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信仰》读书报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望信仰》读书报告

在思修阅读书目中,我选择了《守望信仰》,是因为我对信仰一直十分困惑。什么是信仰?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信仰的人?信仰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每当我试图解开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会牵扯出更多的问题;每当我试图解开一个困惑的时候,总是会陷入更多的困惑之中。在对信仰的思考中,除了困惑和苦恼,我感觉到的还有一种无力感。为了解开自己的困惑,我选择了阅读《守望信仰》。当然,我并不指望这本书能够解开我所有的困惑,我只希望它能够给我提供更多思考信仰的角度,让我对信仰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感悟。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读这本书后的收获和思考。

一.什么是信仰

对于信仰,作者采取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尊敬和相信,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进而,作者又将信仰分为三部分,即信仰的主体、信仰的对象以及信仰的方式。其中,就信仰主体而言,有信仰心态和信仰行为两个方面;就信仰的对象而言,可分为观念形态和物象形态,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就信仰方式而言,有理论确认、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三维结构。

对于上述定义和解释,应该说是比较准确而且全面的。并且,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宗教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甚至是科学信仰等不同类型的信仰。也就是说,这几种信仰如果用上述定义和解释去考量的话,是十分符合的。但是,如果把这个定义推广到个体身上,就

是说用上面的标准去考量一个人的信仰(比如:他是否有信仰?他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问题。因为,这个标准并没有明确信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对于“宗教”,我们大体上是可以把握并且做出判断的,因为宗教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宗教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对宗教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一个人是否信仰宗教、信仰什么宗教,我们可以比较轻易地判断出来。

但是对于“某人”、“某种主张”、“某种主义”,我们想要判断他(它)是否可以称之为信仰,就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对某个伟人的信仰可以称为信仰,那么对于现在的“追星族”,他们对某个明星的狂热追随和喜爱是否可以称之为信仰?更有甚者,对某个罪犯或其他邪恶人物(如邪教头目、极端分子等)的狂热追随是否可以称之为信仰?对于“共产主义”、“自由、平等、公正”等主义或理念的相信与追求是信仰,但是某些消极、腐化、堕落、极端的主义或思想(如享乐、拜金、利己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是否可以称之为信仰?另外,很多人并没有对“某人、某种主张、主义”有明确的崇拜心态,或者说他们并不关心,也不了解所谓的“主张、主义、理念”等,但是他们确实又有一套自己的行事准则,那么,他们算不算有信仰?如果有,他们的信仰是什么?

对于上述问题中提到的一些“信仰”,如果按照定义去审视的话,它们似乎也可以算作信仰,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些不应该被纳入信仰的范畴。他们也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比如,这

些“信仰”是空虚、消极、错误的,它最终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满足,更不可能帮助人实现人生的意义;又或者,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可以使人拥有进取的精神、充实的人生的,显然与这些错误“信仰”是矛盾的。

事实上,我认为对于上面这些界限模糊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得出唯一而且正确的答案。“是”或“不是”?有人有肯定的答案,有人摇摆不定,有人犹豫不决、难以取舍,有人索性放弃思考。在我看来,每一种结果实际上都与每个人的价值观有关,而“价值观”又是一个涉及到“信仰”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实际上是实在一片“模糊”中努力去描述这片“模糊”,当然不会得出正确而且唯一的答案。

在谈到信仰和信念的时候,作者的观点是“信仰不等同于信念,信仰是最高层次、最核心的信念,信仰是信念的体系”,在后文,作者有另一句话“信仰是一种价值整合”。我认为,用这两句话来描述信仰比用上面的定义来描述更加合适。因为,这两句话的范围显然比定义要宽得多,而且适用范围更广,衡量信仰更方便、更有效。按照这个标准,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信仰,只需要判断他的信念是否成体系。或许简单来说,就是看他的信念是否有矛盾、抵触的地方,如果没有(相对而言),就说明他已经能够仅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生的各个方面,即他已经有了信仰,剩下的问题只是信仰的对错或高下的问题。

关于信仰,纪伯伦说过一句话“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信仰,是再恰当不过的。这也是

我现在对信仰的理解:信仰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只能在思想中不断地体验、感悟、接近它。当我们思考信仰时,其实也正在构建自己信仰的大厦,当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时,我们的信仰也就形成了。

二.人是否需要信仰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虽不可以说人人都有信仰,但可以说人人都有信仰的需要,或人人都可以或可能有自己的信仰”。即作者肯定了人需要信仰,但是他也承认了“许多人的信仰需要处于沉睡状态或潜在状态,而没有明确于显意识中”。

回答完这个问题后,我们脑海中自然会产生另一个问题: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信仰在人生中的根本性作用——它能赋予人生以意义感。

2.信仰有多方面作用:精神定力、精神定向、精神动力、精神支

撑、精神纽带。

3.信仰是一种根本性的需要,是一种比较抽象或比较高级的精

神层面需求、先天需求,是一种通过信靠某种伟大的力量以克

服自己生命的有限性,并力图超越有限而体验无限的归宿性

需要。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即人是需要信仰的。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与作者的看法并不一致,我更倾向于另一个答案:人生有太多事情没有确定解,我们需要一套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的确,有太多事情是没有确定解的,比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死后会

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些几乎无解的疑问,我们最终得出的这套“答案”实际就是我们的信仰。

这两个答案不一样,很明显是因为我们对于“什么是信仰”的理解有差异,但是两个答案也并非完全不一样,只能说侧重点不同罢了。在作者的答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意义感,二是精神定向,而这两点事实上已经与第二个答案比较接近了。

为什么我更倾向于第二个答案?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人,可能就是某个时刻的我们,正处于信仰缺失的状态,而且极力想找到自己的信仰。这个时候,他一定是在迷茫、烦恼甚至痛苦中挣扎,他最渴望的一定是能够找到人生的方向感以及存在的意义,而方向感和意义感正是信仰所包含的最基本的两个维度,所以他的追求就可以看作是对信仰的追求。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人需要信仰其实质是对方向感和意义感的追求,而其他的精神定力、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等只是有了信仰之后带来的额外的益处。如果说有一个人是为了拥有“精神动力”才追求信仰,仔细想一想就会感到这句话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认为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并不好。但是,作者写的另一句话是很贴切的:“信仰需要是一种通过信靠某种伟大力量以克服自己生命的有限性,并力图超越有限而体验无限的归宿性需要”,这句话以一种更加宏阔的视野俯瞰人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信仰需要的抽象描述,即通过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需要。

再一次回到第二个答案,思考一下“人生有太多事情没有确定解”这句话,我们能够体会到这里的“太多事情”不仅仅包括人生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