是不合理的,但是显著的路径依赖会影响企业走出危机;学习机制不仅引导着动态能力的演化,而且通过干中学、用中学和研发中学来提升企业绩效,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企业通过主动对面对的市场进行感知、配置和响应,了解顾客需求与市场趋势,传播市场情报,并发现机会促使企业走出危机;通过主动研发实现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对技术产品的二次创新,对技术再组合、再创造、再输出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同时,企业的总体战略是提高主体的适应能力,要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协同、合作或竞争,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或利益。
参考文献:1.Teece,D J,and Pisano,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2.Teece,D J,Pisano,G,and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3.戴勇,马本江.动态能力的理论演进及其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的战略涵义[J].科技管理研究,2007(4)4.Eisenhardt,K M,and Martin,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5.Griffith,D.A.& Harvey,M.G.A resource perspective of global dynamic capabilit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3)6.Zollo M,Winter 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anization Science.2002,13(3)7.Schreyogg,G,and Kliesch-Eberl,M.How dynamic c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be?Towards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m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4)8.冯海龙等.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7(8)9.黄江圳,谭力文.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的转变[J].经济管理,2002(22)10.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1.张建东.企业动态能力与跨期绩效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312.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3.焦豪,崔瑜.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整合研究框架与重新定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14.谭跃进,邓宏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